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经典语录:黄桥许 家(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7:55:25

 26、过河  26(2)、买化肥 

26、人情
(2012年元月17日)
   许树人
一墙分隔两新家,箱底箱头各自拿;怕失临工聊待客,为排氨水用心花。

分治
       我们到了内蒙以后的情况,第三部分再接着说吧!       自从我们一家人离开黄桥后,就算彻底告别了故乡。只是探亲时,短时间地回家乡看看,又匆匆离开……       这期间,家里也发生过很多的变故——姊妹们的相继出嫁,兄弟们的外出、成家,晚辈们的接连出生……只能在探亲时听到点儿信息,许多生动的场景,不少感人的事迹,都无法细述了……       人们对故乡的感情,是一辈子也说不完的。老来在网上看到一个妇女背着小孩,着篮子,拄着木棍,沿着涧石前进的图片,又无端地想起了回家的往事,孩提时候,母亲不就是这样艰难地生存着吗!触思,2012年5月3日作《 五绝 .过河》: 沿河青石路, 一直到山家; 负子提篮去, 人生多跨爬……

       三四年后,也就是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时候,我回家过一趟。那时候,也许是生产队要用老宅的房子,大伯二伯家都分别搬到前街的两处空屋子里居住。好歹都没什么大的家具,又不用各自做饭,屋子里有个睡觉的地方就算是家了。
      暑期天热,夜里我就睡在院子里的破竹床上,倒也凉快。只是没有蚊帐,半夜醒来,觉得蚊子猖獗,痒得睡不着……队里吃饭的地方,离我睡的床很近。打饭了,一个生产队的人都来排队。一样的饭,相近的量,真可谓平等、公开、透明了!打了饭,不少人家就地围个圈子,边吃边说,大人谈笑,小孩乱叫,场面似赶会般的热闹……这是最初的境况,据说后来就不是如此了!
       再次回来,已是1973年的7月了。因为我要在新郑城里结婚,母亲特意先回老家看看,是想问问她出嫁来的时候的家具的去向。        这时候,他们两家已经都搬回了老宅。只是从西屋的门口北边,东西横陈着一道斑驳的土墙。鸡犬之声相闻,毕竟各开各的门,各走各的道,俨然是两个家了……        母亲一家一家地走走看看,听听他们各自不同的心声。东找西找,也只有一个箱子还在了。好不容易在一家找到一个箱盖,在另一家找到了箱底。母亲这才把它们收在一起,让高辛庄姨家会木工的海峰来,将箱子拉回他家去,收拾合一,重新刷漆,算是给我们结婚准备了一个大的家具。
       想想那时候结婚,也真够简单了。我爱人家里,还有她母亲出嫁来时的一张桌子和一张床,都很旧了。海峰又来城里把它们修理了一下,家具也就算齐了!       结婚那天,既没有花轿,也没有高头大马,更不用说汽车了!因为怕影响爱人得来不易的临时工作,连老家的客都没有待。结婚的喜对子,也是晚上贴好,第二天一早就揭了。       只是那天晚上,自己家做了一桌菜,请房东和前后的邻居来家坐坐,一是共饮喜酒,二是感谢他们不少的帮助。       第二天早上,妻子还是照常去上班。不是请不起单位的同志,而是不想惊动新郑县化肥厂的领导,害怕结婚失去临时工的岗位,生活攸关,所以格外珍惜。
       回想让她负责开氨水票那段时间,临时工也风光起来——因为,当时化肥、氨水都是限量供应的东西,所以很紧俏。一时间来家里托买的人还真不少。这下子可惊动了远远近近的乡亲……       我们自家没有地,用不着那东西;但老家毕竟有乡邻乡亲。在允许供应的范围内,能帮助的都尽力给以帮助。那时间,老家托大伯来城里找她的人也多起来。新的乡邻乡亲顿时增加了不少。由此可以进一步地知道老百姓的种种艰辛,买点氨水、化肥都是难的……       人生就是这样,只要你对别人有点儿用处,一时间就会受到关注、拥戴,甚至还会宾客盈门……        没过多久,妻子到新郑县广播站修理门市部正式工作了,老家还有人来找。我记得最后一次是托人给黄天保还买了点化肥——因为我在梨河上小学时,他的小儿子根土,曾和我同过学。
        1975年的农历3月19日,我家生了儿子,这也算许门的大喜事了,大伯们都很高兴。远远近近的亲戚也都知道了。几天后,就在房东的院子里待了米面客,这一次,大伯亲自掌厨。连赵大楼的表二姨,原来东街房东的女儿——爱,都来贺喜啦。那时候的所谓礼并不大,有十几个鸡蛋的,有带白面和鸡蛋的,就是提两斤红糖,也很体面……偶观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生其实也如此。念及,2013年2月24日,作《七绝.雪浪 》:碧波卷起银花浪, 不为风雷情绪昂; 如玉如丝奇美绝, 人心何日现颀扬。
         我的大伯平时经常给人家待客做饭,所以操办起来也是驾轻就熟,尽管如此,前前后后也还辛苦了好几天。走的时候,待客剩下的物资,我让他拉走了。三门中,男孩子我最年长。许家的头件喜事,长辈们从心眼里是高兴的。我的二伯虽不喜欢走动。不过有什么大事儿却有我二大娘出面。记得她有两次来南街的家里,临走的时候,还给二伯买过手电筒什么的,增加点生活的必需品,也算晚辈的一点心意……          亲情浓于水,沟通则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