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论破2 好感:文王演易处?千古盛名传(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2:43
周易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实在是一个貌若简单却颇费思量的问题。有人说《周易》是天书,有人说《周易》是奇书,有人说《周易》是史书,有人说《周易》是术书。千百年来,对《周易》一书的性质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便南宋大儒朱熹一言九鼎,认定“《易》乃卜筮之书”,后世仍不乏异议。所以康熙亲撰的《周易折中》序言里也提到,“或有议论己见,渐至启后人之疑”。随着近代考古、考据的进展及当今新的学科如宇宙、生命、信息、系统领域的扩张,各界对《周易》这部“东方圣经”又提出种种论证。近年来,赞成将《周易》列位哲学经典的呼声大增。但不管怎么样,有一点是现在学界公认的,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因为《周易》及由此生发的易学远源流长,百花竞放,包罗万象。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涉及教育、科技、艺术、历史;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器制;乃至涉及旅游、衣食、婚嫁、祭祀。
无庸讳言,《周易》最初就是一本占卜的书,原本是古代王室在决定重大事项前用以预卜吉凶并阐述吉凶之道的政治典籍,有专职官吏执掌仪式程序和诠释断语。其前身在夏朝为《连山》,在商朝为《归藏》,至西周而演变为《周易》,史称“三易”,皆以八卦图像为其构架的核心与基础。八卦自何而起?《周易·系辞上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按照孔子后裔、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的描述,相传在伏羲氏为天下王的时候,黄河里突然冒出一匹龙马,背负一帧色泽鲜明的图画,这就是河图。它于是成为伏羲创制八卦的原形蓝本。而当夏禹艰辛治水之日,洛水中又浮起一头神龟,甲背上也绘有一幅点线清晰的文书,这就是洛书。它于是构成夏禹拟定《九畴》的根本依据。这些自然是神话,目的是为经书树立权威。在羑里城的山门两侧,摆有两个汉白玉石雕,讲述了河图和洛书的故事。
《周易》在其应用问世并派生形成易学体系的历史长河中,业已成为中华文化启源引流的教科书。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不能离开汉字,汉字不能离开象形,而象形的始祖必推八卦图象。它以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为背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极其简单的线条包容了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特别是传说中周文王被囚居羑里城时,将伏羲八卦“因而重之”,即通过重复组合,使个卦由3个爻变成6个爻,推演而成64卦。命之以名,顺之以序,并且逐卦加注了断语,也就是所谓卦辞。而传说中文王之子周公旦又在此基础上对384爻逐一加注了断语,也就是所谓爻辞。上述卦辞和爻辞构成了《周易》经文,其言辞虽略显晦涩,但文句精短,内容生动,哲理广启,奥义深蕴,以致孔夫子晚年捧《易》,爱不释手,简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撰写了通称为“十翼”的十篇文章来解释易经,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称为“传”,“经”“传”合称《周易》。与经文相比,传文在说理上更为广博、深刻、周密、系统,既富寓哲理性和逻辑性,又深寓教育性和艺术性,从而构成了经传合一的有机整体,为儒家确立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奠定了根基。自汉以后,经传一体的《周易》被奉为“群经之首”,登上正统教育的神圣殿堂。历代注家蜂起,疏者云涌,有关著作汗牛充栋。无论世事沧海桑田,独树一帜的易学如大江奔腾,流派广延。从两汉由孟喜、京房所创立而由郑玄、荀爽、虞翻所发展的象数之学,到魏晋隋唐以王弼、韩康、孔颖达为主流的玄学,北宋以陈抟为代表的图书之学,以邵雍为代表的数术学,以张载为代表的气学和以周敦颐、程颐为代表的理学,至南宋朱熹融诸家之长,以义理为主干,兼备象数,把易学推向一个集思广益的阶段。清康熙54年,敕令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任总裁的《御撰周易折中》巨著告成,其中引用历代名士论著计200余人,可谓洋洋大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代易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甚至文艺工作者也纷纷加入到易学的研究中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作为《周易》发祥地的我市,自1989年以来,每年都要召开学术会议,成为我国甚至世界易学研究者的盛会。
孔子与《周易》
我们所知道的《周易》实际上包括“经”“传”两部分,传说“传”是由孔子所作,正是有了“传”以后,《周易》才真正超越了其占卜的外壳,成为一部哲学经典。
班固云:“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班固简明扼要地说明《周易》之成书,经过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期,是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的共同创作。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韦”是指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牛皮之类的东西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大部头著作,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连接竹简的牛皮带子。从此也留下了“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据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真正是须臾不离,废寝忘食。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其实孔子学《易》之前只把《周易》看作占筮之书,并且他不主张占筮,而到晚年才日益热衷研究《周易》。他曾一度沉迷于占筮,而且非常频繁。从孔子“吾百占而七十当”一语可以看出他的占筮准确率为70%。他的学生子贡不赞同他的这种变化,批评道:“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意思是说老师原来还教育我们没有德行的人才趋向神灵的保佑,缺乏智谋的人才去频繁地占筮,怎么老了老了自己却迷上了呢?
是啊,不主张占筮的孔子为什么一下子变得笃信占筮了呢?这恐怕和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诸事不顺有关。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异常复杂,就连足智多谋的孔子也显得力不从心了,到处碰壁。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不得已搬起了《周易》,想通过占筮来决定未来的吉凶祸福。这正应了“知谋远者,卜筮之繁”的“它日”之教。
频繁地占筮,很自然地使孔子对《周易》的文字细加玩味,以至于“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喜爱上了《周易》的文辞,甚至连其占筮的功能都忽略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形成了对《周易》的全新认识,他发现了《周易》有“古之遗言焉”。此“古之遗言”,当指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于是他留下了大量关于《周易》的著作和言论,这些著作和言论被他的弟子们收集成为《周易大传》,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这十篇文章被称为“十翼”。
 孔子在《易传》中提倡“崇德广业”,认为君子应该效法天地,即“乾”卦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坤”卦之“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的胸怀。他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变化观,宣扬以“忠恕”和“中庸”为立身之本的人生哲学。由是,也就使《周易》这部奇书发生了重大的社会角色意义层面上的变化,得以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以致可以传承至今。
 羑里城全貌
现在的羑里城全称是“羑里周易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花岗岩雕成的周文王塑像,雕像高6米,连基座共9米,显得高大挺拔,文王极目远方,眼里闪着智慧的神采。雕像下面的台基上,按八卦方位刻有八卦和六十四卦卦象。连雕像周围的花草,也是按八卦符号设计的,左边是伏羲先天八卦图,右边则是文王后天八卦图。
 雕像北面,一座浑厚古朴的牌坊上写“演易坊”三个大字,横拦在坐北向南的羑里城前。演易坊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由当时的汤阴知县张应吉所题并立的,是羑里城现存年代最早的遗物之一。演易坊是用青石雕琢而成,仔细看来,可以看出左边的石头颜色较新,这部分是1983年时修补的。
其后便是羑里城,城高5米,巍然屹立。拾级而上,就是古朴端庄的山门了,山门门额上有“周文王演易处”6个大字,大约建于明代。石阶左侧有块碑,上书“周文王羑里城”6个楷书大字,是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汤阴知县尚玑所题所立。该碑原来是在羑里城东南500米处古驿道旁,起指路的作用,1978年才被移到这里。石阶右侧的“禹碑”,是一块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碑。禹碑的原碑在湖南衡山(岣嵝山)祝融峰,所以也叫“岣嵝碑”。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汤阴县知县张应吉翻刻回来这座禹碑。此碑字迹奇特,形如蝌蚪,所以又称之为蝌蚪文。清康熙三年(1664年),汤阴知县位师段根据明代学者杨慎所注,为原字刻上了释文,让我们得以知晓碑文大意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的。
穿过山门,就是大殿了是1993年在原址上修复的。歇山重檐式建筑,规模恢弘,气势雄伟,进深22.6米,面阔17.6米。大殿正中为文王锻铜塑像,相貌威严,神态肃穆,让人肃然起敬。大殿前方东西两侧各建有两座八角亭楼。东侧两亭分别为《洗心亭》和《御碑亭》,前者是观光者瞻仰文王像前排除杂念、静心修养的地方,后者就是前文所诉树立乾隆皇帝诗碑的地方。西侧两亭分别为《玩占亭》和《文王易碑亭》,前者是游人寻求占筮的地方,后者立有文王易碑,这块碑立于明嘉靖年间,刻了八八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与卦辞。
大殿西侧是一座仿殷商时期的建筑,相传文王就是在这个位置每天席地而坐,手执蓍草,仰观天象,俯察大地,悟出了天地乾坤、自然万象的真谛,里面的塑像表现的就是文王演易的场景。外面有用竹栏围起来的一块地,里面生长的草就是当年文王推演八卦所用的卦具,叫蓍草。《博物志》说:“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用来算卦非常灵验。再往北去,是近年羑里城扩建工程,占地60余亩,是一组优美独特、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内容是展示与周易有关的史料陈列和纪念馆。另外还有一处按古代兵阵布置的八卦阵,为游客增添一些旅游的乐趣。
 
 
 另类结束语
 
 《周易》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多少名家大儒穷其一生都难以领略精髓。直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手段引入易学研究,但对《周易》研究越深就越发现《周易》的深不可测。这不由让人在佩服我们老祖宗的同时,也有些疑惑,远古时期的人类真的有如此的智慧吗?
 已故著名易学家、北京大学陈传康先生,曾经语出惊人,推出这样一个假设——神秘的《周易》是外星人带给地球人的礼物!
 本报主任编辑、市管专家、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刘志伟先生曾根据这个假设,创作过一部剧本《神秘羑里城》,给我们拓展了想像的空间:
 遥远的河外星系一颗恒星X星之上,也有类似地球一般的智慧生命存在,而且,这些生命已经比我们地球人高出了好几个智慧发展周期。他们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试图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其他的智慧生命。
终于,X星人历尽千辛万苦,飞跃浩瀚太空,来到了尚未完全开化的地球上。他们到过古埃及,协助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他们到过原始的非洲,留下了至今无法解释的巨石;到过两河流域,教会了当地人发明自己的文字……随后,X星人来到了亚洲,见证了商末周初的地球东方社会发生的大变动,发现了东方人发明的甲骨文字和青铜冶炼技术,感觉到了当地土著的巨大发展潜力。就在他们即将耗完燃料,必须及时返回X星之际,X星人就把他们高超的科学技术,设计成一组神秘诡异的符号,留给当地殷商人,以待日后逐渐破译……
八卦、易经,在我们无法理解这种超越时代的智慧时,只能称为神奇。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看,外星人假说也许更能引起游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