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凯米和国产凯米:公务员心理“难以承受之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26:47
2010-05-07 06:13:53 来源: 大众日报(青岛) 

心理调频

今年年初以来,河南、安徽、陕西等地发生了一连串官员自杀事件,凸显出公务员群体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首份《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调查发现:县、乡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尚在老百姓之下;市、区"官员"心理健康水平也仅仅相当于社会一般人群。

本报记者 卞文超

记者采访了中国公务员心理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任志远,解读公务员心理压力来源。他提醒,在当今社会,公务员群体是一个重要、特殊而敏感的职业群体,需要正确认识压力、排解压力,学会主动舒缓情绪。

疑惧官场升迁“潜规则”

4月底,一城市基层干部进行局部调整,竞选某乡镇党委书记的王志(化名)近一个月难以入睡。最后一轮选举采取“公推公选”的方式,由党员代表当场投票公布结果。如果想要在竞选中占据优势,是不是需要“做工作”,怎么“做工作”,这是王志最为头痛的问题。36岁的王志有12 年的从政经验,他相信政治前途要想走得顺利,“上面最好有人”。提到这些王志表情复杂,他表示自己也希望能靠能力说话,但官场“潜规则”是他不想接受却必须接受的现实。

任志远分析,对升职“ 潜规则”的疑惧不仅出现在官场,在企事业单位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怎样才能获得上级的青睐,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为处理好官场人际关系,不少官员费尽心思,心理压力因此而生。调查显示有34.5%“公务员”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倾向。

他指出,要减轻官员心理压力,关键是减少干部选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应该增强干部选拔过程中的竞争性、公开性和程序性因素,更多地尊重民意,让普通老百姓介入干部选拔当中,使官员晋升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因前途不可预期造成的压力。

“天花板”效应打击积极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干部告诉记者,“ 30 当官、 40靠边、50 闲差”已经是基层公务员共识。所谓“天花板”现象,是指升迁之路“到头了”。在官场,仕途的发展有种种客观限制,比如年龄。什么年龄可以提拔到什么级别,什么年龄不能再提拔,在组织干部和官员本人心中是十分清晰的。干部职务晋升中的“天花板”效应导致严重的浮躁心理。快到“天花板”时段了,就开始混日子。有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连钟都撞不响!还有的认为时日无多,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于是大捞一把,疯狂敛财,这些现象值得反思和警惕。

任志远分析,“ 天花板” 效应背后是“ 单一价值观”作祟。在当今职场,职位或金钱等功利因素几乎是评价自我或他人价值的单一标准。具体到公务员系统,从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厅-正厅-副部-正部,这样一条直线上升的路径,通常是被认可的理想发展模式,也是官场的常规思维。好像作为一个公务员,其价值的证明便是官阶的不断晋升。

“ 天花板” 效应实质是职场失意引发的心理问题。他建议,要想找回快乐心情,必须停止“工作就是一切”的想法,在工作中建立一种平和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你的自我形象越多元,就越容易感到快乐。“当我们在工作中遭遇挫折和打击时,需要在别的方面得到恢复。如果成就感只来自工作,那么工作上的不顺心,就更容易影响到情绪。和工作保持适当距离,正是为了在工作中更好地感受快乐,并由此获得更高的效率。”

“左右逢源”背后落寞

34岁的李东刚(化名)从山东某市中学语文老师跳槽考取当地公务员,从秘书工作干起,因文字功底深厚得到领导赏识,年纪轻轻就被提拔为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但李东刚并不快乐,每天的工作是“迎来送往、接待上访”,“左右逢源、四处结缘”,但真正的朋友不多,令他厌倦。李东刚感到,目前工作带给他的成就感反而不如当老师。

任志远介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官员在各种社会场景之间的角色频繁转换,很多时候不得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们的内心世界常常被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体系撕扯。

他提醒,公务员虽然社会关系广泛,但心理却多戒备。不低于70% 的公务员(即使匿名和网上测评)不愿意坦露心迹。戒备心理或封闭心理是多种非健康心理情绪的“基因”。任志远表示,当下中国的心理干预机制尚不完善,这就需要官员根据个人的能力属性,设置更加合理的职业目标。他建议,党校、公务员专门培训机构应设立心理学科,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系统,及时掌握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特征,并对公务员成长环境的改善提出建议和意见。公务员个体尤其要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当心理不适持续时间超过两周,要及时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本文来源: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