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脸上长期长痘痘:影视剧创作的导向和历史责任(文艺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10:29

影视剧创作的导向和历史责任(文艺点评)

——由电视剧《节振国传奇》热播谈起

尧华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7日   24 版)

  开滦煤矿工人节振国率领矿工打击日寇的英雄事迹,至今仍在燕赵大地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节振国为原型创作的同名京剧和电影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2011年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电视剧收官大戏《节振国传奇》,在充分吸收兄弟艺术门类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视剧容量大、立体化、技术先进的优势,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精湛的演员表演,使一个久埋于历史深处的抗日英豪在今天重焕光彩。

  《节振国传奇》的播出,获得了理想的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效果。节振国这个久违的英雄形象使很多老同志看后忆起曾经火热的战斗生活,也唤醒了中年人对孩提时代的偶像记忆,同时让今天的年轻人加深了对那段陌生的战火纷飞的岁月的认识。在经历选秀等诸多娱乐节目狂轰滥炸的视觉疲劳之后,我们因为这股高昂雄浑、充满精神钙质的气息而感到振奋。  

  “娱乐至上”不该成为挥霍历史题材的理由,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历过太多苦难的民族,自然要比别人多一份对历史的责任感,因为我们没有败家的资本

  当前抗日题材影视剧热播,让人欣喜,它们在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和民族历史教育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这类题材影视剧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作品创作理念和播出效果差异明显。

  有一部喜剧类型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播出后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剧中对日寇愚蠢、自大、狂妄的淋漓揭露和对中国人民及抗日志士智慧、幽默、自信的乐观表现使抗日这一凝重的题材焕发出一种愉悦的观感,更好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这样严肃的题材中运用幽默搞笑的手法不合适,冲淡了抗战的凝重、艰辛和惨烈。我很认同后一种观点,并不是所有的影视剧题材都能以幽默——即便是冷幽默的方式去处理。试想,犹太人面对德国纳粹集中营的灭种行为、苏联人面对艰辛异常的卫国战争能持什么样的幽默感呢?抗战话题对中华民族来说太沉重了,其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与娱乐无缘。经历了南京大屠杀、八年抗战,牺牲了数千万人的中国人又能有多大的幽默感去面对这样的题材呢?我相信在战争中同样遭受了沉重灾难的日本人民,对于这段历史也没法持有丝毫的幽默感,这和欧美国家可以用二战题材拍出很多幽德军一默的影视剧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基础。

  在中华文化的独特语境里,“文以载道”是几千年来优秀文艺作品一以贯之的精神,也应当是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过度娱乐化是当今世界影视行业的通病,我们对此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重大题材并不属于某个导演或公司专有,它是属于全民族的,不容随意处置,更不是用来赚钱和博名的工具。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历过太多苦难的民族,自然要比别人多一份对历史的责任感,因为我们没有败家的资本和家底,“娱乐至上”不该成为我们挥霍历史题材的理由。

  迎合别人、矮化自己、获奖至上、唯票房论、唯市场论只会降低文艺作品的精神品格。获不获奖不是衡量作品的最高标杆,重要的是能弘扬民族精神

  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弥漫着一种对不同文化、信仰以及价值观强烈排斥的倾向。对别国文化的不了解容易导致盲目的怀疑、警惕甚至排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文艺作品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被误读,并情愿或不情愿地成为别人强行解读的价值观的代言品。

  长期以来,以中国人文色彩为背景的影视剧中只有表现中国功夫、描写愚昧落后的乡土中国、西藏灾难等几类主题的影视作品在国际上有影响,其中不少作品充满了猎奇和极端化的内容,对国人形象和民族精神有片面甚至扭曲之嫌。原因正在于,这些创作的原始动力往往是“迎合西方评委的口味”。所以,一直以来,从西方的主流媒体和我们输出的文艺作品中所读解到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形象基本是负面和苍白的,在他们的语境中我们真实的话语声音是弱小的甚至是缺失的。我们许多对外输出的影视剧作品从总体上讲还缺乏强大的正面影响力,远未表达出我们的心声,也远未有效传播能够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形象。而这些作品一旦在国际上获奖,又反过来影响国内更多的艺术家效仿。这非常不利于在世界上客观公允地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树立真正有代表性的、国人的主流形象。难怪有资深电影人感叹“中国电影目前真正缺乏的是自己的精神和灵魂”。

  一味地迁就和迎合他人价值观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这样的作品很难有长久生命力。迎合别人、矮化自己、获奖至上、唯票房论、唯市场论只会降低文艺作品的精神品格。获不获别人的奖不是衡量我们作品的最高标杆,重要的是能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确立我们国人的形象,最终提高我们文艺作品的品格。守不住自己的市场,拱手让给进口大片,自己的作品要先到国外获奖,出口转内销才有市场,这是艺术创作的不自信、不自立、不自强。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应立足于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受众、我们的市场,提高我们自己奖项的分量和影响力,这样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和坚强的后盾挺进国际市场,赢得真正的艺术荣誉。对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评奖,在艺术评价上要诚恳认真对待,在价值观评价方面则可以抱着从容淡定的心态,这才不失我们作为正在全面发展中的大国所应有的文化自信。

  我们的文艺作品到国际上去参加评奖、拓展市场、提高影响力是需要的,但这不应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唯一使命,更不是首要使命。票房是一个标准,艺术水准是一个标准,但文艺作品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民族大义、国人形象是一个更高的标准。仔细对比今天的好莱坞大片和上世纪中后期我们充满英雄主义气息的主旋律影片就会发现,二者除了两性尺度、镜头转接频率等技术手段区别大一些之外,那些完美的英雄形象和赴汤蹈火、拯救世界的英雄情结是何其相似!好莱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美国人的“主旋律”做到了极致,不但叫座,还相当叫好,而曾几何时我们的一些影片把这些东西丢掉了,以致现在在价值观建构方面落在人家后面。《拆弹部队》的获奖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美国人可以将这样的东西理直气壮地端出来,为什么我们还要天真地认为自己“文以载道”得太多了呢?抑或是我们“文以载道”的手法不够高明、技不如人?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希望用国际化的艺术语言与观众和同行交流的同时,我们的艺术家先要有冷静准确的判断力和开放自信的文化心态,这才是进军国际市场的底气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们渐渐地认识到,西方的文化传播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指向,对于其他价值观的文化有很强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远远超过我们。仅举一例,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白求恩在他的祖国加拿大却鲜为人知,有些知道他的人对他的行为也存有偏见,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我们在敞开胸怀拥抱别的文化价值观的同时,是否准备好面对人家的冷遇呢?现在很多人喜欢将自己装扮得欧化些,影视作品也有这种倾向,这不只是审美层次的问题,而是文化自卑感在作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物和资源会被掠夺,文化则是抢不走的,这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除非我们自己不自信了,想放弃了。不自信的文化艺术,就会被市场异化,被别人的评价体系异化。

  记得看过两部很有名气的抗日题材的电影,其中一部在刻画日本军队进入南京城后为死去的士兵举行祭奠仪式时,长达几分钟的时间大多用的是仰拍的镜头。我们不去臆测导演的主观用意,相信其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按人们通常的观影习惯却感觉很不舒服,起到的效果是相反的。另一部片子中,善良的妓女们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年轻纯洁的女孩子们的未来,在我们的语境里她们是伟大的,但在别人的语境里她们是性工作者,和别的人是平等的,因此她们在故事里的境遇是不公平的。不同的价值观和语境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读解,创作者的良苦用心未必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学习他人的创作方法,希望用国际化的艺术语言与国外同行和观众交流沟通的同时,我们的艺术工作者要有冷静准确的判断力和开放自信的文化心态,这才是进军国际市场的底气。

  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影视剧市场的发展繁荣,精品力作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荧屏上媚俗媚外的现象也不少,宫廷戏、豪门恩怨、暴力血腥等很多糟粕的东西会误导一些缺乏社会经验、判断力与道德定力的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艺术表达方式对观众来说至关重要,千万不要低估观众的欣赏品位。在此呼吁我们的国有媒体和创作团队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主旋律影视市场中航空母舰的作用,引领健康、高水平、高层次的市场发展方向,创作出更多像《亮剑》、《暗算》、《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地》和《节振国传奇》这样可以长留在观众心中、有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气节的影视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