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活stars昴梦cp:玉之国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6:08:26

 

碧玉「古稀天子之宝」玺

 

长:13公分宽:12.9公分 高:10.5公分

    这方乾隆皇帝玺印的同类印文,常见于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作品上。清内府所藏同类印文的玺印不只一方,此为其中之一。

 

 

白玉四连方盒

 

高:13.4公分边宽:7.9公分

  仿古玉器之风滥觞于宋,而盛于明清。清代玉器工艺的中心仍在苏州专诸巷,宫廷玉器的制作则需于康熙十九年(一六八0)内务府下设置造办处后,方可能琢制。从康熙朝至干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是清代宫廷玉器的缓慢成长期,乾隆初期至乾隆二十四年之间的玉器制作,主要是用库藏旧玉料和古代带版制作生活用器皿和佩饰。乾隆二十四年之后,因平定新疆回乱,优质玉料不断地进入内地,以苏州、扬州与北京内务府造办处为中心的琢玉业得到空前发展。乾隆朝在仿古玉器方面,除了仿制古代玉器外,也仿制商周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有时全依青铜器的式样仿制,有时局部采用古代青铜器造型,有时在青铜器造型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新风格。图中这件玉容器虽然仿自古代铜器形制,但是器作四连方盒,已在旧器形上加以变革、发展。器底中央还阴刻隶书「大清乾隆仿古」款识。

  这件方盒几乎是白玉无瑕,器身外壁琢刻仿古龙凤纹与蕉叶纹,并附龙首双耳,龙颔下方琢一绳纹环,其下又有一活环。器盖浮雕五龙,正中之龙高突,雕工细致繁复,充分显现乾隆玉雕工艺之精。


  

 

红山文化—玉镂雕云形器

 

高6.4cm 长13.7cm 厚0.75cm

    玉料青绿色,一边有褐色沁斑。体片状,中部镂空,四角有卷勾,上端有二凸脊,下端出三凸脊,两面磨出与内外轮廓相应的浅凹槽,边缘成钝刃状,上部有一穿孔,可佩系。

    这类玉器在红山文化墓葬中屡有发现,由于整体器形如卷曲的云,故被文物考古界定名为勾云形器。之于它的用途,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器上有隧孔及出土时多置于人骨胸前等情况看,推测是缝缀在织物上,作护胸或辟邪用的。

 

 

 

 

翡翠—翠桃式洗

 

清,高3.8厘米,口径24.8厘米

    翠呈浅绿色,局部色较重。作品似盘,较浅,桃实形。洗底浮雕桃枝两杈,一杈伸于洗底为足,其上有双桃并桃花,另一杈延伸至洗口一侧为柄。

    洗为文房用具,可用以洗笔。玉洗可能产生于秦汉之际,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到,汉代玉文具开始增多,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笔洗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作品。这件翠洗所用材料珍贵,既可使用又可作为陈设品。

 

 

 

 

青玉三螭纹璧

 

    这件玉璧出土于上海松江区西林塔。玉璧外径11.1厘米。璧内外施压边线,器物肉部阴刻三螭环璧。螭首呈三角形。额阴刻两条额纹,脊柱线顺螭身作S形曲线,璧反面光素无纹。在玉雕器物上刻螭纹主要的应用开始于元代,而在宋代出现这样的有年代可考证的作品则十分少见。

 

 

 

 

汉代 玉辟邪

 

高:9.6公分长:13.2公分宽:3.55公分

  汉代立体的玉雕动物,常以辟邪作为题材。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似狮有翼,通常的造形是昂首张口,跨步游走,颌下有须,与身体相连,是汉辟邪的明显特征。汉代墓前常可见成对的辟邪、天禄(天鹿)等石兽耸立着,形象威武,具有驱凶恶、辟御妖邪的作用。 

  此件玉辟邪极为精美,通体圆润细琢,造形优美,昂首跨步,显露高度警觉性,兽口微张低吼,神态威武庄严,更有不凡的恢宏气度,而在青玉玉质中,沁有点点褐斑,古意盎然,风采足以媲美汉、六朝墓前的巨大石雕。

 

 

 

 

白玉羊头瓜式茶壶

 

长:17.8公分 宽:12.7公分 高:15.4公分

    壶身雕琢成番瓜形,壶嘴则以立雕雕成羊头形,瓜形与羊头皆写实自然,尤其是刻画羊头的面貌宛然若生。另三条纽丝文玉条,作成提梁,连系于半圆形雕荷叶莲蓬纹的玉片上,通体洁白温润,造形别致,雕工精良。器底雕琢一平展十二瓣的花朵,这种形式,可能是受到痕都斯坦玉器之影响。

 

 

 

 

青玉双连尊

 

高27.4cm,长26cm,宽13.5cm

    此尊玉色青白,无瑕斑及杂色。高、低二尊,下体相连。高尊圆口无盖,颈部环一凤,展翅似飞翔,腹上部较粗,浅浮雕夔龙纹,两侧各一象首,下套活环。低尊扁而宽,有椭圆形盖,上饰浅浮雕夔凤纹,宽腹,亦饰夔龙纹。两尊相连处亦雕一凤,与另一凤呼应。器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件双连尊是清中期制造的宫廷陈列品,设计巧妙,于仿古中融入新意,加工工艺精致,是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代表作品。

 

 

 

 

白玉观音梵文牌饰

 

高4.3厘米宽3.1厘米长方形状

    正面以阴线刻作观音像,反面刻梵文"?字。其上镂重环纹,镂孔中可系绳佩挂。用梵文铭刻玉雕件,至今仅见本器一例。"?字是佛意思,是具有深甚微妙宏大无边,是对佛尊的崇扬。亦为佛教中密宗一派所推崇。元代信奉释氏,藏传佛教盛行。

 

 

 

 

玉镂雕双龙首佩

 

    玉镂雕双龙首佩,战国晚期,长13.5cm,高7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制,有色变沁斑,薄片状,整体呈“弓”字形。佩以中线为对称轴,对接双龙,两端雕龙回首仰视,唇吻部位卷曲夸张。龙身短而宽,饰凸起的谷纹,谷纹以短阴线勾连。佩中部廓外上、下镂雕云纹,上部及两下角都有镂雕的孔洞,可穿绳。

    这件玉佩为成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这类带有前肢的半身龙玉佩在战国玉佩中非常罕见。

 

 

 

 

殷墟玉器 ——龙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近20年来,在全国不少地区的各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有玉器出土。这些发现,使人民确信,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玉雕工艺已臻成熟。另方面,它也为探讨殷商文化玉器的渊源问题提供了线索。

    空格殷墟玉器是在继承前代具有初步发展的琢玉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较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加以统治者对玉器的需求和重视,更促使玉雕工艺的迅速发展。从而为中国古代玉雕史谱写了新的一页。

    空格殷墟玉器的色泽,绚丽多彩,表面的光洁度较高。多数含有与主色相异的玉斑,纯色的较少。它们表面的颜色,以深浅不同绿色较多;计有墨绿、淡绿、茶绿、黄绿(较少)等;其次为黄褐和棕褐;灰色、白色(包括乳白)、黄色的较少;黑色、蓝色、银灰色、桔红色的更少。

 

 

 

殷商——玉凤

 

    长13.6厘米,厚0.7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红山文化 玉龙

 

尺寸:曲长60cm 直径2.2至2.4cm

    玉料为岫岩玉,黄绿色。玉龙圆雕加阴线琢纹而成,嘴微张,上唇略翘,梳形眉目凸起,脑后有长鬣,鬣缘作钝刃,两侧有凹槽,身前曲成椭圆形,中腰处有一圆孔,可系挂

    龙是人们想象并神化了的动物,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最早的龙形,是用贝壳在泥地上嵌缀而成,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为迄今所知的最早玉制遗物。

 

 

 

含山文化 玉多孔璧

 

尺寸:径6.9cm 孔径2.2cm 厚0.2cm 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

葬出土

    玉料黄色,局部有水沁痕。体表光素无纹,内部外缘较薄,近外边缘有两个对称孔,近孔边有对称的四个孔,均一面打钻。

    此器形式及穿孔布局,在其他时代的玉璧上很少见。这璧或为嵌饰,或为组佩中的一件,即各个孔可以穿缀其他佩饰。

      
  

 

云龙纹葵口盘

 

实用器云龙纹葵口盘唐宋辽金

    白玉。器呈十二葵瓣状,浅平底。盘外壁浮雕双龙嬉珠图案,龙体呈飞动状。龙身外满饰如意形云纹。胎薄质坚,半透明。雕琢精细。是唐代玉雕器皿极珍贵的标准器。

 

      

 

玉立雕神人

 

新石器时代尺寸:高14.6cm 宽6cm 厚4.7cm

    玉料青黄色,局部有赭色沁斑。神人整体呈蹲坐式,头顶有粗而长的双角,且自脑后向前弯。面部窄而凸出,赤身细腰,下肢呈水滴形,上肢扶于膝。

    所用玉料同红山文化某些玉器用料类似,风格古朴。神人五官似用粗而浅的阴线琢初,人身局部亦留有线切割的痕迹,但现已模糊。今在河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掘到类似的石兽,可作参照。故将这件玉兽的制造年代暂定为新石器时代,或有可能为红山文化遗物。

     

 

三螭纹玉觚

 

    这件玉觚为黄玉质,形制仿商周青铜彝器。器身上下部雕葵瓣纹,中部浮雕三条蟠螭,底足内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可知这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用品。玉质纯洁无暇,琢工高超。

 

 

商 玉柄形器

 

尺寸:长16.4cm 宽2.1cm 厚1.1cm

    玉料青色,局部有水土沁痕。体扁长,上下共琢为五节,每节雕成花瓣形,其中一节旁侧有缺口。一端有凸榫,榫的腰间有两道凸弧纹;另一端呈尖形。

    带缺口的柄形器,于商代墓葬中很常见,似都是利用余料改制而成的。柄形器的凸榫,有长短粗细及厚薄之分,有的更带孔,可作扦插或与其它物件相连。

 

 

 

玉蝉形璇玑式环

 

商 尺寸:径最宽10.5cm 孔径3.3cm 厚0.4cm

    玉料沁蚀成鸡骨白色。体片状,中央有一大圆孔,圆孔一边有一豁口。外缘经切割,有三组外凸并朝向一致、间距相等的蝉形脊。

    玉蝉早在红山文化已有发现,把蝉纹雕刻在器物上则始于商代。惟在器脊上琢饰蝉形却不多见。此器刀法简练,造型浑朴,三个蝉形脊饰令器物更生动活泼,富有新意。

 

 

 

玉兽面纹戈

 

殷商 尺寸:长14.9cm 宽5.1cm 厚0.4cm

    玉料沁蚀成灰白色,局部有浅褐色沁斑。体扁平,援两侧磨成刃,中部有一条自尖到内的脊线,前端尖锐并呈三角形,内两面均刻双勾线兽面纹,中间有一圆孔,末端有一残孔。

 

 

 

商 玉弦纹戈

 

尺寸:通长27.2cm 内长6.9cm 宽8.1cm 厚0.6cm

    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戈的内部两面刻有四条阴线,末端有五对齿状凸脊,近援处有一孔,孔上部两边各有三脊;援的两面中部随形微凸起一脊线,双面刃,一侧刃部凹弧。

    玉戈最早见于陕西龙山文化晚期,商代最为流行,及至西周仍有制作。玉戈有长近一米的,也有短到三、五厘米的。一般早期较长,晚期渐短。

    玉戈援部似刀,既直且长,刃部又无使用痕迹,虽形似武器却不是实用器物,早期应为仪仗用器或礼器,晚期似兼有象征财富之意。

 

 

 

商 玉圆形钺


尺寸:长19cm 宽18.9cm 厚0.3cm

    玉料受沁成鸡骨白色。体原断为三块,后粘合复原。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靠肩两侧各有六个凸齿,前后两面斜削成锐刃。

    玉钺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兴盛于商代,一般作斧形,很少见有圆形的。钺是斧属,用途与玉戚类似,即作仪仗或殉葬用。商或西周玉钺的左右各削去一部分,并在削去的部位切割出凹凸形戚齿,以便与木柄捆扎时更加牢靠结实。

 

 

 

 

玉双虎首璜

 

含山文化 尺寸:长11.9cm 厚0.4cm

    玉料受沁成牙黄色,有褐色沁斑。体略扁,剖面呈橄榄形,两面形式和纹饰相同。两端以切割和阴刻手法,各作一侧身的老虎。两虎相背向,虎身于中部合为一体,虎口微张,以圆形穿孔为虎目,兼作佩孔,供系佩。

    玉璜始见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此后在新石器诸文化中,也有发现,大多光素无纹,少量饰有龙首、龙纹、神人纹等。但作双虎首式者,仅此一件,极为难得。玉璜制作精美,并以双虎目作系孔,生动有趣,形制和虎纹装饰均较突出。

 

 

 

红山文化 玉兽形玦

 

尺寸:高12cm 宽7.6cm 厚4.2cm

    玉料青绿色,局部有浅白色及褐色沁斑,似为岫岩玉。整体圆雕成蜷曲的兽形,中部有一大圆孔,口沿作斜坡状;耳后亦有一圆孔;首尾衔接处有一缺口。兽大耳竖立,阴刻蛋形眼框,嘴上有多道皱纹,鼻和嘴前突,口微张,身上光素无纹。
此形玉器,十年前尚不知为何时物。近年随考古发掘的深入,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多次发现,才确定它属红山文化遗物。这类玉玦的形体粗大,造型抽象,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区特点。

 

 

 

薛家岗文化 玉两节琮

 

尺寸:高2cm 宽1.8cm 孔径0.8-0.9cm

    玉料牙白色。体为方筒形,中央有一垂直圆孔,两端各有一圆环形口,外围四边中部有切口,横分为上下两节。

    此琮是薛家岗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件琮形器之一,亦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琮,为研究玉琮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载,玉琮为“外方、内圆、牙外”形。古代通常认为天圆地方,琮是仿地而作的祭地礼器,但考古界对早起玉琮的演变与用途,均有不同看法。这琮矮且小,与后来的典型玉琮不同,推测早期的玉琮很可能是一种方形勒佩,并非礼器。

 

风攫人首玉佩

 

    这件玉佩,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凤,采用透雕,浮雕技法琢成.大凤冠作龙形,口啄一兽,足攫一人头,昂首挺立,显得十分威武。

 

 

 

 

红山文化—玉鸮形佩

 

高2.5cm 宽4.6cm 厚0.4cm

    玉料青黄色,通器有土褐色沁斑。鸮体作片状,正面雕出头和尖嘴,双翅开展,尾部较宽,翅、尾间有阴刻线表现羽纹;背面平素无纹,有对穿隧孔,可佩系。

    红山文化遗址曾出土动物形器很多,其中鸟类也不少,如燕、鸮、凤和鹰等,皆形体写实,生动逼真。这些玉鸟与原始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其用途或是吉祥的象征,或为供奉的神鸟。

 

 

 

 

青玉直把龙顶钮

 

青玉直把龙顶钮“紫镜天坛李宝灵印”  边长8.5厘米,高13厘米

    清青玉直把龙顶钮紫镜天坛李宝灵印边长8.5厘米,高13厘米。以新疆和田玉制作,玉质莹润,致密。印以整料制作,用料硕大,做型规整,玻璃光极强。印把顶端以镂空手法砣制一圆雕方盘龙,印面碾成阳文“紫境天坛李宝灵印”八字。在印把两面以阴刻线碾名款,名款是“咸丰己未重九吉旦柴门弟子胡琳川敬奉”十七字。

 

 

 

 

东汉 四灵玉胜

 

    此玉胜是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东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灵。玉质洁白若凝脂,这类工艺陈设品在东汉时不可多得。

 

 

 

明 持荷玉童

 

    这件玉器是从上海松江西林塔天宫出土的,表现儿童相互戏耍的情景:一童子骑于另一持荷童子的肩上,旁侧童子则双手抱一小猴。憨态可掬,充满天真活泼的生活情趣。

 

 

 

白玉龙纹鲜卑头

 

    这是一件衮服上的玉带头,即带扣。鲜卑是古代胡语的音译.此鲜卑头长方形,透雕蟠曲的龙,细线阴刻鳞纹、网纹,龙体上的小孔原是镶嵌宝石的背面刻有两行铭文,从中可知是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所制的御用之物。玉质为羊脂白,玉晶莹光润,又有铭刻,是传世品中仅见的孤品。

 

 

 

龙山文化 玉神人

 

    这件用青玉琢成的圆雕立体人像,面部造型奇特,拱手直立、威严森然,是龙山文化时期被崇拜的神人形象,雕琢古拙简练,玉质晶莹,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白玉刘海戏蟾佩 明中晚期 

 

    该玉佩高3.8厘米,出土于上海浦东新区明代陆氏父子墓。玉雕形象生动。头顶披发,至额部齐平,民间称该发式为留(刘)海式。眼用阳文弧线合成眼睑,鼻稍凸起,呈契型,唇部宽度稍超鼻翼,口角微翘,开相略带微笑。玉人身穿袖袍,扬袖露右臂,上有鸟状物。右腿膝盖处伏有三足蟾,头向上,与玉人对视,作嬉耍状。玉人后脑贯有牛鼻孔,可系绶佩。

 

 

 

珍品西汉传奇玉器

 

名称: 金玉耳坠(西汉-匈奴)
现收藏者: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而文化馆藏

    作品简析: 玉坠长6.5厘米,宽5厘米,厚0.4厘米,金饰长3厘米,宽4厘米,厚0.3厘米,内蒙古自治区准格而旗西沟畔墓葬出土。

 

白玉链瓶

 

    玉雕《白玉链瓶》10×20 cm,链瓶通体用整块白玉雕刻而成,链瓶在设计上运用了对称如意纹图案设计,制作中以镂雕工艺为主,整个作品在构图、雕工超越了传统工艺,精美绝伦的玉链象征美意延年、永结连心,祥龙的座架更增添和烘托了作品的精髓。

 

 

 

白玉龙钮押

 

白玉龙钮押,元,长5.8cm,宽5cm,高4cm。

    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阳文图记,上部为龙形纽,龙身短而似兽身,头上有角,披发,四肢粗壮,肘部饰上扬的火焰纹,三岐尾,中一岐长,上冲与头顶发相接。

    押是一种符号,签画于文书,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元代陶宗仪《缀耕录》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据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较用象牙、木刻类押者身份等级要高。

     

 

白玉羊首耳瓶

 

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

    椭圆形,细颈,宽腹,双耳,椭圆足。盖顶下凸起绳纹一周。颈部浅雕夔带纹,腹琢莲瓣纹,肩两侧凸离羊首耳。玉质莹润。羊字通“祥”。古代“吉祥”多作“吉羊”。羊字又通“阳”。《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释名·释姿容》:“望羊:羊,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

    正因为“吉羊”为“吉祥”之意,所以从汉代以来,羊的雕塑品、装饰物都很多。此瓶以羊首饰耳,取吉祥、高望之意。原藏清宫翊坤宫。为乾隆时期的珍品。

 

 

 

 

“赵憙” 玉印

 

“赵憙”玉印,汉,印面2.2×2.2cm,通高1.2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印身比其它汉玉印低矮。其质土沁入绺,注目凝视,层层横纹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似移似驻。

    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布局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风格极为一致,只是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可做摹法汉印的标准印之一。

 

 

 

 

羊脂玉凌霄花饰

 

    元代,长12.8厘米,宽7.4厘米,北京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土。玉质温润洁白。四朵凌霄花,花萼相连,两朵昂首向上,两朵垂头向下,花瓣皆作品字形如意云头状,花瓣外有三两条粗细不均的阴刻线,由花萼向上延伸。背面平素。该器造型浑厚,雕工简练粗放,磨工极佳,花瓣内外俱有玻璃光泽,镂空处亦平滑无琢痕。题材和做工都具有较为典型的元代风格,但玉质之佳、玉料之大在元代玉器中罕见。

 

 

 

 

玉人物龙纹磬

 

玉人物龙纹磬,明中期,长20.4cm,宽20.1cm,厚0.9cm。清宫旧藏。

    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双夔龙纹横梁,横梁两侧悬挂铜镀金链,其下挂磬。磬正面为云纹地,雕双龙戏火珠纹,两龙一仰一俯,分别占据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寿、禄三星像,又有松树、鹿、鹤、灵芝并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磬是古代乐器,一般为多件成组,按音阶排列使用。这件玉磬为单件,是由乐器演化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陈设品。双龙戏珠纹是明代宫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图案。

 

 

 

 

 

    笔搁,系文房用具之一,多置于书房案头,是文人墨客书写作画时搁笔的文具。其材质迥异,有瓷质、铜质、角质、木质、竹质等,其中尤以玉质笔搁最佳,也最受古人推崇。

    笔搁是自文房四宝之后出现的文房用具。南宋末年,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提及文房用具时,其中之一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笔搁。明朝末年,屠隆在《考槃余事》一书中,所列文房用具竟达45项之多,其中也提到了人们书写作画时的辅助器物———笔搁。可见,笔搁的出现和使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房用具的品种款式,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文人墨客书写作画时的无限情趣。特别是玉雕笔搁的使用,更给了古人一种新的启迪、新的感受。古人常以玉的特性来比喻人的德性,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言。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因此,无论把玉雕琢成何种款式的文房用具,都会产生一种新的内涵,从而更增添浓厚的文化气息。

    图中的“玉雕骆驼笔搁”,高22.5厘米,宽42厘米,系明代流传有序之物。整件笔搁的造型是一头卧伏在地憩息的骆驼,静心观之,只见骆驼的头微微上抬,双眼似睁非睁,小而听觉灵敏的双耳,似是警惕地在窥听沙漠上的各种动静,双峰耸起,四肢卷缩腹侧,尾巴收拢股旁,顶端的丛毛微微飘拂,土褐色的沁色散落其身,直如驼毛。骆驼,古称橐驼、橐他或橐它,是一种温驯的动物,头小体大,颈长耳尖,自古至今,被人们赞誉为沙漠中的绿舟,其吃苦耐劳、负重致远的品德,是古人崇敬与效仿的典范,即使今天,也仍是人们推崇的对象。此骆驼玉雕笔搁,线条简约,无丝毫刻意雕琢的痕迹,匠人采用圆雕技法,利用双峰骆驼的本身形象,雕琢出如此静态中含有动态的笔搁,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可以想象,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一阵激情澎湃后,随手搁笔,往凳椅上一坐,在静心端详欣赏此玉雕笔搁时,其心情是何等的舒畅。

 

 

 

 

云纹高足杯(秦代)

 

云纹高足杯(秦代)通高14.5厘米
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张村秦阿房宫遗址出土
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并吞六国的秦代气数很短,始皇帝期待的万世基业仅传到二世便不复存在,汇聚六国宫殿精华的阿房宫也被项羽的一把大火烧得灰飞烟灭,唯有这件玉杯仿佛还在向人们讲述强秦的繁华。

    杯为青玉,受沁后呈焦黄色,间有褐色晕,杯身呈直口筒状,上层饰有秦时流行的柿蒂纹流云纹,中层勾连卷云纹,下层饰流云纹如意纹。足作豆形,豆腹部刻有丝束状花纹。
   
    此杯器形规整,雕琢精细,气派、庄重,为秦代玉器中的精品。

 

 

 

 

裸体玉人

 

    左图为真品,商代晚期。高12.5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女好墓出土。质呈淡绿色,局部褐色沁。作裸体站立状,一面为男性,椭圆脸,宽长眉,双目微突,宽鼻,大嘴,大耳,头上梳两个角状发结,耸肩,双手置放胯间;双膝略内弯,身上以双色阴线琢出各部肌肉,关节。脚下有一短榫,可供插嵌。另一面为女性,形象近似男性。这种阴阳人形象仅此一见,可能含有某种巫术上的意义。右图为赝品,现代仿品。宁6.2厘米。此玉人原定品名为人形柄饰器,时代定为殷商。玉质淡绿色,间有褐色沁。造型明显仿真品,二者不似处:
   1.整体上,真品体态适度,身短腿长;仿品体态过于夸张,缩颈耸肩,身与腿长短接近。
   2.细节上,真品五官、发,手足等刻划清晰;仿品则模糊含混,似是而非。
   3.琢工上,真品为商代典型的双勾阴线,仿品则为单阴线,与商代技法不相符合。

 

 

 

乾隆骊龙护珠玉瓶

 

    烟台博物馆藏有,又称乾隆骊龙护珠玉瓶,是该馆的镇馆之宝,现为国家一级精品。该瓶高34.4厘米,腹大径18厘米,腹小径6.9厘米,重3.69公斤,玉瓶修颈鼓腹,在修长的白玉瓶上雕有“骊龙护珠”的凸雕生动造型,此瓶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特题诗一首,雕在壶腹上,诗曰:“捞取和阗盈尺姿,他山石错玉人为。一珠径寸骊龙护,守口如瓶意寓兹。”
    该玉瓶是用新疆和阗玉制成,其造型是仿古青铜器,形状、尺寸、纹样都有所本,造型古朴、稳重、几何性强,渗透了玉工制作者对古文化的理解,该玉瓶是宫廷的重要陈设。玉瓶为长颈扁瓶,下有足、腹饰凸雕,御题诗为阴线刻纹,虽仿青铜器制作,但其加工特点可用“精细”二字概括,底子平,线条直,方圆合乎规矩,不拖泥带水,其装饰图案雕得棱角很硬,边角处似有锋芒,同古玉相比,结构与图案显得繁缛细腻。
    “宫廷美玉冠天下”,一块好的玉料是“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宫廷玉器是玉雕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宫廷玉器的数量、品种、加工技术、雕刻纹样都达到玉器发展的顶峰,而清代玉器制作的鼎盛时代是乾隆朝。
    乾隆皇帝喜爱玉器超过了历代帝王,他喜爱古玉,尤其是“三代”玉,他还亲自进行古代玉器的鉴别、定级、配制木托、木座、木匣,这些配件雕刻精巧,并带有乾隆钦定的“甲”、“乙”、“丙”等字样,他在得到一件珍贵的玉器后,乾隆都要题诗吟咏,据粗略统计,乾隆御题诗咏玉器的近八百余首,而且这些诗多作于岁首,最多时一年可达六首,由此可见乾隆对玉器的珍爱。
    乾隆对于宫廷玉器的制作极为重视,清代宫廷玉器的生产,主要是由造办处完成的,该处下设玉作,部分宫廷玉器是由造办处玉作在宫内直接琢制,乾隆亲自过问造办处玉作人员的组成,工匠选配及其技术状况,如制作较重要的玉器,从画稿,制木型到加工成品,乾隆都要一一过问、审查,有一批高手玉工来自江南琢玉中心苏州,他们待遇极高,但人身自由极少,在严格监视下进行生产,乾隆亲自过问玉器生产状况,并制定对玉工的惩罚办法。
    “和阗产玉闻天下”,新疆和阗自古为产玉名地,《回疆通志》卷八记载:“玉河其南支分入和阗境,水势甚猛……每年河水干涸时,便可下水采玉”。乾隆二十四年,清廷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木之变,玉石源源进入内地,这对宫廷玉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
    该玉瓶原藏于北京紫禁城乾清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沙俄士兵从宫中抢走,后跑到黑龙江双城子卖给“长发福”杂货店老板杨鉴堂,杨系山东烟台牟平人,未几携玉瓶告老还乡,交给儿子杨景韩,将其埋在地下,后赠给烟台文物管理委员会。
    该玉瓶在故宫博物院乾清宫被八国联军劫掠的文物清单第95号著录“白玉”蟠龙壶可以查到,即乾隆御题白玉瓶!

 

 

 

 

青玉回首鸭  清代玉器 

 

    尺寸:长15cm,宽6cm,高10.5cm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鸭之作多出新样。同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鸭更为精致,其背负的谷穗既有岁岁平安之意又有五谷丰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青玉万松山房图山子

 

    青玉万松山房图山子,清中期,高20.6cm,长28cm,底宽4.6cm。清宫旧藏。

    山子青玉质,作重叠山峦形。山子正面琢崇山峻岭中挺立着棵棵巨松,间饰亭台楼阁,背面雕峭壁悬崖,亦点缀松树。景致布局周密,层次清晰,立体感强。正面浮于山腰的云纹上琢隶书御题《万松山房诗》:
    万松春晓坐山房,雨后千峰濯翠光。

    因回为高步入古,受宜得趣意延凉。
    闻听倚巘涛翻鬣,极睡铺阡浪摆芒。
    讵事游山欣惬赏,为民额手庆宜旸。

    清代玉山较多,图案题材多取自然景色,如仙人游、文友聚会山林、松下鹿鹤、山水楼阁等等,且雕琢精致,画意盎然。陈设于文房中,读书小憩时可娱目赏心。

 

 

 

 

青玉龙首方足带钩 

 

战国 长13厘米宽1.5厘米

    方体,方足,龙首状钩首,钩身饰以四组横向瓦棱纹。从造型到纹饰皆以方形、直线为主,线条劲健犀利,具有战国玉器造型抽象、刀工遒劲、边缘线快利等特点。

 

 

 

 

白玉鸡心佩 

 

 汉 12.3×8.5

    片状,两面工。中间鸡心形,一面微凹,上刻细阴线卷云纹,圆穿,穿边缘起墙;鸡心形两侧各镂雕一只体态腾挪翻卷、攀援蛇行的螭虎。

 

 

 

 

青玉卧鹿

 

宋长6.5厘米高10.6厘米

    鹿取卧姿,头顶灵芝状角,鹿角上用平行的粗阴线装饰,根部有一些桯钻小孔,耳缘、尾部用细阴线表示毛发,身体用隐起法表现鹿的肌理。背面平素,身体上下各有三对对钻的牛鼻穿,用于镶嵌或缀结。这种造型的玉鹿俗称“肿骨鹿”,始于唐代,简练中透出雍容大气,写实性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典型的唐代玉雕风格。此墓主人黑舍里氏是清康熙时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孙女,其父索额图,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其墓中共出土玉器28件,除少数清代玉器外,多数为战国、汉、宋、元、明历代传世珍品,历经岁月仍为人们所宝爱,足见其艺术魅力之经久。北京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土。

 

 

 

   

 玉双螭纹臂搁,

 

元,长10cm,宽3.4cm,厚1cm

    臂搁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背面饰云纹。

    此件作品为已知的早期玉臂搁。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纹装饰,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的特点,更似爬虫。双螭灵芝图案在元代玉器上较为多见,据此作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所制造。

 

 

 

 

东汉玉蝉

 

  该玉为白玉质,浸黄斑。蝉状,以直线弧线勾勒蝉首、双翼、腹、尾等。体扁平,双目、吻部、双翅尖、尾尖突出体外。形象生动写实,刀法细腻洗练,立体感强,双翼有薄而透明之感,线条简洁明快,雕工技艺娴熟。

  此玉蝉应称之为玉琀。是汉代盛行的丧葬用玉。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丧葬含玉的习俗。商周以来,这一传统一直保留下来。商代有的含贝,西周有的含蝉形玉,春秋时代有的含珠玉,战国时期,特别是到了汉代非常盛行含蝉形玉。琀作蝉形,大概是取其清高,饮露而不食。《史记·屈原传》载:“蝉,蜕于蚀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以蝉为琀,还似是3借蝉的生理习性而赋予死者特定的含义。琀与口塞作用大致相同,但使用口塞的习俗一般仅限于高级贵族阶层。而琀的使用则较为普遍。

  这件玉蝉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东汉玉器阴线刻饰的工艺手法和强烈的写实性。形态生动逼真,造型新颖质朴,刻划简练,寥寥数刀,神韵尽在,与红山文化玉器的表现手法颇为相似。俗称“汉八刀”。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玉璧与玉环(春秋) 

 

璧直径7.5厘米,环直径4.7厘米
1986年江苏省吴县通安出土  现藏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春秋时期的玉器已由西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阳线刻大而深,坡度较大,隐起纹、阳刻线交织在一起,繁而不乱,细密纹饰布满器身,这是显着进步。

    这两件璧和环玉质为青白色,间杂绿斑。器表满饰阳刻蟠虺纹,花纹繁缛细腻,为春秋时代典型风格。

    文献记载:好(中心圆孔)小于肉(外圆与中心圆孔的半径差),谓之璧。好大于肉,谓之瑗。好肉相等,谓之环。按此定义,图中左为璧,右为环。

 

 

                     

                        “安陵君印”玉印

 

                  明,印面2.1×2.1cm,通高1.55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陵君印”四字。印钮兽大头,巨口,盘卧,神态威慑。印材黄斑片片,与土沁不同,如变色飞云。

  此为明代托名琢制之印。印文中的“安陵君”伪托战国封君玺印。战国时期封“安陵”君者有两人,一为楚国封君,名“坛”,《战国策·楚策一》记楚宣王时封,《说苑·权谋篇》记楚共王时封,作安陵缠;一为魏国封君,未名,封地仅五十里,《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君,《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

  今天,能见到的明末清初印章作品的印拓大大多于实物,清中期以后印章的实物遗存数量则很大。从文物收藏与欣赏的角度看,明代及清初的玉印精品实物即使并非凤毛麟角,亦属罕见之物,这批明代托名琢制之印还是仰仗了皇家的收藏之力。它们的琢制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具有明清特有的玉印风貌,纹章焕然,合以有关印文的历史知识,无论收藏还是鉴赏,都确是一种令人陶然的文化享受。

 

 

 

龙形玉佩(战国)

 

长11.4厘米
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出土
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崩溃,思想观念的解放,“百家争鸣”的兴起,带来了艺术上的繁荣,玉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玉的使用范围扩大,佩玉等生活用器增多而礼器比重减少;玉质优良,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琢玉技艺精湛,纹饰多样而多变,线条流畅,出现了金属细工与玉作的结合,即“金镶玉”;作为神瑞动物之首的龙的形像占有突出地位。

    这两件玉佩系完全相同的一对,均用黄色和田玉制成。玉佩通体扁平,镂空透雕,有廓,龙体造型奇特,作盘旋游动状。龙回首上昂,目小而传神,口微张似吟鸣之态。躯体硕壮,龙身躬起,呈“S”形并与龙足或脊鳍部分构成若干小“S”形的多重组合,给人以律动感。周身雕饰谷纹,似粒粒珍珠随龙舞动,仿佛两只小黄龙在云中翻腾嬉戏。

    双龙相对,长嘶起舞,活灵活现,可算是玉佩中的上佳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