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啄木鸟剧情系列:沃伦?巴菲特的股票投资组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19:26

沃伦从短期低价买家到

具有长期持久竞争优势的投资者的转变

作者:玛丽·巴菲特

译者:庞冰心

巴菲特事业起步之初,受到了华尔街院长本杰明·格拉汉姆的影响,现在我们所说的价值型投资就是他开创的。格拉汉姆最初是一名专门寻找低估价格证券的证券分析师,后来才将其理论应用在普通股票上——在正在下跌的股市中发现有价值的“公司”,就将其买下,持有3年,希望股市行情会有好转。然而,1929-1932年股市暴跌,他濒临破产。他继续观望,发誓要赚回失去的资金,同时也属于投资者的资金;大萧条发生后不久,他发现自己那些公司有了极大优势,原来大幅下跌的股价又涨回来了。

现在,大萧条对股价造成的影响早已被忘却,但在1929-1932年间,大萧条致使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A)由380降至43,失掉了大约88%的股值。如果那种灾难发生在今天,我们将会亲眼目睹道琼斯工业指数由12000降至1500。大萧条对股价影响之巨大,直到24年后——1956年, 才再一次回到1929年380的水平。

1929年至1932年间股价下跌预示着世界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连一些强大的优势公司也失掉了目标客户。失了客户,公司就裁员、减产,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随着经济的好转,较强大的公司——品牌商品的制造者——具有某种持久竞争优势的公司,就会发现他们的股价比二、三线公司的股价上涨快得多。实际上,这些二、三线公司——没有持久竞争优势的小型公司——如果没有上世纪50、60年代的牛市,许多公司的股价根本不会上涨。

正是在那些多数投资者从没听过的二、三线公司、企业,由于大萧条发生之后,股价出现下跌,格拉汉姆才能够在上世纪30-50年代真正地运用自己的职业。也正是在这些二、三线企业,沃伦开始了“格拉汉姆式”低股价投资。

1929-1923年股市崩盘之后,更大、更强且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一线企业最早出现经济复苏,股价也随即上涨。但投资大众作为一个整体,已在大萧条中失掉了大笔财富,他们避开股市,对二、三线公司多了几分警惕。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公司经济好转,其中一些的业绩相当不错,但股价却上涨很慢。表面上来看,格拉汉姆以低于面值的价格买入这些公司的股票并不稀奇。公司经济形势有了好转,但除了其中格拉汉姆投资的公司,没人注意其他公司。沃伦把格拉汉姆的“价值型”投资看作是一种机会,即能够“用55美分买价值一美元”和有投资价值的股票。

50、60年代,沃伦的很多时间都在这个有钱可赚的行业摸爬滚打,集中精力注视着那时被称为“粉单市场”(为未上市公司证券提供交易报价服务)的服务,其中包含一份二、三线公司直接交易的股票报价日刊,可以为格拉汉姆和沃伦提供“低估价股票”信息。当股市重新开始吸引那些在大萧条期间全体逃离股市的个人投资者,二、三线公司的低股价也开始上涨。60年代,“散户投资者”的这种回归让股价上涨至新高,沃伦与他的投资者也因此发了财。

60年代后期,股市涨幅越来越高,沃伦发现可以买进的股票越来越少。二,三线公司的低价股市场开始变得干涸。这意味着,沃伦发现在股市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用55美分买到价值1美元股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其他一些事也让沃伦感到烦恼。找到适于投资的低估价公司更难了,不仅如此,股票市场也到了让人发晕的新高度。像雅芳这类大众消费股票,一直在50-70倍市盈率交易。沃伦,作为一名金融史系的学生,知道那种情形不会永久持续下去,最终泡沫会破灭,股价也会回落。他也知道让股价进入高位,是格拉汉姆在上个世纪20年代没有实现的。当时格拉汉姆在牛市买进,持股到高位,却濒临破产——他与客户都失掉了一大笔钱。格拉汉姆是发现低价股的天才,但是市场太热时他却不知如何脱手。

沃伦?巴菲特的股票投资组合<一>(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