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 战斗领域 psp版:就业难,薪水低 全球文科生的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23:25
近来就业问题显然是最火热的话题,上千万往届生还在苦苦寻觅工作,六百多万应届毕业生又将奔涌出大学校门踏进社会,不由让人捏一把汗。作为已经踏出校门多年并且能够立足社会的人来说,也许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提供更多一些的就业机会和锻炼的岗位给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过去三个多月里,我吸纳了十余名去年毕业的孩子进入我的团队工作,他们在这里获得锻炼机会,我的团队有了一些新鲜血液。

      目前就业很难,而且在中国文科生就业前景更加不如理科,对于这一点我们大家大概基本有着共同的认知。可是在英国,文科生一样就业前景不乐观。以英国大学文科毕业生男生为例,他们拿到的薪水并没有比高中生高多少。其中以历史、法语和英国文学专业的最为难以就业。相对于这些,理科生的境况要好很多,其中会计和医学专业尤为突出,不仅薪水高,而且失业风险小。

      英国文理科学生毕业后薪水的差别很快就能显现。据统计,毕业6个月以后,文理科薪水就会高低立见。理科生很快就能拿到高薪水,其中有众人皆知的医科,也有IT相关产业。就业较难的文科生们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因为需求量少,薪水便不会很高,文学专业和心理学则是垫底。

      文理科就业差距并不是个别国家的问题,在全球其他都有类似的状况。在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文科就业热门经管类的人才需求减少,从而导致文科就业的困难,一些文学、历史专业则除了教书没有更多的择业可能。相对于这些,理科的就业形势则要好很多。一些机械设计、会记、医学等专业仍是就业热门。亚洲的日本也是理科生要容易就业一些。

      英国文理科薪水的差距与人才供求不平衡之间不无关系。英国学府历史悠久,文科成立以来,生源充足,相对于理科技术性人才更新快,需求大的特点。文科生则是需求逐年递少。供应却未变少。如此供求之间的差距显现,就业难也就是必然的了。就业形势严峻,薪水自然就难以理想。

      相对于英国文理科薪水差距,我国则更为突出。文科硕士毕业生,月薪两千不算少见。而理科或工科毕业生月薪则要多上很多。一年之后的差距将更加明显。文科生的涨幅不超过一千。而理科,尤其是通讯行业的理科,涨到过万也并不少有。

      其实,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文理科如此差距的主要原因,一句话便可以解释:薪水低源于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学历高与否是就业的一个方面。然而,一个毕业生值得用多少薪水去聘用,主要源自于他创造的价值。但是一个人,若没有一技之长,则很难再短时间内创造较高的价值,自然也不会有很好的报酬。这个一技之长在中国却是难以实现。学校的教育大多注重理论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积淀而少了实用性和技术性的培养。这使学生们在专业内部而只具有理论修养,而缺乏业务动手能力,当然也难以有一技之长了。这一切导致了一个问题,便是文科生在毕业之后不能马上投入工作,而需要一定的培养和学习期。但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用人单位不愿意启用应届毕业生,以避免浪费时间和金钱在新人培养上。这就注定了文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理科生则不然。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使他们在择业的时候已经具备一技之长。所以,钱景比较乐观。

      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文理科的投入并不平等。文科学生相对要轻松很多。据有关部门对文科生的采访,结果显示,他们的确在学习上投注的精力要远远少于理科。“我校生物系、化学系的同学,不到晚上10点宿舍根本找不到人,全泡实验室、图书馆了。可是我们系,好像一天到晚都有人在打游戏、睡觉。”北京某大学的一位历史系研究生说。针对于文科就业难的问题,甚至有人干脆说,“文科生找工作更难,其实也是公平的—因为他们在学业上的付出本来就更少。”由此可见,文科生在学校的投入程度不够也是就业现状的驱动元素之一。

      如今,文科就业问题难却一定时间内继续存在。因为文科的低就业率并没有减少其对生源的吸引力。近几年来我国扩招的专业中七成是文科,这样的扩招比例仍赶不上报考的增幅。在青岛为例,他们文科毕业生所占求职毕业生总数的66%,工科为17%。但从提供岗位情况来看,工科类岗位数占到总岗位量的40%,文科类只占到20%。为了缓解文理差距问题,有的学校甚至呼吁学生选择理科。一些就业率低于三成的学校则选择拒绝招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预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文科的就业压力会继续难下去。

      面对如此形势,作为个人,我们只能从自身做起,就业之初做好职业规划,在允许的时间内学习更多实用性的东西,完善个人技能,才能在就业市场是脱颖而出。最初的劣势已经不可避免,但它不一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