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有哪些球队:我的CPA考试经验--注会考试一次全过学员宋云玲考后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01:12
我考了两年,第一年只过了一门——财务管理;第二年用上了功夫,过了四门。所以,从我自己的经历中也能总结出一些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
复习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时候正是炎炎夏日,静心是很难的事。但是,如果没有平静的心情,看过的东西如同喝过的凉水,不久就蒸发了。第一年我是在家里复习的,大家都知道我在学习,但是还是时不时地过去和我聊天,或者约我出去玩。虽然是在有空调的房间里,我仍然禁不住内心的浮躁,所以,那段日子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没有多少,即使是在看书,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在六月份的时候,我已经将经济法背得很熟了,可是,到了九月份,由于中间的荒疏,我把经济法忘得一干二净。
我报了五门,全部参加了考试。在考场上忙得晕头转向,出了考场还是分不清东西南北。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的,也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当时觉得一门也过不了,对注册会计师考试也产生了恐惧。最后侥幸过了财务管理,我想是得益于我的基本功。为了考研,我看了很长时间的财务管理,做了不少习题,再加上考试前的临阵磨枪,总算没有全军覆没。
有了第一年的教训,第二年我不敢“贪心”——但是我还是报了四门。我开始看书是在七月底,但是我的部分准备工作早就开始了。
从2001年十一月份开始,我就跟着导师的课“跑”。他给本科生讲审计,我去听,他主讲一个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辅导班,我也去听。等他把审计的基本原理讲完了,我对审计的领悟也差不多了——我是说对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而言。
审计的问题解决了,我开始准备经济法。六月初的时候我看了一段时间,看到合同法的担保问题尤其是抵押的时候,我就蒙了。幸亏我有一个“辅导老师”,他是学会计的,但是通过了首届国家司法考试。所以在全面复习之前,我先把一些基本的东西理解透了。
2002年7月24号,我从家里回到学校。7月25号,开始备战CPA考试。我的学习环境是比较理想的。学校为暑期留校的学生开了一间带空调的阅览室,在里面学习的学生有95%是准备CPA考试的,所以有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我一般是在7点起床,在学校的花园里背一会书,背的基本上是自己前一天做的笔记;然后我去阅览室学习,除了吃饭和午休,我的时间都在阅览室里度过,晚上10点回去睡觉。这种比较有规律的生活也让我可以平心静气地学习。
在各科的时间安排上,我采取的是交叉复习的方法。因为我觉得一天只看一本书,容易厌烦。所以,我一般是上午看一科,做一点练习;下午看一科,做相应的练习。晚上就继续上午的学习。7月25号到8月10号,我同时学习经济法和税法。8月11号开始看审计,同时进行第二轮的经济法复习。8月22号开始看会计,同时看税法,在比较中学习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记住两科有关内容的区别,我在笔记中做了一些标记。8月27号,开始做模拟题。先做会计,但是,我没有完整地做完一份模拟题,因为我没有时间了。我做了6份模拟题,每一份都是仔细地做选择题和判断题。但是,对于计算题以及综合题,我是先想一下考察的知识点,然后想想自己能否一步一步地做出来,中间的计算基本上全部省略。最后我对照答案以及自己的草稿,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是步骤问题,我会在下次做的时候改正;如果是知识点出问题,我会从书上找出有关内容再看一遍。做会计的同时,做经济法。对经济法则是完整地做每一份模拟题,尤其是综合题。做完一份模拟题,对过答案之后,我会再看一遍。想一下每一道题考察的知识点,比如说,如果一道选择题考察的是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我会同时想一下关于诉讼时效的其他时间规定。对于综合题,我特别注意答案的语言组织。我会把答案提到的法律规定用红笔画出来,这样做是为了以后再看卷子是方便。税法的模拟题是和审计的模拟题同时做的。在做税法主观题的时候,我是“挑”着做的。对于自己在平日练习中已经熟悉的内容,看一下想想步骤就跳过,对于比较陌生的内容,则按部就班地做,严格按照考试的标准要求自己。审计也一样。比如说,我不会去写一份验资报告,但我会仔细地做每一笔调整分录。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弱项在调整分录。也就是说,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是有重点地学习和练习。做完模拟题已经是9月4号,此后,我主要看笔记。我也做题——做以前做过的,包括自己做错的以及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题。因为我在做题的时候会将做错的题以及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题标记出来,所以我很快就可以把题目找到,也很快就能够“做”完——大多数情况下是“看”完。学到9月11号已经没有太大的耐力了,此时就抱着一种学一点是一点的心态,能看就看,不想看就放松一下。到9月13号就带着书和笔记参加考试,考试前又把验资以及审计报告等文件内容看了一下。当天晚上就稍微看了一下税法的笔记,9月14号晚上看了一下经济法的笔记。
我觉得自己做的最好的是笔记。开始复习的时候,我每天都要做笔记,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记下来,把一些类似的知识点比较着记;后来做题的时候,我还是做笔记,就是把自己做错的题所对应的知识点找出来,记下来。本来,我是打算放弃会计的,但是到了8月22号,我决定赌一把。我用了5天的时间把会计书看了一边,在这5天里,我做的笔记有40多页——A4纸。然后我开始做题,在做题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看的根本不够,此时,我没有把书从头到尾在看一遍,而是针对自己的不足看相关的章节,然后做相应的题目。
四门课——会计、审计、税法和经济法——的复习程序基本相似:仔细地看一遍书,同时做笔记;看完一章就做辅导书上的题,找出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等到把一本书看完了,就开始做模拟题,自己掌握时间,把一份模拟题全部做完,通过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的弱点;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先看笔记,然后把书浏览一遍,此时只看重点的内容,最后做题。到了9月离考试还有一个星期多的时候,我主要是在看笔记,偶尔做做模拟题。值得一提的是,我做错的题以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题我都做了标记,后来我再看书的时候,我就只看自己做过标记的那些题。
我参加CPA考试的准备过程基本上就是这样。总结一下,我认为有如下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在全面复习之前先把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弄清楚。我的审计和经济法,尤其是审计,是在7月份以前就理解得差不多了。会计和税法在第一年多少学了一些,留了一点根底,在复习的时候,我先学的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合并报表,租赁等。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才是复习的最好方法。
二、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平心静气地学习。复习CPA是非常枯燥的事,尤其是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地复习了一个夏天还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更烦。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良好的心态,以一种平常心对待学习,这样才能学进去。
三、要学会做笔记。CPA的书都很厚,内容很多,在看书的时候很容易看一点忘一点;做笔记然后在第二天复习一下就不容易忘了。做笔记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不受书本中章节安排的限制。有的内容,比如税法上的一些税收优惠规定,在不同的章节有一些共同点,做笔记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些共同点记在一处,这样就能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效果也不错。
四、要把时间分配好。首先是考试的年度安排,建议大家不要在同一年考会计和税法,审计和会计应该同时考。税法的有些规定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不同甚至矛盾的,比如,坏账准备的计提,税法规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末余额计提,比例不超过5‰;而会计制度则规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年末余额计提,由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合理地估计计提比例,对应收票据,只有转入应收账款后才能计提坏账准备。再比如开办费的摊销问题,税法规定在开始经营后5年内摊销,而会计则规定“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起一次计入生产经营当期的损益”。审计的调整分录要依赖会计,例如关联方交易、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审计上有一些内容与会计相同,比如对各种准备计提的条件。当然,审计和会计的规定也有一些区别,比如对期后事项的处理,审计上直接按照发生在报告年度对待,而会计上则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只要在笔记中注明,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其次是各科复习时间的安排。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一份时间表,强制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没有时间安排,在复习的时候会没有章程,时间分配随心所欲以致于分配不均甚至完不成复习工作。只有紧张起来,才有效率,才有成效。
下面重点说一下我做的笔记。笔记不能太详细,不要把书本上的话原封不动地抄下来,那样还不如放在书中更好看。要采用一种自己能够一目了然的方式重点记录自己容易忘记或者还不是很理解的东西,要将书中互相联系的地方放在一起,在比较中理解并记住。我想,分科说更好一些。
会计
我喜欢用表格做比较。既可以比较交易双方会计处理的不同,也可以比较同一事项在不同情况或者不同年度的会计处理。
例如:
期货的实物交割,先对冲平仓,再
买方
卖方
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进)
贷:期货保证金
借:期货保证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销)
在编制中期财务报表是如果建造合同尚未完工,在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中期合同收入和费用,如果不能可靠估计结果,则
收入
当期费用
合同成本可以收回
能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
合同成本
合同成本不可收回
——
合同成本
预计总成本超过预计总收入
——
预计损失
对于合并报表时固定资产内部交易的抵消分录,我做了这样一个表格:
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
多计提的折旧
交易发生的当期
借:主营业务收入(P出)
贷:主营业务成本(C出)
固定资产原价(P-C)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以后各期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P-C)
贷:固定资产原价
(本期)同上
(以前各期累计)
借:累计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清理处置
使用期满或期满前清理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P-C)
贷:营业外收入
借:营业外收入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管理费用
期满后继续使用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P-C)
贷:固定资产原价
借:累计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期满后清理
无分录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表格记录,也没有这种必要,比如,对于收到先征后返的税款,我的笔记是:
① 消费税、营业税   冲减当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或“其他业务支出”
② 增值税           计入当期“补贴收入”
③所得税            冲减当期“所得税”
对于分录中涉及到的一些数字,我会用自己明白的符号或语言简单地表注,比如盈余公积的抵消分录:
①内部投资收益的抵消
借:投资收益        (子公司本期利润E×持股比例R)
少数股东权益        E×(1-R)
期初未分配利润  (子公司账面数)
贷:提取盈余公积    (子公司本期提取)
应付利润        (子公司本期分配)
未分配利润      (子公司账面数)
②调回抵消的盈余公积
借:提取盈余公积    (子公司本期提取×R)
期初未分配利润  (子公司以前各期累计提取×R)
贷:盈余公积    (子公司账面数×R)
这样就很容易记住这些分录。
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漏洞,这时候我就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在相应的章节做记录。例如,对让渡资产使用权产生的使用费收入,我最初的笔记上只有“按协议的收费时间和方法确认”。后来我做了一道选择题,考察的是一次性支付是收入的确认问题。所以我的笔记上又加了两行:
提供后续服务——在合同、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确认
不提供——视同销售一次确认
审计
审计上概念性的东西不少。管理当局的认定、一般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等概念我是通过听课理解的。理解了这些最基本的概念,我在记忆其他的知识时就比较轻松了。
比较麻烦的是审计意见的判断。我经常出错。所以在第一遍看书的时候,凡是涉及审计意见的知识点我都记录在一处,以便比较。但是在“特殊项目审计”一节我没有将审计意见的处理单独记录,而是按照特殊项目分别记录其审计目标、审计程序以及审计意见的处理。比如期初余额的审计,笔记如下:
期初余额审计:首次接受委托  或者在需要发表审计意见的当期会计报表中使用了前期会计报表的数据
判断期初余额对本期报表的影响程度应着眼于:
上期结转至本期的金额
上期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上期期末已存在的或有事项及承诺
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一般无须专门发表审计意见
如果存在严重影响本期报表的错报或漏报        提请调整
不接受  “保留或否定”
3.存在重大影响但无法获得证据    保留或拒绝表示
对于“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则结合会计上“关联方及其交易”一章学习审计调整分录;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等。
分析性复核是一种常用的审计方法,所以我也做了一些笔记。比如固定资产:
1.固定资产原值/本期产量      前期  发现闲置固定资产或已减少固定资产但未在账户上注销
2.本期计提折旧额/固定资产总成本         前期   本期折旧额计算上的错误
3.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总成本      前期  累计折旧核算上的错误
4.本期各月、本期与以前各期的修理及维护费用     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区分上可能存在的错误
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此时,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那些知识点,理解了,并且做一下笔记。
比如持续经营假设的审计,审计程序“1.关注被审计单位在财务、经营等方面存在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的各种迹象”,我在第一次看书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注意这些迹象的区分,后来不断遇到需要区分的选择题。有时能够蒙对,有时就做错了。鉴于此,我找到书中对应的内容,认真地学习了一遍。我是这样记忆的:
财务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迹象都比经营方面的迹象多,所以我只按条记经营方面的迹象。对于财务方面的迹象,我的笔记是:财务方面——资金、债务;对于其他方面的迹象则是:其他方面——违法、或有损失、异常事项。
如此以来,我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就不会出错了。
经济法
今年经济法的题容易,我提前1个小时就做完并检查了一遍。但是,我在准备经济法的时候,并不知道经济法会如此简单。想到自己惨败的历史,我发誓一定要把经济法给解决了,即使是以放弃另外3科为代价。六月份我开始比较轻松地看书,当时主要目的是先把那些不明白的地方搞清楚,所以我没有刻意去记笔记。书没看完就放下了,一直到8月初才拣起来,感觉像看第一遍!没办法,我就又仔细地看了一遍。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已经意识到经济法上时间规定特别多,所以我很留意这方面的内容。
例如诉讼时效一节,我的笔记是:
1.撤销权    可撤消行为成立起    1年内
2.诉讼时效  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
普通    2年

3.保护时效——自权利被侵害之日起    20年
4.中止(暂停计算)  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
发生/继续存在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
5.再审申请权    二审判决、裁定之日起    2年
做笔记的一个好处是一目了然。比如买卖合同中的风险承担问题,如果在书上画,还是不容易记住。我是这样做的:
风险承担——以标的物是否交付为准,不考虑所有权
买受人开始承担风险
因买受人原因逾期交货        自违约之日起
出卖在途标的物              合同成立时
未约定交付地或约定不明      交付第一承运人后
买受人违约不收取标的物      自违约之日起
但是,因质量不符合要求,买受人拒绝接受或解除合同,风险由出卖人承担
在票据法一章中,时间性规定也很多,其中一个是关于提示承兑以及提示付款的期限:
提示承兑的期限
提示付款的期限
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
汇票到期日前
到期日起10日
见票后定期付款
出票日起1个月内
银行汇票
不必提示
出票日起1个月
银行本票
出票日起2个月
支票
出票日起10日
通过这一个表格,可以很快记住相应的时间规定。
通过笔记还可以将散落在各节的内容整理到一起。比如破产法一章对于异议的处理
宣告破产的裁定
法院宣告破产后10日内,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驳回破产申请裁定
10日内上诉
其他裁定
无权上诉
债权人会议决议
决议做出后7日内提请法院裁定
有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记忆。比如外资企业分期交付资本的规定、中外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比例关系、公司债券和公司股票暂停上市以及终止上市的情形等。
有些规定在书中就比较明了,可以写一遍,也可以不写。我主张写一下,因为我觉得“写”能够强化记忆。
税法
税法的特点之一是零碎。各种税收优惠规定让人眼花缭乱。即使是统一的规定也需要很多记忆,比如所得税税前抵扣问题,尤其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不同的项目上规定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很大。笔记是很好的工具,相同的可以不用记两次,不同的也可以在比较中记忆不会混淆。
例如业务招待费的抵扣限额,是“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乘以一定比例。内资企业的抵扣限额与外资交纳增值税的企业相同。可以这样记忆:
营业收入(R)   抵扣限额
内资企业、交纳增值税的外资企业      ≤1500万        R×5‰
>1500万         3+ R×3‰
交纳营业税的外资企业                ≤500万         R×10‰
>500万          2.5+R×5‰
很多行业享受多种税收优惠,可以比较记忆。例如,医疗机构:
税种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营利性医疗机构
营业税

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
城镇土地使用税

免3年
房产税
车船使用税
不免
有些问题容易混淆,通过比较可以很容易记住。比如不得从进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免税项目以及视同销售项目的区别。
对于一些新增加的内容,应该特别注明。比如增值税,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从专门从事废旧物资经营的一般纳税人处购买的废旧物资适用于10%的扣除率。即:普通发票金额×10%。
财务成本管理
财务成本管理公式多。所以把自己容易忘记的公式记下来是非常有利的事。我没有把所有的公式都记下来,我记的是我看过一遍之后还记不住的。比如产权比率和权益乘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以及总杠杆系数。“筹资管理”一章有很多内容与经济法的“证券法”相同,所以如果两科一起考,可以省一点力。
财务成本管理需要练习。通过做题而不是背才能记住。我在学习CPA的教材之前已经做过大量的习题,所以,财务管理是我第一年唯一通过的一门。
就我个人而言,在临近考试的时间,一般不看书。我觉得笔记比书本更能让我集中注意力。当然,如果没有把书本理解透,笔记也做不好。所以,先看书,同时做笔记。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笔记,这样,到了最后“学不进去”的时候就可以看看笔记强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