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d2官方地图:太白山孙思邈隐居处的再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8:08:43

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载:“周宣帝时,思邈以朝庭多故,隐于太白山中”。由于学者们对于孙氏生年的意见尚有分歧,对于他隐居太白山的时间,意见不尽相同,但对于他隐居太白山这个事实,却无异议。据笔者的意见,以为孙氏隐于太白山的时间,第一次是在周宣帝元年(579年)到唐武德元年(618年);第二次断断续续在太白山居住的时间是唐永徽元年(650年)到显庆四年(659年)。这两段时间是孙氏学术思想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对于他太白隐居时期的研究,对了解孙氏生平与学术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了解他在太白山的活动,首先就要了解他隐居于太白山的什么地方。由于太白山是秦岭中的一个很大的山系,横跨太、佛坪、眉县、周至数县,它的主峰又是我国青海以东最高的山峰,学者们很少涉足其间,所以没有留下什么文献记载。只有通过实地考察,或可获得一些认识。1982年8月,陕西中医学院历史博物馆,为了迎接11月在西安召开的纪念孙思邈逝世1300周年学术会议,由笔者率领七位同志,冒雨进山,行程八百余里,由远门口,经太白主峰到南天门,再由营头出山,进行了一次粗略的考察,并写了《太白山孙思邈纪念地考察报告》一文,后来节要发表在《陕西卫生志》1986午2期。在这个报告中,笔者以为孙氏隐居处在太白山南麓的药王宫到药王殿一带。其主要理由是那里有孙氏的纪念专庙药王宫与药王殿。

自1984年后,笔者怀负薪之忧,尝多次治疗太白汤峪口温泉,结识了许多了解太白山掌故的山民、草医、老者和教师,总向他们请教这个问题。尤其1989年,在太白山森林公园当局的帮助下,对于上次考察未能到过的汤峪河谷四十公里上下,进行了几次考察,才发现笔者上次作出的推断是片面的。其实孙氏隐居太白山时在药王宫一带住过是可能的,但长期固定的隐居处,当在太白山汤峪河谷内二十三公里处的碓窝坪。

汤峪是太白主峰西南处眉县境内的一个四十余公里长的山谷,是由于山口有著名的太白温泉而得名。这个山谷;融奇险与秀丽于一体,又有温泉与鱼洞、潮音等名胜,风景十分优美。

碓窝坪在山谷中部,地处两个山谷的交会处,地势开圹,气候温和,风光宜人。为什么孙氏能隐居在这个地方呢?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里有许多传说中的孙氏遗迹。在进山二十公里左右的绝壁上,有一段古代栈道,传说是孙氏进出山走过的,人称“药王栈道”。向前再行进一公里左右,道边有一块大石,传说是孙氏进出山休息的地方,人称“神仙石”。再向前走约二公里多,就是碓窝坪。碓窝坪是由于这里有二个古代的石臼得名的,因为当地人称石臼为碓窝。传说这个石臼是孙氏捣药用过的,人称“药王碓窝”。在原放置石臼的北面,当初有两孔石砌窑洞,传说是孙氏隐居的住所。解放初期,其中,还住有道士,后来在建设森林公路时被毁。这许多传说中的遗迹都是药王宫一带所没有的。这些传说应当是可信的。因为碓窝坪以药王碓窝而得名,说明其历史是很久远的.这个碓窝其所以称为“药王碓窝”,说明它确是经过这位名人使用过的。当初,汤峪河谷仅有这个石砌窑洞,大概是孙氏按照他的家乡耀县一带的建筑习俗建造的。而且由这个窑涧的建筑基址来看,很符合他择地的原则,这就是“背山临水”。

第二,这里自古是隐者与道士云集的地方。在汤峪口不远的地方,就是古代道教徒称为西楼观的楼观庵,传说老子在这里讲过他的《道德经》。附近又有现在太白道士仍然集中的地方钟离坪。在汤峪口有青牛洞,传说是老子拴过青牛的地方。近几年曾出土过古代的石雕卧牛。进山以后,就是道教徒称为“三十六洞天”,在数十公里的山谷中的许多洞穴。这些地方古代都有道士居住。其中最有名的有观音洞、鬼谷子洞。传说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鬼谷子曾在这里隐居。鬼谷洞洞口石罅中常年有一偻香气飘动。近年曾在这里发现汉代陶碗。其次就是碓窝坪南不远的神仙洞,是一个可容百人的大溶洞。孙氏隐居于碓窝坪中实在是很恰当的地方。孙氏在《千金要方》中称他在三十八、九岁时,每天要服五六两钟乳石。正好在碓窝坪不远的神仙洞中就有很好的钟乳。又据《千金要方》中记载,他在武德年间,因无曾青与雄黄而炼太乙精神丹而失败。又由静智道人处得到三健散。这些都是他在第一次隐居太白山的活动。他的这些活动,就很难说不是在这里受到过道士们的影响。在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病梨赋序》中说,他能“高谈正一”,“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很像古代的“蒙庄子”,说明他受道士们的影响还很深。无怪后来道士们把他当成神仙,把他的传记收入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把他的著作收入《道藏》,宋代又把他勃封为“妙应真人”,当成神仙去供俸。这一切都与他长期隐居在这个道教盛地有一定的关系。

第三,碓窝坪是一个“人野相间,心远地偏”地方。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谈到。退居山林者择地的原则时说:“深山固是佳境,独往则多阻,数人则喧杂,必在人野相间,心远地偏”的地方最好。而碓窝坪就是这样的地方。它在进山23公里处,可谓是“深山”,独自往来都很方便。过去这个山谷距山口十多公里的交口以北,是—个生产大队,在隋唐时期这里不仅有许多道士,而且也应当有山民居住。碓窝坪以南,就是原始森林,它的确处在“人野相间”的地方,在碓窝坪当年就有小块山地可以耕种,可以供给他生活必须的粮食,又时常有山民与道士往还,也当不大寂寞。这些条件,都是深山老林,人迹罕到的药王宫所没有的。

第四,汤峪河谷是盛产药材与草医集中的地方。在汤峪河谷由海拔2300米500米之间的近五十公里的地段,生长着许多药用植物,著名的太白手掌参、太白米、药王茶,在这里都有生长。每年有大批草医都来这里采药。太白草医是我国民间医药的一块活化石。他的历史是十分古老的。在他们所用的术语中,竟然还保留着如“大方脉”、“小方脉”等唐宋时的术语,孙思邈住在这里,一方面就有人和他切磋医药,一方面还可以亲自采药。因为孙氏自己说他是一个“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已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的人。而且主张医者必须识药。和这些草医在一起,自然是很好的事情。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生长的药王茶。这种植物是蔷毅科的一种,又称老腊梅,太白山民与草医作为泡制饮料使用的。而这种植物在孙氏的家乡耀县就有。当地人称为茶婆子。当地人也作为茶料。这样就不禁使人推想到,孙思邈隐居太白山时就采摘茶婆叶泡茶。后来也介绍给山民与草医饮用。所以后世就称它为。药王茶了。因此药王茶也应当是孙氏隐居这里的一个证据。

根据以上四点,笔者以为他在太白山的隐居处是在碓窝坪中。笔者认为,由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日渐全面和加深,主动修改自己

我们把孙氏隐居处考定在碓窝坪中,对孙氏生平中的一些问题,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据《千金翼方》记载:“贞观中有功臣远征,被流矢中其背膂上,矢入四寸,举天下名手出之不得。遂留在肉中,不妨行坐,而常有脓出止不。永徽元年秋,令余诊看,余为处之瞿麦丸方。”可见孙氏在永徽元年已回到陕西,那么他到显庆四年(659年)应诏前的九年间,住在什么地方呢?文献中没有记载。笔者推论,他仍断断续续住枉碓窝坪中。有两件事可以说明。第一是唐高宗李治,在永徽三年(652年),突然“如眉”、“次凤泉宫”。而凤泉宫就在汤峪山口的温泉旁。由一般情理推想李治到这里是为了洗浴和游览。但笔者以为是为了知道孙耳隐居太白的近况和诏请他治病。因为李治患“眼疾(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青光眼)”的时间很长了。如果只为洗温泉澡,他有更好的临潼华清宫。当然这次可能没有见到,但诏请孙氏的念头便由此产生。否则他不会在显庆四年把孙氏请到长安去的。第二孙氏在《千金翼方》中,收集了比《要方》更多的古印度医方,比如“阿加陀药”、“耆婆治恶庐方”等。当代医史家耿鉴庭先生认为,这些医方皆得自当时南山宗的大师道宣和尚。据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和宋人的《高僧传节要》都记载了道宣在武德年间,和孙思邈于终南山净业寺结为好友,后人并依他们的友谊敷衍出孙思邈救昆明湖龙王而得到海上方的故事。而道宣在贞观年间就当了西明寺的上座和尚,道宣在唐乾封二年(667年)圆寂。西明寺就在离汤峪不远的齐镇。孙思邈这一时期住在汤峪与道宣往还是十分方便的。自然与道宣研究医药,谈论释典都十分可能。孙氏既向往神仙,高谈正一,又与和尚为友,—喜谈释典。还曾手抄过企图调合佛教各流派的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主张“会三教”的思想,充分表观了他在思想上、宗教上、医学上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孙氏这一时期并不是只住在碓窝坪中,他还到过陇县的龙门和陇西一些地方。

现在汤峪河谷,已被定有太白森林公园,1989年已开始向一些游人开放。公园管理局已决定要在碓窝坪建立“孙思邈隐居处纪念堂”,修复孙氏住过的窑洞。医史界许多同仁,也发起筹资在这里塑造孙氏大型雕像。相信不久,我国古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又一个纪念地将会在这里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