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z573磁力 thunder:既不能“读万卷”,何不“通一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15:49

     很小的时候,启蒙老师就常常教育我们:要做大学问家,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稚气未脱的我们,经常在大脑中勾勒大学问家的形象,总是认为那些高人一定是博览全书、贯通古今,家中自是左图右史、汗牛充栋,而其人也定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曾无数次的幻想自己也能才高八斗、一身风流。到如今,忽至“而立之年”,发现读万卷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察看自己所读之书,与万卷相去甚远。顿然悟到:人生区区三万天,一万天用来奋斗,一万天用来休整,一万天用来读书思考,如要达万卷,果然并非易事。于是,我便常想:人生苦短,既不能“读万卷”,何不“通一经”?

    “读万卷”自然能给人非凡的气魄,如钱钟书先生之“横扫清华图书馆”,像李敖大师之“床上三面都是书”,让人好生羡慕,甚至有些高山仰止。可是,这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不过,“通一经”亦有“通一经”的好处。清朝著名国学大师唐鉴曾教导曾国藩:“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兼精,则万不能通一经。”唐鉴的这番高论,成了曾国藩的至理名言。曾国藩自此茅塞顿开,潜心阅读《朱子全书》,最终成为一代理学大师。而宋朝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则把“通一经”演绎到了极致。每晚秉烛夜读的赵普,居然只读了半部《论语》便助宋太祖大定天下。更绝的不止于此,著名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如此评价赵普一事:“治天下,哪里用得到半部《论语》,几句话就够了!”这番话,着实让人震撼!看来,在很多大师眼里,并非只有“万卷论”,人如能精通一本经书,就足以影响人的一生了!

     然而,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经典,并非易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精彩典籍多如牛毛。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恐怕适合不同的典籍。我曾对学生们说,三十五岁之前应该多读一点《论语》,因为他能给你梦想和力量,以及坚持下去的勇气;四十五岁时则适合读点《道德经》,人到四十,人生已经基本定型,应该少一些攀比心,多一些内心的洒脱和宁静,而《道德经》能给人很好的心灵指引;五十岁时,则可以尝试着读点《易经》了,它可以教你象数和义理,助你知天达命。另外,我也很赞同台湾著名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的“季节阅读法”:春天要念《论语》,给你希望;夏天念《庄子》,很清凉,看得开;秋天气氛肃杀,很多生命收敛,念《老子》充满智慧;冬天念《孟子》,你可以“发电”,让生命充满热情,有浩然之气。其实,在人的一生当中,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一本合适的经典,就像在合适的季节遇到合适的情人一样,需要发现,更需要缘分。

     或许,人生最难的,并非止于发现。因为,人总有一些机缘可以遇到心仪的“对象”,关键在于遇见之后的珍惜和坚持。很多人往往会有类似的经历:去书店或图书馆,看到一本好书,并且确定是本好书,就下决心买了下来。回家以后,常常凭一时的冲动翻看数页,之后便束之高阁。要“通一经”,却决然不能类此。“通一经”,必须“求甚解”,必须要有熟读百遍的决心和咬文嚼字坐冷板凳的功夫。要拒绝标榜“好读书,不求甚解”式的浅尝辄止,拒绝仅为了满足阅读虚荣心的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吟咏经典中沉淀出人生的觉悟和生命的智慧。

     其实,人生在世,能够有效阅读的时间确实极其有限,在我们的人生规划当中应该有科学的读书规划。喜欢读书的人,一定是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一定是有强大生命发展力的了。不管多忙,不管多累,我们都要记得拿起案头那本你喜欢的“线装本”,并且可以自信地告诉自己:“读杂书万卷,不如通经典一卷。”

    浩浩书海,一叶扁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