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 申呈山:改变自己,让孩子寻找改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15:54

xjjk雅儒

改变自己,让孩子寻找改变

类别:百家杂谈 作者:刘飚 [个人杂文集] 日期:2012-1-13 12:17:55  编者按:如何教育孩子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如何教育好一个孩子,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传统的教育观念现在不一定适用,严师未必出高徒,严厉的家庭教育也未必就能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作者的朋友,在没有分析孩子为何考差的原因而打骂孩子,也许只会适得其反。作者以此引发出教育孩子的思考,提出了教育孩子要从“劳动”“品德”“正确的爱”等等一系列着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先改变自己,树以榜样,然后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寻求改变,树立自信,这就是真正的帮助孩子的过程。问好!  前些天,一朋友对我说,流云,我家孩子考试很差,一年级语文、数学都是60多分,考了个全班最后一名,她无语。到家后,先生十分生气,打骂孩子,还骂了她。虽说,先生也常常说不一定读书好才能有出路,行行出状元嘛,可是,看到孩子这么差,却控制不住。她感到很难过,不知怎么办才好!孩子哭着对他们说:妈妈,对不起,我笨,考不到一百分。听到这里,我不禁也鼻子一酸。同时,我感觉也很意外,因为,一直以为那孩子一定不会只拿最后一名。早些时候,我们曾交流过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事,而且那孩子一直有老师放学后辅导。我安慰朋友说,没关系,孩子还小,刚刚一年级嘛,不能拿分数说事儿。朋友说,现在真不知咋办了,想再找个老师好好辅导。我说,不要找老师了,自己帮孩子。考试差一点,就打骂,这不对,你家先生不能这么做。孩子够努力了,你们再这样,孩子容易破罐子破摔!最主要的,要让孩子建立信心。孩子需要安慰,需要表扬,需要鼓励。如果自己不是很忙,还是自己辅导孩子吧,孩子需要亲情,亲情能让孩子有较强的安全感,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我们应该自己关注一下孩子,作为家长,更需要和孩子多交流沟通。
  对于朋友上面提到的孩子的考试的事,我建议,要她叫先生给孩子道个歉。然后想办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朋友说,孩子喜欢奥特曼,喜欢听故事,我说是的,学习该是让孩子找到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如果这样,孩子学不好才是一件怪事。
  顺着朋友说起这个话题,我不禁感慨万千。根据个人的见闻经验,我想孩子的健康成长,绝不仅仅是分数那么简单。我们决不能老拿分数来衡量孩子。我觉得,孩子的成长,需要学点真正的什么,做人,做事。一个孩子,从出生来到世上,其实一直处在学习当中。其中,在未长大自己成立家室之前,父母家庭应该是他们接触最多的。这样,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则是重中之重。所以,父母的言行处事,无形之中就是孩子的楷模!
  劳动,是孩子学习的第一门课程。根据进化论,劳动是形成一切的源泉。语言、思想、行为莫不是通过劳动才产生出来的吗?广义上讲,我们的这一切工作都属于劳动。不要认为孩子小,不会,不能,但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学会放手,让孩子锻炼劳动,是我们父母需要做的。通过劳动,孩子才能不断寻找改变自己的方法,才能知道技能技巧,才能体会到艰辛、激动、成功的这些滋味,才能知道珍惜、感恩。只有亲身体会,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孩子才能建立艰苦努力去获取的心理。小事不小,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那是后来成就大事的基石。我觉得,小小的劳动分配,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培养他们自理生活、自立自强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诸如吩咐孩子帮拿点小东西,擦擦桌子,搬搬凳子,洗洗碗筷,提提水,扫扫地……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作为父母的、大人的应该有意识地去要孩子做,并且给予表扬和鼓励,给他们一种自信感和成就感,这样孩子就能从小就形成劳动意识、劳动行为,知道一切都不是不劳而获得到的。那么,他才会懂得怎样做,并且怎样做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才能体贴父母的艰辛,才会知道珍惜和感恩。
  品德,是孩子学习的重要课程。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那么可以想象他做人做事不会怎么样。孩子从小接触父母比较多,父母的言行举止都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团结和睦,这些优良行为表现直接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同样的,如果偷鸡摸狗,欺负弱小,虐待老人,虚假做作,欺软怕硬,这些不好的品行习惯也会是孩子模仿的模板。所以,如果我们的父母都不能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那又怎能要求自己的孩子不学坏呢?正人先正己,孩子在家里受到的品行熏陶,他会直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可想而知,一个自私自立的父母,他家的孩极不可能大公无私,可能没有集体观念,也不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动辄对父母叫骂,对爷爷奶奶动手,可是多数家人会觉得他们小,不懂事,容忍和纵容这些不良行为,以至于造成了到了青少年阶段,很难扭转,这时候还来责怪学校教育、责怪老师和其他人,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一个人品德好,即使他学习不好,那么他会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会让人知道和钦佩,而且他会知道去自我努力。品德不好,只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还去诋毁、拉拢、损害他人,这样的品德形成实际上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很多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多数人对孩子的品德修养不闻不问,逢年过节回家一次就只问成绩,用钱来作为对孩子补偿,不难想象,孩子心里会有怎么样的缺憾,我们自问吧。
  正确的爱,应该是父母对孩子灌输的又一门课程。父母对孩子的爱与生俱来,但爱的方式却并不相同。什么都满足孩子,让他无所忧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对孩子的错误不加纠正,这种爱是溺爱,是授之以鱼。一种爱是授之以渔,那是要孩子做劳动,做好事,教会孩子用实际行动获得劳动成果,体会劳动过程的乐趣,体会帮助人们获得的快乐,用实践得到心理满足。尊敬老人,爱护幼小,有错就指出批评,并要求改正,不袒护,不纵容,这样从小就养成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无理取闹,一定要加以制止。父母有错,敢于承认。这样做到严爱相济,进退有度,孩子把你当成一面镜子,你对孩子的爱自然水到渠成!
  我们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态度,品德行为,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现在身为父母的人们通常出于事业、工作、生计等的关系,常年在外,不在孩子身边,而把这个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以及对孩子的爱扔给别人,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做好,孩子缺乏家庭劳动的教育,品德的教育,父母爱的感受,其成长过程出现不健康的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这教育的第一重任,父母没做好,在我想来,这就是教育缺失。我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件事,每一个成绩,包括他们的日常行为,他们期望着首先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但事实上却没有这样。有错没人纠正,成绩没人肯定,最信任最期待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变得有些迷失,也变得有些偏执。很多时候,即使父母在身边,也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到了学期末考试成绩下来,就以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一切的标准,这是极不合理的。孩子受关注的程度以及被父母还有其他人认可,是以考试分数来呈现,这种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有色的眼镜,是一种错误。
  还是拿孩子在校读书这个阶段来说吧。在学校,孩子众多,当然学习智力和成绩会有高下之分,那么稍差的孩子寄希望于老师和同学来认可他的价值呈现,显然很渺茫,必须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精力去达到。可是,作为小孩子,他并不十分明白这种道理,即便明白了,做到的也是很少的。那么,如果在没有父母的关注认可,鼓励支持下,孩子的学习心理势必会产生厌倦和排斥。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不仅不安慰孩子,不为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还要横加责骂,甚至拳脚相向,那么,效果会怎样,可想而知。如果我们的父母柔和的说没关系,并努力帮寻找原因,懂得他们需要什么,给予鼓励支持,保护他们受伤的心理,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那效果肯定大不相同。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放手和帮助。让孩子学会劳动,就是放手的过程;给孩子安慰鼓励,关心支持,为他们建立自信,这就是帮助的过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然后获得成功。每一次的成功都会经历无数实践,无数失败。每一次成功,他的喜悦和得意以及幸福是无法形容的。我们的父母都应当时时去关心他,认可,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地努力改变着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寻找指点,增加自己的力量,调整自己的方向,扩大自己的自由,争取更多的幸福。这样的过程也需要大人的帮助,帮助什么呢?激发孩子的欲望,启发孩子的自信,支持他不断寻找、探索、实践。然后终于找到一种恰当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条路径将形成他的习惯,他将沿着这样一条路径去完成他的人生之路。他的一生一定会遇到许多“不可能”,他仍然能抱着期望,抱着自信,努力改变自己,不断探索,不断试错也试对,坚持下去,再来一次,他成功的希望当然会更大。如果不是这样,从小他有什么希望就尽量满足他,他不用付出努力就不劳而获,他的期望就只能化成等待别人的改变而化成自己的力量,等不到就埋怨、责怪、哭闹、愤怒、发泄、,但却改变不了自己的无能,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道理,孩子的成长是这样的,那么,其他的成长,难道不是这样吗?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我们又当怎样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