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冠蓄电池质量怎么样:]【夜话】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转凯迪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1:35
本场夜话嘉宾“大卫”网友和他的开场白:
其实我这次应凯迪之邀和阿萨德网友作为嘉宾主持共同来主持这期夜话实在是有一点被赶鸭子上架的味道,简单的自我介绍下,本人50后,并不是从事文艺工作的职业选手,勉强能够称得上是一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第一次面对众多网友,众目睽睽之下心里忐忑不安,我知道,凯迪是藏龙卧虎之地,许多网友是潜水员~在猫眼在夜话面对观众无疑是让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下,也罢,豁出去了。
每一个国家在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在那段历史时期流行的特色歌曲,中国也不例外。在1949年之后,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文艺交流几乎全面断绝,这种情况一直到70年代中期尼克松总统访华才告一段落。当然,西方文化真正的进入中国是1976年之后,改革开放给中国民众带来了名副其实的百花齐放。
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歌曲,歌曲必然要有艺术性,红歌,在这里说的是最近重庆要求人人学唱的36首红歌,如《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歌单不再一一赘述,那些歌曲的确是有艺术性的——至于1966年代流行的语录歌,诸如《鬼见愁》之类不过是配上旋律的标语口号甚至粗口,在此按下不表。
关于红歌的流行:
记得以前林明理网友在《夜话》第五十七期红歌的记忆与现实:漫谈红歌回潮现象的意义一文中谈的很透彻。
在这里我仅仅是描述一个分支,在所有的红歌中,不应该忽略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苏联歌曲为代表作“洋”红歌。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如今在各个大城市的公园里,你肯定可以看见这么一个群体,一般来说是清一色的老年人,起码是50后,也许更多的是40后,当然还有很少的如此次的夜话嘉宾阿萨德网友那样对苏联音乐情有独钟的年轻网友则是属于例外。他们深情的歌唱着《山楂树》、《在那遥远地方》、《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前苏联红歌,对那个已流逝了的青春的年代(主要是50-70)的苏联歌曲有着深深的眷恋……
和那些在公共绿地唱文革遗留歌曲的群体相比,这些苏联歌曲爱好者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部分人是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薛范先生是他们当之无愧的偶像。
苏联红歌可以列出一个很长很长的歌单,和中国红歌类似,有一部分是配上旋律的标语口号,这一部分随着苏联的解体,自然而然、无声无息的消失了。而在城市公园中被广泛传唱则是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那样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爱美的天性人皆有之。
坦率地说,迄今为止中国红歌的艺术水平鲜有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的。
苏联歌曲能够在中国流行当然有它的历史渊源。
自1949年以后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在此期间中国的许多方面都是无条件的向“社会主义老大哥”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原则的模仿,汽水采用的是苏联款式状如小口径炮弹的胜利瓶;长春一汽可以把解放牌汽车模仿的和嘎斯汽车一模一样;上海中苏友好大夏远远看去像克里姆林宫般壮观,但遗憾的是,在文化方面的模仿却永远得不到其真谛及神韵。
1949年以后中国文化人共同的精神谱系都是由三点组成的:1、中国传统文化;2、苏俄革命文化;3、西方古典文化,这就是我们中间许多人多年被教育所形成的共性。没几个人能跳出这个局,直到今天,许多人还以此为荣并自诩为高雅。至于西方现代文化,绝大多数人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刚刚略有所闻。老一代人想认真研究吸收西方现代文化有很大难度,当然对于会熟练使用互联网的新生代不成问题。
在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文艺舞台产生了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给死在列宁格勒的90多万苏联人民的纪念碑,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交响乐的时候饥肠辘辘,右手执笔,左手持枪,因为创作的环境正在进行巷战,凶神恶煞的德国纳粹兵随时会冲进来。还有西蒙若夫的《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等传世之作。
苏联小说《第四十一》《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诺奖得主肖洛霍夫等等许多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上译名片电影《第四十一》在国内未公映。
斯大林去世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苏关系交恶,但是对传唱老的苏联文艺作品的影响不大(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66年告一段落。)。不过从此以后不再引进新鲜血液,所以在城市公园里,基本上听不见布加乔娃的歌曲。
注:布加乔娃生于斯大林时代,成长于赫鲁晓夫时代,出名于勃列日涅夫时代。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当苏联布加乔娃成名的时候,中国处于文革期间的文化沙漠。
40-50后的网友大多数对苏联(俄罗斯)文艺作品不会陌生,并不是那一代人对俄罗斯情有独钟,青年时代是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40-50后的青年时代恰好是苏联(俄罗斯)文艺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时候,俗话说:饥不择食:)
俄罗斯文化博大精深,苏联文化不过是俄罗斯文化在特定时期的一个分支,不过恰恰是这个分支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巨大。40-50后,也许还有部分60后都深受其影响,70后80后就不一样了,他们对于美剧日剧韩剧感兴趣,喀秋莎?喀秋莎是谁呀?当然,此次夜话的另一位嘉宾阿萨德网友则是一个异类,作为80后的他居然也喜爱并会演唱大量的前苏联老歌,当然,他并不是他这代人中的主流,相对比较小众一些。
对于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引进的少量西方文化是经过了层层把关过滤,有时候还需要作“适当”修改。
还记得那首【白兰鸽】吗?
白兰鸽英文原唱
根据【中国人民的阅读习惯】歌词经过了适当的修改。
当年我们听到的歌词是这样的

白兰鸽
当那曙光渐渐明朗
这是一个新希望
一年之际在于春天
一日之际在于晨
它享受了春的光线
尝到新鲜的空气
它见到了白云欢腾
青色天空真灿烂
哦 它是一只白兰鸽
爱在那长空飞翔
哦 它是一只白兰鸽
翱游那丘陵山岗
在白云青天下自由飞翔
它有洁白风尚羽毛
它有健康的身体
它要结成快乐伙伴
共同享受这天地
哦 它是一只白兰鸽
爱在那长空飞翔
哦 它是一只白兰鸽
翱游那丘陵山岗
在白云青天下自由飞翔
在白云青天下自由飞翔
它享受了春的光线
尝到新鲜的空气
它见到了白云欢腾
青色天空真灿烂
哦 它是一只白兰鸽
爱在那长空飞翔
哦 它是一只白兰鸽
翱游那丘陵山岗
在白云青天下自由飞翔
唔......
.
让我们来看看薛范先生的译配。资料来自xuefanstudio。
1、当那朝阳升到山上,
黑夜逃亡,东方亮。
新的一天,新的道路,
飞上蓝天迎太阳。
2、我已看到灿烂曙光,
我已闻到干草香。
我也听到上天召唤,
金色前程多辉煌。
哦,我是一只白兰鸽,
爱在那蓝天翱翔,
哦,我是一只白兰鸽,
遨游在丘岭山冈,
决不放弃,
对自由向往。
3、他们曾经抓我翅膀,
把我锁在铁链上,
想要摧毁我的力量,
心中创伤不能忘。
哦,我是一只白兰鸽,
爱在那蓝天翱翔,
哦,我是一只白兰鸽,
遨游在丘岭山冈,
决不放弃,对自由向往。
我决不放弃,对自由向往。
也许朋友们会说,白兰鸽是德国人创作的歌曲,适当修改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苏联(俄罗斯)歌曲,有关部门肯定会一路绿灯的……那么请看:
伏尔加河被俄罗斯人誉为母亲河。
三套车是中国大陆苏联歌曲爱好者熟悉的歌曲,古老的俄罗斯民歌。
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
小伙子你为何忧愁,为什么低着你的头,是谁叫你这样伤心,问他的是那乘车的人。
每每听到忧伤的男低音吟唱此曲就感慨万分,联想起寒冷的西伯利亚,沙皇,流放,12月党人……
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往不再是官方的专利。
忽然有一天某位苏联音乐家(估计是中国通)偶然听到中国人演唱的《三套车》之后,非常奇怪怎么把歌词中的“心上人(姑娘)”翻译成了“老马”?!
《歌曲》杂志的副总编张宁重新翻译的《三套车》:“看三套车飞奔向前方,在寒冬伏尔加河岸上,赶车人低垂着他的头,忧愁地轻声歌唱。乘车人问那年轻的车夫:为什么独自忧伤?为什么深深叹息。歌声中充满凄凉。好心人,我爱情受折磨,我爱她快一年时光,可恨那工头阻拦我们,痛苦只能往心中藏。眼看着圣诞节将来到,心上人不再属于我,凶恶的财主要把她夺去,她今生不再有欢乐。赶车人默默收起鞭子,插在了他的腰带上。停下吧,受苦受累的马儿哟。车夫吐露着哀伤。马儿哟,我们就要分手,从今以后天各一方,我再也不能赶着马车奔驰在伏尔加河上。”
网友经典评论:那个年代小伙子不能思念、爱慕姑娘,只能思念、爱慕老马,真绝。
圣诞节在那个年代是敏感词,哪里像现在,10月中旬商家就会把圣诞节的打折广告塞进你家楼下的信箱。
但是在众多的卡拉OK厅,在公园,你依然听到的是老版本。难道那就是惯性思维?还是因为我们是一直不愿意从梦中醒来的,电影“再见列宁”里那位慈祥的母亲?
面对现实,反思是很痛苦的,老年人恰恰是最不愿意反思的一个群体,一旦反思就意味着全盘的否定自我。生活在梦中吧,横路近二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
不要说什么样板戏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花了倾国倾城之力搞出这么几个东东算什么呀,一大堆的BUG(比如八部样板剧中连一个完整的家庭都凑不齐),只不过在当时不能说而已,谁说了会有杀身之祸。
贴图片是我的强项,但是今天为了保持打开页面的网速不得不放弃这一(令在线编辑感到头疼的)爱好。(笑)举一个例子。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打虎上山有一张电影剧照,杨子荣神采奕奕面对镜头,就是那么一张图片就可以看出问题,杨子荣带的手套就是那个年代刚刚上市的尼龙手套,外面是尼龙,里面是棉纱,市场价格三元。恰好我也有这么一副手套,还有一张照片是杨子荣摆造型--打虎上山身披大氅亮相,那一件大氅很明显也是当时流行的人造毛,这里仅举出个案。有心的朋友们一定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例子,但是,但是当时可以说吗?
相比之下,苏联的红色艺术水准之高连欧洲人美国人也刮目相看,电影《静静地顿河》、《第一骑兵军》、《莫斯科保卫战》、《红军、白军》等作品比之西方同题材电影也毫不逊色,并且时长达九小时的全景式电影《解放》,至今还未有西方的任何一部作品能达到此高度,只有美国的《最长的一天》可以勉强与其媲美。
苏联电影《第41》是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处女作,是苏联电影新浪潮的始作俑者。 苏联新浪潮电影的首部力作!导演格·丘赫莱依的人性三部曲之一,五十多年过去了,奉行同样意识形态的中国迄今为止也没拍摄出一部探讨人性且达到如此水准的红色电影。

前苏联最伟大的摇滚教父—维克多.崔(Виктор Цой)也是一位传奇人物,Кино乐队(电影乐队)的灵魂人物,前苏联的摇滚英雄,在俄罗斯,象猫王、列农一样成为文化符号。
维克多.崔是朝鲜裔俄罗斯人,中国的摇滚教父崔健和他是同龄人。
苏联的红色文艺作品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世界很认真的把来自苏联的红色文化当成一件事情来看。
相比之下,中国红色文艺作品可能是仅仅勉强冲出亚洲,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改编了芭蕾舞剧白毛女,曾先后12次访华演出,不过,松山版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模糊的“爱情”元素:)
也有中国的红色样板戏进入西方舞台的,法国电影“人民解放军占领巴黎”大量的掺杂了红色娘子军的元素,不过很遗憾,那是恶搞。
缺乏艺术性是中国红歌的硬伤。
许多才华横溢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在1957年以后下放到了遍布于全国各地的夹边沟。
经历了逆淘汰遴选下来的幸存者为了自保,不得不自我约束,把政治方向正确放到首要位置,文艺作品的创作是需要艺术家们的灵感的,没有灵感的文艺工作者不过是工匠,工匠的产品是不可能有艺术活力的。一如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在临终前所发表的文章《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中所述。
即使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也出现了一些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草原之夜》、《克拉玛依之歌》等,可以归置为个案,总体说起来和“苏联老大哥”的水平没得比。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这一点,当年(当今也差不多)中国的红歌基本上是没有“爱情”这个元素的,就算是有,也是含含糊糊的,众所周知,爱情与死亡是文学艺术之两大主题,一条腿走路显然是步履艰难:)
这方面,苏联老大哥很放得开呢,电影《战地浪漫曲》有一段精彩对白:
女:谁在那儿?你出来。
男:我来向您告别,早晨要冲锋了。我非常爱您,可您的名字我还不知道呢。
女:柳芭。
男:我叫萨沙,我,祝愿您和营长幸福,祝愿您的孩子也能很幸福,笑起来能和您一样,您的笑声太感染人了女:天气凉了。
男:我,可以走了吗?
女:再见吧。
男:谢谢您。
女主人公是苏联红军营长的情人,战地护士,男主人公是一位即将对德军阵地发起冲锋,面临死亡的红军战士。
这个片段充分的诠释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而中国红歌宣扬的革命者则不要儿女情长,相比之下,哪一个更令人为之感动?
对于中国红色文艺作品在我不懈的遗忘努力后,已经很少有记忆了,反正“爱情”是被遗忘的角落;
朋友们能够回忆起来的请补充,刑场上的婚礼算一个。
这是最新的红歌名单,很遗憾,依然没有爱情这个人类世界永恒的主题。
36首红色歌曲名单
1、走向复兴
2、迎风飘扬的旗
3、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
4、情系老百姓
5、中国我为你歌唱
6、国家
7、南湖菱花开
8、红旗之恋
9、喜庆的日子
10、家乡的味道
11、相亲相爱
12、爱中华
13、加油中国
14、好男儿就是要当兵
15、我要去延安
16、两岸一家亲
17、阳光路上
18、卢沟谣
19、我们的天空
20、套马杆
21、追寻
22、今宵如此美丽
23、春天的芭蕾
24、永远的姐姐
25、心中的力量
26、假如我是你
27、为爱干杯
28、多好啊
29、故乡探雨
30、你是英雄
31、祖国万岁
32、红色绿色
33、那一片红
34、圆圆的思念
35、我的雪山我的哨卡
36、家的牵挂
爱情是雷区,那么歌颂亲情友情应该没问题吧?
只是中国红歌在这方面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
那张名单上貌似也找不出来真正有歌颂亲情友情主题的,歌颂战友情似乎不能够归之于友情吧,几乎都是歌颂祖国歌颂英雄的。
歌颂祖国歌颂英雄本身没有错,外国也有歌颂祖国的歌曲,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就是。
洪一鸣 李荣华 《中国,我为你歌唱》王淳作品
在一贯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中国,出现《中国,我为你歌唱》这样的作品是理所当然,至于作品的艺术性如何?如前所述,我不是干音乐这一行的专业人士,还是请猫友们评判。
一个国家假若主流价值是不提倡亲情友情爱情,你还有可能去爱这个国家吗?
每一个正常人都需要亲情友情爱情,大部分人是生活在家庭,人们通过婚姻组织起一个新的家庭。
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延续,生生不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假如这个细胞本身发育不正常,那么很难想象由这样的细胞所组成的社会也会是正常的。
[全屏欣赏]
',1)">
琪琪姐妹 - 永远的姐姐 (唱响中国)
看曲名你一定以为是歌颂姐妹情谊的,说实在的我也那么认为,不过看了视频就大跌眼镜。
[全屏欣赏]
苏联歌曲《出发》-电影原唱-双语字幕
年龄大点,爱好俄国电影的猫友不会陌生。
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的小伙子们在鲜花的簇拥中,在亲人的祝福中,在嘹亮的歌声中,高喊着:“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走向死亡。
关于歌颂祖国的还可以观看下面的
殷秀梅&程志《祖国颂》
苏联歌曲《祖国颂》:80岁柳德米拉老奶奶2009.6.12最后的绝唱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得到变得容易了,个人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另外我还发现一个现象,无论是前苏联的红歌还是中国的红歌,但凡是可以广泛传唱的,基本上都是饱含亲情与爱情以及向往美好的作品,也就是说,越有人味的作品,也就越成功。
俄罗斯是有精华的,那就是他们的北欧成分,智慧,善良,正直,慈悲,勇敢。。。我相信托尔斯泰,门捷列夫,西科尔斯基,戈尔巴乔夫,赖莎……就是他们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