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军团再临宝箱:盐铁论(38)备胡第三十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22:13:47

[原创]盐铁论(38)备胡第三十八

备胡第三十八

第三十八:防御匈奴

大夫曰:“鄙语曰:‘贤者容不辱。’以世俗言之,乡曲有桀,人尚辟之。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为寇,侵扰边境,是仁义犯而藜藿采。昔狄人侵太王,匡人畏孔子,故不仁者,仁之贼也。是以县官厉武以讨不义,设机械以备不仁。”

政府官员:俗话说:“贤人不容侮辱。”通俗的说,就是乡村的歹徒也要受到制裁。如今圣上在位,匈奴竟公然为寇,侵扰边疆,冒犯仁义。从前,北方戎狄攻打过周太王封地,匡地的人拘禁过孔子,所以不仁之人乃仁义之敌。因此,朝廷加强军备以讨伐不义,贮备军械以防备不仁。

贤良曰:“匈奴处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贱而弃之,无坛宇之居,男女之别,以广野为闾里,以穹庐为家室,衣皮蒙毛,食肉饮血,会市行,牧竖居,如中国之麋鹿耳。好事之臣,求其义,责之礼,使中国干戈至今未息,万里设备,此兔罝之所刺,故小人非公侯腹心干城也。”

人大代表:匈奴地处沙漠,乃不毛之地,这是苍天鄙视他们,把他们抛弃了。他们没有房屋居住,没有男女之别,以空旷的原野为村,以简陋的帐蓬为房。他们穿兽皮,盖兽毛,吃兽肉,喝兽血,看到集市就乱串,等到放牧就群居,和中原麋鹿一样。朝廷里好事之臣,却要求他们尽臣道,守礼节,使国家战事至今未息,万里边疆到处设防。这正是《诗经·兔罝》所讽刺的,所以我们这些儒生不是你们这些官员的心腹和卫士。

大夫曰:“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四方之众,其义莫不愿为臣妾;然犹修城郭,设关梁,厉武士,备卫于宫室,所以远折难而备万方者也。今匈奴未臣,虽无事,欲释备,如之何?”

政府官员:天子,是天下的父母。四方百姓,从道义上讲,没有不愿做天子臣民的。然而仍要筑城墙,设关卡,练军队,护宫廷,目的是为了击败远敌,防备侵扰。现在匈奴还未降服称臣,虽暂时无事,但你们要解除战备,那怎么行呢?

贤良曰:“吴王所以见禽于越者,以其越近而陵远也。秦所以亡者,以外备胡、越而内亡其政也。夫用军于外,政败于内,备为所患,增主所忧。故人主得其道,则遐迩偕行而归之,文王是也;不得其道,则臣妾为寇,秦王是也。夫文衰则武胜,德盛则备寡。”

人大代表:吴王之所以被越俘虏,是因为他忽略了眼前的敌人而去攻打远方的国家;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只顾防备外面的胡、越,不在国内施行德政。对外使用武力,内部政治腐败,战备造成后患,反而增加了皇上的忧虑。如果皇上崇尚仁义,那么远近的人都会跑来归顺,周文王就是这样;如果不施仁义,那么连大臣、奴仆都要为寇作乱,秦始皇就是这样。仁义衰败,战争就会增加;德政兴起,战备就可减少。

大夫曰:“往者,四夷俱强,并为寇虐:朝鲜踰徼,劫燕之东地;东越越东海,略浙江之南;南越内侵,滑服令;氐、僰(bó)、冉、駹(máng)、巂(guī)唐、昆明之属,扰陇西、巴、蜀。今三垂已平,唯北边未定。夫一举则匈奴震惧,中外释备,而何寡也?”

政府官员:过去,四方边境的民族很强悍,他们都来危害我们。朝鲜越过边境,掠夺辽东一带;东越渡过东海,侵占浙江南部;南越侵入内地,打到长沙以南;氐、勃、冉、茫、硅唐、昆明等藩属国,也经常扰乱甘肃和四川一带。现在,东、南、西三面边境已经平定,只有北方还不安宁;我们一出动,匈奴就恐惧。只要天下太平,就可以放弃战备,何止是减少呢?

贤良曰:“古者,君子立仁修义,以绥其民,故迩者习善,远者顺之。是以孔子仕于鲁,前仕三月及齐平,后仕三月及郑平,务以德安近而绥远。当此之时,鲁无敌国之难,邻境之患。强臣变节而忠顺,故季桓隳其都城。大国畏义而合好,齐人来归郓(yùn)、讙(huān)、龟阴之田。故为政而以德,非独辟害折冲也,所欲不求而自得。今百姓所以嚣嚣,中外不宁者,咎在匈奴。内无室宇之守,外无田畴之积,随美草甘水而驱牧,匈奴不变业,而中国以骚动矣。风合而云解,就之则亡,击之则散,未可一世而举也。”

人大代表:古时,圣君行仁政,倡仁义,以安抚百姓,所以近处的人变得更好,远方的人都来归顺。孔子在鲁国做官时,前三个月和齐国签订和约,后三个月和郑国恢复和好,他就是用仁德来安定近处的百姓,安抚远方的国家。当时鲁国没有敌国威胁和边境忧患。势力很强的大臣也变得忠顺,季桓子连都城围墙都拆掉了。强邻慑服于仁义,来和鲁国修好,齐国把占领的郓、欢、龟阴等地归还给鲁国。所以,只要施行德政,就不仅可以击败敌人,避免侵害,还可以得到原本没有想到的成果。现在,百姓之所以怨声载道,国内不得安宁,原因都在匈奴。匈奴内无需要守护的房屋,外无种植粮食的田地,他们追随牧草和水源到处放牧。只要匈奴不改变其游牧生活,内地就永远不得安宁。他们像风一样聚合,象云一样飘散,一靠近就四处逃跑,一攻打就云消雾散,短时间是不可能降服他们的。

大夫曰:“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卫弱扶危,则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今不征伐,则暴害不息;不备,则是以黎民委敌也。春秋贬诸侯之后,刺不卒戍。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政府官员:古时,圣君讨伐强暴,保卫弱国,安定欲倾之邦,挽救危亡之国。保卫弱国,挽救危亡,小国的君主就高兴。讨伐强暴,安定欲倾,善良的人们就归附。现在,不讨伐匈奴,我们就不断受害;不进行战备,就等于抛弃百姓给敌人。《春秋》就指责那些在联合作战时,不按时把军队带到指定区域的诸侯,谴责那些不用军队保卫边疆的国家。由此可见,兵役制度和国防军备,是自古就有的,并不是今天才有。

贤良曰:“匈奴之地广大,而戎马之足轻利,其势易骚动也。利则虎曳,病则鸟折,辟锋锐而取罢极;少发则不足以更适,多发则民不堪其役。役烦则力罢,用多则财乏。二者不息,则民遗怨。此秦之所以失民心、陨社稷也。古者,天子封畿(jī)千里,繇役五百里,胜声相闻,疾病相恤。无过时之师,无踰时之役。内节于民心,而事适其力。是以行者劝务,而止者安业。今山东之戎马甲士戍边郡者,绝殊辽远,身在胡、越、心怀老母。老母垂泣,室妇悲恨,推其饥渴,念其寒苦。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之我哀。’故圣人怜其如此,闵其久去父母妻子,暴露中野,居寒苦之地,故春使使者劳赐,举失职者,所以哀远民而慰抚老母也。德惠甚厚,而吏未称奉职承诏以存恤,或侵侮士卒,兴之为市,并力兼作,使之不以理。故士卒失职,而老母妻子感恨也。宋伯姬愁思而宋国火,鲁妾不得意而鲁寝灾。今天下不得其意者,非独西宫之女。宋之老母也。春秋动众则书,重民也。宋人围长葛,讥久役也。君子之用心必若是。”

大夫默然不对。

人大代表:匈奴地广,战马快,行动迅速。得胜时像老虎凶猛,失败时像飞鸟逃窜,避我精锐而乘我疲乏。我们的军队出动得少,无济于事;出动得多,百姓又负担不了沉重的兵役。徭役繁多,百姓精疲力尽;军费浩大,国家财政困难。这两件事不停,百姓报怨不止。这正是秦朝失去民心,国家灭亡的原因。古时,天子辖地不超过千里,百姓服徭役离家乡不超过五百里,胜利的消息能迅速传到家里,有了疾病,家里也能及时照顾。那时,没有超期的兵役,也没有超期的徭役。国家体察民意,办事节制而顺应民情。被征的人能互相勉励完成任务,留守的人能安心本业。现在,华东的戍守士兵距内地极其遥远,他们身在胡、越,心系老母。老母哀泣,妻子怨恨,担心亲人的饥渴,挂念亲人的冷暖。《诗经》说:“离家服役时杨柳青绿,回到家乡时大雪纷飞。路途艰难,又冷又渴。悲伤的回忆,谁把我怜惜。”圣君怜悯服役的人们,同情他们久别亲人,露营野外,守卫在寒苦的地方,因此每到春天就派遣使者去各地慰劳,救助那些流离失所的人,这是关怀守卫边疆的战士,安慰他们家里的老母。君主的恩德虽然深厚,但官吏没有遵照君主的旨意尽责爱护士兵,有的欺负他们,有的勒索他们,让他们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蛮不讲理。兵士不堪其苦,老母妻子心怀怨恨。宋国因伯姬哀思造成宫室失火,鲁国因楚女怨恨导致西宫被焚。现在不满而心怀怨恨的人,不只是西宫的楚女、宋国的老母了。《春秋》上凡是动用民力的事情都有记载,那是重视百姓。它讽刺了宋国人围攻长葛时,过久延长徭役的事。君子必须这样来考虑问题。

政府官员默而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