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一页书诗号铃声:死者伟大,行者光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5:35:11

xjjk雅儒

死者伟大,行者光荣

类别:局外观史 作者:陈逊宁 [个人杂文集] 日期:2012-1-16 18:42:07  编者按:戊戌变法失败后,谭翤同等六君子慷慨陈词从容赴难、梁启超逃走,用流血来唤起民众的维新意识,死得其所,远走他乡,保存变法实力,亦值得称道;问候作者!  公元1898年9月28日,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五位维新志士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一位千古奇男子,他本来有机会逃过这场劫难的,但是他没有像维新领袖梁启超那样在日本志士的帮助下避祸国外,而是选择了从容就义。
  梁启超在《谭嗣同传》说: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通过这段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谭嗣同曾经慷慨陈词力劝梁启超逃走,并且对日本志士说出了他从容赴死的原因,结果就是梁启超做了“行者”,谭嗣同做了“死者”。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谭嗣同殉难的原因以及谭嗣同之死给后人的启示。这方面研究资料想当丰富就不再详细叙述了。站在今天的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妨思考,谭嗣同在可以不死的时候非要去死不可,这样的死,一定就是“死得其所”吗?做“死者”一定比“行者”有更大的意义吗?我们在歌颂“死者”伟大的时候是不是忽视了“行者”的光荣?
  鲁迅先生就说过:“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并非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地失算……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谭嗣同视死如归的伟大人格和开启民智的伟大意义,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从他做“死者”开始,梁启超这个“行者”至少比他多活30年。在这30年中相信我们这些平凡人也能做许多工作,何况谭嗣同这样的“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天下奇才。梁启超惋惜的评价谭嗣同:“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仅留此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梁启超将谭嗣同比作耀眼的彗星。诚然,彗星“吐万丈光芒”,但“一瞥而逝”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相比之下,梁启超这位“行者”就是恒星。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当时在中国逗留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中国公使林权助说:“姓梁的这个青年是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救他吧,而且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帮助他。梁这个青年对于中国是珍贵的灵魂啊!”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回国参与政治力图推动民国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发展。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因此在云南爆发。1917年7月,梁启超通电反对张勋复辟,并与支持帝制的老师康有为决裂,再造共和。后来他退出政治后潜心学术成为我国百科全书试的大学者。
  如果说谭嗣同为国人树立一个伟大人格榜样,从思想上启发民智,那么梁启超就是通过实践活动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在这里,我们无意扬梁抑谭,只是设想假如谭嗣同不死,他对中国会不会有更大的贡献呢?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
  台湾作家李敖在小说《北京法源寺》里刻画了一个英雄式和殉道者形象的谭嗣同,给予谭嗣同从容就义极高评价,同样一个李敖在《宁做战士,不做烈士》文章中又说:“《北京法源寺》也有这种情况,我也这样写,最后真正赞美的是梁启超而不是谭嗣同,因为谭嗣同做了烈士了,你被你敌人杀掉了不算本领,真正厉害的人他跑掉了,活着把敌人打败,我觉得那个人更值得赞美”。
  看似矛盾的评价其实并不矛盾,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李敖赞美谭嗣同的精神却不认同他的死难方式呢?
  “死的其所”的固然重要,但是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更有意义。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由于种种原因,谭嗣同选择做了“死者”,一百多年后,我们缅怀这位伟大先烈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铭记“死者”的伟大,还要牢记“行者”的光荣。
  最后用谭嗣同的《狱中题壁》结束本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