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物平冢静本子:高等教育中“学”与“术”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09:53
高等教育中“学”与“术”的关系
——兼论大学办学理念的分野
和飞  发布时间: 2007-12-20 10:00 光明日报
大学,历来被视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但是,尊学抑或崇术却是大学教育始终追寻而又难以自拔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的偏差都与能否正确处理这一关系直接相关。   大学中学与术的历史演变
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伴随着尊学或崇术的曲折历程,学
与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统一——分离——再统一三个历史阶段。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学与术的初始统一。在中世纪,大学中学与术是统一的。一方面,这时的大学集中地体现了“学”的成果。当时,由于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学培养的人才大都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大学的研究水平代表当时最高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当时的大学也具有明显的“术”的特征。大学教学的内容主要由自由教育和学科教育组成。自由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职业。由此可见,中世纪的大学是学与术集于一身的大学。
文艺复兴后学与术的分离。文艺复兴后,西方科学与技术开始分化,学与术的界限初露端倪。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旨在摆脱中世纪的思想桎梏,但却对学与术的分化采取了扬学抑术的态度。这种倾向发展到19世纪初,在新人文主义者洪堡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得到了系统的表达和充分的体现。洪堡反对传统大学将传播知识作为大学主要职能的做法,主张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真理,科学研究是第一位的。为此,他提出了学与术分离、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分家的主张。
洪堡关于学与术分离的办学理念以其主政的柏林大学的巨大成功而赢得了世界性影响。但是,这一思想的实质是以扬学抑术、厚学薄术为特征的。今天,我国众多地方普通院校之所以长期模仿重点大学,与这种办学传统是分不开的。
19世纪中期以后学与术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新统一。到19世纪中期,学与术首先在美国大学中出现了新的统一趋势。此时,美国大学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按照德国大学的模式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型人才,朝着尊学的方向发展。二是创办美国式的学院和大学,培养实用型人才,朝着崇术的方向发展。表面上看,这种趋势似乎表明学与术走向了更彻底的分离,而实际上却是在大学合理分工基础上的新统一。从此之后,学与术由分离走向统一代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学与术的理论分析
学与术在历史上的曲折历程并不是孤立的,其深刻的内在原因隐含在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对立和统一之中。
尊学与理性主义联姻。理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把自由教育看作人才培养的崇高目标。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虽然也以职业教育为目标,但因受到经院哲学所倡导的理性思维的影响,高等教育因此而带上了理性主义的色彩。
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者主张实施以古典名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旨在促进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新人文主义者洪堡提出将“纯科学”研究作为大学存在的基础。所有这些,依据的都是理性主义的价值观。此后,直到19世纪中叶,理性主义在西方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尊学的传统之所以经久不衰,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理性主义的思维土壤中。
崇术与功利主义结合。功利主义的传统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教育理想就属于以国家为核心的功利主义价值观。19世纪中叶以后,理性主义价值观遇到了来自功利主义的严重挑战。到20世纪中期,功利主义价值观在美国社会的温床上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以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统一的办学思想,不仅完善了大学的社会职能,而且使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选修课制度在大学中日渐兴盛。不难看出,崇术的传统之所以在此时兴起,与功利主义思潮的崛起是分不开的。而功利主义之所以在此时崛起,又与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生活日益结合紧密相关。
学与术的统一伴随着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融合。直到20世纪中叶,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一直难解难分。但到二战以后,两者之间的纷争日趋缓和并出现了融合的迹象。1957年,英国学者斯诺在《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中,矛头直指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两种教育模式各自走向极端给人才培养带来的弊端。1987年,美国卡耐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博耶在《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经验》中认为,我们最主要的敌人是“割裂”。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主张,大学不仅应满足社会经济和生产的需要,而且要对个体的发展以及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承担义务和责任。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日益靠拢的融合趋势。   大学办学理念的分野
学与术、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由分离走向融合代表了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然而,在我国,众多高校竞相追逐重点大学的办学理念,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自觉融入到学与术由分到合的时代潮流中去。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办学理念的分工开始,实现各类不同院校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新统一。
重点(研究型)大学:学术兼容,尊学为主。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保持国际竞争力、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理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社会进步的“推动机”和政府决策的“思想库”。这样的大学,因其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生源一流,应当成为培养社会精英人才的主要基地;在科学研究上,应当成为原创性成
果的重要源泉;在社会服务方面,应当成为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普通(教学型)高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教学型普通高校是我国大学群体中的多数。这样的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全力承担起高教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重要任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应以应用研究为主,主动承接基础研究的成果,实现向物质形态的转化;在社会服务方面,应尽可能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作出切实的贡献,让当地人民充分享受大学所带来的成果。
大学,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国家合理的大学群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当不同层次、类型的大学都能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凸现特色的时候,才能真正形成大学群落的合理生态系统。(作者系肇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