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岛さくら 假奶:知青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56:21
•1975年1月18日,新华社报道: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我国有将近1200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1975年12月23日,新华社报道:在毛主席1968年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已达1200万,1975年有200万,是这几年最多的一年。各地共派出6万多名带队干部。今年以来,全国有15个省、市、自治区召开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大会,表扬了近2万名先进代表。
•1976年5月6日,新华社报道:内蒙古自治区知识青年共产主义大学在“五.四”青年节胜利诞生。
•1973年——1976年,实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有687万,其中农村插队486万,集体场队126万,兵团75万。
•1966年——1976年的“十年动乱”中,全国累计有1403万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到广阔天接受“再教育”。其中1048万或回乡或插队落户,126被安置在1972年后新组成的集体场队中,另有229万知青被安置到国营农、林场和生产建设兵团中。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
•1977年,高等学校实际招生272971人,于1978年2——3月入学。1978年招生401521人,9——10月入学。77、78两年共招中专生813351人。这两届大学生和中专生中,占了相当大部分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面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问题成堆,以及知青强烈要求回城的严峻局面,会议在“两个凡是”的影响下,对上山下乡运动还是做了充分的肯定。
•1978年12月12日中发〈1978〉74号文转发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即“知青政策四十条”)。
《纪要》明确宣布:(1)今后若干年内,还要继续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调整政策,逐步缩小上山下乡范围;(3)城乡广开门路,妥善安排知识青年;(4)积极地稳妥地解决好在农村的下乡知识青年的问题;(5)认真做好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培养教育问题;(6)要切实加强保护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
•1979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安定团结的通知》,对知青返城行动表示了强硬的态度:“对一切不合理的要求,如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已经安排到工矿企业、国营农场林场或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要求一律返回原城市,等等,必须进行教育,不能迁就;对一切合乎目前实际情况的措施,如1978年12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会议纪要和会议草拟的试行规定,必须继续执行。
•1979年4月3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准许退职回城青年回原单位复工的通知》重申已安排在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的知青,采取退职回城的做法是不妥的,必须坚决制止。已退职回城的,应返回原单位,并退还所发的退职金。
•1979年6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处理当前部分人员要求复职复工回城就业等问题的通知》中,更明确地提出了要坚决刹住“回城风”。
“回城风”是刹不住的,“1979年的春天,作梦也没有想到知青可以返城,”原云南兵团的知青回忆说“不用说,所有的连队都沸腾起来了,有的高兴得跳起来,有的抱着娃娃伤心地哭诉,有的忙着写血书,有的忙着处理家具凑路费回城,有的后悔不该在当地结婚,有的忙着办理离婚手续,,有的想办法托交孩子,有的干脆把孩子送给当地老乡。在这特定的时间里,知青们似乎都疯了,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回城去,要快!”
一切都结束了。知青大返城,为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补上了最后一笔。

结束语:进入80年代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对各种“左”的做法进行了认真清理,正视存在的问题,终于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划上了句号,并逐步解决各种遗留问题,全国所有因上山下乡而滞留在外的知识青年,都有了回城的合法权利。
(这些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史料,只是本人能够搜集到的一点一滴一小部分,难免有错漏,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