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国宾车买的到么:仲富兰民俗博客(211)图文(14)糖粥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2:28

民俗博客(211)图文(14)糖粥摊

久违了,糖粥担子



 

在如今徐家汇东方精品商厦边上,如今已经成为虹桥路,过去就是毗邻着百年名校徐汇中学的一条老街——徐镇老街,那个时候,茶馆、酒肆、中药铺、豆腐坊、竹器行、花鸟店、棺材铺、铁匠铺等一溜排开,商铺内的木质货柜,身穿长衫的伙计头戴毡帽,还有百眼橱、和合柜台、三角包袋,店铺内,木质的货柜等,都充分展现了老上海的商业风貌。商业街旁围绕着各种各样的摊档,有皮影戏、西洋镜、吹糖人、转糖盘等,还有替人“捉刀”的写信先生,为人掌握运命的看相者与算命先生,以及当街擦皮鞋的流浪儿童……这些过去的岁月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




卖糖粥的担子一般都是用江南随处可取的竹子做成的。糖粥担子设计很巧妙,四条腿可以稳当地在道路上停放,中间的横梁就相当一根扁担,高与人肩相仿,人往中间一站,肩膀扛起担子就可以行走。前面是一只粥锅,可以放在灶上熬,有高高的锅围,既可以容放较多数量的粥,也有利于用文火慢慢熬出又软又香的粥来。担子的后部是一只分成几层的厨柜,可以分放碗筷用具以及各色佐料。担子前左侧的一条脚上挂着一段毛竹,开一道槽,它就成了一只天然的发声器。卖糖粥的小贩一边走,一边用左手持一根小竹棍儿敲打着,发出笃、笃、笃的响声,嘴里就唱着那首叫卖的曲子:“笃笃笃,卖糖粥”。我的孩提时代,适逢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居沪西徐家汇的老街平民村里,几乎每天下午都会听到“笃笃笃,卖搪粥”中气十足的叫卖声。那些推单车,担担子的小贩,伴随着清脆的梆子声,走街道,穿弄堂。各家小孩一听到这声音,就会飞也似地奔出家门,拥到这粥担子前,驻足围观,看看热闹,看着看着,小孩子的口水就自然流出来了,也就非买不可了。大人们见了,也都会花上几分钱,给孩子买一碗又甜又香的糖粥,卖粥的小贩就用竹筒给舀上满满一大碗。捧着这碗糖粥,只用舌尖轻轻一舔,那糖粥的汁就沾满了嘴,甜丝丝的,喝上一口,那惬意劲,如同童话故事里孙悟空吃了仙桃以的。母亲知道我们爱吃粥,在每年的腊月初八,总要按照传统的习俗,选上好的枣、赤豆、花生、蚕豆等八样与大米一起熬上一锅粥,让兄弟姐妹吃个够,达大概就是俗称的“腊八粥”。




 





这种卖糖粥的担子,大致在上个世纪自然灾害到来之前就逐渐消失了。一是人为的政策,城乡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个人经营的小商贩都进了合作社,二是“大跃进”开始,城市街道都办起了大食堂,大家沉浸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梦中,“15年赶上和超过英国”,每个家庭把脚炉、手炉、暖锅等铜器,香炉、腊签等锡器,铁窗酃、铁床、以及任何可以得到的铁器都捐献出来,甚至有些人把门、窗上的金属插销和把手,把大灶上烧饭的铁锅都砸了,做糖粥生意的小贩的粥担也丧失了物质基础;三是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吃饭到处要带粮票,在这种情况下,卖糖粥的就自然被消灭了,自己肚子还吃不饱,何来糖粥卖?!

到1966年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所有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思想、言行、举止、包括物品都要受到“荡涤”,卖糖粥的担子,自然也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它的被消灭,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一副卖糖粥的担子,承载着社会曲折发展的历史信息。

 

仲富兰

2011年8月14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