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岛游侠前期什么好:合作与摩擦贯穿中美关系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8:59:13
合作与摩擦贯穿中美关系发展


日期:2012-01-13 作者:周文重 来源:文汇报
  • 图片作者:叶辰亮
  • 图片说明:①1月7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前驻美大使周文重做客第49期文汇讲堂主讲《和平发展时期的中美关系》。
  • 图片作者:叶辰亮
  • 图片说明:②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左)出任对话嘉宾,与周文重共话《我眼中的中美关系》。
  • 图片作者:叶辰亮
  • 图片说明:③演讲结束后,周文重为听众签售他的新著《出使美国(2005—2010)》。
  • 图片作者:叶辰亮
  • 图片说明:④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左三)评出的三位“最具挑战提问奖”获得者同演讲嘉宾合影。

  • 合作与摩擦贯穿中美关系发展 前驻美大使周文重指出:美国人需要学会和不断成长、进步的“世界老二”相处

      中美关系与“老二”之争防

      周文重(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前驻美大使)

      美国是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对外经济贸易中的重要合作对象,也是牵制我国发展、影响我国安全、妨碍我国和平统一的最大外部因素。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处理好各种问题和摩擦,事关我国总体的外部环境和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

      评判中美关系走势离不开国际经济和安全局势。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苏的“绿芽”正在变黄:IMF总裁拉德加和世行行长佐利克都警告称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危险阶段。作为基础的经济出了问题,政治、社会、思想等领域的问题也接连会暴露,西方一直标榜的政治制度、体制和观念的“光环”开始褪色,政策意识形态化、内外政治媒体化现象突出,“只要对手输不要国家赢”等选举乱象纷呈。西方“治理困境”给国际形势发展增添了新的复杂影响。国际安全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西亚北非地区局势持续动荡,美欧“新干涉主义”在利比亚得手。出于国家当前和长远利益的考虑和三个维护原则,中国在利比亚设禁飞区问题上投了弃权票,对叙利亚制裁问题投了反对票。在南海问题上,总体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东盟内部制衡中国的论调不占主流,非声索国不愿在此问题上被越南等声索国“绑架”,但是,围绕南海问题的斗争将是长期、复杂,甚至尖锐的。

      美国重返亚太有防范中国的方面

      落实到具体的中美关系,仍是“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特点。因为中美两国关系已经深度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2010年中美两国贸易额是3800亿,2011年预计会超过4000亿。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一大国债持有国;美国对中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是1831亿,对美为1813亿。我们一直在用对美欧贸易顺差来弥补对台湾地区和韩国、东盟的贸易逆差。所以中美关系如不稳定,双方都难以承受。在当前形势下,美国在

      应对金融危机和处理国际难题上,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也不希望中美关系大起大落,但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有巨大的差异。美国对我发展有着很大的疑虑、警觉和戒备,不会放弃利用台湾、人权、涉藏等问题阻挠我们的发展。在地区层面上,美国战略调整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为了摆脱当前面临的困境,它更加重视以所谓“巧外交”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提出“多伙伴世界”,“新丝绸之路”等新概念和新安排,目的就是要分摊责任、规范和分化中国等新兴大国。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不是全面战略收缩,而是有进有退、有攻有守,根本目的还是要维护它的主导地位。美国明显加大了对亚太的投入,目的就是要防范和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主要不是防范谁夺走他“老大”的地位,而是防止出现一个真正的“老二”与美国叫板。美国认为中国有成为“老二”的潜在实力,对我们很防备,至少在亚太范围内把我们看成主要的竞争对手。对我既借重合作,又防范牵制。这些决定了美国将长期对华实行两手政策,合作与摩擦将始终贯穿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去年我国对美合作深化、斗争有效

      2011年,中美关系总体不错。1月份,胡主席成功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显著改善了中美关系波折不断的气氛,增进了两国的战略互信,向世界发出了中美关系良好发展的明确信号,实现了全年对外工作的良好开局。此后,两国举行了第三次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及首轮战略安全对话和两轮亚太事务磋商,促进了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2011年我们还接待了美国副总统拜登的来访,深入细致的沟通,收到积极成效。另一方面,针对美国对华的错误言行,我们也进行

      了坚决的斗争。比如奥巴马不顾我国的坚决反对,先是会见达赖,然后又出台对台售武计划。顾忌我方的严正交涉,美国没有向台出售更先进的F-16C/D战斗机,而是对台已有的F-16A/B进行延寿。我方随即采取了或推迟或暂缓协商两军部分高层交往和交流项目,推迟中美防扩散和军控领域磋商等反制措施。总的看,这些反制措施务实,有力、适度,达到了预期效果。

      经济因素和大选因素或起干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美国国内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一个是经济因素,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成为奥巴马政府的头等大事。奥巴马提出重振制造业,但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金融资本主义的阶段,实体经济大多流向发展中国家,重振制造业谈何容易。美国人向外转嫁危机的苗头有所突出。第二是大选,美国进入了大选周期,目前中美关系还不是大选焦点议题,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困难加剧,不排除美国两党为了捞取选票,拿中国做文章。近来美国国内大肆炒作中国抢走美国就业机会、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目的是压我为美国增加就业率买单,人民币汇率成为美国内政治斗争的筹码,大选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干扰明显增加。美国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监督改革法案,奥巴马政府并不赞同这个法案,但是为了选票,奥巴马政府是否能撑住,还要观察。

      在去年夏威夷APEC领导人会议和东亚领导人会议期间,我领导人先后和奥巴马总统见面,进行长达2小时的沟通,明确指出造成中美关系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非人民币问题,督促美国果断排除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干扰,与中国一同通过平稳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同时指出新形势下中美应该成为互尊互信、互惠互利、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

      展望2012年,中美关系将在摩擦和合作中继续前行。

      嘉宾对话 中国是“世界老二”吗?

      沈丁立:您谈到美国目前和各国包括同中国的矛盾,本质上还是防范出现一个真正的“老二”。您觉得中国现在是不是“老二”?

      周文重: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专心致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是根本。在此前提下,再来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就能站稳自己的脚跟了。

      现在中国头上有好几顶帽子,例如发展中国家、不结盟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只有同时看到并统筹好各个方面,才会比较平衡。

      沈丁立:如果今天中国还不是“老二”,总有一天我们会通过努力走上更高的台阶。从客观上讲,我们有可能会成为真正的“老二”。那么,即使我们并非故意,但美方觉得我们有实力挑战它,而它又不容忍真正的“老二”出现,怎么办?

      周文重:这就是美国人的选择了,我想明智的美国人和美国领导人,应该明白怎么跟“老二”相处。我一直和美国人讲这个道理:世界这么大,大家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美国不能没有世界啊,不可能一方独好,你要让大家发展,你自身才能发展。所以你首先应帮助别人,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这样美国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事实会使它不得不这么看,我希望美国人能学会和不断成长、进步的“老二”共同发展。能否做到这点,这是美国人的问题。就我们自己而言,要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践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美国人怎么看待中国的崛起?

      沈丁立:您出使美国期间,和100多名议员接触。您是否觉得有一种趋势,有一部分美国人觉得只要中国公平、公道,他们就能接受我们的发展和崛起?

      周文重:美国议员的对华态度取决于他所在选区的经济利益,也取决于他所在选区和中国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例如,美国参议院在2011年底通过了一个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议案,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表决结果为60多票支持,30多票反对。反对的参议员中,我想提4个人。其中2人是美国中部密苏里州的参议员,他们很希望密州成为美国中西部对华贸易的枢纽,一直希望我们能够开通航班,在国内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已经开通了一周一个的货运航班。所以这2个参议员反对汇率议案。我想他们投反对票,是出于发展密苏里州和中国的经贸关系的长远考虑。另2个是华盛顿州的参议员,因为华盛顿州和中国的经贸往来非常深入,华盛顿州是波音公司的所在地,也是星巴克总部所在地,星巴克店遍布中国。所以,只要把议员所代表选区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搞好,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投票态度。

      沈丁立:我再加两个故事。西雅图有一个“华盛顿州中国关系理事会”,其会长是美国原驻沪总领事,他回国后积极推动家乡州同上海和整个中国大陆的商贸关系。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凭借独到的眼光,十来年间将这所大学提升到全美排名第12,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国际化。他们在我所服务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设立了一个中国办事处,通过这个办事处,不仅将美国学生派到中国来学习,还同中国各大学开展合作,很有眼光。2009年奥巴马总统访华,和胡主席达成了中美加强人文合作的协议,圣路易斯华大副校长则拜访中国教育部,希望中国政府把该校认定为中国同美国中部教育合作的支柱。

      如何让美国人更欢迎中国?

      沈丁立:您刚才提到,一些议员的利益决定了他的对华态度。这两年我们在中西部州和华盛顿州做得不错,您觉得我们还可以做哪些事让美国人更加积极地看待中国?

      周文重:我觉得首先应该加强和地方政府的联系,因为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联邦政府对地方事务的管辖不是很多。和地方政府建立良好关系,有助于我们去投资或开厂。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几年中美州长论坛、市长论坛办得越来越好,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其次,应加强和美国中西部各州的联系。美国是世界农产品大国,而中西部既是农业区,又是制造业集中的地方。美国在农产品出口上依靠中国市场,美国出口的大豆和棉花各有40%以上和不到40%出口到中国。美国的农产品对华出口如出问题,农场主们就会火烧眉毛,而他们又是高度组织的群体,成立了美国农场主协会,对国会的影响很大。所以,加强和美国中西部州的联系很重要。

      习副主席访美怎样助推中美关系?

      沈丁立:据中美一些报道,今年初我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会访美,这是中美关系的又一重大事件。您觉得此事对促进两国关系、缓和美国的焦虑情绪,加强双方合作会有怎样的新推动?

      周文重:2011年8月,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时,向习副主席发出了邀请,双方原则上同意习副主席回访,但是时间还没有最后确定。

      如果习副主席访美,对在美大选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稳定中美关系至关重要。2011年1月胡主席访美非常成功,主要体现在对中美关系的定位更加清晰。大家知道在中美关系的定位上有个发展过程。小布什在竞选期间,乃至他上台之初,把中国当成一个战略竞争对手;直到发生“撞机”事件,特别是“9·11”后,小布什政府才同意和我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中美关系才出现转机。2006年,胡主席访美,确认两国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不仅是“利益攸关方”,而且是“建设性合作者”。2009年,奥巴马访华,双方认为应该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2011年年初,胡主席访美,中美关系定位又前进了一步,中美同意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两国共同利益,应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中美关系定位走过了这么一个过程,当然还需要认真落实。如果习副主席访美,会就落实2011年年初以来确立的关系定位同美方深入沟通,回顾在落实双方的共识方面到底做得怎样;美方应对它近来的一些对华消极言论作出解释或澄清,以增加相互了解和理解,真正做到坚持双方关于两国关系定位的共识。

      中美经贸关系上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处理。我们希望美方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采取慎重态度,认识到如何改革人民币汇率是主权行为,中国按照自主、渐进、可控三原则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这不是美国可以说三道四的事。美国经济困难的根源不是人民币汇率。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重申我们的立场,使美国公众能全面、客观地有所了解。

      沈丁立:拜登副总统访华前发表文章评价中美关系,观点颇为积极,他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上,态度相对稳重。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加强沟通,毕竟是美国的投资者自愿把资本投放到发展中国家,不光是对中国,对亚太、广大的经济不发达地区都这么做。

      小布什和奥巴马对华政策有何异同?

      沈丁立:您任驻美大使期间,正好跨越两位美国总统的任期。您觉得他们在处理对华问题上有怎样的个性?这些个性又怎么影响对中国问题的看法?是否因此给总统带来一些成就,或可能带来麻烦?

      周文重:我到美国是2005年,小布什进入第二任期,他的对华政策已有变化。在他第一任当选之初,他认为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其中部分是出于竞选需要,他要否定民主党的克林顿。克林顿执政时就中美关系与中方达成的共识是,双方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才正式接受了中美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提法。但仅此而已。

      小布什最大的关切就是反恐。在这个问题上,他很需要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支持,其他问题相对退居次要位置,其他地区问题有时难以完全顾及。中美之间摩擦冲突仍时有发生,但相对来说不突出。

      奥巴马执政后,中美关系的定位比小布什年代深化多了,双方都同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11年年初,中美双方都同意“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个关系的内涵是:相互尊重对方利益、不搞“零和”,共同应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这又前进了一步。但问题还是在落实上。

      概括来看,中美关系目前总体上是稳定的。从中美关系历史来看,高访推动两国关系不断深入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美关系历来在高访的推动下,不断克服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地就双方合作的领域达成新的共识,以此步步前行。

      当然问题也不少,美国重返亚太,我们应该提高警惕。中美关系历来不平静,外交战线的老领导钱其琛副总理讲过,世界上很少有两国的关系像中美关系这样动荡不断、起伏不定。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一直充满着斗争,但也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保持向前发展。否则很难解释双方政治、意识形态上存在尖锐的分歧,但30年来又不断地发展,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程度为世界罕见。美国人对我们是两面,既要合作也要遏制;我们也是两面,愿意合作、也需要合作,但如你对我不客气,我对你也不客气。总的看,还是要保持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势头。

       “撞机”事件中如何让美国道歉?

      沈丁立: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好像每十年总会有一段麻烦。前面提到了“撞机”事件,这是小布什总统上任还不到三个月,当时您从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岗位回国也才十来天。临危受命处理如此严峻事件,能否透露一下细节,是怎么使美国道歉的?

      周文重:“撞机”事件发生在2001年4月1日,我紧急回外交部处理事件。事件的背景是美舰美机不断地抵近侦察,而我们坚决反对美方频繁地派军舰、飞机抵近侦察。这里有一个是非问题。江主席出访拉美前指示我们:“你道歉我放人。”同时要求速战速决。之后我们在中央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艰难的谈判工作。一方面,中国的飞行员牺牲了,美方应该对飞行员的家属、战友,乃至对全中国人民道歉。另一方面,飞机降落在中国的领土上,并未经过中方同意,也应道歉。

      对于第一个道歉,一开始美方只限于对遇难飞行员的家属和战友道歉。我们强调说你还要对中国人民道歉,后来它接受了。第二个道歉,美方狡辩说当时紧急万分,如果再不迫降,就会机毁人亡。按国际惯例,遇险方发出求救信号,附近的机场就应该马上把跑道清理出来,以供降落。我说中方塔台并没有发出指令同意你降落,你也不知道机场是否准备好,没有塔台许可,降落也是有风险的。这也是一种国际惯例。最后美方就此表示道歉,并写成书面文字,我们最后也都发表了。但在选择语言上用了“verysorry”,这是当时所能争取到的美方最大让步。还有,美方要求把飞机修好飞回去,我们拒绝了。美方只能租俄罗斯运输机将飞机拆卸后运

      回美国。在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在“撞机”事件中维护了中国的尊严。

      “撞机”事件给了小布什深刻的教训:中美关系必须要加以很好的管控,否则很容易下滑。之后,小布什很快同意中美发展建设性的关系,但是依然不愿意讲合作。“9.11”事件后,尽管国内局势紧张,他还是到上海参加APEC会议,在和江主席会谈时,表示愿意发展中美建设性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小布什在“撞机”事件和“9.11”之后的变化。

      小布什为何顶住压力出席奥运会?

      沈丁立:小布什总统开局时中美关系并不理想,直到北京举办奥运会,美国国内还是意见纷呈。但奥运会时,小布什带着一家老小都来了,这有利于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周大使能否披露一下小布什来华之前,我国政府、大使做了哪些工作?

      周文重:很多人评论小布什是慢热型。他对中国的认识,我觉得有家庭影响的因素,但是他也并不是很认同父亲执政的理念。他是在得克萨斯长大的,我觉得他的性格里有得克萨斯人的直率。

      刚才提到,小布什执政期最大的任务是反恐。“9.11”发生后,中国很快做出反应,表示在反恐的问题上,中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这个表态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确实,恐怖主义是大家的共同敌人。因此,我感觉小布什心存感激。所以2006年胡主席访美,双方确立了中美关系新的定位。到了2008年他参加奥运会也是顺理成章。相比较,小布什从一开始就说,奥运会不是政治活动,我去是为了支持奥林匹克精神,为了给美国运动员打气。由于美国联邦政府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使得我们在旧金山的火炬传递非常顺利。火炬传递在伦敦、巴黎出问题后,我去了4次旧金山,在当地政府和美国奥委会主席的支持下,决定改变传递路线,保证了火炬的安全传递。

      美国对台军售何时会停下来?

      沈丁立:美国对台湾售武何时可能停止?大概还需磨合多少时间,才可能有一个对双方皆为有利的共赢结果?

      周文重: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具爆炸性的问题,是最敏感、最需要我们处理好的问题。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美国接受了我们三个建交条件的情况下实现的,也就是和台湾“断交、撤军、废约”。“断交”很明确就是要和台湾断绝“外交关系”;“撤军”就是把原来驻在台湾的军队撤回去;废约就是废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为了对付前苏联,接受了中国的三个条件,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点非常不容易。但是,美国留了一个尾巴,就是售台武器,美国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使它做不到完全停止售台武器。

      我们怎么办?是坚持要解决美国售台武器后再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还是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再来解决售台武器?小平同志当时的决策认为,对中国来讲,改革开放不能够因为售台武器问题没有解决而再拖延下去。小平同志是把中美关系正常化,看成改革开放很重要的一环。

      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关于售台武器问题的谈判就继续下去了。1982年,双方谈成了具有妥协色彩的“八一七”公报,美国人承诺从质量上、数量上,逐步减少对台湾出售武器,直到最后解决,但没有规定时间表,也没有数量的说法。不管怎样,没有这个文件,两国关系无法往前走。美国肯定是做得不对的。但在美国,即使这样一个妥协的结果,右派也不接受,谈判的当事人都受到了政治排挤。现在在我们反复的敦促落实下,美国终于同意在战略安全对话的框架里就售台武器进行商谈。目前需要进一步落实。

      沈丁立:这是非常艰难的过程。中美关系虽基本正常化,还拖了一个很大的尾巴。但中国必须改革开放,开放为了发展,发展就要和经济大国合作,美国是不可绕开的合作对象。

      听众提问 美伊核冲突正在博弈中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研究生:美国是否会绕过安理会直接对伊朗进行武力干涉?中国会持怎样的态度?

      周文重:伊朗核问题如升温,对伊朗对美国都很棘手,但双方都不愿示弱。目前形势还在发展,双方是否会剑拔弩张,也很难判断。但打仗既费钱又伤人,对于美国经济而言,能否承受又一场大规模战争,这是美国人必须仔细考量的。目前美国政府每花一美元,其中三毛七分是借来的,财政预算多年来入不敷出;况且又值大选年,是否要动武,双方可能都会再考虑。我国政府一贯反对核扩散,也坚决反对动武及联合国制裁,我们希望此事能够通过伊朗和六国的谈判等外交手段和平化解。

      沈丁立: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了安全保障协议,就有责任接受机构的核查。目前伊朗已能将天然铀中铀235的同位素浓度从0.7%浓缩至20%,已走完了制取武器级裂变材料的一半以上路程,若要浓缩到武器级的93%浓度所需努力将明显缩小,能力上不久就能通过浓缩取得武器级核材料,这正是美国人的最忧虑处,为此美国可能不惜一战。

      如伊朗确实无意研发核武,它就不必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的核查。伊朗近日松口同意会谈,目的仍是拖住美国不要动手。如它确有核武计划,则是意图争取时间把相关计划的所需元素都做好准备。对美国而言,由于内外压力,在伊朗尚未跨越核门槛之前,它仍将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我国政府主张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只有这个地区和平,我们的相关投资才有安全保障。美国如与伊朗开战,因其财政赤字势必还要向我国追加借钱,更高的美国国债将引起美国内外更为严峻的经济和金融形势。所以,稳定是众望所归。

      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亚太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研究生:如果美伊之间博弈,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有何影响?

      沈丁立:不管有无博弈,美国已经重返亚太,或者说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亚太。重返亚太政策在小布什总统执政之初就已确定,反恐战争使它作出战略绕道。从伊拉克到阿富汗,美国燃烧财富,烧出仇恨,输了政治,而且过去10年,中国这个潜在“老二”以美国10倍的经济增长率快速发展,更让美国不敢放松对亚太地区的警惕。

      周文重:奥巴马总统不久前在五角大楼的发布会宣布了新的战略报告,提到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需要削减防务开支,调整军事部署。虽说美国国防开支总体上有所缩减,但是在亚太地区却不减反增,同时对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作了调整。如美伊开战,美国须动用3到4个航母战斗群,势必调动它处航母,亚太地区军事部署的调整难免会受牵制。我想美国对伊朗恐怕还是希望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外交官必修课:车上打盹补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作为一名大使,您在美国如何收集各类信息,您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

      周文重:首先是靠阅读,上网、读报、看杂志;其次是与驻美的各国使团、美方的各界人士交朋友,通过朋友来获取信息;再次就是参加美国民间智库举办的各种研讨会;此外也去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多和他们打交道。

      驻美使馆是我国所有驻外使馆当中人员和部门最多的一个,我们有200多个人员编制、十几个处室,方方面面的业务量都非常大。作为大使,白天基本上都在忙着会见各方高层人士,审核报批各种文电以及重要的调研报告全靠晚上的时间。全部工作做完回家睡觉超过1点是常事,第二天早晨7点就得起床。每天睡眠时间不是很多,就靠路上10分钟、15分钟、20分钟打盹的功夫来补充精力,也没有时间锻炼身体,365天每天如此。

      

      以下问答见文汇网http://forum.whb.cn

      ■驻美使馆是否关注美国夫妇领养中国孩子?

      ■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

      ■美国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如何约束与台关系?

      ■朝鲜半岛是中美关系的较量重心吗?

      本版据1月7日现场演讲实录整理而成。更多相关内容请登录文汇网-文汇讲堂频道http://forum.whb.cn查阅。本版摄影均本报记者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