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水木结局:贞洁牌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54:53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在许多地方修建表彰节妇烈女的贞节牌坊,鼓励寡妇殉夫或守节。 


 “贞洁牌坊”是这一类的建筑统称,具体叫什么名,应由表彰的具体对象来确定,是官府根据受到表彰的妇女,在哪一方面符合封建礼教,可以作为典范,就根据这方面来命名。

 我国哪儿的贞洁牌坊最多? 

清朝商帮最有实力的是山西的晋商和徽州府的徽商。这两个群体约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崛起,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商人集团。从经营策略上,两大商帮并无太大差别,无非都是官商结合,各得其所。只是晋商的商票、股权分配模式颇有现代价值,而徽商的儒商和红顶商人身份更具中国特色。不分高下。

不过在名气上,晋商和徽商间有一个被忽略的不同--他们身后的女人。徽商妇,作为徽州历史上最为卑微又悲壮的角色,为这段辉煌的地方商业史画上一个尴尬的注脚。迄今林立的牌坊成为徽州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与徽商一起,被记入历史。而晋商妇,因为没有太多可考的实证,数百年后,便面目模糊了。

徽商妇成为对应徽商集团的另一个群体的象征,其实是有它的原因的。

这与徽州的地理特征及传统习俗有密切的联系。地处高山深谷的徽州,农业收成只能满足三分之一的口粮,为了活命,男人们不得不背乡离井,"以贾代耕"。据《徽州地区简志》记载:徽商发展的黄金阶段,也就是明清时期,徽州成了一个高移民的输出地区,70%以上的成年男子要离乡从事商贸经营。当地有句俗谚说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就是徽州男人的人生轨迹。另有俗谚云:"歙南太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是说徽州当时年满十二三岁的男子就要完婚,然后外出经商,他们往往要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返乡省亲。因此也就有了"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之说。《新安竹枝词》更形象地描绘道: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

发财之后的徽商奉行忠孝节义,回乡大兴土木建造家园外,大肆修建祠堂与牌坊,兴办义学和义庄,以强化宗族制度。

其中以牌坊最具特色。中国的牌坊有点类似于西方的纪念碑,是一种起表彰作用的建筑,表彰那些用儒家价值观念所判定的优秀人物。树牌坊,在古代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而徽州的牌坊中,以表彰妇女贞节为最多,几乎占到一半,其中,商人妇占了绝大多数。

据记载,自唐宋以来歙县建有的牌坊达四百多座,至今留存下来的仍有104座,居中国各县之最。徽州现存牌坊中有一处尤为著名,它在东距歙县十多里的棠樾村,是一个由明清时代的七座牌坊组成的牌坊群。村子东端的甬道上,七座牌坊有序地排列,像一本保存完整的宗谱,供穿行其间的现代人,细细品味。它们属于居住于当地的鲍氏。

鲍氏是徽州最古老的宗族,在徽州是人望所归。这七座牌坊,由忠、孝、节、义四方面的内容组成,最中间的义字坊,是牌坊群中最重要的一座。它表彰的鲍志道、鲍漱芳父子,在清朝乾嘉年间,先后担任两淮盐务总商长达数十年,显赫一时。

七座中就有两座与贞节有关。其中一座叫"吴氏节孝坊",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为了表彰族人鲍文渊的续弦、嘉定人吴氏的"模范事迹"。她22岁远嫁到棠樾,29岁开始守寡,直到六十多岁死去。在漫长的三十多年里,吴氏先是独自将丈夫前妻的孩子抚养成人,后又修了鲍家九代的坟茔。族人深受感动,为她立了这块牌坊,上刻"节劲三冬"和"脉承一线",前者是颂扬她的贞节不二,后者则表彰她尽心养育继子。


 

棠樾牌坊群

在吴氏节孝坊落成的九年后,棠樾牌坊群的第五座牌坊又出现了,它就是"汪氏孝节坊"。这座坊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石坊坊额上写着"矢节全孝"和"立节完孤",是为了表彰鲍文龄之妻汪氏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整整20年。

《民国歙志》记载,明清两代,仅棠樾一个鲍氏家族,就有贞节烈女59人。

明中叶之后,徽州商人崛起于东南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支最重要的商业力量。也就是从这时起,徽商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屡见记载。徽商的经营范围,以盐、典、茶、木为主,而徽商中的巨商大贾,大多是盐商。明清之际,江浙共有大盐商35名,其中28名是徽商。几百年来,徽商的足迹无所不至,在东南社会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至在江南一带,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而徽商势力的崛起以及清乾嘉时代徽商的鼎盛同时也伴随着烈女数量的同步增长。以淮扬盐商为例,随着两淮盐业的如日中天,徽州盐商一方面在扬州一带提倡风雅,文酒聚会,纷纷"以儒饰贾",用儒家伦理给自己贴金;另一方面,则在老家徽州,殚精竭虑,要将桑梓乡土塑造成"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营造一个"程朱阙里"的理教重镇。于是,徽商妇的贞节,有意无意之间成了男人博取名声的筹码。贞节牌坊就是徽商炫耀的本钱、徽商妇难逃的宿命。

徽州有史可查的最后一座牌坊,正是一座贞节牌坊,砖头砌就,上面刻着一行文字"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这是由最高地方长官动用官方资金修建的惟一一座牌坊,也是整个徽州最寒酸的一座。修建时间距今恰好100年。

如今,在徽州,牌坊已和徽商当年兴建的民居、祠堂并列,成为当地闻名遐迩的、最具文化象征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