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普锐李晔:我省现代烟草农业扫描之一之二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1:05:08

名副其实的第一车间

——我省现代烟草农业扫描之一

湖北日报讯 记者 熊家余 杨伟鸣

 

编者按 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我省烟叶生产以单元建设为载体,实现农业品牌与工业品牌的有效对接,使广大烟田成为工业的第一车间;同时,通过工业的“反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推动新农村建设。我省烟草农业的这个“行进图”,为农业现代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我们倡导“产业第一”,坚持农业产业化道路。但只有把农业纳入工业的链条,同时用工业化的成果扶持和带动农业,首尾呼应,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化”起来。

本报推出关于现代烟草农业的一组报道,意义即在于此。

 

盘点2011年,湖北中烟走出国门,乃业界一大亮点。在外需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红金龙混合型卷烟挺进欧盟,今年销量突破10万件,成为中国卷烟出口规模第一名。“第一”来之不易。而获得这个“第一”的真正的底气,却是来自我省现代烟草农业的有力支撑。

当“黄鹤楼”以270亿元的品牌价值誉满神州,当全省烟草工商利税由2005年的120亿元到如今跨过300亿元大关,我们不能忘记,这里面有众多烟农的杰出贡献。

现代烟草农业超常发展,为我省卷烟工业奠定稳固的基石。

 

从“种什么收什么”到“需要什么种什么”

 

利川市柏杨烟叶基地单元中心管理站,记者见到正在盘点今年收成的站长谢汉军和副站长周群生。

坐下一聊,才知两人不同的“背景”。谢汉军是利川市烟叶公司的代表,周群生则是省中烟工业派来的收购经理。

一“正”一“副”,一“种”一“收”,“背景”虽是不同,相处却是甚欢。
    周群生告诉记者,今年在这里收购的烟叶品质很好,烟碱含量适中,中上等烟比率达到90%。

谢汉军表示,这是严格按照企业质量标准生产的结果。

随后,我们看到一份由省中烟工业技术中心今年2月发来的“质量反馈意见书”,文中在分析上年烟叶质量的基础上,对应“黄鹤楼”的品质需求,提出了五点改进意见。“今年,我们按照这五点意见,一条条组织落实。”谢汉军介绍,“特别采取上部烟4至6片一次性采摘烘烤技术,对于平衡烟碱、提高上部叶的可用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柏杨基地的做法,并非个别。在恩施市盛家坝乡烟叶专业合作社里,浙江中烟的采购经理王卫民正和烟农一起品评烟叶质量,讨论明年的种植方案。

“从种什么收什么,到企业需要什么种什么,这是烟草农业发展方式的一次革命性转变。”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北省公司总经理赵全意用坚定的语调说,“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所有的烟田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第一车间。”

目前,我省已建成12个烟叶基地单元(一个单元1.7万亩),分别对应一个知名品牌,严格按照该品牌的技术要求组织生产。

 

在森林的“包围”中

 

黄鹤楼,何来天赐淡雅香?

从武陵山的秀色中,从神农架的幽谷中,从八百里清江的烟雨中,我们逼真地感受到了那种流畅甜润的气息。

省中烟工业技术中心的同志告诉我们,黄鹤楼所追求的淡雅醇和的香型和低害舒喉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烟叶的生态种植。

站在利川市南坪乡的烟田里,只见山色葱茏,丛林茂郁。片片烟田,处在森林的重重“包围”之中。

 一片森林一片烟,片片都是生态烟。恩施州烟叶公司负责人说,“恩施烟区的森林覆盖率至少在70%以上”。

适宜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植被,以及测土配方、生物杀虫、施用有机肥、三年一轮作等系列措施,保持着烟草农业的良好生态。

在恩施望城坡的科技园里,记者参观了一条有机肥生产线,它的原料就是烟叶收获后剩下的烟秆。全州每年约3万吨烟秆,大部分被运到这里,经过碎化、消毒,采用生物发酵,并适量添加硒矿粉,然后作为生物有机肥还原于烟田。

一条原生态的产业链,在田野和工厂间循环。湖北烟草农业的两大品牌——“清江源”和“金神农”,便在这种生态种植的体系中脱颖而出。

5年来,我省烤烟上等烟叶占比提高22个百分点。

黄鹤楼烟叶原料中,湖北烟草占比接近30%,是淡雅香品质的核心要素。

 

新型品种的源头支撑

 

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的多样性,使我省成为全国烟草资源最为齐全的产区。

几年来,恩施建始、宜昌五峰等地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精心培植特色烟草,为新品种的打造提供源头支撑。目前,我省有烤烟、白肋烟、马里兰烟、香料烟、名晒烟五大烟叶类型。其中白肋烟生产量及质量居国内首位;马里兰烟是全国唯一产区,达到了美国原产地生产标准;香料烟质量居于全国前列;均州名晒烟是全国知名的晾晒烟。

湖南、浙江、上海、川渝、山东、云南等全国重点卷烟工业均在我省调拨大量烤烟烟叶。马里兰烟进入上烟集团“中南海”品牌主配方。白肋烟则是构成“中南海”、“都宝”品质的必备原料。

2007年以来,湖北中烟用恩施的白肋烟叶试制新品种,达到欧盟标准。几年间,在欧洲市场销量大增。

 

 

现代农业排头兵

——我省现代烟草农业扫描之二

 

农业,抗灾能力虚弱。弱,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作为。

然而,走访烟区,记者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烟水、烟路、烟机以及全方位的防灾体系

 

种了20年烟叶的利川塘坊村烟农余士云,最怕的就是冰雹和干旱。

2003年,一场狂风裹着冰雹,余士云的50亩烟田血本无归。

“好在如今建了防雹点,再也不用担心受怕了。”余士云说,现在他的烟田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0亩。

在利川柏杨基地红庙防雹站,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跟气象部门密切合作,一有冰雹的预报信息,就提前发射氯化银炮弹,驱散云层。一个防雹点覆盖范围6平方公里,今年已成功阻止多起冰雹袭击。

据介绍,目前我省已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工作站140座,覆盖了所有烟区。

今年春夏连旱,各地“渴”声一片。但余士云的烟田全无旱象。

山顶提灌站的水沿着布满田间的水管汩汩喷射。基地站长谢汉军说,经过大规模的烟水、烟路建设和烟田整理,现在的烟田已是旱涝保收。这个基地现有245口小池,5.94万立方米的储水量,10.1公里的沟渠,田间灌溉设施1046套,覆盖了烟田面积的93.4%。

柏杨基地的变化是整个烟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5年来,全省累计投入20亿元,在4个市州的基本烟田内建设完成20万个项目。

其中,烟水工程项目3.3万个,受益面积179万亩;机耕路1028公里,受益面积45.5万亩;购置烟草农业机械1.45万台(套),受益面积25.66万亩。

目前,全省烟草基地单元全面实施了烟水、烟路、烟房、烟机、育苗设施、基本烟田、标准化收购站点、减灾抗灾体系“八配套”建设,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路相连、渠相通、通讯网络全覆盖。

国家烟草总公司一位领导参观我省烟田基础设施后,曾欣慰地称赞,“湖北烟草农业改变了弱质农业的地位,站在了现代农业的排头。”

 

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全程机械化

 

“种烟是个苦力活,若不是有合作社提供育苗、机耕、植保和技术服务,我要种145亩,完全不可能。”恩施市盛家坝乡烟农程远举说。

老程以烤烟为例。过去只要烟叶进了烤房,整夜都别想合眼,要随时看火候,加煤加柴。现在不一样了,基地建有密集式烤房,配有自动制控仪,一次加煤就行了。

在兴山县榛子基地单元烤房群控室,记者看到,30个烤房的工作情况,在显示屏上看得一清二楚。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还会以短信或电话通知监控人。

除了烘烤环节,育苗也实现了工场化。如今,一个育苗大棚能为周围3000亩至15000亩烟田供应烟苗。

程远举给记者算了笔账,工厂化育苗每亩30元,而人工育苗则要50元,一年下来,他不仅省了近3000元投入,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十一五”以来,我省不断创新烟叶生产的组织形式,在烟区组建了200多个专业合作社,吸收烟农20000多户,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提高烟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利川柏杨基地合作社理事长李先豪说,合作社组建有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分类的服务队,对生产中的各个环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真正实现了“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全程机械化”。

“三化”带出了“两增一减”。2011年,我省烟农实现烟叶收入21.3亿元,6年增长1.28倍;全省实现烟叶税4亿元,较2005年增加2.2亿元;而烟区基地单元的亩均用工已降至20个左右,比5年前减少50%。

 

科技支撑生产全过程

 

离开科技支撑,就谈不上现代烟草农业。

恩施生产的白肋烟占全国的七成。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白肋烟曾经面临着因病虫害严重而可能退出历史舞台的危机,正是由于科研人员及时研发出高抗品种,才化解这一危机。

为了创建富硒低害特征的“清江源”烟叶品牌,恩施州建立了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聘请并组成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专家队伍。

科技园研发出可替代化肥的烟秆生物肥。同时,用烟秆、烟筋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用烟秆、菌渣生产生物有机肥,形成了“烟秆—食用菌—生物有机肥—烟叶生产”的低碳循环综合利用模式。

这一技术解决了烟区烟秆生物质的综合利用问题,有效保护了烟区生态环境。

目前,我省烟区已广泛推广漂浮育苗、高茎壮苗、平衡施肥、生物杀虫等种管技术,其测土配方覆盖率达97.3%以上。

 

 

全力助推新农村

——我省现代烟草农业扫描之三

 

走访烟区,我们从烟田的变化,感受到了发生在农村环境、农家居室和烟农脸上的深刻变化。

一幅幅新农村的图景,在产业支撑的平台上徐徐展现。

 

望城坡的三年变迁

 

  位于城郊的望城坡村是恩施市有名的贫困村,村民“吃水靠天降,交通靠骡马”。村民胡秀青的小孩1999年出生时,亲朋好友前来庆贺。因为缺水,只好请自家姐夫从40公里外的地方送了一车水来。更有甚者,一个村民结婚办酒席,光是挑水的就有30多人。

  2008年以来,“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彻底改变了这里贫困落后的状况。

  烟水、烟路、烟房等系列配套设施在很短时间内建成。过去靠种包谷、养猪的胡秀青是合作社基建服务队队员,加上种烟收入,一年下来到手4万多,3年翻番还转个弯。“现在生活好多了,今后还要搬进合作社为我们修的别墅呢。”胡秀青一脸喜色。

  如今的望城坡上,第一批11栋特色民居傲然伫立。白墙青瓦坡屋面,飞檐垛脊楞格窗。村民高兴,城里人也眼馋得不行。按照规划,村民每户出5万元就能住进这样的农家别墅。

  望城村的变化,是烟草农业带动烟农脱贫的一个生动范例。

恩施州一份统计材料说,2005年以来,该州以烟草农业为抓手,在鹤峰、咸丰等革命老区实施产业脱贫工程,共投入建设资金2亿多元,使老区烟水工程受益面积达23.56万亩,受益农户达6.2万户,既解决了老区烟田生产用水问题,也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农民的人畜饮水问题。今年,这些地区烟农户均收入达2.2万元,5年净增1.62万元。

 

和平村里的幸福指数

 

  走进兴山县榛子乡和平村2组张永超家,红瓦白墙,窗明几净,冰箱空调彩电一应俱全。

  62岁的老张有20年的种烟历史。他说,“过去种烟叶,一年忙到头;现在有专业化服务,十几亩烟田盘下来轻松得很。”

  在老张门前的村广场上,几个年轻人正在学汽车驾驶。一问,原来是县驾校在村里搞了个代办点,今年已培训70多人。

  正在学车的村民罗耀喜说,他们7组60多户人家,已有30多台小车。“我想拿了本本后,也去买台车开,比骑摩托车顶风冒雨强多了。”

  村支书张国强指给记者看,路边安装了50盏路灯,村里有灯光篮球场。球场旁边,是村里的卫生室、电脑培训室、图书资料室和小超市。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方向。”省烟草公司总经理赵全意逢会必讲。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烟区建设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房县野人谷镇西坪村帮助烟农建设沼气池、改厕、改水,绿化庭院,建农家书屋,为312户建立农村医保。记者踏访时,烟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扶持跟着产业走

 

  利川市川东村,因为地下出不了水,被人笑称为“穿洞村”。水一直是该村的头等难事。烟草基地单元的建设,给川东村带来了福音。

  烟草部门建设提灌站、蓄水池,把管网铺到田间地头,修建了1.7公里的排洪渠,硬化了11公里的泥石路。

  有了产业支撑,利川市整合项目资金,推动该村各项建设。市里28个部门“各出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共同解决交通、水利、土地整理及扶贫帮困等问题,全力改善烟区生产生活条件。

  川东村换了新颜。村支书牟贵勇高兴地说,现在只要把水龙头一拧,水就哗哗地流出来。路修好了,拖拉机可以开到田间,收获的烟再也不用肩挑背扛。烟田经过几轮改造,土壤变得有营养了。

  据统计,利川市28个部门立项共同解决的项目达496个,整合资金8300万元。全市还投资2100万元,实施烟区土地整治2000亩、建设烟区公路20公里。

  兴山县榛子乡和平村利用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机遇,争取省住建厅支持危房改造项目,有力推进了农村面貌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