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智出国劳务:北京天坛掠影[32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24:28




















天坛标志



想靠近祈年殿,就必须进这个大门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市中心3公里,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向,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总面积273万平方米。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北京即建有“沮泽”,是统治者郊祀并兼游猎的处所。金时对“南郊坛在丰宜门外”、“冬至日合祀昊天上帝、皇地祗于圜丘”,均有明确记载。元朝的郊坛在元大都丽正门东南七里,坛为三层圆形石台,坛区占地20万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历朝历代郊坛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于永乐四年(1406 年)开始营建宫殿城池。同时,在南郊兴建郊庙,历时14年(1420年)建成,初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朱厚(骢)注熜:此字应是“火”字边,需单造。改天地合祀为分祀。天地坛遂改称为天坛。清沿明制,天坛一称沿用至今。从乾隆八年(1743年)起,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扩建及修缮。天坛终于形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盛朗风貌。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七十二连房、神厨、宰牲亭等。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













天坛收藏文物逾万件,多与祭祀有关,礼器、乐器占据相当大比例,分别陈列在皇穹宇祭天文物展览、祈年殿历史原貌恢复展览、祈年殿西配殿祭天礼仪馆展览、祈年殿东配殿祭天乐舞馆展览当中。







皇穹宇在成贞门之南,圜丘之北,是存贮祭天正位及配位、从祀位神版的场所,又称天库。皇穹宇有正殿、配殿、围垣及券门诸建筑,皇穹宇即因正殿榜书而得名。
  
皇穹宇正殿为供奉皇天上帝及配祀诸神位之处,蓝色琉璃圆形单檐攒尖顶,鎏金宝顶,通高19.20米,直径15.60米。檐柱、金柱俱8根,南向开户,菱花格隔扇门窗,蓝琉璃槛墙,东西北三面封以砖俱干摆到顶。殿内穹窿圆顶,正中贴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内外施金龙和玺彩画。殿内正中有前圆后翘角石须弥座,座高1.51米,径2.53米。
  
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历史上皇穹宇围垣的传声功效颇使人迷惑,长期以来人们无法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1953年,汤定元教授对皇穹宇建筑的声学效果进行了测试,认为皇穹宇围垣周密,表面光洁,使声波不被墙体吸纳,进而发生了反射,于是产生了回音,形成了独特的声学现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天坛诸建筑的回声现象进行的科学解释。







圜丘又称圜丘台、祭天台、拜天台,是圜丘坛的主体建筑,它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举行祭天大典的神坛,天坛即因圜丘得名。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圜丘为圆形汉白玉须弥座石坛,3层,通高5.17米,各层坛面俱墁以艾叶青石,环以汉白玉围栏。其上层坛高1.87米,坛面直径23.65米,中心有天心石,环天心石有石板9重,每重石板用9或9的倍数,合计有石板405块。中层坛高1.63米,坛面径39.31米,亦墁以9重石板,计1134块,下层坛高1.67米,坛面径54.91米,同为9重石板铺墁,石板数为1863块。圜丘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皆有出陛,各层出陛台阶皆9级。圜丘雕饰多为龙饰,望柱柱头雕以盘龙,出水饰螭首,而各层须弥座间则雕以雷纹、缠枝莲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