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犯追踪 根:这是真实的美国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43:27

《我在美国教中学》读后记

 

    美国的基础教育与中国的基础教育相比较,有何异同,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真实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的?国内提得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是什么状况?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对我们小学的办学实践有哪些启发?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最近,读了《我在美国教中学》,感觉有些观点受到了冲击;对照以前读过的《素质教育在美国》、《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又查了一些资料,感觉对美国基础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模糊了。

    大约是七年前,《素质教育在美国》十分畅销,作者黄全愈是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博士,他以儿子矿矿读小学的经历,给我们展示了美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侧影。书里介绍,九岁的孩子以饺子为载体,探讨文化的大话题;老师让学生讨论杜鲁门是否应该对日本投射原子弹等话题。书中展示的场景让我激动不已。我曾一度以为,那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然而,《我在美国教中学》一书又告诉我,在美国根本没有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提法。而《我》一书里展现的美国中小学的乱象,让我很怀疑美国的基础教育走得太偏太远,不是搞不搞“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是否还在搞教育的问题。

    后来,又读了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这本书主要是讲述李希贵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教育学院作访问学者时写的一系列教育随笔,内容则不局限于教育,还有一些由此引申的对体制、机制、管理、人性的思考,很受启发。但书中较少描述具体的案例与场景。给我印象很深的有“对强势学生说不”这一节里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小策回升,书里也专门提到了在美国不是没有考试,相反考试还很多,如果要进名校,考试压力一点也不亚于我国的高考;而如果要进哈佛、麻省这样的常青藤超级名校,其压力、备考强度、考试难度比起中国高考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有意思的是,考这样的学校还不能仅仅只是成绩好,还得体育好、社会公益活动做得好,最好能有一些打动主考官的“特立独行”并能“展示个人综合能力”的举动。这样看起来,在美国,要被优质大学录取,不会考试是不行的,只会考试也是不行的。

    前几天集中火力看完了《我在美国教中学》,这是一本一线老师写的书,更亲切、更有现场感。作者方帆,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现任美国加州旧金山公立林肯高中双语系主任,担任该校中国语文课和高中生物课教学,2001年获得“加州最卓越教师奖”。他一方面在美国加州林肯高中执教多年,同时对中国大陆基础教育状况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这本书汇集了作者在林肯高中的教学经历、课堂实录,以及他对中美教育的深入思考。

    方帆对中国如此推崇美国的基础教育显得有些漫不经心和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美国的基础教育里固然有很多做法值得借鉴,但由于美国是一个太过自由的国家,所以,各校做得怎样很少有统一的标准去评判。在这本书里,谈到公立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没有考核和评价,甚至没有规范的教学管理,仅有的校长对老师的考评也只是一年或两年听一次该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课,这样便造成了美国有很多老师混日子的现实,方帆的笔下,有一些公立学校的老师不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不具备起码的职业操守,只是把教书当作谋生的一个手段。书中举了“史密斯老师”的例子真是令我瞠目结舌,这位老师上课什么也不讲,就是放录像,然后就是抄习题;从来不备课,更谈不上自己写教案;抄了网上的教案去应付校长检查,被校长识破他压根不是按教案上课,而是在乱扯一气,还骂骂咧咧地说校长种族歧视他这个白人。唉,遇到这样的老师,他的学生可真够倒霉的!可我想不明白的是,美国怎么就能容忍这样的老师误人子弟一误就是十几年。

    美国的学生倒是挺自由的,这让我很羡慕,可是这种自由似乎过了头。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书里讲到的“小留学生”的问题倒是让人感叹不已。家长花了大把大把的钱把不足15岁的孩子(有的甚至更小)送到美国,一年只能见至两次,只能在“千里之外”遥控管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这样的管教与约束下,发展得不好是正常的,发展得超级恶劣是普遍的。

    讲到美国学生的时候,方老师认为美国的学生同样生活在“考试地狱”中,因为布什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开始强调统考,有全州统考、全美统考,感觉老美在向咱们的全国共用一张试卷学习。他们的考试种类也极为繁多,但由于美国全国上下都有不重视考试、不关注分数的传统,所以,考试虽然很多,却也没有让整个社会、家庭和学生形成“一切向分看”的“唯分数论”。

    书中还谈到了美国学生的毕业生恶作剧与毕业生舞会,令我大开眼界。美国的高中生毕业时,是有权利在校内做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的,大概起源于19世纪,“从那个时候开始,毕业生的恶作剧,就成了他们发泄在高中四年中对校长、老师的怨气,对年级同学的示威和对自己即将走向成年、走向社会的一个表演”,“毕业生的恶作剧,也成了美国高中的一个传统”,“甚至,对有‘创意’的恶作剧,还加以表扬”。有一个有“创意”的恶作剧是:毕业生把正在图书馆开会的全体老师锁在馆里,并给校长一封信,里面是一个用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知识综合而成的题目,说明只要老师们解出了题目,就知道钥匙在哪里了。然而,毕业生们的恶作剧日益升级,有一次毕业生“把几百只鸡、鸭、鹅和一笼鹌鹑放进学校走廊,还放水淹花园,往里面扔垃圾和金鱼,这个恶作剧让学校花了不少钱善后,受到了校长的严厉谴责。可见,学校的文化、行为是建立在国家的文化基础之上的,美国是一个连国旗都可以焚烧的国家,这点毕业生的恶作剧在他们看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吧?然而在我们中国,这是不可想象的。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一个开明的校长,但也无法接受毕业生的这种闹剧。

    书中第四辑有一个内容是“美国‘新’教育的泡沫”,对我们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书中说“美国是个喜欢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从以“收音机、电影、电视教学片、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芳革命,到各种各样的“反传统文化运动”,美国的教育改革鲜有持续和稳定者。尤其是近代,美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感受到“几十年的教育改革,改来改去,最后发现还是改回了从前的教育方式”。回想起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有一段时间也是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甚嚣尘上,然而,真正对当下的教育实践有影响、仍然活到现在的似乎并不多见。我们的改革是否也太浮躁了呢?教育本身是有一定之规的,如果不遵循它自身的规律,贸然求进、急视人本,固然有各种各样的标签,但最后的效果却未尝可知!

    书中将美国的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进行了比较,对大多数公立学校给出了相对悲观的结论,对少数重点公办学校给出了较高的评价(比如作者所有的林肯高中,就被认为还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在美国,私立教育十分发达,美国人心目中的名校几乎全是私立学校。而实施所谓“素质教育”的几乎也只有私立学校在践行,因为美国的私立学校更有条件在课程设置、学生活动、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和探索,如《素质教育在美国》中作者的儿子矿矿就读的实际上就是私立学校,全世界著名的伊顿公学也是一所私立学校。当然,美国的私立学校和中国的私立学校还有较大差异,但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读后,仍然有很多困惑,这是真实的美国教育吗?美国的基础教育可以给我们一些什么借鉴和思考?也许这些问题还有待读更多的文献资料才能得以解答。但无论如何,我坚信,了解中国以外的教育,尤其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对我们是有借鉴作用的。这种思考也应该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