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miya 的含义:破译世界品牌的成功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3:53
          破译世界品牌的成功模式

“没有真正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的思维。只有一个一流的与国际接轨的思维,才能创造一流的企业。”  有一家IT公司叫三星电子,另外一家是传统家电,也是韩国的LG。如果你们是股东的话,今天投资一百块,请问在座各位,你们认为应该投资在IT高科技还是投资在一个传统的家电产业?  很多人认为应该是科技创新。再问一下,科技创新目标是对的,路径选择是对的吗?发展轨迹三星和LG虽然不一样,但是投资一百块钱到任何一个行业,居然发现资本回报率是一模一样的,从2003年开始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投资一个传统家电行业还能够得到像IT行业、高科技一样的资本回报率呢?这就是所谓的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夕阳产业。这句话对我们的服装业也特别有冲击力的。  一系列的案例让我自己也学习了很多。今天我想讨论的案例是FastFashion的沉浮启示录,真正重视创新的是索尼,62%的研发经费花费在最基础阶段的基础研发。最重视创新的企业,2005年到了差点倒闭的地位,到最后 聘请了英国人做重组,你想为什么日本人的公司找英国人重组,日本人为什么不能重组?往回退几年,日本的日产汽车,请了法国人格雷做首席运营官,重组完成。三菱也发生同样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么注重科技创新的公司,为什么走到今天的地步,为什么到最后日本人重组无济于事,要请外国人呢?韩国汽车,三星电子,LG电子,公司战略本身就是从模仿、购买、合资开始的创新理念,也不是创新,是科技研发理念。  我花了三个月时间研究服装业,想看一下服装业最新的理念和前面讲的三星、LG有没有本质上的相同。到最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2000年之后成功的企业,他们的成功之道不是创新,是和三星、LG、现代汽车一样的思维,快速的反应者。第二是绝对标准化的流程工序,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创新出一代企业,包括LG、现代、三星。其实企业成功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  今天讲四个案例,把这些公司分成两类。美国的GAP,西班牙的Inditex公司(拥有著名品牌ZARA),H&M和日本的UNIQLO。这其中,GAP和日本公司在2000年左右达到了顶峰,但从2000年开始就大不如以前,2006年居然被H&M和Inditex赶超下去。这是为什么?
缩短前导时间  ZARA成功利刃    ZARA最有名的是前导时间。服装业难以预测需求,服装行业平均而言每天贬值0.7%,只要提前10天卖出去,少贬值7%,而毛利率增加 13%,谁能减少前导时间,谁就能够赢利。    ZARA最有名的是前导时间。越潮流的衣服要求越短的前导时间。这种潮流衣服最大的特点是顾客口味容易变化,包括天气、电影,都会轻易改变顾客的潮流口味。服装业难以预测需求,服装行业平均而言每天贬值0.7%,只要提前10天卖出去,少贬值7%,而毛利率增加13%,谁能减少前导时间,谁就能够赢利。短的前导时间有什么好处?第一,减少对服装业的预测,很奇怪,今天的潮流不是增加对服装业的预测,而是减少,因为预测不了。第二,比较准确抓住顾客的口味。1991年发表的文章表明,前导时间缩短50%,预测需求的风险同样会减低50%。缩短前导时间有两个好处,其一,对市场潮流的快速反映,不需要预先做好大量存货;其二,可以减少预测错误的风险,减少不受顾客欢迎度,最后是减价促销、衣物存货减少。而减少前导时间采取什么策略呢?第一是靠快速反映的方法。第二是高度整合,全程控制,压缩工序流程。        以GAP为例,他们做一套衣服要按照搜集的资料、设计酝酿期要两到三个月,而ZARA同一时间内可以做六款衣服。如果整合一下其策略,发现也是模仿,此外则是高度整合,一模一样,但是高度整合的流程是不同的。        ZARA其设计灵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街头文化、时装展览、时装杂志以及电影等等,确保掌握顾客最终的时装潮流。怎么样缩减前导时间。这是一个垂直整合体系,表面上看到的现象是,企业并不拥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厂,只是跟西班牙、葡萄牙的小加工厂签定合同,但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 ZARA共有260多家原材料供应商,由此保障了稳定、低价。同时有20多家比较大型的工厂设在西班牙,而大型工厂有特色,这是绝对的资本密集型工厂,这是很有趣的搭配。    资本密集做什么呢?只做染色以及裁剪,其他统统的都不做。比如今年流行紫色毛衣,他们就把布料染成紫色,然后是裁剪,全部是资本化的工具裁剪。400间小工厂负责大量烦琐的缝制工作,而且一厂一款,一个工厂只生产一个款式,保证专业化的水平。所有的劳工密集型的工序全部外派。20家自有工厂是资本密集,在设计出台之后,只负责染色、裁剪,以机器代替人手,其余的交给小工厂。这些大工厂除了人力密集缝纫工作之外,50%衣服由自有的工厂生产,保证快速。      再看一下,因为只拥有资本密集的工厂,所以每一名员工拥有的固定资产不一样。裁剪好的衣服怎么样送到400个加工厂呢?地下传送带有20公里,400间工厂地下传送带全部加在一起,资料显示其长度竟然达到200公里,这就带来了极快的速度,从20间工厂裁剪好衣服迅速分配到小工厂进行缝制。为了速度可以这么讲,这是不计成本的。刚才说过大工厂将裁剪好的衣服通过光学读取工具做分类,每小时分类超过六万件衣服,这个错误机会是0.5%。    ZARA只有15%的服装是预先订购的,资料显示,75%的企业就近生产,用卡车运送,到卖场的时间在2天之内。在日本和美国不是用轮船,全部用飞机运输,叫不惜工本,一日千里。运送模式中有两个物流中心,一个在中美洲,一个在西班牙。为什么这么做呢?我们认为中美洲是配合南半球的季节差异把产品存起来,等季节转变了,ZARA就成为最先拥有新产品的商店。物流中心的设备使用率超过50%,投资了1亿欧元到这些物流中心,其目的加快了发展。看一下零售,每间分店每星期落单两次,各分店的经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存货,存货的机会小,打折的机会也小了。      以H&M做得最好的2000年为例,ZARA打折商品是7%,H&M和GAP是其两倍。ZARA在最时髦的地方开分店,每一年消费者平均光顾次数是17次,而行业的平均值是3到4次,就凭这一点就敢开店,因为他们保持了款多量少的原则,增加了消费者的新鲜感。    高度整合系统在国内,无论在服装业还是汽车业,其工序流程都是最差的。很多工厂都有工序流程,但问题是没有严格地予以执行。每个店铺的电子手帐,最重要的目的是立刻把资讯传回总部,传回总部之后,马上传给设计师,设计师马上把信息立刻反应,就是为了加快速度。货品资讯传给总部,总部传给设计师,衣服生产整个流程14天。根据这个反馈的资料和前导时间,ZARA只有两个礼拜占了绝对的优势。我们比较一下ZARA和H&M不同的方法创造的前导时间对成本对时间的压力。最上面的设计一直到生产商、中央货舱、地方分流中心再到地方销售都是一条龙的,从销售资讯回馈到设计师,该系统叫ICT咨询联络系统。它的成功是把每一个流程之间的时间压缩了。
款少量多  UNIQLO被对手赶追得软穴    款少、量多、低价,追求规模经济,到今天我们发现越这么干,越追求不了规模经济。    款少、量多、低价,追求规模经济,到今天我们发现越这么干,越追求不了规模经济。UNIQLO在2000年之前市值达到最高峰,随后期货大幅度下跌,UNIQLO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竞争加剧,二是旧有模式薄弱,元凶是经营风险管理不善。        日本的公司营业、利润率从2001年开始,市值大幅下滑。当时UNIQLO的成功,是销售商和生产商减少了中间人的费用而成功的,这种模式曾经在日本非常创新,也非常成功,但是好景不长了,很多在百货店出售的品牌纷纷改成零售业。各位看一下在日本企业采用SPA模式的比例是逐年上升,从 34%到两年前的40%,这个比例还在继续上升,SPA模式的优势很明显。而且原先集中在中国生产的模式被发现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谓世界工厂的思维是一个非常落伍的思维。日本的行销专家说过一句话,在1998年20至50岁的日本人有 85%拥有UNIQLO的产品。有五百种产品在中国生产,大量生产之后运到日本低价出售。1998年的时候为什么使UNIQLO达到顶峰,就是因为抓住毛衫产品,其在香港卖得很贵。当毛衫销售额大幅度下跌,和GAP一样,便开始一起衰落。销售不断下跌,而且由于设计的成功,很多公司都在抄袭它,包括抄袭商标和室内外的设计,而同行的模仿最使UNIQLO忍无可忍。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营风险管理不良,还有款式少,品牌单一。分店数目是稳定增加了,征服了全日本,这是好事还是危机呢?在日本零售总额在缩小,竞争压力大,使日本人的风险不断增长。UNIQLO过去薄利多销,强调标准、规格,注重配饰和型号,提供的款式少,可供选择的少。2002年之前,每一年只有500种固定式样,与GAP款少,大批量是同出一致。    这两家用相同的战略,就是整合供应链,多元化的策略,整合供应链的做法比较学习了H&M,因为光注重速度,多元化策略不再让自己以美国或者以日本的市场为主导,而是以全球化为主导。相异的策略UNIQLO是贴近顾客,而GAP是控制成本。    2003年,UNIQLO改革整合供应链,向H&M学习改善系统整合,增加系统整合,增加速度。2003年采取解决方案。包括采购系统,顾客命令系统等等,加快反应减低库存的风险,另外增加需求的准确性,就是学习H&M,整合系统工程。结果是预定生产由原先的60%下降到50%,而生产设计循环由每年3次增加到每年6次。    贴近顾客是该品牌更新的一个方面。UNIQLO以前是不重视店铺的装修及位置,凡事只强调从节省成本着眼。像仓库一样采用超市型的自助购物方法,现在是调整灯光,更强调店铺的位置和室内设计,提供给顾客更愉快的购物经验, UNIQLO的销售面积跟国际竞争者看齐。    像ZARA一样。UNIQLO旗舰店2004年10月开张,面积是2100平方米,是正常店铺的3倍。2002年为了强化设计能力,成立了UNIQLO设计研究院。现在设计师更注重女性品牌的设计,这几乎是这两年以来UNIQLO全部的增长来源,包括 2002年开始女性服装销售达到了775亿,2003年达到了 1130亿日元。
产品单一  市场集中  GAP被模仿    全球化策略,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特许经营权,在亚洲市场多元化发展。
    最后讲一下GAP,它的失误包括品牌策略的失误以及经营风险的失误。GAP凭借白色衬衣和裤子一举成名,但有一个错误是,前总裁把GAP年轻化,打造年轻人的市场,产品全部换成墨绿色的低腰牛仔裤和T恤裤,追求个性化,奇形怪状的服饰。    他也跟日本的公司一样,市场太过于集中于美国,核心产品容易被模仿。这种款少量多的思维绝对没有办法达到规模经济,这点特别值得借鉴,反而ZARA跟H&M能够达到规模经济。看一下怎么做整合,第一,整合供应链,包括第一个方案与生产商建立策略联盟,第二,改变资讯系统。2002年开始与生产商加强沟通。从2002年开始到2005年上升的趋势改善之后,为了改善系统H&M升级了系统,与科技公司改善了资讯系统。GAP在2006年1月8号与IBM达成一项为期十年价值11亿美元的合作协定,包括数据更新,处理顾客资讯和商店运营系统及灾难恢复系统。改革之前,毛利率是稳定的下滑,2006年之后,毛利率是稳定的上升。经营型的利润通过供应链的整合效率大大提高。    最后一个是全球化策略,2005年1月18号GAP和FJB订立协议,授予其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特许经营权,在亚洲市场多元化发展。第三个做的比较有特色的就是控制成本,这是几个做法,新店开张数字,从2006年开始大幅下跌,关闭店的数据,2006年开始大幅上升。资本支出2006年开始大幅减少,大幅裁员。而且过去GAP在不同的地方服装比例都是一样的,比如卖的衣服都是加大号的,中西部地区卖出的都是小号的。按照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改变,将店铺划分成七个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商店组成不同,这是小的改进。缺货现象减少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到最后你发现,每一年员工的收人大幅度提高,经营效率大幅度改善。    改革之前,到2002年,你发现没有任何规模经济的效率,改革之后,让企业成功的,你会发现规模经济一定会出来, GAP和ZARA有惊人的类似,服装产业到底有没有哪一个经济指标来衡量,以GAP而言,这个指标在数据上是比较好模仿的。供应链整合  H&M阻击ZARA秘密武器     注重规模经济,款式比较少。       H&M的商业理念是平价流行,价钱一定要便宜,商品价格比ZARA便宜30%到50%,这是一个很好的对策。        仔细研究了一下如何打造最低价,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减少中间人;第二,是规模经济;第三,是在成本低的地区生产。H&M是进口商,又是零售商,控制大部分的供应链,但是生产过程运送是外派。根据销售数据利用ICT对未来需求做更准确的预测,可以预先购布料,染色和裁剪放在后面。这种规模经济是全球扩张的,至少每一年是10%到15%的销售增长,销售额增长率大于成本,成功公司都是这样,甚至我认为H&M的成功超过ZARA。我们认为H&M更有规模经济的优势,他们比较注重规模经济,款式比较少。    另外,H&M有700多家供应商,它的供应商 60%分布在亚洲,主要来自于生产力便宜的地区,这就是节省成本的办法。缩短前导时间和控制成本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大家所关注的,这两家都是通过一样的策略包括快速模仿和整合供应链,缩短前导时间。第一位是ZARA,第二是H&M,前导时间明显比别人都短,速度文有优势。问题在于整个生产流程,第一,我们感到做分类营销以设计为主,从设计来看是快速的模仿者。12天可以达到前导时间,21天就是 H&M,比GAP短多了。Inditex80%的供应商在欧洲是, H&M是40%的供应商在欧洲。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 Inditex时间快但成本高了,H&M工序外派在第三世界,成本低了,但时间慢了。H&M是平衡成本,不是盲目追求更短的前导时间,Inditex是12天,H&M是21天。前导时间方面Inditex明显比H&M有优势。    供应链的整合是其中的关键,Inditex以全球制整个供应链保证快速回应市场,能够有效缩短前导时间。H&M通过资讯系统和22个生产部的协调,整合供应链,压缩程序的时间。这两家公司前导时间比 GAP和Inditex要短,但是减少时间能够提高成本,应该也能够为服装增加价值,但是问题在这里,这些增加了的成本,是否能够创造出一个更高的价值呢?这就是一个成本的问题,成本问题还不能不管,我们对这两个做一个比较,把四家估计的毛利率放在一起,发现第一名毛利率最高的是H&M,然后是Inditex,然后是UNIQLO,最差的是GAP,这些能创造最高的价值。        Inditex用飞机,H&M只用轮船。Inditex基本上自己运输,H&M基本上外派出去。提高了供应链的货物成本,是否制造了更大的价值呢,额外开支是否又具备成本效益呢?Inditex只用普通设计师,而H&M用的是名牌设计师。    H&M也非常注重推广品牌形象,每年的宣传费用3%到4%。H&M这个模式更能在货物成本和改善前导时间方面,更具有经济效益。
 ---------
行业本质的 一个民族成也文化,败也文化。我认为中华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投机取巧,崇尚小概率事件,崇拜机会主义造就的英雄。比如诸葛亮,你玩空城计,万一大军杀进来呢?诸葛亮你凭什么那么悠闲?赤壁之战,你把几百万人的生命寄托在借东风,万一东风没有来呢?那不是风险太大了吗?我们总是追求小概率事件,追求“四两拨千斤”,为什么我们不能让概率更大一些、更稳妥一些呢? 所谓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我们的社会认定失败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多失败几次就成功了。没有铁的纪律和问责制怎么行?我支持改革,支持自主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认清事情的本质,选择正确的路径。而不是盲目追崇和陷于僵化的思维。中国的高科技思维是中餐馆似的思维,也就是不讲工序、不讲纪律的思维。 
  我每到一个地方作演讲,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现在哪个行业最有投资潜力?我个人的答案是,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我们应该把所谓的夕阳产业整合起来,和高科技产业结合起来,不要片面追究高科技,不能为了高新技术产业而抛弃传统产业,抛弃传统产业是一种巨大浪费。中西部要崛起,就应该注意本土产业的整合,而不是淘汰与被淘汰的问题,这样做会更稳妥一点。三星在进入电视制造领域时面临SONY的挤压,迈入半导体行业时是和INTEL竞争,和NOKIA相比更是落后,按照一般观点,三星在这些领域是没有机会的。但三星的战略思维不一样,三星把大量的资金放在后期研发,而只花费一小部分资金购买前期技术,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成本。现在的三星,短短数年便超日赶美,他们的思维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三星、LG、现代、H&&M和Inditex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在不具备任何优势的情况下,能够与垄断控制了这些领域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国际名企分庭抗衡,依靠的就是他们首先做到了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
  另外,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IT行业用垂直整合,传统家电业用“6标准差”来应对变化的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企业有人事部,有大量人员负责人力资源开发,但美国的人事部用不到那么多人。现代企业不是一定需要很高素质、有能力的人员才会成功,只要企业借鉴到一套完善的工序流程制度,任何人都能成为对公司有用的人。
  说到人的能力,我打个比方,在中国一个餐厅生意很好,客人都只会夸是大厨师的手艺好,我们的企业就是这样,老总充当的都是大厨师的角色,这极不正常。万一老总生病了呢?万一大厨师吃里扒外呢?难道餐厅只有关门?我们应该建立工序流程制度,把大厨师的手艺分解成很多工序,切肉丝的人只能机械运动切肉丝,炒菜的炒三下就只炒三下,所有别的都不要去插手,把每一道工序细化量化。我们没必要把精力放在评选优秀企业家,先进个人,年度先进团体上。我们要做的是培养每个员工铁的纪律性上面,每个人都要做好一个螺丝钉,你们要问我未来的企业家是什么样子,我认为没有定势,但有一点,成功的企业家他会准时下班和关手机。
  从战略上,我反对无限制引进外资,反对现在就进行市场自由竞争,因为我们没有完善的政策配套设施,法制建设跟不上,没有好的游戏规则。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采取“市场换技术”策略,很遗憾常常技术没换到,市场却丢了。我认为,必须使外企和其他企业一样在公平的基础上去竞争。
  外资零售商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外资零售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并不比国内的企业高,但是他们还是一直在各地新建卖场,实际上采用的是“亏钱换市场”的策略,进行“零售倾销”,用发达国家的利润来补贴在发展中国家的亏损以换取市场。我本身是个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从小就在资本主义环境中长大,我太了解资本主义了。我认为,过度吸引外资并非是件好事,比如说在苏州,去年的人均产值达到5000美元,而根据调查,当地老百姓平均每年可供支配收入只有1万元人民币,不及人均产值的四分之一,其他的多数流向外资的母国。这些地方外资企业虽多,但这些企业给劳动者的工资并不见得高。   ============== 2007.3.3    郎咸平
 宋郑还:尊敬的部长把主持这一段专题演讲的任务交给我,我自己本人投身企业或者叫说下海吧,大概也接近二十年了,在这当中我本人有一个很朴素的感悟,或者说我有一个信仰,那就是一个企业只有当它能够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能够对社会的进步有贡献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让它生存发展。那么我想可能作为一个个人,一个经济学家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听取了各位商界同行的意见,我们这次论坛要请什么样的嘉宾来演讲,在征询意见的时候,有很多的商界朋友提到了同一个名字,这就是我将为大家请出的一位经济学家,他是非常有特色的经济学家,他有自己学术的信仰,并且坚守自己的这种信仰,因为他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经常用非常通俗的案例来探讨中国经济的问题,他的思想犀利,常常语惊四座。人们常常用这样的一些头衔去称呼他,叫他为郎监管、郎旋风。好了,大家已经知道他是谁了,我将请出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先生。  郎咸平: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在这个艺术中心演讲感觉很奇怪,现在又在上海市谈零售业话题。我想请问在座一个问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速,随着国际化进程加速,你发现你的日子不是比以前越过越好,而是越过越差了,并不是说你是零售业你就差,各行各业。我是吃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我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各位对目前政府推动的国际化,我认为有些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对零售业来讲,大家都知道把水闸打开之前要挖沟渠,引到需要的地方去灌溉,如果不挖沟渠随意打开水闸,洪水会把所有的粮田一起淹没。今天政府推动国际化正是不挖沟渠让水漫开。什么叫沟渠?那就是法制化的游戏规则叫沟渠,我们从加入WTO到现在,任何人根本不知道要挖沟渠,根据麦肯锡的预测,五年以后外资零售业将席卷中国,占据中国80%的市场。电子零售业不要太得以,也快了。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你没有挖沟渠,当五年以后外资零售业席卷中国,一个没有法制化游戏规则的国家,到最后一定是失败。当你这个国家没有规则的时候,你会发现五年以后外资零售业进来不会像国内一样竞相杀价,它一定会垄断在一起。2005年下半年我把深圳的马秘书长请到上海来做节目,我问他一句话,我说你们深圳地区能不能告诉我供货商的情况如何,他跟激动,卖了32万,结帐的时候不但没有收对方32万,反而欠了钱。我说最坏的三家是谁,他是第一名最坏的百家,第二名家乐福,第三名人人乐。现在外资零售业占了百分之几的份额就这么嚣张,你想没想过它占80%的份额时会怎么样。我举个例子,像电子设备你做得好,国外公司就收购,你不让他收购,他到中国各级法院去告你侵权抄袭。这种产业资本在法制游戏规则不健全的国家,它是毁灭性的打击。我们以前推出的政策叫市场换技术,可你凭什么市场技术,都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到最后没技术市场也丢了,因为你不懂。我想提出一个观点,从政府到企业你到底缺什么,在各位的思维里面,你总是认为缺技术缺人才缺管理模式,都不对,缺什么呢,我先跟你讲个故事,讲故事之前我有个要求,我要看看各位的思维是不是和国际接轨,是不是僵化。你们各位来宾到现在谁还在用索尼的产品,不敢说了,如果到现在还用索尼的产品那么你思想是僵化的。日制,小日本,日产,日产是日本企业第一个打进美国市场,50年代进去,这个不容易。那么日产到1999年几乎宣布破产,请个外国人来,是个法国人,叫德根,他说日本的日产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局面,是因为日本所孕育的僵化思维。你说日产缺资金吗,日产在1999年全球接待总额是两兆日元,各位不知道两兆资源是什么概念,那就是超过了全世界174个国家的GDP,根本不缺钱。缺技术吗,如果它缺技术它就不可能进入美国市场,很简单的道理。你说日产缺人才吗,不可能的,那你说缺管理模式吗,日本人的管理模式在80年代还深受美国推崇了。不缺技术,不缺人才,不缺资金,甚至有自己的特色管理标准,一败涂地,解决方案既不是像各位所想的增加融资上市,也不是引入什么IT系统减低成本,更不是到大专院校招收更好的学生做员工,也不是改革管理模式。最后德根在艺术中心召开大会,把日本人叫过来,说从今天开始,他要求所有的日产员工把过去一切全部忘记,那就成功了。这就是白纸论,管理学家很重要的理论,背景和大家讲清楚,日产的失败是因为僵化思维的失败,这种话以前没听过,难道思维有那么重要吗。2003年开始索尼业绩大幅度下滑,2005年的6月22号向外界宣布,要把董事长的位子让给英国人叫史密斯德爵士,如果找一个日本人他的僵化思维不足以解决索尼的问题,日产和索尼是非常好的风向标,日本企业遇到困难所想到的是思维问题,而这个思维是非常软的东西,摸不着看不见,不像资金、技术、人才可以谈得很清楚。思维这点我们谈得太少了。  今天我就想对于各位零售业者,我跟你们提个思维,到底如何把思维具体化。那么按照我最近这半年的一系列研究,研究一个本质问题,什么叫思维,也就是说零售业真正能够影响,改变现状,在不公平环境下能够和外资对抗,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也不是管理模式,而是什么呢,而是一个符合行业本质的战略指导思想。你们可能要问我,什么叫做行业本质,我反问一句你行业本质是什么你基本上搞不清楚。我甚至可以这么说,很多人企业怎么成功的怎么失败的都不知道,迷迷糊糊成功,稀里糊涂失败。换个角度,这个行业你成功了符合行业本质,你失败了是因为你再一次扩张,你违反了行业本质,所以行业本质很重要。也就是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我希望大家可以回去思考一下,作为供应商或者是零售商,我们应该如何找本质。什么叫本质?手机你觉得本质是什么,还有时装,还有运动服运动鞋的本质是什么,我就想从运动服运动鞋做个突破口,经过我们这么多年的国际化,世界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相继进入中国,你可能会想运动服运动鞋就是很简单的东西,原来国内大品牌李宁99年2000到欧洲去,他们的案例可以给在座的各位一个很好的启发,你发现国际化进程一加速,到最后耐克进来,阿迪达斯进来,2003年耐克已经成为中国第一,2004年阿迪达斯成为中国第二,为什么在国际化的进程当中,我们中国企业总是表现不如人呢?手机,我们中国的像TCL、联想,都会做手机,低端手机,可是你发现诺基亚也在做手机,它做的低端手机居然把你的低端手机给打败了,我觉得很奇怪。另外时装业,外资的服装行业进来也是要把你打垮。大家都是在用这种思维在做,上市、融资、人才、改变管理模式。我跟各位讲,真正原因在哪里,你没有把握行业本质,运动服和运动鞋也是多种竞销的产品,你认为它的行业本质是什么,是它的高技术含量吗?比如说运动鞋是防震的,耐跑的,衣服是快速吸汗的。各位请注意,耐克阿迪达斯的这些品牌很多在中国制造,像东莞有企业,现在生产14%的运动鞋,证明这个行业技术壁垒很低,我们都可以做运动鞋,把握行业本质特点。你说运动服的本质特点是什么,那就是耐克阿迪达斯对它的产品所赋予的运动精神。如果到现在你们认为做广告的目的是为了打企业知名度,打产品知名度,现在告诉你你已经失败了。如果现在还想打品牌战略我告诉你一样失败,因为品牌是产业把握之后的结果,不是成功的原因。今天就算把耐克品牌送给你,你一样失败,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办法把握它所带动的运动精神。什么叫运动精神?耐克的运动精神,地板上三个字,JUST DO IT,我翻译成发挥潜能,阿迪达斯的运动精神,一切皆有可能。耐克代言的是迈克乔丹,阿迪代言的是贝克汉姆,你认为他们的角色就是打产品知名度,我告诉你错了,他们是带出运动精神。阿迪达斯口号不是一切皆有可能吗,李宁的口号也是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抄袭,你找贝克汉姆,我也找,找李铁,你的口号是什么,一切皆有可能,你找李铁代言,结果李铁同志表现大幅度下滑。你看看人家耐克,找谁,找刘翔,你看人家怎么带出运动精神,打破定律,刘翔拿了短跑冠军。千万不要小看“感觉”这两个字,我请大家回去思考,“感觉”是今天2007年开始一个重要系数,感觉太重要了。星巴克咖啡,我说我要求你在星巴克旁边开一个咖啡店,星巴克它有一万零两百四十一家连锁店,几百亿美金这么大,我要求你在隔壁开一家店把它打败,你做得到吗?你想我要做最好的咖啡,搞新的管理模式,让每个员工发挥所长,一切皆有可能,你这么想又错了,你知道星巴克怎么成功的吗?星巴克把握了行业本质标准叫体验,所以品质本身不是不重要,很重要,各位不要误会我的意思,资金、技术很重要,我们不能没有。星巴克把握的是体验,那说你有没有人可以打败星巴克,当然有,一家英国的咖啡公司叫尼路咖啡,它就是把体验的感觉发挥到极致。1997年开始英国这家公司利用体验,更深层次的挖掘而打败星巴克。什么叫体验?你去星巴克一看,都是绿色的,到尼路咖啡一看,每一家分店完全都是不一样的欧洲风,一进去坐四周一看都是名画,窗外一看漂亮的阶梯,同时还有几个人谈及他,感觉很好,咖啡馆里最香的咖啡受到表扬,整个过程让你感觉很爽,就是这种感觉打败了星巴克。你能相信吗?就是从一个分店开始打败星巴克,因为什么?因为把握了行业本质。你认为感觉重不重要,我告诉你,太重要了,今天在座有些男性同志,很多是年轻人,我看你们都被女同志甩掉过,不要害羞,我们都被女同志甩掉过。她们为什么甩掉你,回忆一下,虽然是痛苦的回忆,想想,为什么把你甩掉,对你没感觉了,是不是。今天我想把这个感觉具体化,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一个行业的本质,所以运动服运动鞋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谈你运动服运动鞋的时候运动精神的体验,那种感觉,你知道李宁怎么称呼,我相信李宁我们这一代都有感觉,我们下一代都没感觉,你会买谁的产品,因为它的运动精神在里面。这种运动精神就是一种本质,你身上穿的时装,他们会告诉你什么品质,什么资金、技术、管理人才非常重要,但不是关键问题。  你们卖的服装本质是什么跟我讲,当然我也不卖关子,时间差不多了,还有15分钟,它的本质问题一个是快,什么叫快?我告诉各位,时装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的需求是不确定的,尤其是女同志的需求更是难以琢磨的。在2000年之前资讯行业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路易威登,范思哲等都是领衔,没有问题,现在资讯系统这么发达,每个消费者通过这么大的信息量在寻找感觉,这个感觉说不清楚,会变。所以时装业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需求是不确定的,你辛苦了半天花这么多钱找伟大的设计师把衣服设计出来,到最后发现市场不喜欢,怎么办呢?这是时装业碰到的最大问题,你怎么解决,这个是本质问题。有一家小公司一直崛起,上海恒隆广场对面有一家店SALA,它的名字席卷全球,凭什么,一句话,它把握了行业本质。市场需求不确定,你要做快速反应,你只要卖掉的衣服一定是市场需要的,所以一百件衣服里面,前天各卖12件,昨天100件衣服里面热卖6件,今天热卖了7件,所以12件、6件跟7件是市场的需要,有发展,一定的了,不然不会有人买。怎么把行业的本质挖掘出来,那就是12件到6件到7件,根据它的共性重新设计。比如三件衣服里面都是深色系列,所以重新设计的衣服就是深色系列,还有很它的趋势做修正,什么叫趋势,就是12件的时候是4个扣子,6件的时候是3个扣子,2件的时候只有两个钮扣。整个本质的问题在这里。各位同志猜一下,所谓的迅速就是从设计到生产到物流到卖出去的时间,中国最快90天,最慢180天,温州90天广州180天。90天是三个月,180天是六个月,你猜SALA是几天?整个循环12天,12天市场的需求可能还没有变化那么快,原来它这一切的经营管理目的就是为了快,为什么?因为快是行业本质。为了这个块字,你晓不晓得人家做了什么工作。举个例子,他们有大型工厂负责裁减,还有缝纫机女工,你去西班牙看看,它的纺织行业比中国不知道落后了多少倍,我告诉你虽然比中国落后很多倍,虽然大部分工厂都是妈妈那个时代的脚踩缝纫机,人家一样超过你,比你快,就是行业的本质。他们大的衣服要工厂裁剪再送到小工厂缝制再送回物流,你们上午讲很多高科技物流企业,像沃尔马、家乐福的物流平台都是各位学习的对象,你们说它是怎么做的,会像沃尔马家乐福一样的物流品牌吗,还是搞一个最先进的物流系统,我告诉你,你只要想象到都是做得到的,因为人的思维是有创意的。他们为了快,挖了200公里的地下隧道,找人送过去,为了快,到最后你会发现席卷全球。第二家瑞典的一家公司HM,20几天,这个才是世界潮流,要快。  每一个行业的本质是不同的,运动服和时装都是广义的纺织行业,当你企业做成功如果盲目搞多元化投资进入别的领域,你会发现中国企业很难成功,原因在行业本质把握不好。我把这一切的现象用一个简化的形容词告诉各位,这就是行业本质。整个零售行业是复杂的行业,又卖衣服又卖手机,什么都搞。手机的本质是什么,手机跟电冰箱是广义的电子行业,是一样的。手机的行业本质很奇怪,诺基亚卖的低端手机就比TCL的好,这个手机也不是很大的科技含量,为什么卖得好,是本质,什么本质,手机行业的本质。手机的本质问题也是透过一种行销化把某种精神带上品牌,像三星,三星注重高科技,到达了顶点之后回头做低端产品,低不拔高,到高点再回来做低端。今天中国企业的问题是国际化背景下走不出去,你唯一的生存机会回头看本质问题。我担心的是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在国际化浪潮下都受到打击,国际化都是有游戏规则的国际化,大吃小强吃弱,在这种背景下会使每一个参与者日子变得更加艰难。外资零售业大部分时间是不太赚钱的,就很奇怪既然不太赚钱,为什么沃尔马家乐福到处开分店,你如果不赚钱你能够开分店吗?而且零售行业要搞银行贷款很难,没有人借钱给你。为什么外资零售业会继续开分店?外资零售业手法之奇特不敢想象,沃尔马家乐福到地方去地方政府卑躬屈膝的态度很恶心,搞得家乐福做得最好。虽然中国市场不太赚钱,甚至亏损,但是国外市场赚钱,没有关系。大量国外零售业扩张,你扩张不了。密度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迅速引进它的最先进物流企业,你比不上,中国最缺的是物流人才。零售行销本身就是大吃小强吃弱的竞争。电子零售业前期的发展是中国特有的,积累资金上市,外资进来一样是大吃小强吃弱。这些问题最痛苦的在哪里,这些问题不是你造成的,如果说你能力不足算了,还不是,是我们的政策问题。什么叫规则?现在大汽车厂在中国可以开零售业,奔驰也自己开零售店卖汽车,大吃小强吃弱又来了,马上席卷中国。我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要求法制化游戏规则,要求公平两个字,现在不公平。商务部搞个规则,三方搞个协会,外资、内资、政府三块,抽签,抽几个人形成委员会,一票否决制,姑且不论一票否决制是否对,这不是问题,什么是问题呢,问题是规则的促形。商务部在亡羊补牢行业做得还不错,原因是它理解规则。所以对汽车零售行业规则怎么出来,这个整形需要完善,国家的法制化建设都从规则开始,所以每一个行业建立自己的行业规则是更重要的。按照目前的状况我们能做什么事,也就是我今天最后讲的结论,第一个对于整体零售业而言,我们所需要的是呼吁政府跟商务部制订规则,建立起一套规则,其目的不是保护,而是给内地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第二零售业是个非常大的行业,包罗万象,什么都卖,手机、服装、运动服等等,我想告诉各位,行业本质是各位未来面临严峻挑战的成功的关键。资金、技术、人才是很重要,企业不能没有,这句话要讲清楚,但是能够让你成功的,按照目前研究结果来看,只有一件事,你的战略指导思想必须符合行业的规则。零售行业的发展,要以规则建立为主导,以行业主导为推动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