邢爱娜访谈:国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示我们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4:27
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世界各国应对城市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问题需要跨越的一道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追求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路上,他们都碰到了这把双刃剑。放眼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韩国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曲折道路,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之处。

  方便入学和以人为本是学校布局调整的归宿。虽然各国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政策的重头戏都是“撤点并校”,但它们都没有忽视方便就学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更好地实现孩子方便就学、能够就读高质量的学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促进他们的发展,各国政府大都能够正视大规模合并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认识到大规模农村学校合并产生的问题之后,果断推行小规模学校运动,多措并举扶持、恢复与建设了一些需要保留的农村小规模学校。2000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专项拨款法案,推出旨在帮助偏远农村小型学区的“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和为贫困指数在20%及以上的贫困农村学区提供附加资金的“农村低收入学校项目”。美国还通过增加农村教师资格条件的弹性和教师交流,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科学和弹性的布局标准是学校布局调整的关键。为避免盲目撤点并校,提高学校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各国比较注重学校布局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如美国亚利桑那州制订了“学校生存能力标准”。该标准规定,从学前教育阶段到小学六年级,每个年级的人数达到20人时方可认定为有生存能力,若全校人数少于140人,则被视为无生存能力,将成为关闭或合并的目标。学区布局调整的标准大都以学区能否提供完整的基础教育来确定学区是否被纳入合并计划。以密歇根州为例,当一个学区不能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教育计划时,就需要合并到较大的学区,以便学生可以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标准既要科学,又要有弹性,既有横向的弹性,又有纵向的弹性。

  韩国的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标准也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韩国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划称为“面”,学校合并政策以“面”为单位推行。韩国的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标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1982年至1992年),对同一“面”中学生人数不足180人或班级总数少于6个且学生上学距离不超过4公里的学校推行合并政策。对于“教学点”则以10名学生作为合并基准,凡少于10名学生的“教学点”则一律合并。第二阶段(1993年至2004年),合并学校学生人数标准由180人降低到100人以下。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合并学校学生人数标准再由100人降低到60人,且必须保证合并后每个“面”至少有一所学校。

  严格和公正的程序是学校布局调整合理的保障。为充分尊重和维护家长、学生和社区的权益,各国重视遵循严格和公正的布局调整程序。如加拿大的学校布局调整通常要经历由学区董事会拟定调整草案阶段、向利益相关者征求意见后修订草案阶段、由学区董事会委派住宿审查委员会对学校进行四次公开会议的审查研讨方案阶段、生成决议阶段、决议申诉及司法救济阶段等5项严格的程序。布局结构调整程序的公正性是保障决策严谨、有效实施的重要方面。通过反复研讨和论证的过程,学区董事会必须依法遵守加拿大学校布局调整的决策程序,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使董事会的决策无法生效。

  再如新西兰对农村学校的合并过程充分体现了“多方参与、综合评估、发展导向”的原则,其中评估人员包括教育官员、学校董事会成员、校长及调解员等;评估内容包括学校过去10年中的发展情况,如入学率、在校生数、师资规模、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学业成绩等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就评估结果和建议与评估人员多次商讨,最终才能作出布局调整决定。(李新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