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少别骗我动态图:三年困难时期中国领导人很务实 苏联没逼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43:14

三年困难时中国领导人很务实
作者:尚长风
来源:百年潮
2010年10月12日 08:55全文模式(共12页)
核心提示: 当时,苏联对华态度也较为友好。据中国贸易代表团汇报:“赫鲁晓夫主动提出对我1960年的欠账和借给我50万吨粗糖都不计利息……这种不平常的谦让和客气是11年来中苏贸易往来中所未曾有过的。”出现以上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1960年,苏联与西方的冷战加剧,苏方暂时有求于中国;而“大跃进”运动的重挫,也令中国的对苏政策趋于务实。所以,1960年底的莫斯科8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后,中苏两党关系有所缓和。双方都不愿意让关系完全破裂,还试图极力维持双方的贸易关系。……为了平衡对外贸易,把有限的外汇用在进口粮食方面,中国政府不仅主动把高速行进的工业化列车停驶甚至倒退,坚决减少粮食以外的物资进口,而且绝没有为了“面子”而勒紧裤腰带还债。
浏览大图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 资料图
  本文摘自《百年潮》2010年4期 作者:尚长风 原题为: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粮食进口实情
  长期以来,社会上广为流传一些关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问题的说法,比如为了“面子”,中国不仅不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求助,反而是勒紧裤腰带还债;为了工业化,漠视生命,坚持增持黄金、外汇储备。现在看来,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有必要澄清。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中国一直是粮食净出口国。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缓解“大跃进”后的粮食短缺,以1961年为转折点,中国领导人作出了大规模进口粮食的决策。决心之大,突破禁区之多,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粮食进口直接抢救了人民的生命,缓和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也对外贸产生了深远影响。
  粮食由出口到进口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0年,中国一直对外净出口粮食。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逐步实行了土地改革,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互助合作,大规模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不仅改变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沿海城市吃进口粮的局面,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通过统购统销,国家掌握了必要数量的粮食,通过组织大量粮食出口,进口国外先进技术、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料,加快推进了工业化进程。1950—1960年,每年净出口粮食230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