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论破女生知乎:解放战争哪位将军歼灭国军数量居中共将领之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0:04:29

核心提示:华东与中原,歼灭蒋介石军队245万,占807万歼灭总数的30.6%,居全军首位,被毛泽东誉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

粟裕大将 资料图

本文由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张雄文供稿

在国共争夺天下最为激烈的解放战争时期,有位对战争进程影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统率人民解放军四大方面军之一的华东野战军(三野),横扫国民党政权的腹心地带:华东与中原,歼灭蒋介石军队245万,占807万歼灭总数的30.6%,居全军首位,被毛泽东誉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

在战略上,他提出的战争初期先内线作战以及集中主力在长江以北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建议,改变了毛泽东原有的决策,使中央5年结束战争的计划提前两年实现。

因其为创建共和国立下了卓绝的战功,1949年9月,他当选为第三野战军首席代表出席开国大典,并继毛泽东、朱德、贺龙之后,第四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

他,就是两让司令一让元帅,被毛泽东称为“担大将衔干元帅事”的共和国首席大将粟裕。

在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南线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时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在战略与战役两方面都起了首屈一指的作用。然而,囿于多种原因,当时国共双方以及今天的许多人都未弄明白,在这场“垓下之战”中,谁是蒋介石最关键、最主要的直接对手。

“子养电”到“齐辰电”:战略构想的最早起源和蓝图

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陈谢、陈粟两路大军相继跟进中原,这里成为全国的主战场。

蒋介石深知“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古训,调集了90个旅的强大兵力于中原,和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对峙,形成了反复拉锯的僵持状态。

此时,奉毛泽东明令负责华东野战军(即陈粟大军)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在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打破僵局,以迅速扭转中原战局,进而夺取战争的胜利。

经过3个月的探索,1947年12月10日,他写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认为“我军必须高度集中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才能逐次歼灭敌军主力,迅速改变中原战局。”即必须集中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更大的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同国民党军进行几次大的较量。

粟裕准确地预料,只要解放军能打两三个大歼灭战,就能在中原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战争形势即可急转直下。全国的政治局势也将迅速变化,解放战争即可迅速获得全面胜利。

这一战略构想与当时毛泽东一再强调的不要后方的战略跃进,以及避免打大仗的意图不同。因此,粟裕又经过40余天的思考,才毅然于1948年1月22日上报中央。

这就是军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子养电”,成为以后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的最早起源。

然而,在粟裕“子养电”发出时,毛泽东已于1947年12月作出中原战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由粟裕率华野3个纵队(军)渡长江南进,以迫使中原的部分蒋介石主力回援,改变中原的僵持战局。

收到粟裕的电报后,毛泽东与正在中央的陈毅等人商议,决定坚持既定决策,于1948年1月27日电告粟裕,令其准备率军南进。陈毅还为此兴奋地写下诗句:“五年胜利今日卜,稳渡长江遣粟郎(粟裕)。”

显然,对于改变中原以至全国战局,人民解放军高级领导人中此时存在着两种战略设想,一是分兵渡江南进,一是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粟裕的特点。3天后,粟裕复电毛泽东和中央,重申他在“子养电”中的观点和建议。他认为,如果在近一段时间,将在中原战场的刘邓、陈粟,陈谢三支野战军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打几个大歼灭战,必定能够改变中原的战局。

接到粟裕的电报后,毛泽东与陈毅等人再次一起研究。在多数人支持的情况下,毛泽东复电粟裕,所部按中央原计划行动。

然而,粟裕并未放弃自己的探索和研究。他仍然坚定地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因此,4月18日,他再次向毛泽东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粟裕在电报中还提出,如果中央同意自己的建议,那么可以在打完第一个歼灭战以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即后来的中原野战军)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这预计在徐州地区进行的第二个歼灭战,已经成为淮海战役的最早战役方向设想。

粟裕的屡次建议终于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决定请他到中央当面陈述理由。在4月底到5月初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五大书记听取了粟裕的当面汇报,最后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他的建议。

同时,作为厚望,毛泽东特意将华东野战军原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调往中原野战军,令粟裕接任其职。后因粟裕再三谦让,毛泽东才名义上保留了陈毅原来的职务,由粟裕担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以便粟裕统率华野纵横中原,大展身手。

一个月后的1948年6月,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发起第1个歼灭战——豫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近10万人,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毛泽东喜出望外地说:解放战争爬过山坳了!

三个月后的1948年9月,粟裕统率华野发起的第2个歼灭战——济南战役结束,歼灭国民党军10.4万余人,拉开了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9月24日,济南战役尚有枪声时,粟裕即致电毛泽东,建议举行第3个歼灭战:淮海战役。毛泽东于次日复电欣然同意。这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唯一由战区领导人命名的战役。

10月5日至24日,粟裕即连续3次召开作战会议,讨论和制定淮海战役作战方案,进行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于10月23日下达了所部16个纵队(军)参加的淮海战役预备命令。

此时,中原野战军负责人陈毅、邓小平率4个纵队(军)于10月下旬到达徐州附近。粟裕考虑到两军由原来的战略协同即将转为战役协同,即于10月31日致电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毛泽东于次日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陈毅、邓小平则于11月2日复电表示“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同时又强调,“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即华野)多直接指挥”。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于粟裕正式发起淮海战役10天后的11月16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领导和指挥淮海前线作战和支前工作,解决了两军配合作战的指挥问题。

战役发起后的11月8日,粟裕根据当前敌我态势,预测蒋介石可能采取两种方针:“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他认为,如果解放区对战争还能作较大支持,则以迫使蒋介石采取第一种方针,即主力留在长江以北更为有利。因此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建议:“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铁路,以阻延敌人南运。”这就是使当初粟裕建议的“小淮海”发展成后来战略决战,歼灭国民党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大淮海”的关键建议——“齐辰电”。

11月9日午时,粟裕又向中央报告,“刘峙有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模样”,正在调整部署,“实为歼敌之良机。”显然,他是在再次坚定中央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慎重考虑后,于11月9日佳亥(9日21—23时)复粟裕齐辰电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指示:“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这份电报表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已经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毅然作出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大决战的决策。淮海战役最终由原来消灭黄百韬兵团,攻击两淮、海州、连云港的“小淮海”,发展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西至豫皖边,北自陇海路,南到淮河的广阔区域同国民党最大最强的徐州刘峙集团决战的“大淮海”。

上述从“子养电”到“齐辰电”的过程,是粟裕在战略上对淮海战役的卓越贡献,一步步勾勒出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嫡系精锐部队主力走向坟墓的路线图。

机断专行,提前两天发起战役。悍将黄百韬命丧黄泉。

粟裕与毛泽东精心筹划、部署淮海战役的时候,徐州“剿总”刘峙集团4个兵团约60万人,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南下,以拱卫南京、上海。

其中黄百韬第7兵团约12万人,是淮海战场上兵力最多的国民党兵团,也是粟裕和毛泽东商定的首战目标。一仗消灭12万,又是对整个战役影响很大的初战,为求必胜,粟裕精心运筹,果断决策,大奏奇效。

在作战部署上,粟裕采取了声西击东的策略。1948年10月28日,根据战场态势变化,粟裕及时调整了作战计划,并报中央以及友邻部队中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此时粟裕尚未建议陈邓统一指挥),“运(河)东作战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同时在运河以西“造成我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之态势”。战役发起时间,运河以西各部为11月7日晚,运河以东各部为11月8日晚。

根据这一计划,粟裕先派两个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以9个纵队用于运河以东,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以6个纵队加4个旅用于运河以西以南,造成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的态势,隐蔽华野意图,声西击东,错乱国民党军的部署。

蒋介石的统帅部和徐州“剿总”果然中计。11月4日,在参谋总长顾祝同主持的部署“徐蚌会战”的会议上,徐州“剿总”各个兵团司令官都说自己防区当面发现共军重兵集结。判断华野将由鲁西南南下,而不会在徐州以东发动攻势。

因此,顾祝同决定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这一部署正好给粟裕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出击时机上,粟裕根据战场态势变化,机断专行,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战役。顾祝同主持徐州会议以后,粟裕很快就由侦察得知蒋军动向,判断他们有“集中兵力固守徐州及徐海段、徐蚌段,以阻我南下攻势,掩护其加强江防及江南后方部署”的企图。

11月6日,粟裕又发现,驻守海州的国民党44军有西撤新安镇并归黄百韬指挥的动向,隐蔽在冯治安部的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在发动起义上“要求更趋积极”。

形势的发展表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宜早不宜迟。因此,粟裕当机立断,果断将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即由原定11月8日晚改为11月6日晚。11月6日戌时,粟裕一面将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并告邓小平、陈毅,一面下令部队立即执行。

次日,粟裕收到中央的复电。毛泽东十分信任地指示:“完全同意鱼(6日)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毛泽东在电报中不仅肯定了粟裕发起淮海战役“先斩后奏”的举措,而且明确授予了他在今后行动中“机断专行”的权力。

粟裕这一果断决策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夺取了战场主动权,使其措手不及。这两天里,何基沣、张克侠率所部成功起义。华野主力迅速通过起义部队防区,切断了黄百韬兵团西撤徐州的通路。同时,华野全军在粟裕签发的《关于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的命令下,分3路向南挺进,从徐州东南西北几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并迅速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分割包围。

国民党统帅部和徐州“剿总”惊叹:“未料共军行动这样迅速!”

11月6日,蒋介石又调华中“剿总”所属的黄维兵团到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
粟裕在考虑吃掉黄百韬兵团的同时,还随时关注整个淮海战场以至全国战局的发展,及时提出关于全局的建议并调整华野的作战部署,为下一步歼灭整个徐州地区的80万国民党军创造条件。他后来总结说:“作为战区指挥员,应不断地研究、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敢于适时地把战局推向新水平,而不能坐待条件完全成熟。从孟良崮战役到豫东战役,再到淮海战役,都使我体会到这一点。”

11月7日,即在战役发起一天之后,粟裕就与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于是连发三电给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王建安,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认为“目前主要关键为能否全歼黄(百韬)兵团,同时作下一步准备”,要求谭震林、王建安率领的华野部队按预定计划迅即出陇海线,建议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野部队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州之敌退路,“尔后,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可能回撤),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可能收缩蚌埠),或者夺徐州,当依实况再定。但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这样可更有利于今后之渡江作战”。毛泽东于11月8日7时复电:“估计及部署均很好。”

在11月9日9时另一电中,粟裕再次建议陈毅、邓小平“即令豫皖苏军区将徐蚌铁道截断,以阻延敌人南撤”。

在粟裕的建议下,毛泽东于11月10日连发3电,指令陈邓集中中野4个纵队攻取宿县,控制徐蚌段铁路,切断徐敌南撤通路;指令华野以勇猛神速手段歼灭李弥兵团,切断黄百韬兵团西撤通路。3电都以“至要至盼”作为结语。

在毛泽东的严令下,中野于11月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徐州国民党主力南撤通路于是被堵死,为完成南线战略大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敌情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为挽救黄百韬兵团,蒋介石决定派爱将杜聿明连夜赶赴徐州就任“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指令黄百韬“固守待援”,指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迅速东进,以及确山地区的黄维兵团立即开向徐州增援。

11月11日,粟裕分割包围了黄百韬兵团,切断了其西撤通路。对黄百韬兵团和由徐州东进的邱、李两兵团,粟裕又采取自己首创的“攻济打援”的战法,以6个纵队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要作战目标,同时7个纵队阻击徐州东援国民党军,争取在阻援打援中歼灭一部分援军。

这时,蒋介石仅仅发现粟裕“有包围歼灭黄兵团之企图”,并未察觉他有更大的胃口——歼灭其江北主力于徐州地区。蒋介石的计划不过是救出黄百韬兵团而已。杜聿明后来回忆说:“他们并未料到解放军已有一半以上兵力担任阻击打援,并准备在淮海战役中实行战略决战,消灭国民党军。当然我也未料到这点。”

11月11日,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开始。作战过程中,粟裕命令参战部队适时转换作战方式。由运动战转换为村落阵地攻坚战,用近迫作业的办法把交通壕挖到黄百韬的阵地前沿,使其完全成了“瓮中之鳖”。

与此同时,粟裕派出华野苏北兵团等部,成功阻击了杜聿明解救黄百韬兵团的各路援军。

激战至11月22日止,华野全歼黄百韬所部12万人,司令官黄百韬被迫自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胜利结束。

钳制、阻击南北两线5个兵团;主动给刘陈邓再派援兵。

黄百韬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在淮海战场上的总兵力还有6个兵团50余万人:徐州地区的徐州“剿总”和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30余万;蒙城地区黄维兵团12万;蚌埠地区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10余万。

如何确定这三个战场的主要打击目标,如何处理主攻战场与钳制、阻击战场的关系,各个歼灭这三股国民党军,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胜负。

从战役发起后开始,粟裕就一直在考虑选择第二阶段作战对象。早在11月7日的电报和8日的“齐辰电”中,他即向中央建议,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下一步作战“或歼孙(元良)兵团,或歼黄(维)兵团”。

毛泽东判断,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徐州之敌有南撤或不撤两种可能。因此在11月7日的电报中指出:“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可以说,粟裕与毛泽东都曾最早提出过第二阶段歼灭黄维的设想,并把歼灭黄维做为南线大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歼灭黄百韬的过程中,毛泽东又一度设想“第二步歼灭邱(清泉)、李(弥),夺取徐州”。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这时也提出,如果黄维兵团出永城或宿县,“歼击黄维为上策”。

这时候,围歼黄百韬的战斗刚刚开始,尚不能判明其余各部国民党军的动向,所以毛泽东于11月15日指示刘、陈、邓等人:“需待黄(百韬)兵团歼灭以后,依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才能决定作战方针。”

当黄百韬兵团即将被全歼的时候,南北两线战场态势发生明显变化:黄百韬已无力回天,邱、李两兵团东援表现很不积极,黄维、李延年、刘汝明3个兵团开始分别从蚌埠、蒙城地区向北增援。

毛泽东因此于11月18日提出,在北线歼灭了黄百韬,南线歼灭了李延年、歼灭或驱逐了刘汝明之后,“即可全力歼灭黄维,如像在碾庄歼灭黄百韬那样,获得一个伟大胜利”。

同一天,黄维兵团进至蒙城地区,向中原野战军发起攻击。11月1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提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以后,“即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三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时以尚未使用之五个纵队或三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

粟裕分析后认为,这是当前最有利的出击方向,因此于11月20日复电,“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决定“抽出四至五个纵队,必要时增加三个纵队,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针对刘、陈、邓准备同时“歼击黄维、李延年”的设想,粟裕建议集中兵力,只攻打一路,即“首先求得彻底歼灭黄维兵团为主”,表现了他敏锐的战场洞察力。

11月22日,还不知道厄运来临的黄维,向中野发起猛烈进攻,出现了歼灭他的有利战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向中央再次建议先打黄维,并请华野“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入歼黄维作战”。

毛泽东于11月24日复电表示同意,并指示华野“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四天前就建议首先彻底歼灭黄维的粟裕于11月24日、25日连复两电,表示“完全拥护先集中力量歼灭黄维的作战方针”,决定“大力协同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并作出具体部署:抽调3个纵队,投入歼灭黄维作战;以3个纵队加江淮军区两个旅,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向西向北进犯;以8个纵队监视和钳制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兵团,使其不能向南向西增援。

由此,经过毛泽东与前线将领的反复磋商、协调,围歼黄维的作战方针确定下来了。粟裕除先后派出5个纵队直接参加歼灭黄维12万人的作战外,还担负着钳制、阻击南北两线国民党军5个兵团约40万人的重大作战任务。

因此,粟裕晚年谈到淮海战役时说:“在大兵团作战中,箝制、阻击方向集中想当大的兵力;有时大于主攻战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就是这样。箝制、阻击战场不仅直接保障主攻战场,而且关系到战役下一阶段的发展,稍有失误,便会给全局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

因为担负的担子和压力重于主攻方向的“打黄”战场,粟裕进入了战役指挥最为紧张的时期,曾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却不得不带病指挥。战役结束以后,他连七届二中全会也只得因此病请假了。

在第二阶段作战方向商讨过程中,粟裕曾判断,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后,徐州之敌与蚌埠、蒙城之敌有“以宿县为中心对进,以图打通津浦线联系之极大可能”,因此决定以8个纵队成大弧形包围徐州,监视和钳制徐州之敌,阻止其南援。以4个纵队加2个旅阻止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进,“全力保刘陈邓歼黄(维)胜利”。

果然不出粟裕所料,11月23日,黄百韬兵团被消灭后,蒋介石急忙决定“徐州方面以主力向符离集进攻,第6兵团(李延年兵团)及第12兵团(黄维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对进,一举击破共军,以打通徐蚌间交通。”

这时,粟裕早已严阵以待。北线经3天激战,由徐州南下的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仅仅前进10到15公里,到第3天再也无法前进。而南线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刚刚前进到任桥地区,就受到华野猛烈打击。

11月26日,华野部队攻克任桥以东的灵璧,威胁李、刘两兵团侧背,李延年、刘汝明立即指挥所属部队缩回浍河以南。由蒙城北进的黄维则被刘、陈、邓包围在双堆集地区。这样,蒋介石的南北对进计划才开始即夭折了。

在第二阶段中,粟裕一直最关注国民党军主力徐州杜聿明集团的动向。

11月28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指出:“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向武汉逃跑可能。”

接到中央来电,粟裕分析后认为,杜聿明有不等黄维被消灭就放弃徐州逃跑的可能,判断他逃跑的方向有三个,并认为极有可能的方向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因为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距黄维兵团又近,可以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呼应,南北对进,既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而一旦杜聿明与黄维会合,战场形势将发生不利于解放军的大变化,这是威胁最大的一着。

因此,在兵力部署上,粟裕准备重点对付杜聿明集团向西南逃跑。

11月29日,粟裕将上述分析及部署上报中央、刘陈邓和华东局后,毛泽东于次日复电认为:“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

但同日,中央军委根据地下党所获取的杜聿明撤退计划,很快又给粟裕发来电报,指出杜聿明集团向东南方向逃跑的可能性最大,指令华野“务使敌人不能向这两个方向逃跑”。正指挥徐州以南阻击的华野山东兵团负责人谭震林、王建安,根据杜聿明的部署重点在东南面的情况,也认为他将向东南撤退。

收到电报后,粟裕颇费踌躇。经过再三分析比较,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杜聿明走两淮和连云港即东南方向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决定将在北线的7个纵队部署于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两侧,也就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西南方向。

11月28日,蒋介石下令杜聿明于30日撤出徐州,果然走粟裕早以严阵以待的西南方向,准备解救黄维之围。

但杜聿明刚撤出徐州,即被粟裕命令所部追击、截击、围歼。到12月4日,他的30万人马被粟裕死死包围在河南省永城县陈官庄地区。

对粟裕这种杰出的战略预见才能,毛泽东战后与到西柏坡汇报工作的刘伯承、邓小平交谈时,由衷称赞不已,说粟裕预测杜聿明逃窜方向是战史上精彩的一页。

中野自11月25日包围黄维兵团后,负责指挥作战的刘、陈、邓曾乐观地估计,3天就可以全歼黄维。

粟裕则认为,黄维被合围以后,中野难于以野战手段迅速达成全歼,势将转入以近迫作业为主的阵地攻坚战,3天消灭黄维的目标难以达到。

果然,中野部队由运动战转为攻坚战后,一时不能适应,伤亡较大,5天以来进展依然缓慢。

12月1日,中野司令部首次与华野司令部接通电话后,陈毅即向粟裕请教攻打黄维的办法。

粟裕自然毫无保留,详细介绍了近迫作业的战法,刘、陈、邓当即决定学习华野这一做法。

此后,粟裕根据战场态势,决定从华野再抽出部分兵力,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统率,南下支援中野,以求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

这样一来,使直接参加围歼黄维的兵力达到了12个纵队(军)加两个旅,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2月12日,陈士榘抵达中野司令部,见到邓小平、陈毅,说:“我带来了3个纵队参加打黄维,请中野让开一个地段,给我们部队进去。”

邓小平有些为难地说:“他们(指中野将领)都不愿意让啊!”

陈士榘说:“不愿让,我们就不参加了,我带部队去打阻击。”说完,掉头就走。

邓小平、陈毅一面急忙电告粟裕,一面商量对策。

粟裕听说后,当即对华野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说:“你立即去陈士榘那里,就说派华野部队支援中野,是(华野)前委的集体意见,必须绝对服从。而且必须听从中野的安排!”

钟期光马不停蹄赶到已行进到中野6纵附近的陈士榘处,转达了粟裕的命令,陈士榘才下令部队停止前进。

此时,邓小平又给中野6纵司令员王近山打电话,叫他留住陈士榘参加围歼黄维的战斗,不要去打阻击。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同时商量,决定让出南集团作战地段给陈士榘。

陈士榘即布置所部华野3个纵队,协同中野其他部队,从南面向双堆集方向攻击,并于14日下达总攻黄维的命令。

战至15日,全歼黄维兵团12万人。战后,陈士榘按出发前粟裕的命令,将所有缴获交给中野。

为表示对华野的谢意,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将黄维的象牙筷子与拐杖托钟期光带给粟裕。

钟期光到华野司令部转交物品时,粟裕表示不要,钟期光跟粟司令很随意,笑道:“你不要,我就拿了?”结果,这些珍贵的战利品都到了钟期光家,并一直保存到现在。

钟期光将军的后代向记者展示传家宝:黄维的象牙筷子和拐杖

与此同时,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又将包围中的杜聿明所部李弥兵团歼灭近半,邱清泉兵团歼灭三分之一。和围歼黄维兵团的中野部队一起,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二个大胜利。

瓮中之鳖,名将杜聿明束手就擒。毛泽东:粟裕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早晚可以手到擒来。

为了稳住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部,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其南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于12月11日决定,在歼灭黄维兵团之后,暂时留下杜聿明集团余部,不作攻击。

因此,粟裕决定利用这个时间组织部队休整,并乘机对敌人展开政治攻势。华野司令部和政治部根据他的要求,作出部队休整计划,发出对杜聿明集团展开政治攻势的指示。

经过休整,华野兵员从淮海战役开始时的36.1万人,增长到55.1万人。

对敌政治攻心也卓有成效。在广播毛泽东起草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同时,粟裕还多次亲自主持起草致杜、邱、李的劝降信,这些文笔畅快、入情入理的劝降信以陈毅、粟裕的名义发给了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其中1949年元旦的信中说:

迩来天候转寒,风雪交加,空投不继,亦系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贵部官兵露宿郊野,以树根充食,士气沮丧,不仅携械来归者日众,且有倒转枪头,杀死反动官长弃暗投明者。先生如再固执己见,压迫士兵作顽强抵抗,则贵军内部实行兵谏之革命行为,亦将接踵而起,众怒难犯,尚望再思之。……为蒋介石一人效忠,反人民而死,徒落千古骂名;能勒马回头,尚能将功折罪,为人民所宽恕。是非利害,幸速图之。

杜聿明后来承认由于华野采取的政治攻势,瓦解了士气,并使得国民党军内部上下狐疑,惶恐不安。

万事俱备之后,经上报中央军委同意后,粟裕于1949年1月2日下达了《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的命令》,决定发起总攻。

经过四天激战,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残部近20万人,活捉杜聿明,击毙邱清泉,只有李弥化装潜逃。

至此,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精锐主力部队被基本上歼灭,打跨了其政权的支柱。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居劣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作战,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对比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均为以多胜少,惟有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最后歼敌47.2万;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军以100万对国民党军60余万,最后歼敌52.1万。而淮海战役,则是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最后歼敌55.5万。

因此,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听说后,感概万分地说:“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淮海战场上,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不仅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把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淮海战役是粟裕1948年1月的“子养电”与1948年4月“三个纵队暂不渡江”的战略建议中,集中解放军主力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歼灭国民党主力于江北的战略构想的实践结果。这决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一个根据战局长期思索的过程。所以粟裕后来回顾说:“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我是经过较长时间考虑的”。

粟裕在晚年写过一首从未发表的词——《沁园春·淮海战役》: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战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首歼碾庄伯韬,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这首词的格律虽然与“沁园春”不尽相符,文采也不尽完美,但清楚地表明粟裕心目中的淮海战役是与“攻城打援”的豫东战役、“兖济解放”的济南战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均是1948年5月中央同意粟裕“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作战方针之后的实践结果。

因此,淮海战役结束以后,毛泽东深有感慨地说:“1948年,粟裕提出3个纵队暂不过江是正确的,这样就保证了淮海战役在短时间取得了彻底胜利。”

同时,淮海战役是粟裕提出、命名并“机断专行”首先发起的。战役中,他给中央军委提出的关系到战役全局发展的关键性建议,是前线指挥员中最多、最为关键的,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战役中,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有17个纵队又1个军,以及江淮军区、豫皖苏军区、冀鲁豫军区部队,共42万人,占淮海战役解放军参战兵力总数的70%,是淮海战场决定性的主力。淮海战役历经三个阶段,共歼敌55.5万人,其中粟裕直接指挥华野歼灭国民党军共44.3万人(不包括战役第二阶段,华野5个纵队直接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歼敌数),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

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之一、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后来说:“淮海战役这个仗,主要是三野(华野)打的。”给予了粟裕以及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客观公正的评价。

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也肯定地指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这一南线大决战的事实雄辩地表明,毛泽东的评价是一个经得起实践与历史检验的结论。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哪些部队是国军的王牌 有没有解放战争的烈士陵园?我军和国军都有吗? 历史上讲解放战争消灭国军800万,怎么算的? 著名的淝水之战,是由东晋的哪位将领指挥的? 解放战争中,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74师,粉碎了敌人对山东重点进攻的战役是 大家认为在解放战争时期,我方那几位将领可以称得上是"五虎上将"? 请问解放战争的时候守洛阳的国民党将领邱行湘是黄浦几期的? 解放战争期间,国军长官左胸前有或多或少花花绿绿的东西,那是什么啊? 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的数量,按由多到少顺序排列应是 红军抓到国军的俘虏或者将领后是怎么对待的 出自哪位将军之口?出自哪部名著?你对这个人的评价是什么? 中国目前大学数量共多少? 知道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信阳一共出来多少将军的说说 哪位知情人士能否告之北京出租车数量,公司现状??不胜感谢 命令与征服 将军之零点行动 幕府将军之完全战争 美国最伟大后世评价最高的军事将军或将领的有哪几位?? 在四年的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共消灭了多少国民党军? 请问湖南共出过多少位将军元帅? <将军>这首歌里除歌名外,共出现几次将军? 《命令与征服:将军》升级成《命令与征服:将军之零点行动》 俭德之共也 抗日战争中国军民共歼灭日军人数是多少?包括远东军在缅甸作战。其中,八路军新四军总计消灭了多少日军? 请问这个美国将军是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