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10最强外星人:书从疑处翻成悟(读书管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31:52

书从疑处翻成悟(读书管见)

张运辅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7日   20 版)

  清人郑板桥说:“书从疑处翻成悟”,强调读书有“疑”,方能有“悟”,由“疑”到“悟”就是进步,就是读书的理想境界。李贽则从反面指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所谓“质疑”,就是切莫迷信书本,要能从书中发现问题,要带着思考去读书。

  大凡学有所成者都善于从“疑”到“悟”。1589年,25岁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理论提出怀疑。该理论断定:如果把两件物体从空中扔下,必定重者先落地,轻者后落地。伽利略却认为不管是轻还是重,它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当时,亚氏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无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实验,结果证明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同时落地。亚氏的理论就这样被这个初生牛犊的所悟给推翻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当年地质学界普遍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创性的地质构造理论并付诸实践,终于从根本上摘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曾对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如此读书贵疑之举,摒弃的是盲从和轻信,确立的是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得到的将是认识的飞跃。

  邓小平说: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那些肯动脑筋、勇于创新的人。可见,动脑筋的“悟”是手段而非目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悟”去鉴别书中的对错、真伪,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进而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要达到此目的,就要读活书,活读书,要像明人鹿善继所说的那样: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鲁迅更一语中的:“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与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小学语文课本中曾有一篇名为《田忌赛马》的课文,写田忌在与齐威王按照常规赛马失败后,遇到孙膑。孙膑对田忌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有位读者从中发现疑点:齐威王中的“威”字是后人在他死后追加的谥号,赛马时齐王正和田忌比赛,孙膑怎么知道他死后的称号呢?这显然是一处“硬伤”,是个常识性错误。像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去读,去悟,就能如阳光驱雾般使自己从细节中发现疑点,对书中可疑之处来个“每事问”,这对我们把书读懂、读通,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