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传奇全文网盘下载:如何提高领导决策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10:10
【作者: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庆奎】

决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和现象。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往往要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方案做出选择或决定,这就是领导决策。领导决策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一个领导者实施领导过程的最重要的内容,在领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领导决策方法要科学化
决策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必须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社会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决策变得越来越难。因此,领导决策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决策任务才能完成,决策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1.决策要尊重科学。我们说决策要尊重科学,就是在领导决策工作中,要尊重自然、社会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时处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领导者在决策时要尊重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利用和发挥客观规律的作用,使客观规律更好地为我们所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们的决策活动。领导者决策能力的高低也可以说决定于创造性利用客观规律和发挥客观规律的程度。
2.决策要尊重历史。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党总结“文化大革命”以来经验教训,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蒸蒸日上。要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已有的文明成果,并从中吸取营养,获得前进的动力,使各项决策具备历史继承性。此外,决策还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历史的分析,从中获得对社会历史时期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掌握改造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一般方法。
3.决策要尊重现实。就是说,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客观现实进行决策。领导者只有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样的决策才是科学的决策。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模式,只能使事业遭受挫折。
4.决策要面向未来。领导在决策过程中,必须用全面的、长远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结论,才能做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利于一个组织长期稳定发展的决策。领导者要善于预测,预测可以给领导提供科学依据,使他们能够系统分析影响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做出最佳选择,从而保证决策质量。
5.决策要兼顾利益。领导者在决策时只有兼顾各方利益,才能满足各方的需要,决策也才能得到响应和执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导致了利益诉求的多样化。领导者在决策时要妥善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始终获得广泛的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6.决策要及时果断。领导者要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分析客观形势,善于抓住决策酝酿成熟的时机,排除各种干扰,拍板定案,切不可优柔寡断,举棋不定,贻误时机。为此,领导者必须养成敏锐的洞察力,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一旦时机来临,便能立即决策。
二、决策程序要规范化
领导决策是领导实践的重要内容,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科学的方法和规范化的程序就是这种规律的表现。严格按照程序决策,就可以使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可以避免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避免决策的失误。
1.决策要调查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决策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决策。因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整个决策过程的基础,是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领导者要发现问题、确认问题,必须采用调查研究的办法,各种潜在的或明显的决策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摸到问题症结,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使之得到解决。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领导权、决策权。
一般来说,围绕决策开展的调查研究,既要对决策的历史背景进行调查,又要对决策系统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查;既要对系统的现状作详细的调查了解,又要对系统发展的趋势作详细的调查了解。在调查研究中,调查是基础,研究是核心。调查和研究一定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只调查不研究就失去了调查的意义;只研究不调查会成为“纸上谈兵”。调查来的资料只是决策的原料或半成品,如果不对其进行加工,或加工改造得不好,也不可能制成好的成品,所以,在进行广泛的调查之后,领导者要对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和概括,形成集中和系统的意见,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2.决策要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多方意见,这是领导者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领导者要自觉摒弃家长制、个人专断的不良作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如果不能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决策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在决策中发扬民主,就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一方面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于要决策的内容和决策的方案要让群众有所了解,要通过会议、媒体等形式让广大群众有知情权,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弥补领导者知识、才能、智慧和经验的不足。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去伪存真,吸收有益的东西,才能做出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决策,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领导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智囊团能够收集、掌握有关决策可靠的数据和信息,对有关事物未来的前景作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并为领导者提供一系列备选方案。在决策执行中,他们也会紧密追踪决策的任务,随时为领导者修正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多方意见,尤其要关注不同意见。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说:“决策的第一条原则是:没有反对意见,不能进行决策。”决策中只有一种意见,就很难透彻地分析所要决策问题的利弊,就难以避免决策的片面性,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去执行决策,同时还不利于调动领导班子成员和下属的积极性、创造性,助长懒惰心理。反对意见可以给领导者泼点凉水,使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3.决策要有完善的方案。为了实现决策目标,解决存在的问题,就要分析现有的各项条件,创造新的条件,研讨对策,拟定各种准备实施的方案。拟定完善的方案,就是要打开思路,从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大胆探索,力求不漏掉各种可能途径。因为备选方案越多,领导者选择的机会就多,满意方案或最佳方案包含在内的可能性就愈大、决策成功的可能也就愈大。
制定完善的决策方案还应该对潜在的负面问题进行分析,要研究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后会产生什么影响和危害,同时要准备某些防范措施和应急方案,以减少那些潜在的负面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要预测某项决策方案执行中和执行后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希望出现的问题,要对这些问题的风险性危害性进行科学的评估、制定切实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预防措施是在负面问题发生之前,在决策执行时就要实行的措施,而应急方案是备用的,在负面问题确实发生时要采用的,两者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不能偏废。
三、决策监督要经常化
监督就是领导者根据领导机关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做出的决策进行检查和督促,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决策执行中偏离决策目标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方法和措施。决策监督贯穿于领导决策的全过程。在领导者制定决策时,决策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错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监督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进行,可以保证决策得到顺利执行。当决策暂时失控而产生负面影响时,也可以通过监督及时查明原因,判明责任,吸取教训。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问题、新情况也会层出不穷,因此决策监督必须经常化,而不是一个问题处理之后就一劳永逸了。只有经常性的监督才是有效的监督,时断时续的监督容易使问题成堆,损失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