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epub下载:春节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3:59:35

春节习俗


 


        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古时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朔、正元、正旦,等等。

 

 

  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农历“大年三十”古时称“除夕”,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

  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称“三元”,俗称“大年初一”。

  中国民间“过大年”亦称“腊月忙年”,其风俗历经几千年演变,迄今至少仍遗存下三大古俗:

  一曰团年守岁

  “过年”习俗无疑源自远古时期的“祭腊”,但民间传说之“年”则与“祭腊”不同。

  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迎之际,便四出噬人。

  古人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

  《诗经·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记载,这“庭燎”便是用竹竿制成火炬,燃烧时竹节内空气膨胀后爆裂,发出噼啪啪之响,这大概是“爆竹”的由来。

  既然“年”怕火光、爆响,人们每逢除夕便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在烛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岁。于是,便形成吃团年饭与除夕守岁的风俗。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分岁饭”。

  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至迟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团年饭的习俗。除夕守岁也是从吃团年饭开始,这顿饭常常得准备好几天,是农家一年中最丰盛的阖家团聚之宴,一般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一直吃到深夜。

  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年,可见这顿“团年饭”是何等重要。

  “团年饭”南北风俗各异,但大都有所寓意。

  北方人喜包饺子,意即“更岁交子”;

  江浙一带打年糕,楚地做鱼肉糕,“糕”与“高”谐音;

  红烧全鱼则是祈祷“年年有余”。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南北朝时期即有文字记载。

  (梁)徐君倩就有诗《共内人夜坐守岁》写道: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不催。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已非传说中那消极的躲过“年”,而是在共叙亲情中辞旧布新,寄托着一种对来年的美好期望。

二曰恭拜大年

  《北平年谣》有“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

  新年正月初一,人们早起后穿上崭新的衣服,放过“开门炮”便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古代通常的“拜年”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不同的讲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这年才算拜完。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则是平辈间相互道贺。

  明朝中叶,“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菽园杂记》)

  大约从清朝起,拜年已有“团拜”的形式。《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在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恭拜新年,这大概是早期的贺年片。至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有“新年快乐”、“吉祥如意”之类的祝辞。

  三曰压岁祈福

  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备好的“压岁钱”赐予晚辈,寓意“压岁祈福”。

  相传“压岁钱”能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故又称“压祟钱”。

  晚辈得到“压岁钱”即可平安度过新岁。

  《燕京岁时记》说到两种“压岁钱”:“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后一种便是沿袭至今的用红纸包裹,由长辈分给孩子的压岁钱。           from:纽约客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中云: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民间百姓将“压岁钱”放置孩子枕头下,正是为了“压祟”,期望在恶鬼妖魔或传说中的“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当然,这应该是长辈希望孩子平安的一个美好心愿罢了。来自网络

 

春节前的节日习俗

 

腊月初一,跳灶王,起源于古老的腊月驱鬼的活动,后发展为跳灶王,由乞丐来做,扮作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形象,挨家跳,一直持续到灶王爷升天(二十三),接近二十三还要卖灶柴,用松柏枝和棕青树枝。

腊八节,佛教称为成道节,来源于古代的腊祭。后佛教传入,合二为一,吃腊八粥,施粥扬益,北京最出名的是雍和官的腊八粥。腌腊八蒜等过年吃饺子用,过了腊八开始办年货。

腊月二十三,祭灶,叫过小年,祭灶是男人的事,北方是二十三,南方有二十四,也有说官三民四蛋户五,取下旧年神象,掸灰,晒干,供上灶糖,果品,灶柴来烧,同时烧些杆编的猪狗马鹰,往灶台,锅沿上抹糖,正月初一迎灶王,也有初二初三,过年期间家中若无主人要进行驱鬼活动。

以前夏天祭灶,因为灶王是火神。后汉时有人名阴子方,有一年腊月做早饭,见灶王神显形,用就黄羊祭祀,从此改为冬天祭灶。

腊月二十五上天派神来奖惩,要接玉皇,人人都要谨言慎行,要吃口数粥,计口煮粥一人一碗(鸡鸭狗猪都算,出远门的人也算),要用红豆粥,红豆避疫扬灾。

除夕即年三十贴春联,换门神,做年菜,包饺子,不睡觉,要守岁,为父母延寿,店铺一定要结完这一年的帐,端午、中秋、除夕一年结三次帐。

中国民间春节民俗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

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来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

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

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

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

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

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

有天还有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

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月十二,搭建灯棚。

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

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

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

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