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91 残像:达雅:说说我对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的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42:03
作者:达雅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268    更新时间:2012-1-16  顶    荐  【字体:小大】
【复制本文】【下载本文】
写这个帖子支持天棒和蛭石粉子。再次声明,我写帖子第一是满足自己的胡说八道欲,第二是娱乐看了会高兴的人,第三是气那些看了会生气的人。你生气我就赚到了。恩,现在我是不是应该应该考虑请秋原先生授予我一个“西西河的达达分子”这样的头衔,ZB一把?
上大学之前我记不清楚了。从上大学起,我对“工农兵学员”的印象就不坏。原因在于,开学第一学期,我们学线性代数。教授很努力的讲,但是我们都听不懂,搞得他很有挫败感。后来我们发现讲的似乎变容易了,能听懂一些了。然后某次课堂上,教授突然感慨了一把,说你们这个班啊,实在让我失望。我把讲义换了又换,最后拿出了“文革”期间给工农兵学员的讲义,还专门找容易的讲,你们才能部分听懂了。我就知道了,工农兵学员水平比我高,因为我当时在班里属于落后的。事实上这教授的课我是基本没听懂,后来线性代数的内容是考研前自学一遍,上了研究生再学一遍搞明白的。
从此我就有了一个印象,一流大学工农兵学员的水平,大致相当于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同等大学新生的水平。当然你可以argue说可能就是你们那个班特别差,所以显得工农兵学员水平不坏。但是呢,就是该教授,在我们学完了该课程以后又说,你们现在全班(这门课)的总体水平,应该不逊色于除本校数学系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内数学系了。所以可见我们班的水平至少没有差到不具有代表性的程度。事实上就我们后来自己去找同学了解情况看,该教授的评价应该是准确的,我们讲的东西很多数学系都不讲,而且数学系也是大部分学生不懂教授在讲什么。
现在有一个现象,一谈到“文革”中的高等教育,那就是一团漆黑,只能讲坏处不能讲好处。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坏处当然有,例如一刀切取消高考,以后再说。但是至少“工农兵学员”这个东西,是个大大的好处,是超前了而不是落后的。这一点在我去美国转了一圈以后感触尤其深刻。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是会越来越普及的。大多数人会从相对简单的农业工业手工业中间解放出来,去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那就得通过高等教育对他们进行训练。而高等教育一普及,就必然带来入学人员资质的下降,这一点在九十年代扩招以后尤其明显。本来是只有最厉害的3%的学生可以上你这个大学的,现在成15%厉害的了。而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就是要把入学人员的资质下降给兑消掉。打个比方,把高等教育看做往水桶里加水,本来水桶里水面在100cm,高等教育给加到200cm;现在水桶水面只有85cm了,你只给加到185cm,那高等教育就没有发展,你得加到200cm甚至以上,才能说跟得上社会发展了。而工农兵学员这事,就是强行把水面给降到85cm了,然后要求当时的高等教育尽量加水。结果教授们不乐意了,就赖工农兵学员水平低,老毛搞工农兵学员是胡搞,就这么回事情。
教育这事情,很难。你问十个大学教授“因材施教好不好”,十个肯定都说好;你要问他们自己能不能搞因材施教,能对自己的研究生偶尔搞搞因材施教的就很不错了,对本科生,十个有十个不搞。因为因材施教这件事情,是需要大量时间去了解学生是什么“材”的。孔老夫子搞因材施教,那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领着学生同吃同住同周游列国。现在大学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我来,我讲,我走,作业常常是助教改的,平均下来了解每个学生的时间不知道有没有三分钟。这种情况下当然搞不了因材施教,只能是“教授讲一遍,修行在个人”。如何你跟教授的风格共振了又足够努力,那就能学得不错;如果不够努力或者和教授不能共振,那就自生自灭吧。
这就造成了,教授这个群体,是当代中国最保守、最不愿意与时俱进的群体之一。教授们的理想状态,就是我讲一门课到退休,前面两三年努力把课备好,然后几十年就讲得很纯熟了,这样也最符合经济人原理。至于说学科发展了,那最多往里面加点东西,总体架构是不要变的。如果说学生变化了,那对不起,我几十年就是这么讲下来的,过去的学生都说好,怎么到你这里就不行了呢?所以一定是你学生的问题而不是我教的问题。当年我们念书,被N个教授痛心疾首“一届不如一届”,我们真是惭愧啊;等过了十几年,自己闲聊时也说出来:“现在的学生啊,比我们那时候差远了”,那一刻我突然觉悟了:学生被老师觉得一届不如一届不是问题,老师觉得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才是问题。
而“文革”的工农兵学员,其实是老毛给高等教育界出的难题,就是把1995年资质的学生,在1975年突然砸到教授们的面前,而且连过渡期都不给的。那当然给教授们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教授们不适应了。不适应的结果就是,发牢骚说学生真差。但问题是,牢骚归牢骚,还得想办法去教这帮学员,得全力去教好,不然政治上有问题了。教授毕竟是教授,最后也教下来了,我们教授还留下了一份二十年后用得上的讲义。所以我本人是非常感谢当年的工农兵学员的,他们给我们做了小白鼠,让教授准备了那样一份讲义。
“工农兵学员”这个事情,最后是失败了的。但是这个失败不是说教育本身失败,工农兵学员的教育本身还是很成功的,广大学员提高了水平,教授们提前研究了怎样给资质比较差的学生上课,这都是很成功的。是后来的恢复高考,把“工农兵学员”变成了一个失败。
恢复高考,第一重要的是给大学教授们提供了一批好资质的学生,让他们教起来很爽。对比之下,就是工农兵学员不行,这几乎就成了一个定论了。但问题是,这种对比有不合理的地方。因为恢复高考以后的几届学生,等于是从66-76这十年的人中间挑尖子,那资质当然好了。事实上当这种尖子挑完以后,应届生的资质也就逐年下降一年不如一年了,到我们那阵子又退到工农兵学员这个水平了,可能现在学生的资质又都普遍不如工农兵学员了。
另一个原因是,工农兵学员其实也给77-79年的大学新生做了小白鼠,让教授们练习了如何教资质不好的学生,提高了教学水平。那77-79的好资质学生一来,那教授们教起来当然得心应手。而如果没有工农兵学员的这次训练,可能教授们面对77-79的学生也要抓瞎,因为这些学生的资质虽然好,但是知识基础其实还是有欠缺的,只要看看当年的高考题就知道了。
第三个原因是,恢复高考以后的政策其实是对工农兵学员不公平的,各种机会都尽量不给他们而给77-79。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总体而言,个人能力其实没有“组织看上你”重要,这是现代社会的特点。而改开以后的组织,是看不上工农兵学员的。陈郢客以前写过一个关于“社来社去”的帖子,就说的这一点。各种提拔机会都尽量给参加高考进大学的,那过些年他们当然就成长起来了,而他们的成长又反过来用来论证恢复高考是个正确的政策,逻辑上是个循环论证。
但是77-79级也确实厉害。因为他们同时兼备毛泽东时代“能吃苦”和邓小平时代“敢折腾”的优点,有这两点,想不出人头地都难。事实上工农兵学员也很能吃苦,但是“敢折腾”方面要差一点。这也难怪,你明知道自己被党中央当成二等学历以后,折腾的勇气至少要去掉80%。
声明一下:我尽快把这个系列写完。但是鉴于我被举报了,所以也有可能被封而导致TJ。
我的看法,总体而言,“文革”的高等教育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它的失败不是因为倒退,而是因为超前到了穿越的程度。太超前了大家就跟不上,尤其是大学里的教授们跟不上,于是就失败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就越来越显现了。老毛的高等教育思想,例如重视实践的思想,压缩教学内容的思想,反对考试的思想,等等,都会越来越显示出价值。“文革”期间的高等教育,其实是个大宝库,真要搞教育改革,就应当到里面去找找究竟有哪些宝石打磨打磨能用到今天的。而凡是漠视这个宝库或者把它说成垃圾堆的,都是自以为是到愚蠢的。
但是宝库里也不全是宝石。我对“文革”期间的高等教育也不是只表扬不批评的。我的批评是,教育好比种庄稼,而“文革”某种程度上属于“误了农时”。具体地说,就是废除高考太一刀切了,有几年大学里太混乱了,这都不好。我理想的路线是,应该保留高考,同时引进工农兵学员制度,比如说一半对一半吧,这样比较好。让应届生和工农兵学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事实上恢复高考以后的77-79里面也是有很多干过工农兵的,这也是这三届厉害的一个原因。
但是我这个理想路线也未必可行。因为在“文革”这个大背景下面,也不太可能保留高考。事实上我怀疑当时停止高考和后来恢复高考都是很得民心顺民意的,无非是现在恢复高考的得民心顺民意被大书特书,而停止高考的得民心顺民意属于政治不正确不能说了。因为恢复高考30年后,高考的毛病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那么有可能大家在1966年其实也把高考的毛病看得很清楚了,我觉得毛泽东时代从上到下是比改开时代更聪明更敏锐的。当然,我这只是怀疑了。
高等教育这个事情,同时担负着“培养精英”和“选拔精英”这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全世界都没解决好,我到美国转了一圈,觉得美国大学的培养干脆就是小作坊,还不如中国的机械化大生产呢。于是高等教育更多地其实是落实了“选拔精英”这个功能,然后反过来用学生成为精英来说自己的高等教育就是好就是好。这点中国美国都一样,都是说某个名校培养了多少多少政治家科学家所以这个学校成功。但这其实逻辑上都未必成立,因为在大学学四年到十年,毕业后干三十年,显然后者更重要。“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参与了“两弹一星”的事业而不是因为他们念过西南联大。
伟大的成就来自实践,来自持续的团队努力,这是毛泽东高等教育思想的精华。而反毛者的观点是,实践和团队都不重要,上个好大学才重要。不同的时代,这两者都是对的,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最后,说说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是一种面向实践的教育思想。其基本观点就是,教育要为实践服务。我觉得吧,真照老毛的搞法,要不要学校都是问题。因为老毛一贯主张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那当然就可以是在生产中学习生产,在科研中学习科研。而具体的搞法,就是一旦有些人学会了新本领,就立即从“学”转化为“教”,去教周围的人,然后被教会的再去教不会的人。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和“教”之间的转换非常迅速,学完了马上就可以教,可以形成指数增长。所以老毛时代常常是上完小学的就教小学,上完中学的教中学。这跟今天教个小学都要正规师范本科毕业相比,培养师资的效率根本是天壤之别。而且老毛的这种搞法,所学到的“无用知识”非常少。因为一次就学一点基本的,然后再到实践中学习,那实践中用不到的当然就不用学了。
老毛的这种搞法,在基础教育领域是非常成功的。三十年时间把不识字人口从绝对多数变成了绝对少数了。在专业技术领域也很成功,通过大量办短训班,培养了当时建设所需的各种农工兵医人才。例如很多军医,都是从基层连队的卫生员当起,不断短训提高最后成了很不错的医生的。
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这种搞法能不能成功,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因为在高等教育所真正要面对的科学研究和尖端工业,需要的知识体系性很强,很难通过不断的短训构造这样的知识体系。例如,微积分和概率,短训都很难学好的,确实需要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来学习。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和尖端工业领域,也存在一个实践不足的问题,这对毛泽东的搞法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老毛的搞法是,学完了一点基本的就去实践,通过大量实践,犯错误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改正来巩固提高。而在科学研究和尖端工业领域,犯错误的成本太大了,所以就很难做到大量实践。
第三个问题是,和外部世界不兼容。照老毛的搞法,硕士、博士这种学位制度根本就不会存在,社会上大量是没什么学历但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科学家们大多走的是华罗庚道路学历不怎么完整但是水平很高,整个一个彻底中国特色,和外部完全不兼容。这种不兼容的体系能不能一直搞下去,可能也是个问题。
但是,也许这三个问题都只是因为我水平低才成为问题的。因为我读本科学模电的时候看过一本文革结束前后工人学技术的教材,其中讲三极管也讲得很好,比我当时的模电教材水平只高不低。
如果老毛能活100岁,那么他的体系是有可能搞成功的。这里的关键是,如果整个高等教育战线都接受了毛泽东的思路,帮着他建设这一体系,那就能搞成;而如果大家都抵触,都觉得自己正确老毛胡搞,那就肯定搞不成。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谨以这个系列,纪念:
1 华罗庚先生。我今天参观了他的纪念室。他的人生经历和工作,表明高等教育的毛泽东体系是有可能的;
2 蛭石粉子。这个刚刚被删除的ID,也许正是中国未来的道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