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类欧美电影:九门之外的建国门复兴门和平门(报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1:41

                                         九门之外的建国门和复兴门和平门
                                                 

老北京的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内九”指的是原北京城内的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和德胜门。内城还有“九门八点一口钟”的俗谚——所有的城门在同一时刻开启、关闭,用钟楼、鼓楼的钟、鼓声为老北京人报时。那么,在这九个城门之外的建国门、复兴门、和平门又曾与老北京人的生活有何关系呢?

建国门·复兴门

 

在上世纪初期,长安街并不像现在这么宽阔。那时的天安门有红墙围着,东边有个长安左门,西边有个长安右门,长安左门至东单叫东长安街,长安右门至西单叫西长安街。红墙内是禁区,老百姓不能随便涉足。东单往东到东城墙根是一条长胡同,宫帽胡同连着东观寺胡同和贡院大街。西单往西到西城墙根则是一条叫旧刑部街的长胡同。东西长安街虽于上世纪20年代已通行,但东西城墙并没有门可贯通。到日寇侵占北京的40年代后,日寇幻想在北京东郊筹建用于工业区的“东街市”,在西郊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为沟通两新街市区域与城内之交通,特在东西两则城墙各开辟了一个门洞,东门称“启明门”,西门称“长安门”。但门还有修好、门名也没有叫响之时,日寇就战败投降了。在1945年北平光复后,北平市长何思源当政时,曾重新修建了已开辟的东西门洞等城防设施,还加装了铁门,并由当时的市社会局归纳了市民的各种命名建议,将东边的门改称“建国门”,西边的门改称“复兴门”代表了抗战胜利后的民意。如今,这两个门洞早已随着古城城垣一起拆除,但其“美名”仍保留至今。

 

和平门

 

和平门原位于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即如今的南北新华街路口所经过之地。在民国初年,袁世凯窃夺了民国大总统职位后,曾将中南海宝月楼下的皇城开了个门,取名新华门。1913年,袁世凯政府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将新华门前南北走向的排水沟改为暗沟,在其地上兴建了一条北起西长安街、抵内城南城墙的街道,命名为新华街,并幻想与外城街道连成一条南北方向的吉祥大干道。但正阳门外的商家但心此举会导致行人从此出城而影响他们的生意,遂行贿游说当局,说是打通城墙会泄漏风水,不得于总统。迷信风水的袁世凯信以为真,阻止了打通城墙的计划。1926年4月,冯玉祥回师北平后,下令将南北新华街阻隔处的城墙打通,开辟了两个门洞,分为上、下行通道,并安装了铁门,命名为和平门,还邀请了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华世奎题名,刻在券门的门额上。从此不但车辆南北通畅,外城的居民过年时逛厂甸也不必再绕道宣武门了。涤秋所写的《京尘闲话》中说:“此门一开,冷静的北新华街顿觉热闹。今年逛厂甸的人比往年多了好几倍。”但是没过半年,张作霖进驻北平后,迫于日本人的压力,将“和平门”更名为“兴华门”,因日本人认为“和平”有影射日本天皇昭和之嫌——即昭和被中国人“平掉”,很不吉利。后来北伐军进入北平,才恢复了“和平门”的名称。1958年,因城市发展需要拓宽马路,先后拆除了和平门门洞及附近的城垣,南北新华街连成了一条南北通畅的大道,而和平门的名称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