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包什么档次:强健骨骼不打“折”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00:10
危害性大
人的一生中,骨骼系统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破骨细胞不断分解旧骨,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骨,两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随着人体的老化,这种平衡被打破,成骨细胞少于破骨细胞,骨钙以及骨基质等物质逐渐丢失,导致骨量降低,形成骨质疏松症。

健康的骨骼             骨质疏松的骨骼
骨质疏松症早期并没有什么症状,经常是发生了严重的骨痛或骨折后才会发觉,但那时骨骼破坏程度已很严重,因此应注意抓住骨质疏松发生的蛛丝马迹,及早防范。
骨质疏松症常见的症状是骨骼疼痛,其中以腰背疼痛为最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后可出现身长缩短、腰弯、驼背等现象。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危害是骨折。据统计,我国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女性老人(80岁以上)为甚。虽然大多数骨折并不会直接引起死亡,但却有很高的致残性,特别是髋部骨折。据统计,约三分之一的髋部骨折患者会落下残疾,近20%的病人需要长期护理,这不仅致使个人的生活质量下降,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此外,骨质疏松症还容易诱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老年性痴呆等病症。
成因多样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骨质疏松就是“缺钙”。事实上,骨质疏松症还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D等多种营养以及内分泌、年龄和性别、运动等因素有关。
营养不均衡
钙缺乏。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骨质疏松的发生主要与机体钙缺乏有关。如果饮食中钙摄入量不足,或是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 就会引起机体负钙平衡。为了维持正常的血钙水平,机体会通过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等促进骨质溶解,使骨骼中的钙“迁徙”到血液中,从而导致骨质减少,即骨量丢失。这种钙入不敷出的状态长期延续,骨质就会变得疏松多孔而易于骨折。
膳食钙磷比例不平衡。膳食钙磷比例不平衡会影响钙的吸收。膳食中钙磷的适宜比例为儿童2:1或1:1,成人1:1或1:2。任何一种元素过多都会干扰另外一种元素的吸收,并增加其排泄。我国营养调查显示,居民每日膳食中钙含量为405.6毫克,磷为1047.6毫克,钙磷比例为1:2.6,磷的比例偏高,这也可能是我国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可以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调节血液中钙的含量。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皮肤内的维生素D合成。如果人体对维生素D膳食摄入不足或缺乏日照等,就会造成体内维生素D水平过低,影响钙的吸收。
脂肪摄入过多。膳食中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时,会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皂钙,并由粪便排出从而使结合的钙丢失。另外,膳食中的植酸、草酸等都能和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盐而影响钙的吸收。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可导致骨基质蛋白合成不足,新骨生成减少,若同时存在钙缺乏,那么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性就会增加。
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当人体内缺锰时,破骨细胞的活性便会增强,而成骨细胞的活性却受到抑制,成长速度减慢,造成成骨障碍。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体内锰的含量仅为正常人的1/4。镁、锌等摄入不足,也会对骨量的维持产生不良的影响。
内分泌失调
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下降是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高发的主要原因。雌激素的减少,会加速骨量的流失,使骨密度下降。此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成骨细胞活动,影响骨基质的形成,增加骨质吸收,使骨骼变得脆化。雄激素缺乏、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降钙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垂体功能紊乱等亦可以导致骨质疏松症。
年龄和性别影响
骨质疏松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人和绝经后的妇女。一般情况下,人体90%的骨量累积在20岁前完成,10%在20~30岁之间完成,并在30岁左右达到骨峰值。在骨骼达到骨密度峰值以前,骨代谢非常旺盛,摄入的钙会很快被吸收进入骨骼中沉淀,骨骼生成迅速,骨钙含量高,骨骼最为强壮。骨密度峰值越高,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机会就越少,发病年龄越迟。骨密度峰值期过后,破骨细胞相对活跃,开始出现生理性的骨量减少,骨质总量将以每年0.2%~0.5%的速度递减。女性绝经、男性60岁以后减少更加明显。
运动不足
骨骼发育程度、骨量大小与运动密切相关。运动是刺激成骨细胞活动的重要因素。运动不足,特别是户外运动减少,一方面将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影响骨骼的重建;另一方面接受紫外线的机会减少,会使维生素D合成降低,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使骨质变得疏松。
重在预防
骨质疏松是个缓慢的渐进过程,可一旦形成,就无法根治,不能完全恢复至正常的骨骼状态,因此,早期的预防是延缓骨质疏松的最好方法。树立预防意识及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检测等都对预防骨质疏松有很大的帮助。
·及早树立预防意识。在骨骼的形成过程中,青春期前和青春期是骨密度形成的高峰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供给充足的钙,使骨密度峰值达到最高,就能保证绝经期和老年期具有较致密的骨质,使骨质疏松发生的年龄推迟,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所以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应从青少年时期开始。
·增加钙的摄入量。成年人每天对钙的需求量为800~1200毫克。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含钙食物,可适当地补充一些钙类营养补充食品。
·保证钙的吸收率。维生素D可促进钙质吸收,应多补充,或多晒太阳。加工的肉类食品中含有过高的磷,会阻碍钙的吸收;过高的盐分、脂肪和糖分,都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要少吃加工的肉类食品、高盐高脂肪食品及甜食。
·保证锌、镁、锰等矿物质以及蛋白质的摄入量。可以通过多吃绿色蔬菜、水果、坚果、豆类等获得补充,防止骨质流失。
·戒烟少酒,避免过量的茶、咖啡等刺激性的东西。烟、酒、茶、咖啡等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保持适量的运动。应该多做有氧和负重运动,如跑步、爬山、跳绳、打太极拳等,从而增加骨密度。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正确姿势,不要弯腰驼背,以免增加骨骼的负担;40岁以上者,应避免从事太激烈、负重力太大的运动。
·老年人应慎用药物。利尿剂、四环素、异烟肼、抗癌药、强的松等均会影响骨质的代谢,应尽量避免或少用。
· 定期做骨质密度检测。
人的身体就像是一栋房子,靠206块骨头的连接支撑而成。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整个身体就会像豆腐渣工程一样,无法承受相应的重量,容易出现骨折等种种问题。由于骨质疏松的发展是长期的,隐蔽的,因此骨质疏松症又被称为人体“寂静的杀手”。目前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据估计,在欧美和日本大约共有75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我国则约有9000万人。时值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来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此专题文章,希望引导人们重视日常保健,关爱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