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e 597:国博里的两幅《开国大典》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1:37:15

国博里的两幅《开国大典》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

  2011年7月,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中厅出现了两幅《开国大典》油画,其中一幅是“文革”后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细心的人们发现,两幅画上的人物是不同的,名画背后隐藏的故事让人久久回味。



  ◆《开国大典》复制品。毛泽东身后第一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周冉

  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油画《开国大典》,这幅画被大批出版后又被印制为年画发售,并进入中小学课本。

  然而,二十多年时间里,画布上的人物几经删除和添加,油画也被复制。 《开国大典》的变化折射出共和国的历史风云。

  2011年7月,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中厅出现了两幅《开国大典》油画,其中一幅是“文革”后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细心的人们发现,两幅画上的人物是不同的,名画背后隐藏的故事让人久久回味。

  “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

  1951年初,为纪念建党30周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几个月征集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当时博物馆的负责人说:“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所收藏的有关党史的绘画作品,没有一件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力作显然是不合适的。 ”

  1952年,“革博”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巨幅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知名教授董希文。

  当时,董希文正带着学生们在京郊石景山发电厂深入生活,他受召回京,立刻投入创作。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画《开国大典》便创作完成了。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各界代表,画面中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开国大典》大胆地运用碧蓝、大红、金黄组成基调,用蓝、棕、绿调和,天空画得干净利落,偌大一片面积都是一次涂好的。开国大典当日是个阴天,上午还下过雨,但董希文采用了“风和日丽”、“富丽堂皇”的效果来处理,从而传达“庄严而热烈的场面”。

  1953年4月,中南海怀仁堂里布置了一场特殊的展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观看董希文的这幅《开国大典》。几位国家领导人看到这幅画时都很兴奋。毛泽东还两次返回休息厅,仔细观看画展,并且称赞:“是大国,是中国。 ”他自豪地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

  病痛难捱,但心灵的痛楚更为剧烈

  这幅《开国大典》被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然而仅仅三年后,就发生了“高饶事件”。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1955年3月被开除党籍。 “革博”随即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位于画面上第一排边上的高岗抹掉。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他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的画像。

  这次改动对于整个画面来说并没有太大损害。董希文后来曾说:“这幅画在构图时,高岗就有挤在边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对构图倒有好处。 ”这一版的《开国大典》,在19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不仅被陈列在新建成的中国革命博物馆里,而且被雕刻成纪念邮票,广为流传。

  《开国大典》中人物众多,并不能一一完全展现,画面上的董必武只有小半张脸。早在1953年怀仁堂画展上,领袖们就曾开玩笑说,董老,画家只要一笔,就可以把您勾掉。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时隔19年后,董必武的形象不仅没有被抹掉,反而被描绘完整。这与刘少奇有关。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少奇成了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董希文也遭到打击,并被下放干校。

  1972年,当时中央“文革”小组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而筹办纪念美术展。革命博物馆把董希文从干校调回北京,通知他在《开国大典》上去掉刘少奇。有人对董希文说,如果你这幅画想挂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就得把刘少奇改掉,否则就永远挂不上了。

  此时董希文已经身患癌症晚期,手术后虽然情况尚好,但体力衰弱,而这个修改工程很复杂。女儿董一沙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当时父亲病痛难捱,但他心灵的痛楚更为剧烈。 ”

  董希文在儿子的陪伴下抱病来到博物馆,让儿子当“拐杖”撑着他作画。他首先将一块与刘少奇形象一样大小的布覆盖在画布上,然后涂上稀料,这样可以控制稀料外渗,尽量不去溶解破坏周边的画面,然后将刘少奇从画布上刮去,重新做过底子后,在刘少奇的位置画上了原本只有半张脸的董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