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蔓藤教育联系方式:书柜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28:44

难以抹去的记忆

 

第一篇:书柜的记忆

阅读新闻

[日期:2009-10-25]

来源:韶关日报  作者:江菲菲

[字体:大 中 小]

我给读大3的女儿买了新手机,她很高兴地跟我说,这部手机有个很大的“书柜”喔!我从芝麻粒的小字说明书中知道,现在的手机可以看“电子书”;真感慨!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家里的那个大书柜,那里面有我对父亲医生的深刻回忆。

孩子时,我总是喜欢在家里书柜下玩耍,听母亲说,这是一个外国人在中国解放前转让给父亲的。书柜的外型很特别,好像一架竖式钢琴。上层竖式的“音箱”是推拉式的两层书柜;下一层则是红黑双格的装西药的抽屉;“琴键”部分是宽大书柜,是个突出的斜面,翻开,拉长伸缩的轨道支撑起来,就成了一面很大的书桌;最下面是四条半人那么高圆木柱脚架。

我还小的时候,还不可以看书柜最上层的书。我第一次看书,就是在跟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的时候。那次,我躲在斜面大书柜里,瞒过同伴后,我就把书柜板翻过来,第一次发现书柜里的大画报。拿起一本画报来看,我就被画报里的“英雄战士麦贤德”的英雄形象吸引了,居然忘记了自己正在玩游戏,结果被同伴抓个正着。

从那之后,我常常趴在书柜上看画报,也要求父亲给我看更多的画报,父亲慈祥地点头笑笑,当时父亲江汉歧是韶关市中医院副院长,也是中医学校副校长,于是,他每天就带着我坐人力三轮车,到解放路路口的中医学校。父亲去授课时,我就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书,学校的图书馆书柜很多,虽然没有我家的大书柜漂亮;但好看的书很多,我一看就是一整天。父亲常常鼓励我们看书,叮嘱当时在广州中山医学院读大学的大哥,在省城捎些好书回来给弟妹们看。

文革那时,“四人帮”把一切书刊都视为“封、资、修”的产物,父亲的书柜从此就上了锁。但这也锁不住我要看书的心。每次母亲叫我们给她拿药的时候我总是最积极的,因为只要把放药的抽屉拉出来,就可以伸手往下偷被锁起来的书,不经意,我就当了孔乙己说的:窃书不算偷的“读书人”。

我第一次拿到的是《岳飞传》,我第一次知道古代的称呼,“员外”、“夫人”、“官人”等等;第一次知道人原来是有“等级”之分的,因为当时所有的人都称“同志”。由于被岳飞的民族气概深深吸引,我按捺不住兴奋,回到学校就把岳飞的故事跟几个要好的同学讲了,她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我拿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我被那押韵的诗词吸引着,就读着总觉得这韵律很熟悉,才忽然忆起,这不就是小时候父亲要求二姐、三姐她们背诵的“汤头歌”吗?于是我也开始背唐诗。直到在艺州农场下乡时,我也一边养鸡,一边在背唐诗,所有辛苦的日子都可以押上诗韵了,渡过了二年的下乡时间。

文革结束后,我家的书柜的锁终于被打开了,18岁的我第一次看见第一层书柜里面的书籍。原来那本以前看见又黄又旧的钱装书,就是我国的国宝《本草纲目》!其他的全是一套套的中医书,还有父亲发表过的医学杂志、医学笔记。那年,也收到了父亲的平反信,我把父亲的遗照端端正正放在了书柜上。

家里的大书柜,在我脑海烙下了父亲的影子。女儿手机的“书柜”,似给我像坐上 “时光机”,在又黄又旧的线装书中穿梭着, 我的50年记忆——大书柜——少年岁月:我的祖国 60岁,现代科技的繁荣昌盛,大书柜瞬间飞奔进了“掌中书柜”。我们的生活在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