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世界代码:金匮表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6:15:03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病因:(整体观)
1.     自我整体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失调
2.     内外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失衡
(2上)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二、病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去平衡是疾病的基本病机
三、治则,预防
1.     治未病,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2.     表里缓急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3.     新旧缓急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4.     攻邪,随其所得
(17)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5.     饮食居处,五脏喜恶
(16)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6.养慎防病,节房事,保肾精,固元气;饮食有节,起居穿衣按天气,避风邪,虫兽外伤
(2下熟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病因:感受外邪为主因。症候:有发热恶寒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3)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痉病
病名含义
痉病是由阴津亏损,外感风邪,筋脉失养引起的筋脉强急的病。一般无高热神昏等证。
病因病机
由各种原因导致阴津亏损,复加外感风邪(包括风寒)阻滞经脉,使筋失养,失去正常的柔和状态,变为劲急强直,发为痉病。但较严重的阴津亏损亦可成痉。
主证
颈项强急,背反张,口噤,脉紧而弦。
分类
刚痉
由风寒引发,(兼)有发热,汗出、恶风等表虚证
柔痉
由风邪引发,(兼)有发热,汗出、恶风等表虚证
治则
解表养阴生津止痉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刚痉欲发证
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生津发表
葛根汤
柔痉证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
生津清热,解肌发表
瓜蒌桂枝汤
里热伤津成痉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
泻热存阴
大承气汤
湿病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含 义
湿病是以病因命名的病,有内湿和外湿之分
病因病机
感受外来湿邪,病在肌肉关节,但往往挟风或挟寒邪,内湿多因脾胃健运失职,水湿内停所致。
湿痹主证
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湿热熏蒸者还有身色如薰黄证)
治   则
微发汗(外湿),利小便(内湿)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表气虚
脉浮,身重,汗出(后)恶风
益气除湿
防己黄芪汤
表阳虚
风湿相搏身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或兼恶寒、自汗)
温阳化气除湿
风盛:桂枝附子汤
里 阳 虚
大便坚,小便自利
健脾化气除湿
湿盛;白术附子汤
表 里阳  虚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恶风不欲去衣/短气,小便不利,身微肿
温经除湿
甘草附子汤




表实证治
风湿证
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或呈游走性痛)
祛风除湿
麻杏苡甘汤
寒湿证
湿家身疼烦(兼发热,恶寒,无汗)
解表除湿
麻黄加术汤
寒湿在上
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宣泄寒湿
纳药鼻中
暍病
含   义
暍病是夏天感受暑热时邪引起的疾病,后世称为感暑或伤暑,它与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者不同。
病因病机
病因为感受暑热之邪,但可挟湿,初起多在卫分有表证,但很快出现气分证状,而且容易伤气伤阴。
主  证
热盛、汗多、口渴喜饮,脉虚




分 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表证期
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脉弦细或芤迟。(暑热挟湿)
解暑除湿
原文无方,可参考后世香薷饮加减
气虚证
兼气虚、短气、体倦,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等证。
清暑益气
可考虑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
气 阴
两 虚
兼气阴虚、短气、汗多、口渴,舌红等。
益气养阴清热除湿
可考虑用王清任清暑益气汤
热盛伤 气
汗出(后)恶寒,身热而渴
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


湿病
忌大汗、忌早下、忌火攻
暍病
忌汗、忌下、忌温针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血脉受邪,病位相同
(1)论日: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触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14)阴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月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下)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问问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百合病
含  义
虚热浮游百脉以精神恍惚、饮食和行动失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因用百合为主药可治疗本病,故名。
病因病机
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忧思过度,情志郁结化火。导致心肺阴虚。
主  证
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感觉失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治  则
滋养心肺,清热安神




分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本证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
滋养心肺
养阴清热
百合地黄汤



百合病发汗后者(发热、口渴)(津伤)
补虚清热
养阴润燥
百合知母汤
百合病下之后者(噫气、小便不利)(阴虚内热、胃气伤)
养阴清热
利尿降逆
滑石代赭汤
百合病吐之后者(虚烦失眠)(阴伤)
养阴除烦
百合鸡子汤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伤津轻证)
清热养阴润躁
百合洗方(宜内服外洗并用)
百合病,渴不瘥者(内热津伤重证)
清热生津止渴
瓜蒌牡蛎散
百合病变发热者(热盛)
养阴清热利小便
百合滑石散
狐惑病
含义
由湿热虫毒所致,以咽喉及前后二阴的溃烂为特征的疾患。
病因病机
感染虫毒,湿热不化,蕴结而成。
主  证
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


分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蚀于上部
蚀于上部咽喉、声喝
清热化湿,安中解毒
甘草泻心汤
蚀于下部
蚀于下部前阴者
杀虫解毒化湿
苦参汤洗之(外用)
蚀于肛
蚀于肛
杀虫解毒燥湿
雄黄熏之(外用)
成脓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
渗湿清热,活血排脓
赤小豆当归散
阴阳毒
含 义
以皮肤发斑、咽痛为主证的一种疾患
病因病机
感染疫毒,侵入血分
主  证
皮肤发斑、咽痛


分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阳毒
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解毒清热
活血化瘀
升麻鳖甲汤
阴毒
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同上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五日可治”――早期邪毒未盛,正气未衰,易治。
“七日不可治”――日久毒盛正虚,难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素体气血不足,感受外邪有关,而且均有出现肢体病变
(2下)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问问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中风病
含  义
猝然昏倒,然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喎邪,重则昏迷不识人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而致经脉之气痹阻,脏腑功能紊乱。
主  证
参含义
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中风――半身不遂;痹证――但臂不遂
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症状
中络――肌肤不仁;中经――即重不胜   中脏――即不识人;中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治  疗
参考附方:候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
历节病
含  义
以遍历关节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病症。
病因病机
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之邪。
主  证
遍历关节疼痛
辨  证
历节与黄汗的鉴别
历节――关节痛剧,独足肿大,脚肿如脱,两胫热,关节出黄汗。
黄汗――关节时痛,肿及四肢头面,全身出黄汗。


分类
症           状
治    疗
方    剂
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风寒湿外袭,渐次化热伤阴)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清热
桂枝芍药知母汤
(干妈附生蜘蛛房,甘麻附生知术防)
寒湿历节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
温经祛寒除湿止痛
乌头汤
(寒湿历节乌头汤,草药麻温经寒芪)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脉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
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6)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8)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
甲错,两面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血痹病
病名含义
气血不足,感受风邪所致,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证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气血不足,感受风邪,阳气闭阻,血行不畅。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轻证
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局部麻木
针引阳气
重证
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温阳行痹
黄芪桂枝五物汤
(倍芍药,重饴糖,去甘草)
虚劳病
病名含义
因劳伤而致脏腑阴阳气血亏损的多种衰弱性疾患。
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薄弱
2、起居、饮食、七情失常,色欲过度,劳倦,疾病误治、失治、病后、产后失于调理而致脏腑阴阳气血亏损。(本篇论述主要是后天所致)
总的脉象
脉大、极虚


阳虚
人年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脉沉小迟,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阴虚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之血,卒喘悸,脉浮者;劳为病,其脉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阴阳两虚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脉弦而大,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证型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阴虚
虚劳,虚烦不得眠
养阴清热除烦
酸枣仁汤
阳虚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温补肾阳
八味肾气丸




(阴虚及阳)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调补阴阳,
潜阳固涩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阳虚及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躁
甘温建立脾胃中气,以调阴阳
小建中汤
虚劳里急,诸不足(短气)
益气建中调阴阳
黄芪建中汤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扶正祛邪(健脾补气养血祛风)
薯蓣丸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
甲错,两面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虚劳夹淤——缓中补虚
大黄蛰虫丸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问日: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日: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
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日: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日: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
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
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11)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1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0)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肺痿病
病名含义
肺脏萎弱不振,肺叶萎弱不用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热在上焦,肺金被灼,肺阴日耗,渐至萎弱成肺痿。
主证
咳嗽,吐涎沫,脉虚数(或短气)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
治法
清养肺胃,止逆下气
方剂
麦门冬汤


病因病机
虚热型肺痿,误治或失治,病程日久而转变成的或素体阳虚,受邪后从寒化,以致肺中虚冷。
主证
吐涎沫而不咳,遗尿,头眩等。
证治
症状:吐涎沫,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
治法:温肺复气
方剂:甘草干姜汤
肺痈病
含  义
肺痈是肺部患痈疡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热壅血瘀而成脓痈
主  证
咳嗽、胸痛、吐脓血腥臭,初起脉浮数,继则滑数。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分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脓成
喘不得卧,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胸满胀,浮肿。
泻肺逐水
葶苈大枣泻肺汤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
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
排脓解毒
桔梗汤

苇茎汤
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
清热化瘀消痈排脓
咳嗽上气
病名含义
以咳嗽、气上逆为主的病证。


证型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寒饮郁肺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祛寒化饮,
温肺止咳
射干麻黄汤
痰浊壅塞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荡涤痰浊
皂荚丸
水饮内结
咳嗽上气,脉沉或有浮肿小便不利
逐水通阳,
止咳平喘
泽漆汤
饮郁化热
咳嗽上气,胸痛,脉浮
化饮降逆,
兼以清热
厚朴麻黄汤
饮热郁肺
咳喘而烦,目如脱状,脉浮大
宣肺泄热,
化饮降逆
越婢加半夏汤
寒饮挟热
咳而上气,烦躁而喘,,心下有水气,脉浮
解表化饮,
清热除烦
小青龙加石膏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5)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主之。
(7)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病位较近:心胸或胃脘疼痛
病机:阳虚阴盛,阳气痹阻(阳微阴弦)
胸痹病
含  义
胸中痞塞不通所致胸膺部痞闷,疼痛为主证的疾患
病因病机
上焦阳虚,阴邪乘虚上犯,搏结胸中,胸阳闭塞(即:阳微阴弦)
主证主脉
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主  方
瓜蒌薤白白酒汤


证         状
治   法
方   剂
痰浊壅盛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通阳散结,涤痰降逆
瓜蒌薤白半夏汤




中焦虚寒
心中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四肢不温倦怠少气,语言低微大便溏,舌淡白,脉弱而迟。)
温中助阳
人参汤
痰浊壅塞
心中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腹胀大便不畅、苔腻、脉弦紧)
通阳散结,泄满降逆
枳实薤白桂枝汤




停于肺
胸中气塞,短气(短气为主)
宣肺化饮
茯苓杏仁甘草汤
犯于胃
胸中气塞,短气(气塞为主)
行气化饮,和胃降逆
橘枳姜汤
寒湿痹阻
疼痛剧烈,时缓 、时急
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心痛
含  义
心前区痛或胃脘痛的总称
病  机
上焦阳虚,阴邪乘虚上犯,搏结胸中,胸阳闭塞。
(篇内所云,与胸痹病机相同――阳微阴弦。)


证   型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寒饮气逆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温化水饮,降逆消痞止痛
桂枝生姜枳实汤
阴寒痼结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乌头赤石脂丸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病位:腹部,脾胃肠
症状:腹部胀满,疼痛
(2)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痛,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17下)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腹满
病名含义
腹满是指以腹部胀满为主证的疾病。
主 证
脾胃虚寒,气机阻滞或热结在里,腑气不通。实热证多与胃肠有关,虚寒证多与脾肾有关。


分   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腹满兼表
腹满,发热十日,饮食如故,脉浮而数。
解表攻里
厚朴七物汤
气滞腹满
痛而闭(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行气通下
厚朴三物汤
少阳阳明证
按之心下满痛(旁及两胁)
表里两解
大柴胡汤
积胀俱重里实腹满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攻下里实
大承气汤
虚寒
脾胃虚寒
水湿内停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散寒降逆
温中止痛
附子粳米汤
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温中散寒
大建中汤
寒实内结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
温下寒积
大黄附子汤
脾肾虚寒,水饮上逆
寒气厥逆
散寒止痛
化饮降逆
赤丸
寒疝
病名含义
寒疝是一种阴寒性的腹中疼痛证。
病因病机
内因阳虚寒盛,阴寒内结,外因风冷邪气,邪正相搏而成。
主  证
绕脐痛,脉沉紧。


病机分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阴寒内盛
寒气内结
寒疝绕脐痛,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脉沉紧。
破积散寒止痛
大乌头煎
表里俱寒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
解表散寒
温中止痛
乌头桂枝汤
血虚内寒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
补血散寒止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
宿食
病名含义
宿食是指食物停积于胃肠,经宿不消,又称伤食或食积。
病因病机
宿食是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停积于胃肠所致。
主  证
脘痞腹胀痛,胸闷,嗳腐吐酸或泛泛欲吐,便秘或下利酸臭。
证治
病机分类
主         证
治   法
方    剂
宿食在上
脘腹胀满,泛恶欲吐,脉滑
涌吐宿食
瓜蒂散
宿食在下
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或下利酸臭,脉数而滑,或涩。
攻下食积
大承气汤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1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16)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
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肝着
病名含义
肝着是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以病位病因命名)
病因病机
肝脏气血郁滞,阳气痹结


病机分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肝脏气血郁滞阳气痹结
其人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旋覆花汤
脾约
病名含义
脾约是胃热气盛,脾阴不足所致以便秘为主证的病证。
病因病机
胃热气盛,脾阴不足,肠中燥结。


病机分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胃热气盛,脾阴不足
小便数,大便坚,趺阳脉浮涩
泄热润躁,缓通大便
麻子仁丸
肾着
病名含义
肾着是寒湿痹着腰部所致,以腰部冷痛沉重为主证的病证。
病因病机
寒湿痹着腰部,阳气痹阻不行。


病机分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寒湿痹着腰部,阳气痹阻不行
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健脾除湿,温中散寒
甘姜苓术汤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问日: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日: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日:四饮何以为异?师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8)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22)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25)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28)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30)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24)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
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病含义
指水液在体内不能正常输布而停留在局部所致的病证叫痰饮病
痰饮成因
主要是阳气不足,水饮停聚,包括肺气虚弱,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所致。
咳嗽含义
是痰饮所引起的咳嗽症状。




病   名
病  位
主      证
病机、 归属
痰饮(狭义)
胃肠(脾)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脾虚不运,水饮停胃肠
悬   饮
胁(肝)
咳唾引痛
饮停胁下,气机受阻
溢   饮
四肢肌表
身体疼重
肺脾虚,水停外溢
支   饮
胸膈(肺胃)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胸阳不足,饮停胸膈
痰饮病的治疗
治疗大法
以温药和之
分  类
病机分类
病  位
症  状
治   则
方    剂


脾虚不运,饮停于中
胃(心下)
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小便不利
温阳蠲饮,
健脾利水
苓桂术甘汤
肾虚不化饮停于心下
胃(心下)
短气(小便不利)
温肾化气利水
肾气丸
饮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水饮上逆
下 焦
脐下悸,吐涎沫,癫眩
化气利水
五苓散
饮留胃肠,欲去
不去,阳气被郁
胃肠
脉伏,其人欲自利,虽利心下续坚满
攻下逐饮
甘遂半夏汤
饮在肠间

腹满,口舌干燥
前后分消
己椒苈黄丸
悬饮
水饮内结胸胁
胸胁
悬饮内痛(咳唾引痛)
逐饮破结
十枣汤


表寒兼郁热饮盛于表
肌表
(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烦躁而喘,脉浮紧)
发汗解表
散饮清热
大青龙汤
表寒里饮俱盛
肌表
(发热恶寒,身疼痛,胸痞,干呕,咳喘,无汗,脉浮紧)
发汗解表
温化里饮
小青龙汤


水饮壅肺

支饮(喘咳)不得息
泻肺逐饮
葶苈大枣泻肺汤
外寒内饮壅肺

咳逆倚息不得卧
解表除饮
小青龙汤
饮盛邪实正未甚虚
胸膈、肺
脉弦,咳烦胸中痛
攻逐水饮
十枣汤
脾虚水泛蒙蔽清阳饮停于胃
胃(心下)
其人苦冒眩
健脾利水
泽泻汤
胃气上逆气不化津
胃(心下)
呕吐,不渴
和胃止呕
散饮降逆
小半夏汤
水饮停胃饮阻气滞饮邪上逆(泛)清阳不升
胃(膈间心下)
卒呕吐,心下痞,眩悸,先渴后呕
和胃止呕
行水散饮
小半夏加茯苓汤
膈间支饮上迫于肺
膈间、胃
喘满,心下痞坚
补虚散饮
木防己汤
饮聚于胃本虚表实

面色黧黑脉沉紧(心下痞坚为未解)
补虚散饮
软坚去实
不愈者,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支饮兼胃家实积
胃(肠)
腹满(便秘)
疏导胃肠
荡涤实积
厚朴大黄汤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12)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13)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消渴
病名含义
凡渴而消水为主证者称为消渴。(本篇分热病伤津口渴和杂病消渴两种)
病因病机
热病、肺胃热盛伤津,肾虚不化,津不上润,虚火上灼所致口渴多饮。
主   证
多饮、口渴(消瘦)、多尿、多食“三多一少”


分    类
症            状
机 理
厥阴消渴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不肯止
寒热错杂
热伤津液
胃热消渴(中消)
趺阳脉数,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胃热伤津


病机分类
症       状
治   则
方   剂
热伤津液
渴欲饮水不止
清热生津止渴
文蛤散
肺胃热盛,
津气两伤
(杂病消渴)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清热止渴
白虎加人参汤
肾虚不涌化气摄水,虚火上灼
(杂病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滋养肾阴
肾气丸
小便不利
病名含义
指小便频数,或短少的病证
病因病机
因于水热互结,或下焦湿热兼瘀,或上燥下寒,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主  证
小便不利,或频数、短少,或口渴,发热,水入即吐。


病     机
症      状
治     则
方    剂
水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或兼表邪未解胃失和降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渴欲饮水,或水入即吐
化气行水利小便
(兼解表)
五苓散
水热互结
郁热伤阴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利水滋阴
猪苓汤
上燥下寒,肾阳不足,不能化气化气行水
小便不利,其人若渴
温阳化气
利水润躁
(清上,补中,利下)
瓜蒌瞿麦丸
湿热兼瘀(轻)
小便不利
清热化瘀利水
蒲灰散
湿热兼瘀(重)
小便不利
清热利尿,
化瘀止血
滑石白鱼散
脾肾虚湿胜
小便不利
健脾益肾
茯苓戎盐汤
淋病
病名含义
以小便淋沥涩痛为主证的病证称为淋病。
病因病机
多由下焦湿热,肾虚湿浊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症状
症          状
机          理
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肾虚下焦湿热,热郁气滞,尿道不畅
误治变证
发汗则必便血
肾虚津亏,误汗伤及血络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师日: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
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
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10)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11)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18)师日: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2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5)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
主之。
(2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聶聶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25)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27)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32)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病名含义
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湿潴留,全身出现浮肿的疾患。
病因病机
风邪外袭,气化障碍或各种原因引起肺、脾、肾功能失调。
主  证
全身浮肿,脉沉(根据不同病因和部位可分四水)
分类
风水
脉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头面浮肿)
皮水
脉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


正水
脉沉迟,外证自喘(腹满肿)。
石水
脉沉,外证腹满不喘。



心水
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
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
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
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
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黄汗
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或生痈脓。
血分
经水前断,后病水。
水分
先病水,后经水断。
气分
心下痞坚,大如盘。
治  则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病水腹大,小便不利,脉沉绝,可下之。




分  型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表虚
脉浮,身肿重,汗出恶风
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防己黄芪汤
表实
脉浮,头面微肿,无汗
宣肺散邪
杏子汤
挟热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发越水气
越婢汤


阳郁
四肢肿,聂聂动
通阳化气,健脾利水
防己茯苓汤
阳气被阻
四肢厥冷,四肢肿
清热利尿
蒲灰散
表实
无汗,脉浮,肿较轻
宣肺利水
甘草麻黄汤
挟郁热
一身面目红肿,脉沉,小便不利
散水清热兼健脾祛湿
越婢加术汤
正 水
脉沉小(应有恶寒,肢冷喘促)
温经扶阳发汗
麻黄附子汤
黄汗
湿重阳郁
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下无汗,汗出不透,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脉沉迟
益气助表
散水湿
桂枝加黄芪汤
阳郁营血有热
身体肿,发热,汗而渴,脉沉,出黄汗,汗出较多者
益气扶表,调和营卫
芪芍桂酒汤
气分
脾虚气滞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行气散结,健脾利水
枳术汤
阳虚阴凝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桂枝去芍加
麻辛附子汤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2)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
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日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日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恼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日酒疸。
(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15)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18)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1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21)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22)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病名含义
凡目黄、身黄、尿黄者称为黄疸,本篇亦包括了各种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发黄证候在内(即广义的黄疸)
病因病机
本篇黄疸乃因湿热、寒湿、火劫、燥结、女劳、虚损等六种原因所引起的发黄,但以湿热发黄为重点。
湿热郁滞于脾,侵入血分,行于体表而成黄疸。
主  证
目黄、身黄、尿黄、小便不利


黄疸
湿热郁蒸发黄而致,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寒邪困脾发黄,腹满,舌萎黄,躁不得睡
谷疸
由脾湿胃热,寒湿困脾所致,有消谷善饥,头眩,腹满,身体尽黄等
酒疸
由湿热内蕴所致,有欲吐、腹部胀满,心中懊憹而热等证
女劳疸
由肾虚有热,气滞血瘀所致,有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等证
治  则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病   因
症       状
治    则
方    剂
表虚发黄
脉浮(当有恶寒发热自汗等表证)
解表和营
扶正托邪
桂枝加黄芪汤
黄疸偏湿重
当有发热,身黄、目黄、尿黄短,纳呆腹痞满
清热、利水、祛湿
茵陈五苓散
黄疸偏热盛(里实)
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清热通便逐瘀,
利湿退黄
大黄硝石汤
火劫发黄
发热烦喘,胸满口燥,一身尽热而黄,肚热,热在里
攻下通腑泄热
大黄硝石汤或栀子大黄汤
燥结发黄
当有少腹急满,大便秘结,肤色萎黄,小便不利
补虚润躁,
逐瘀通便
猪膏发煎
虚劳发黄
肤色萎黄,小便自利
调和营卫建立中气
小建中汤
黄疸误治
变 哕
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除热必哕
温胃和中
降逆止呕
小半夏汤
黄疸兼肝邪犯胃
腹痛而呕
疏肝理气
和胃止呕
柴胡汤


病       机
证       治
预       后
正胜邪却
治之十八日以上差
病     愈
邪盛正衰
治之十八日以上反剧
难     治
湿热盛伤津
疸而渴
难     治
湿热不太盛津未伤
疸而不渴
易     治
湿热蕴于中,胃气上逆
发于阴部(病偏里)
其人必呕
湿热郁滞肌表
发于阳部(病偏表)
其人振寒而发热
谷疸
证治
分  类
主要证候
病  机
治  则
方    剂
寒湿谷疸
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腹满
寒湿困脾
温  法
茵陈理中汤
湿热谷疸
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湿热蕴结中焦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




酒疸吐下法脉证
心中热,腹满欲吐或无热,靖言了了鼻燥
(脉浮者)湿热有上出之势
先吐之
瓜蒂汤
脉沉弦者湿热偏下
先下之
大黄硝石汤
酒疸热盛
心中懊憹或热痛
热盛于湿
胃热上熏
荡热除烦
和胃导滞
栀子大黄汤
酒疸误下变黑疸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大便正黑,皮肤抓之不仁,脉浮弱,虽黑微黄
误下伤正
蕴热内熏
调理气血
活血化瘀





女劳疸
黄家日晡,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大便必黑,时溏,腹胀如水状
肾虚有热
气滞血瘀
祛瘀逐湿
硝石矾石散
预  后
腹满胀如水状难治
气滞血瘀
脾肾俱败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4)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17)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5)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16)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10)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11)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惊悸
含  义

指受外界刺激所引起一时性惊恐不安的证候。

指自觉心中跳动的病证。
病因病机
受外界刺激,触动心神,气乱不宁,引起一时性惊恐不安。
多由气血虚弱,心失所养致悸。
分  类
火劫发汗太过,损伤心阳。
水饮凌心。
治  则
通阳祛痰,安神镇惊。
宣阳化饮,降逆平喘。


主  证
治  法
方   药
主 证
治  法
方  药
当有惊狂
卧起不安
通阳祛痰
安神镇惊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
心下悸
宣阳化饮
降逆平喘
半夏麻黄丸
吐血、衄血
含  义
吐血
指血从口中吐出的病证。
衄血
指血从皮肤、粘膜、鼻、牙龈等渗出的病证。
病因病机
热盛伤及血络,或阴虚火旺,伤及血络,或中气虚寒,气不摄血。
主  证
吐血、衄血,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或烦咳,或脉沉弦,或脉浮弱,手按之绝。
治  则
温中止血或泻火止血
分类
证    候
病     机
治    法
方    剂
虚寒吐血
吐血不止者
中气虚寒
气不摄血
温中止血
柏叶汤
热盛吐衄
心气不足
吐血衄血
心火旺盛
迫血妄行
泻火止血
泻心汤
下血
含  义
指血从大便排出的病证。
病因病机
脾虚不摄血,湿热伤及血络。




分  类
证    候
病     机
治    法
方    剂
虚寒便血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
脾气虚寒
不能摄血
温脾摄血
黄土汤
湿热便血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
湿热蕴郁大肠伤及血络
清热祛湿
活血止血
赤小豆当归散
瘀血
含   义
瘀血是指血液停滞在身体某一局部,是病理过程中的产物。
病因病机
本篇未提到病因,但一般多为内外伤出血,虚劳气滞,热与血结,寒凝血滞所致瘀血阻滞,气血津液不上润,脉道不利,气机不畅。
主   证
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治   则
当下之(攻下逐瘀)
瘀血化热证治
证         候
治   法
方       剂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
攻下逐瘀
可选用下瘀血汤、抵当汤、大黄蔗虫丸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日胃反。脉紧而涩,
其病难治。
(8)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1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15)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21)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2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42)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43)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哕病
含  义
哕即呃逆,是气逆病变。
病因病机
寒热、痰食等因素导致胃气上逆所致。
主  证
呃 逆
治  则
和 胃 降 逆




分   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胃气虚寒
干呕,呃逆,手足厥冷
温胃降逆
桔皮汤
胃有虚热
呃逆,微热,微渴
清热降逆
桔皮竹茹汤
呕吐病
含  义
呕吐包括胃反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的证候。
病因病机
有虚寒、实热、虚热、寒热错杂,以及水饮停蓄等各种情况的不同,影响脾胃升降机能所致。
主  证
和 胃 降 逆




分  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寒饮上逆
肝寒犯胃
呕而胸满,干呕,吐涎沫,头痛
温中散寒
降逆平肝
吴茱萸汤
阳虚阴盛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四肢厥逆。
急救回阳
四逆汤
胃热上冲
食已即吐,伴有大便秘结
清热和胃
大黄甘草汤
少阳邪热
呕而发热(寒热往来)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吐后津伤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兼表证者)
解表清热
文 蛤 汤
寒热错杂
呕而肠鸣,心下痞
辛开苦降
润中和胃
半夏泻心汤
胃寒肠热
干呕,下利(以热、利为主者)
温胃清肠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饮停于胃
胃气上逆
诸呕吐,谷不得下
温中散饮
小半夏汤
饮停于胃
寒重于饮
干呕吐逆,吐涎沫
温中重于散饮
半夏干姜汤
饮停于胃
邪正相争
似喘似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
散饮重于温中
生姜半夏汤
水饮内停
脾失健运
吐后思水,多饮再饮
健脾利水
猪苓汤
水停在胃
脾不传输
呕而渴饮,水入即吐
健脾和胃
化气利水
茯苓泽泻汤
气阴两伤(胃反证)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消,伴见唇干,口燥,大便不行,舌红脉细数
补虚降逆
润躁通便
大半夏汤
下利病
含  义
下利包括泄泻与痢疾,泄泻以大便稀薄、次数增多为主要证候,痢疾以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为主要证候。
病因病机
由寒、热、湿邪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清浊不分所致。
主  证
大便稀薄,次数增多或以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为主证。
治  则
虚寒者以温涩止利,实热者以清热止利。






分   类
症       状
治    法
方    剂
阳虚阴盛
(格阳)
下利清谷,汗出而厥
回阳救逆
通脉四逆汤
里虚兼表证
下利清谷,腹胀满,身体疼痛
先温里
后攻表
四逆汤
桂枝汤
里实积滞
下利,利未欲止,脉象滑,按之心下坚
攻下积滞
大承气汤
燥屎内停
下利,谵语
攻下热积
小承气汤
气利
湿热气利
下利肠鸣,兼矢气,小便不通
通利小便
虚寒气利
下利滑脱,大便常随气而出
温涩固脱
可梨勒散
痢疾
湿热下利
下利大便脓血,里急后重
清热凉血
白头翁汤
虚寒下利
下利脓血,滑脱失禁,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脉微细弱
温中涩肠
桃花汤
下利兼证
下利后虚烦证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
透邪泄热
解郁除烦
栀子豉汤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
败酱散主之。
(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疮痈
病名含义
疮是疮疡的简称,痈指疮、面浅而大者。痈有外痈、内痈之分。
病因病机
热毒壅塞,营卫阻滞
辨 证
痈肿初起脉证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淅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注意局部红肿热痛)。
辨痈肿有脓无脓
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肠痈
病名含义
指阑尾或阑尾周围发生痈肿。
病因病机
热毒内聚,营血瘀结肠中,甚致肉腐成脓


分型
症          状
治    法
方    药
脓未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
可下之(荡热解毒,消痈排脓,逐瘀攻下)
大黄牡丹汤
脓已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
排脓消痈,
振奋阳气
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疮
病名含义
由金属器刃损伤肢体所致的创伤。
病因病机
被刀斧所伤,亡血
症  状
寸口脉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若身有疮。病金疮。
治  法
消瘀止血镇痛
方  药
王不留行散
浸淫疮
病名含义
为皮肤病之一种,初起已形如小粟,痒,搔破流黄水,浸淫成片,蔓延全身。
病因病机
火热湿毒
症   状
先痒后痛,分泌黄汁浸渍皮肤,蔓延全身。
治   法
清热燥湿解毒
方   药
黄 连 粉
预   后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趺蹶
病名含义
指足部僵硬,运动障碍的疾病。
病因病机
太阳经伤
症  状
其人但能前,不能却。
治  法
刺揣入二寸(针刺合阳,承山等穴以舒缓筋脉)。
手指臂肿
病名含义
手指臂部关节肿胀、颤动,或身体肌肉牵动的病证。
病因病机
风痰阻于经络
症  状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者。
治  法
涌 吐 风 痰
方  药
藜芦甘草汤
转筋
病名含义
指筋脉拘挛作痛证。
病因病机
湿浊化热伤阴,筋脉失养。
症   状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
治   法
祛湿通利二便
方   药
鸡屎白散
阴狐疝
病名含义
指阴囊偏大偏小。时上时下的病证。
病因病机
寒气凝结厥阴肝经
症  状
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
治  法
辛 温 通 利
方  药
蜘 蛛 散
蛔虫病
病名含义
肠寄生虫病之一,包括蛔虫腹痛和蛔厥吐衄。
病因病机
蛔动气逆(蛔虫腹痛);内脏虚寒,蛔虫上扰胸膈(蛔厥)。


分型
症             状
治  法
方  药
蛔虫腹痛
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杀虫止痛
另一说:安蛔缓痛
甘草粉蜜汤
蛔厥
蛔厥者,当吐衄,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腹痛剧烈,手足逆冷,烦躁吐蛔。)
安胃杀虫
乌梅丸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6)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3)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
脏。
(5)妇人怀妊,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2)妇人苏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
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4)师日: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妊娠恶阻
病名含义
指妊娠呕吐。
病因病机
阴阳失调型为阴阳失调,脾胃不和;胃虚寒饮型为胃虚寒饮,浊气上逆。


分型
症        状
治    法
方    药
阴阳失调
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
化气调阴阳,
和脾胃
桂枝汤
胃虚寒饮
妊娠呕吐不止。
益气蠲饮,
降逆止呕
干姜人参半夏丸
妊娠腹痛
病名含义
指怀孕期间腹部疼痛。
病因病机
阳虚寒盛型为阳虚阴盛;肝脾不和型为肝脾失调,气血郁滞。


分型
症        状
治  法
方     药
阳虚寒盛
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
温阳祛寒
附子汤
肝脾不和
妇人怀妊,腹中绞痛。
养血疏肝,
健脾利湿
当归芍药散
妊娠下血
病名含义
指怀孕期间阴道流血。
病因病机
冲任虚寒型为冲任脉虚,阴血不能内守;症积内阻型为瘀血内阻。


分型
症          状
治   法
方   药
冲任虚寒
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
调补冲任
固经止血
胶艾汤
症积内阻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有,而得漏下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
下其症
(消瘀化症)
桂枝茯苓汤
妊娠小便病
病名含义
指怀孕期间小便困难或不利。
病因病机
血虚热郁小便难型为血虚有热,气郁化燥;妊娠水气型为气化受阻,小便不利,而有水气。


分型
症         状
治 法
方   药
血虚热郁小便难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
养血健脾
清热化湿
当归贝母苦参丸
妊娠水气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淅淅恶寒,起即头眩。
利水通阳
葵子茯苓散
胎动不安
病名含义
指妊娠期胎动下坠,腰酸腹痛,或阴道少量流血。
病因病机
血虚湿热型为血虚湿热内阻;脾虚寒湿型为脾虚寒湿中阻。


分  型
症       状
治     法
方    药
血虚湿热
妇人妊娠。(胎动不安)
养血健脾,清化湿热
当归散
脾虚寒湿
妊娠养胎(胎动不安)
健脾温中,除湿安胎
白术散
郁冒
病名含义
产后郁冒是指产后因阴血不足,阳气上厥导致的以头眩、目瞀、郁闷不舒为主的病证。
病因病机
亡血、复汗,导致阴血亏虚,复加外感,致使阳气偏盛,上厥而成。
主  证
头眩、目瞀、郁闷不舒。
治  则
当(周身)汗出,阴阳乃复(损阳就阴)


分类
症           状
治   法
方   药
邪在
少阳
产后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坚,但头汗出。
扶正达邪
和利枢机
小柴胡汤
郁冒
病解
胃家实
(郁冒)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腹满痛,大便秘结,脉沉实)
攻下实热
大承气汤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4)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5)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6)师日: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
利。
(9)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
汤。
(11)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产后腹痛
病名含义
产后腹痛是指产后因气血亏损或瘀血引起的腹部痛。
病因病机
产后血虚,有寒,经脉失养;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治则
温中补虚,或行气活血。


分  类
症          状
治 则
方    药
血虚里寒
产后复绞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
补虚温中
当归生姜羊肉汤
气滞血瘀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胀痛)
行气和血
枳实芍药散
瘀血内结
产后腹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舌有紫斑
破血逐瘀
下瘀血汤
阳明里实与瘀血内结证鉴别
证 候
阳明里实
瘀血内结
腹 痛
绕脐痛
少腹痛按之有硬块
饮 食
不能食
能食
大 便
秘结
大便易,色黑
谵 语
多在白天
多在夜间
脉 象
微实
沉涩,或迟紧
产后中风
含   义
指产后感受外邪引起的病证。
病因病机
产后血虚或阳虚加上外感风邪。
分   类
证       候
治   法
方 药
外感表虚证
头微痛,恶寒,时发热,汗出,心下闷,干呕,数十日不解
解肌发表
和营卫
桂枝汤
阳虚兼表邪
发热头痛,面赤而喘
益气温阳解表
竹叶汤
产后呕、利
病名含义
产后呕吐指产后津亏,虚热扰胃所致呕吐。产后下痢,指产后湿热引起的痢疾。
病因病机
产后津液亏损,虚热内扰心、胃,产生胃气上逆致呕。产后血虚,感受湿热之邪,蕴于肠道,血脉受伤致下痢。
主  证
呕吐:呕逆兼烦扰;下痢:下痢赤白有脓血,里急后重。




分  类
证           候
治  法
方  药
产后呕逆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
清热降逆
安中益气
竹皮大丸
产后下痢
产后下利极虚(有脓血,里急后重)
清热解毒
凉血、养血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妇人杂病总纲
病  因
虚弱、冷积、结气


凝坚于上在中盘结在下未多
上:肺胃
涎唾、久成肺痈、呕吐
中:脾肝
寒化:绕脐痛寒疝或两胁痛
热化: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
下:冲、任、带
(经候失调)
阴部掣痛,或少腹恶寒,或上引腰脊,下根气街、膝胫疼烦,眩冒,如厥癫、忧惨悲嗔
诊治
审脉:阴阳弦紧      辨证:虚实寒热        治法:行其针药
经水不利
含  义
指月经不调或闭经证。
病因病机
各种引起瘀血阻滞或水热互结均引起
主  证
月经不调或一月再见或闭经。


类   型
证         候
治  法
方  药
瘀血月经不调
经水断断续续或一月二次,少腹满痛
破瘀通络
土瓜根散
水血互结
产后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不渴
去瘀逐水
大黄甘遂汤
闭   经
经闭不行,兼少腹满,如狂谵语等
破瘀通经
抵当汤
热入血室
病名含义
指妇人外感期间,经水适来或月经期间,感受外邪发热,出现精神异常,或如结胸状等症状为热入血室
病因病机
热邪与血相搏,影响肝、心、或冲、任两脉出现相应症状。
治  则
疏肝清热,凉血活血




分  类
症         状
治   则
方    药
肝胆失疏
中风八九日,寒热发作有时,如疟状,经水适断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热入血室未结
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暮则谵语如见鬼状
治无犯胃
及上二焦
必自愈
瘀热结于血室
妇人中风经水适来,表证已罢。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
随其实而取之
刺期门
阳明热入肝、冲任
但头汗出,下血谵语
泻肝及血室热
刺期门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二十二
(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6)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17)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18)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9)问日: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日:
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19)问日:妇人病欲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日: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
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1)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
柴胡汤主之。
脏躁
含  义
七情所伤,阴血不足而产生精神失常。
证  治
喜悲伤欲哭像如灵所作
滋补心肝、安神
甘麦大枣汤
带下
含  义
指女的白带病
病因病机
干血内留,郁久生湿热,或因寒湿所致。
分类证治
分  类
证        候
治   法
方   药
湿热带下
月经停止,带下色黄
除湿热破干血
矾石丸(外治)
寒湿带下
白带色白伴腰重,阴中痒阴中冷
散寒燥湿
蛇床子散(外治)
漏下
含   义
指妇人妊娠期,阴道流血或月经过多,时间长的病证。
病因病机
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或气虚、阳虚不能固精血液。




分   类
证         候
治  法
方   药
瘀血内阻
兼虚热
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口唇干燥
温经补虚
温经汤
血虚损及气
半产漏下,脉革
旋覆花汤
虚寒陷经
漏下,黑不解,体倦乏力神萎,头晕心悸脉微弱
温经止血
胶姜汤
腹痛
病名含义
指经期前后的腹部疼痛。
病因病机
风血相搏,或肝脾不和,气滞血瘀;或中焦虚寒,经脉失于温煦,产生疼痛。
主  证
月经前后腹痛




分   类
证       候
治   法
方    药
风邪与血相结
腹中刺痛
行血祛风
红蓝花酒
肝郁脾虚
腹部胀痛,食欲不振
疏肝健脾,化湿
当归芍药散
中焦虚寒
腹痛或少腹拘急,喜温喜按心悸虚烦
补益中气
小建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