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奶奶向小孩子道歉:林泉忠:两岸对“亲日碑”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39:25

林泉忠:两岸对“亲日碑”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每到8月,日本社会就弥漫着凝重的气氛,不仅有广岛和长崎的原爆纪念活动、「终战日」的祭祀集会,媒体也都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纪念特辑。然而,如何直面66年前的那一场战争,却仍是留给当今日本社会的沉重课题。这些纪念活动的内容多在叙述那一场战争如何给日本国民带来灾难,虽然也在传递着「不再重蹈覆辙」的信息,却甚少直接触及战争的责任问题。

战争责任问题在日本之所以敏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日本国民都卷入了日本的对外战争,撇除战争当事者的军人,究竟一般国民是战争共犯,还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

日本国民是共犯还是受害者?

如何界定当年一般日本国民的战争责任,也不仅仅是日本人的事,日前发生的「亲日碑」被毁事件所引发广泛的议论,也显示了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人也没达成共识。

所谓的「亲日碑」是上月底在哈尔滨市方正县的「中日友好园林」内所设置的一座刻有日本「满洲开拓团」250名逝者名字的石碑。本月4日,5位「爱国者」成员前往泼漆破坏而受到媒体关注,并引发坊间的讨论。议论的一个焦点,就是这些开拓团成员是否应该被归类为日本侵略者一方。

虽然当年周恩来总理曾指出「日本人民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然而综观这次大陆方面的舆论,不难发现无论是网民还是官媒,似乎甚少谴责这些破坏公物的违法行为,反而将之捧为「五壮士」,并批判方正县「忘了国耻」。此一舆论方向折射了大陆社会仍然根深柢固的反日情结。然而,这种情结在台湾海峡的另一边所展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语境。

台湾曾在战前受过日本殖民统治50年,自从1990年代民主化与本土化运动兴起后,社会也出现对「日本时代」的重新评价。在此氛围下,也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亲日碑」。

台湾的「亲日碑」比比皆是

2006年位于台湾乌来的「高砂义勇纪念园区」落成,李登辉亲临揭幕,该园区以「慰灵」方式纪念当年被日本殖民统治者征去南洋作战的阵亡原住民「日本兵」,园区内不乏日本人捐赠、以日文书写的石碑。另一个原住民村落武塔村里也出现了一座「莎韵纪念公园」。

1938年泰雅族少女莎韵,为送日本老师出征中国,遭遇暴风雨,不幸失足遇难。后来此事成为总督府实行皇民化教育的样办,并拍成电影《莎韵之钟》,由李香兰主演。吊诡的是,时隔60年,武塔村在2009年建此公园时,村长的题词仍以「可歌可泣」来推崇莎韵的事迹。到了今年5月,由台湾政府耗资1.2亿台币的「八田与一纪念园区」落成,马英九以总统身分亲临致辞,褒扬八田与一在日治时期兴建的水利工程造福战后的台湾百姓。

不说莎韵和高砂义勇队,即使是八田与一,其事迹如果换上大陆的语境,恐怕会被强调其「贡献」仍然是为日本殖民主义统治服务,而事实上在权力结构中,八田与一本人也不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的共犯身分。

香港社会如何看待殖民主义?

两岸对「亲日碑」大相径庭的态度,突显了双方民众迥异的日本观。这种差异也如实地反映在对日态度的民调上。刚出炉的中日联合民调显示,大陆民众对日本持坏印象的比例创了历史新高,达到六成五,而去年由日本交流协会委托的调查则显示,超过半数的台湾受访者表示最喜欢的国家是日本,对日本有亲近感的更高达六成。

香港又如何呢?香港社会虽然也存在日本占领香港时期「三年零八个月」的痛苦记忆,然而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经历者,香港民众对殖民主义的评价似乎较接近台湾。事实上,即使在回归14年后的今天,以纪念英国统治者而命名的公共设施仍比比皆是。以医院为例,就有玛丽医院、葛量洪医院、伊利沙伯医院、韦尔斯亲王医院、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等。重点是至今的香港社会也没有出现要求更改名称的呼声,而殖民地风格的街道名称也仍安然存在。

如何反思日本观与殖民观?

无论是两岸迥异的日本观,还是三地对殖民主义的不同理解,除了是所处环境与经历不同所致外,也是价值如何判断与取舍的问题,即要强调侵略与殖民统治的原罪,还是客观看待殖民统治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涉及其中的每一个人和事。

方正县的「亲日碑」事件如能成为提供我们理性思考与讨论日本观与殖民观的契机,未尝不具正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