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妻纠结全文第二十一:中国军队敢于和美俄较劲的真正最强武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08:30

中国军队敢于和美俄较劲的真正最强武器》


 早在2006年2月中旬,中国第二炮兵部队洲际弹道导弹列车亮相新闻联播;2007年2月14日,农历腊月27,春节即将来临之前,二炮DF-31洲际弹道导弹列车再度亮相,震撼各界。

  央视公开曝光的弹道导弹列车包括发射控制车厢、指挥车厢,运载车厢;指挥车车厢安置了一部大型动态显示屏幕和会议室。发射车厢显示控制按钮由多人操作。从外型看,导弹列车车厢与普通的中国列车没有区别;涂装依然为草绿色,以便实施伪装。整个发射系统总共由6—8节车厢组成,能发射改良后的DF—31型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超过10000公里,可搭载多枚15万吨当量的分导式核弹头。这与令欧洲人闻之色变的前苏联的SS—24洲际弹道导弹列车非常相似。


  苏联SS—24铁路机动发射系统也是由6—8节车厢组成,被称作“陆地核潜艇”,每个机动发射系统控制一枚战略导弹。前苏联为此还修建了部分专用铁路。铁路机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它的最大优势是机动速度可达100~200km/h,机动距离远,一次可机动转移1000~2000km,可以做大范围的机动,便于摆脱敌方侦察手段的跟踪。同时铁路运输中平稳性要好于公路机动运输,车辆的转向速率也较公路机动小,适于在机动运输中进行测试工作,可以减小发射阵地发射准备时间,这都大大提高了该导弹的生存概率。

  1986年以来,俄战略导弹部队共部署了36枚SS-24洲际弹道导弹,核弹头数量达到360个,总爆炸当量超过1。26亿吨TNT。这些神出鬼没的死神足以摧毁整个欧洲,并且难以有效进行跟踪捕捉,让欧洲人为之寝食难安。

  20世纪80年代,在苏联辽阔的西伯利亚的原野上,经常出现一些绿色的神秘列车。这些列车只有6~8节车厢,列车中间的一些车厢像是没有窗口的铁路保温车,然而却比铁路保温车要长得多,接近旅客客车车厢的长度。这些车厢采用的是货车的转向架,甚至是采用4轴转向架。

  这些神秘列车从来不停靠在城市,都是在边远的隐蔽侧线上停放,且有武装军人严密把守,国际情报机构一直在追踪这些神秘列车,这就是位于俄国中部科斯特罗马的俄战略弹道导弹机动发射列车第10师。——苏军铁拳,前苏联机动弹道导弹列车。


  美国同样也对铁路机动发射系统很感兴趣,其对铁路机动发射的研究几上几下。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弹道导弹地下发射井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列车不定点发射的定位、定向、通信等问题尚未取得进展,故地下井发射的技术优先得到了使用。在民兵导弹发射井部署方案确定后,美国防部于1962年正式取消了 “民兵”导弹的铁路机动发射的研究。

  美国洲际导弹MX的铁路机动发射系统包括铁路和待机阵地两部分。待机阵地设在现有军事基地,平时载弹列车停在待机阵地的掩体里,一旦形势需要就通过现有铁路网进行机动运动。第一列车由8节车厢组成,其中2节车厢各装一枚MX洲际导弹,2节车厢用于安全设备,1节车厢用于发射控制,1节用于维护,另外2节为机车。导弹发射车厢长约27米,高 5。2米,包括导弹、发射筒、发射设备在内,总重为227吨,由一重180多吨的机车牵引,额定速度为48公里/小时,最大速度80多公里/小时。每一发射控制车厢有2名发射人员,每一列车有1名指挥官,每一导弹列车总共约需要30人,包括3名文职铁路人员、1名列车长、4名导弹作战人员、6名维护人员、 15名保安人员。主要作战基地选在美国空军沃伦基地,由美国战略空军负责指挥,此外还选择了大约7个作战基地部署几列导弹列车。

  中国弹道导弹列车初揭面纱

  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空中投放、水下潜射和陆地公路、铁路机动发射三位一体的战略导弹攻击能力,因而具有了较强的战略核导弹反击能力。中国具有直接打击敌国纵深战略目标的能力,任何国家要想对中国进行核袭击,就必须承受中国一定规模的核反击。这就是中国所奉行的有限核威慑。

  由于铁路机动发射弹道导弹技术要求极高,核战争条件下生存力极强,目前得到证实的只有俄罗斯拥有此技术。因此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机动性和隐蔽能力都将大大增强,也使西方情报机构跟踪监视导弹发射的难度大为增加,中国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在继核潜艇发射弹道导弹成功后实现了又一次质的飞跃。

  

中国网友设计的二炮东风-41洲际战略导弹方案

  重拳出击:中国大威力洲际导弹借列车部署重放光芒

  中国对于二炮的发展原则是:核常兼备、固液并存。就是导弹既可装备核弹头也能配备常规弹头,既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同时也保有液体推进。

  可能很多人奇怪了:现在还保有液体推进,真是太落后了!的确,液体推进的战略导弹其不足是很明显的:因为其体积大,难以机动只能固定部署,战时极易被敌先发制人地消灭。因此现在各国战略导弹的主流都是发展固体战略导弹,以利于提升导弹的机动部署能力与战时生存能力。

  但是液体战的优势也很明显:由于其发机动比冲高,因此导弹的射程远、载弹量大,早期的液体战略导弹射程都可达到10000-15000公里,弹头重量都可以达到3-5吨左右。比如前苏联的SS-18液体战略导弹曾经是西方最大的恶梦:其射程超过13000-15000公里,弹头重量高达6-8吨,可携带10枚百万吨级大威力核弹头。当时苏联共部署三百多枚这样的超级战略导弹,再辅以进攻性战略核战略,SS18就是毁灭世界的急先锋!西方世界为其取了一个极为恐怖的名字“撒旦”(魔鬼);此外俄国还有另外一种二级液体战略导弹SS19,俄国打算将此导弹部署到2030年左右。中国也有类似的液体型战略洲际导弹,这就著名的东风5!其射程超过12000公里,弹头重量达到3吨,足以打击美国全境。其有效打击能力远超过DF31(8000-10000公里射程,800公斤弹头),也超过美国核打击的支住——潜射型三叉乾D5(9600公里射程、2吨弹头)。但是为什么中国DF5没有对美国形成有效战略威慑呢?这主要是因中国后发制人的有限核报复战略、预警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美国人几不将地下井部署的DF5放在眼里,自信可以在第一波核打击中将中国现有30余枚DF5全部毁灭。

  可以看出:如果能保持液体型战略导弹机动能力,那么其大威力远射程的优势将会对敌方形成致命的威慑。假如中国的DF5或类似的大威力液体洲际导弹能够进行不断的机动,那么既便是如此规模的战略力量也可以随时向美国全境可靠地投放300余枚战略核弹头,这将对美国构成致命的威胁!那么如何让液体战略洲际导弹实现机动呢?

图片说明:中国东风-31战略洲际导弹

  固液混合型战略洲际导弹铁路机动部署将是一项可能的选择。

  固体混合型导弹,就是将导弹的一级采用液体推进,二三级采用固体发动机。其目的是:在导弹射程、载重、体积之间取一个折中,使导弹既有较好的射程与载重,又能将导弹的长度与体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使之适于铁路机动。因为完全的采用液体推进导弹的长度体积会比较大。

  假设这种固液混合战略导弹命名为东风51。那么可以以现有的液体火箭/战略导弹的改良型号第一级,而以DF31/巨浪2的二、三级作为DF51的二、三级。采用更强大推力的第一级液体助推级可以将二、三级火箭加速到更大的速度,进而让导弹最终达到更大的射程及更大的投射重量。按此模式发展的DF51战略导弹的最大起飞重量将可以达到80吨—100吨,远超过超过俄国“白杨M”47吨的起飞重量,其射程与威力自然要比“白杨M”更强大。

  这么大的重量,显然不利于公路车辆的机动。而且由于液体导弹有也有庞大的保障系统,包括液体燃料运输、保存、加注等,更加不利于公路机动。但使用列车运输与部署这些将不在是问题,因为列车的运载量大,完全可以运输这些大型固液混合导弹,而且有足够的空间与能源进行燃料的储运、保存及加注。坐上火车液体战略导弹药原来的那些不足将不再重要。

  而且快速反应不足也不重要,因为列车机动的战略导弹通常是在巡逻过程中接受发射指今。此时对方难以对导弹列车进行准确定位也无法保证在第一轮核打击中消灭导弹列车。而且列车在行进中执行攻击任务时,要首先完成停车、定位、剪断车顶供电线路等动作。此时即便是固体燃料战略导弹也需要等待,其快反能力也没有什么作用;而液体导弹却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行进过程中为导弹水平加注液体燃料,当列车完成机动、停车、定位、剪线等一系列动作后,导弹燃料基本加注完成,此时导弹就可以直接起竖点火起飞;



  可能不少人会以原苏联的液体战略导弹没有在列车部署来反例:原苏联在SS24全固体洲际导弹开发出来之前,也曾尝试使用液体洲际导弹装在列车上机动。一开始用的是发射前加注燃料的液体战略导弹,俄国人觉得它反应较慢没有部署。后来俄国人又搞出了预封装型液体洲际导弹,但是俄国人又认为在运动的列车中预封装液体燃料不安全,因为一旦因脱轨等偶然事故会导致导弹爆炸,而且由于其潜射导弹已取得实战部署需求也不太迫切了,直到全固体大威力的SS24出现之后俄国人才最终部署了列车洲际导弹。

  

中国的东风-5战略导弹安装模拟"核弹头"

  但是液体导弹不适合公路机动,因为导弹太大且保障太复杂

  但俄国人的情况与中国不同:

  首先中国的海基核力量由于技术及地理的素一时对美国无法构成全面的威慑。俄国的潜射导弹射程只要达到8000公里就可以其近海攻击美国全境,而中国的潜射导弹射程需要达到12000公里才具备此能力(但由于潜艇空间的限制很难做出这种大射程导弹),否则只有冒险穿越美日控制的海区深入太平洋。

  而且由于中国现行的有限核威慑、后发制人、战略预警能力欠缺等,更与原苏联先发制人、战略预警体制完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情况下DF5这类发射井部的战略导弹在对方首先核突袭下生存力接近于零。所以就中国情况而言,不能完全将宝压在海基核力上,更不能将威慑的希望寄托在发射井中的导弹上,中国有十分迫切的因素需要发展包括列车机动的多种战略威慑方式。

  而且中国可以借由新技术新方法改进来减少液体导弹的不足:

  首先,使用固液混合型洲际导弹来取代全液体导弹。洲际导弹只在其第一级采用液体结构,而二三级则采用固体燃料。这种固液混合型战略导弹既可以具有强大的威力,同时也可以将全液体导弹的不足降低。

  其次,可以通过先预装液体氧化剂,发射前才加注燃烧剂的方式来减少危险。就是平时只将导弹的氧化济加注到导弹的储箱中,而燃烧剂则放置于距离较远的加固型钢罐中,只是在临发射前才将燃烧剂通过输送管道加注到导弹燃料箱。这样即便导弹弹体有渗漏故障也可作控制性处理,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运输安全性接近于固体燃料导弹。这也有利于大大减少加注时间。

  其三,氧化剂和燃烧剂都平时都分装于加固的储箱中,临发射前再时行进行加注。这种方法将进一步保障导弹平时运输的安全。虽然这会让加注时间有所增长,不过上面已经说过,对于列车机动发射而言这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它是不断机动的敌方不知其确切位置,反应慢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

  

  图片说明:DF-31首次公开亮相是在1999年于北京举行的国庆阅兵

  如果这种大威力固液混合型战略导弹发展成功,以中国国力可以大约部署50余枚。以每枚导弹配置5-10核弹头、导弹射程12000-14000公里射程算,可以确保中国在受到美国首先核攻击的情况下仍能向对方全境投放250-500个战略核弹头。其威力相当于4-6艘位于太平洋中部的094战略核潜艇齐射。但其生存力在某种意义上比094更高。

  当然列车部署大型固液混合型战略导弹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就当前中国的情况而方,可能是在最短时间、提供最有效慑力的一种选择。

  当中国的战略预警体系完备之后,再考虑将这些导弹中一部分转移到地下井中执行“预警——发射”这类快反威慑模式。

  一种部署新想法

  如果导弹运输车及燃料储运车配角自行动力的话(动力要求不高,只要求车箱能自主低速移动),那么就可以采取二节车箱定点隐蔽部署和加固定阵地部署。当其与机车并组后就可执行铁路线巡逻部署。这可以大大提升铁路导弹的隐蔽性与生存能力,因为单一的大车组合成的隐蔽性较差且成本与风险较高。

  中国有几千个通铁路的仓库与工厂,如果采取二节车箱定点部署的话将极大地破坏对方的跟踪与打击难度。因为二节车箱的长度很小,可以直接开到库房与厂房中隐蔽。即便是在这些厂仓库军民二用修隐蔽棚,成本也要低得多。

  此外还可以专门修建基地化导列车常驻基地。平时就以二节车箱为标准在特定地区建多个加固型隐蔽工事,以二节车为最小发射单元的发射组可以在多个工事中机动轮换。当有国际危机时,就挂上机车组进行全国大范围机动。并在机动的过程中将最小发射单元组任意投放到几千个仓库工厂中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