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78-3 阿姆罗: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00:2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逢春节来临,唐代诗人刘希夷的这一千古妙句不知不觉浮上心头。

温婉的感情饱含着推不翻的哲理。无论是用它感叹岁月无情,还是世事多变,都很过瘾。

但,谁还有时间感叹,谁还有心思梦游古代呢?

那天,你用毛笔在宣纸上挥挥洒洒写下这段诗句,感觉上已十分奢华。

有多久,你的手没有摸过笔墨,没有翻过唐诗宋词。

就连这句古诗也变得太遥远,太苍老。

它会给我们带来房子吗?它能解决我们的就业吗?它能使我们更快乐吗?它能回答世界性的难题吗?

可能不会。

那么,谁又会追随唐代诗人之梦呢?

(闭上眼想象网上评论:

甲:你究竟想说什么呐。你知道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还拿出来问别人?

乙:这,也许是一个圈套。中国抓住了经济机遇,而从自己手里溜走了别人无法创造出来的财富。

丙:财富一词足以吸引眼球,不过前面要加上精神两字。

丁:乌何有之乡——乌托邦,你该不是想象这种地方吧。已经老掉牙的东西。)

窗外,正飘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仿佛要将整个世界包裹起来。

和你一起习书法的还有苏茜和芭芭拉。她们更好奇古代的中国文化,但面对这一片淋漓酣畅的墨迹,你们各自脑海里浮现的是不同的画面。

猜一猜苏茜,也许对墨留下的形式感更感兴趣。如同树杈在天空留下的剪影,能与书法对话吗?

而芭芭拉是犹太人,对黑与白的对比十分敏感。默认黑墨能改变白纸,任何事情都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发生。

待你将这诗句翻译成英文,她们竟听呆了,呆如一株株悄悄吐芽的春树。

西方人也常常感叹光阴似箭,岁月无情,但这诗句里饱满的含意,却盛在那么一组简洁的字里行间,这是需要一个盛唐在那里做背景的。

你又说,看样子人可胜花,而实际上人比花更不经老。

你们仨,在这春气扬扬未到之时,竟都无语。

从虚幻中拉回现实。春节在这里不是节日。地球的那一边正过着热气腾腾的好日子,这里风雪围城,没有鞭炮,没有饺子,也没有春晚。所有的热闹早已在圣诞节扬撒光了。如今的人是想着热闹之后如何过起按部就班的生活。

你们居住的地方又称双城,不是查尔斯·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里的双城。但狄更斯在《双城记》的一段话,在这个多雪的冬天里,常常涌上你的心头:

“这是最好的岁月,也是最坏的岁月;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蒙昧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寒冬;我们拥有眼前的一切,我们实际上一无所有……”

狄更斯这段话描绘的是1775年的巴黎和伦敦。又仿佛是为今天的美国准备的。

几乎人人可以感受到眼下的经济不景气。“大有大的难处。”这次真像是大难临头。

他已经失业十八个月,天天为那些无情账单发愁。

她没有医疗保险,她要享受福利保险计划,先要将自己变成赤贫。

他们取消了一年一度的旅游计划,如同饭菜里少放了油盐。

一个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的人,经历过饥饿难熬的人,并不觉得眼下有多艰难,但人对生活的期望值不同以往。生活只能比以前好,不如以前或者没有改善便引发恐慌。

你身在其中,你和邻里亲朋交谈,处处可以嗅到宴席将散的气息,

你从迈阿密回来,那里阳光依然灿烂,海滩上依旧游人如织。但在商业中心,一幢幢大楼没有了灯光,公司关门,店铺歇业,“For rent”、“Space available”这类出租广告比比皆是。

美国人改变了一向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换句话说,往外掏钱包的速度明显减慢。

再有,二手店,折扣店的生意兴隆,许多妇女干脆在自己的衣柜里翻出闲置已久的着装令之焕发青春。过去随手一扔的包装纸,如今被人用手抚平再用。

尽管是细节,尽管对许多人是司空见惯,但这在美国是悄悄地改变。

这改变时好是坏,要因国而异。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收益的重新分配。有美国人抱怨自己被从手里取走的比拿到的多, 全球化对美国是弊大于利。结论尚早,财富是流动的,还会继续流动,将来的事还真难说。

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动力。有时这动力虽然涌动的缓慢沉重,正如西方人说,中国人总是很曲折地向着自己的目标挪动的,但还是成就了中国今日的经济奇迹。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一代代人的所思所想,多么相似。

在刘希夷这首《代悲白头翁》里,他还咏叹: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世界如同四季,总是轮回的。无论情不情愿,眼下虽是严冬,人们正要迈进春天的门槛。年年庆祝春天的到来,节日祝福也许落入俗套。其实假如每个人都抱有和平良善的愿望,按照“吸引力法则”,向宇宙发出的能量足可以化解灾难。

还是要说一声“祝福”,年年岁岁,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