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翼ew:人民文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3:03:07

刘少奇之子刘源的将星之路

黄祖琳 等 《 人民文摘 》(2011年第6期)

    最近,刘源上将调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这不仅因为他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子,更因为这位“从上跌到下,又从下翻上来”的将军有着曲折传奇的经历。

    从生长在中南海的“红苗子”,到“文革”中的“黑五类”;从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到副省长,再到解放军上将……刘源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

    从“国家主席的儿子”跌入人生谷底

    刘源出生于1951年初春。父亲刘少奇要求孩子们9岁时必须学会游泳,11岁学会骑自行车,13岁开始生活自理。每年逢寒暑假,孩子们必须到工厂和农村劳动。

    1966年,刘源15岁。也就在这一年,他的“美好时代”发生了剧变。“文革”的风暴,首先对刘源的家庭袭来。

    对刘少奇和王光美的批斗株连到刘源兄妹,他们经常在学校受到批斗和围攻。家庭的不幸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刘源的哥哥姐姐们一个个被赶出中南海,哥哥刘允若和一直与他们住在一起的外祖母董洁如先后被逮捕入狱,大哥刘允斌在包头被逼卧轨自杀,大姐刘爱琴被关进“牛棚”……

    1967年9月13日凌晨3点多,夜色苍茫中,一辆军用吉普车突然停在中南海王光美的住所前,几个不速之客闯进住处,宣布对她正式逮捕。当天,刘源和姐姐刘平平、妹妹刘亭亭三人,连同他们简单的行李,被抛上一辆卡车,强行逐出了中南海,回到各自的学校接受批斗。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就在同天,刘源那只有6岁的妹妹刘潇潇和从小照顾她的阿姨也一起被赶出了中南海。更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竟是和父亲的永诀。

    为了生存,刘源曾去卖过血。一位老革命家鼓励的话让他热泪盈眶:“你们要是你爸爸的好种,就要活下去。为了你爸爸,为了人民,刀搁在脖子上也别颤。”

    1969年新年前,刘源离开了他熟悉的北京,来到风沙弥漫的雁北阴山深处——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插队落户,开始了长达7年的艰苦劳动生活。由于周总理亲自过问,1975年秋刘源被批准返回北京。

    “不能把老一辈的名声干砸”

    1982年,大学毕业的刘源来到河南农村工作,那是父亲刘少奇曾经战斗、蒙难的地方。刘源被派到新乡县七里营乡,当时叫七里营人民公社,是个老先进单位。刘源在公社17个正副书记、主任中排名最末,主要负责社队企业和一个管理区的工作。

    1984年,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刘源被新乡县人代会全票选举为县长。不到一年,他又调任郑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建、计划、工交等领域。

    回忆起那段经历,刘源曾谦虚地说:“人家都说是我干得出色,但大家都知道政府工作这一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都是大家干成的,关键是群众支持。其实大家是对老一辈有感情,所以就把很多的同情寄予我身上,包括很多业绩呀,都愿意转移到我的身上。”

    1988年1月,河南省第七届人代会爆出一条大新闻:37岁的刘源在不是候选人的情况下,经人民代表直接提名,当选为副省长。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说:“我们推荐刘源为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有突出的政绩。”此消息一出,举国轰动,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例。

    刘源自己也完全没有想到。他后来回忆说:“当选后,我感到压力非常大,责任非常大。因为我知道他们把这种重望寄托到我的身上,而我怎么能跟老一辈比呢?我上去如果干砸了,很可能把老一辈的名声都砸在里头。所以我就说,只有尽力去干。我妈妈听说我当选以后,挺高兴的,说你就好好干吧。”

    带着这种压力,刘源抱定了“不能给父亲丢脸”的决心,更加努力地工作。上任后,刘源分管的是工业、交通和安全工作。还没坐进办公室,他就连夜赶赴三门峡市,去处理一起40多人死亡的交通事故。一位河南省委退休老干部说:“负责安全工作,就别想在办公室坐着。刘源在任的几年里,哪里遭了灾、有事故,他就马不停蹄地赶过去,探望伤员,安置灾民。”

    刘源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关系到9000万百姓的衣食住行。他要对这一方百姓负责,让他们生活好些,不受苦受穷。他任职的4年半时间里,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他总是全力推进各项改革,让民众早一点快一点尝到甜头。

    1992年,刘源调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离开河南那天,刘源不想声张,因此只去了新乡七里营乡刘庄村告别,准备就这样去火车站。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许多人还是跑到郑州火车站等着为他送行。

    朴实的河南人民对刘源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好”!

    工作无私无怨

    1992年,河南省副省长任上的刘源进入军队,在武警部队水电指挥部担任政委,被授予少将警衔。

    武警水电部队的条件非常艰苦,刘源带领这支号称“中国最苦的部队”,建三峡、战边疆、上高原、下海岛,他身先士卒,埋头苦干,参与了几十项重点建设和抢险工程,被国家授予金奖,人称“金奖铁军”。1996年,这支铁军又荣获“世界屋脊水电铁军”的称号。

    2003年,刘源调到解放军总后勤部任副政委。适逢中国军队第十次大裁军,他参与了总后勤部系统4所院校人员向地方移交的工作。在移交过程中,刘源亲身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尤其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很难。因为军队的福利保障无所不包,但是地方已经鲜有铁饭碗,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很多人不想离开部队。刘源挑起了这副担子,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将心比心,尽量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人们被刘源的真情所打动。

    2005年12月,刘源调任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刚到任时,军科院的资金条件并不好,存在经费欠缺、研究资料少、干部住宿难解决等诸多困难,一些造诣很高的军事专家也受到社会的冷落。刘源一上任就想方设法,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拉来了经费,为干部、研究人员安排和改善住房,还新建了图书馆。

    军科院有很多资深的研究人员,业务水平很高,但他们之前和外界接触较少,知名度也不高。刘源到任之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这些专家的作用。他常说:“以人为本不仅是人文关怀,更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做出贡献。”他把军科院里适合对外宣传的专家选出来,专门举办了一个由电视台、广播、报刊等媒体参加的见面会。在会上,刘源向媒体逐一介绍军科院专家,帮助双方建立起联系。久而久之,军科院的专家在媒体上露面的机会多了起来,全军许多大单位也开始争相邀请他们去讲课、座谈。

    刘源的这项举措在军科院被称为“非常有影响力的工作”。

    2009年7月,当了8年少将、9年中将的刘源,晋升为上将,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为他颁发了命令状。

    2010年12月底,在军科院工作了整整5年后,中央军委决定刘源出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他将在新的舞台上续写人生。

    摘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