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经典钙片:中國古塔大全(二十一)【陝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18:04
★★★還舊樓主2010年11月14日收集整理★★★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 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陝西
001、陕西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寺塔。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约60米,砖面土心,不可攀登。50年后,砖缝草木丛生,塔身塌损。武则天长安年间(701年—704年),该塔在原址上增高为10层砖塔,后又遭战乱破坏。
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对大雁塔再次修葺时降为7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604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今日所见的大雁塔造型。
002、陕西香积寺善导塔
此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县韦曲西南神禾原上香积村的香积寺内,也称香积寺塔。塔和寺均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按善导弟子怀恽的《隆阐法师碑》中所记,此塔并非善导的墓铭,而是为了纪念他所修的佛塔。相传当大塔完工时,唐高宗还赐了佛舍利千余粒,武则天也来此瞻仰。善导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僧人,著有净土宗典籍多种,阐述净土法门的教义;在8世纪时传入日本。日本高僧法然依据他的经义,创立了日本的净土宗,广泛在日本传播。至今日本净土宗的信徒,还以香积寺作为他们的祖庭。
003、陕西中王堡木塔

中王堡木塔又称文峰塔。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东南安乐乡中王堡木塔寺内。现寺毁塔存。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砖木结构,平面六角形,三层,高22米。立面形状,较为特殊。形似楼阁,但却飞檐挑角,显得庄重雄伟,底部青砖砌成4米高的塔台。此塔设计严谨,别具一格,为陕西省古塔中较少的珍品,又是陕西全省最高的木塔。1980年陕西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将塔整修一新,并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004、陕西薄太后塔

薄太后塔又名香积寺塔。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5公里薄太后村的香积寺内。寺毁塔存。薄太后,汉文帝刘恒之母。塔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砖结构,全用青砖砌筑,砖缝黄胶泥,平面正方形,七层,高约36米,空心楼阁式,占地面积39.5平方米。第一层塔身较高,素面无装饰,正、背两面开拱形券门。自第二层以上,各层塔身四面均砌出砖柱和平座、栏杆。每层塔檐均以叠涩砖挑出,檐下出斗拱。第一层到第四层相错开拱形券门,五层以上则四面开券门。四角攒尖顶。可以看出设计人对防止垂直裂缝的出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塔内有楼梯,可登临眺望。此塔造型雄伟,秀丽别致,在我国古塔建筑中独具风格。
005、陕西仙游寺法王塔

仙游寺法王塔,原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南的秦岭黑水峪口仙游寺内。为了解决西安市长期面临的缺水问题,市政府决定引黑河水进西安。仙游寺与法王塔所处的谷地将被淹没。1998年8月,仙游寺和法王塔整体搬迁到距原址2.8公里的金盆村北梁上。在搬迁过程中发现地宫,内有佛舍利和大量珍宝。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由当时大兴善寺的高僧童贞奉敕令于本年十月送舍利安置修建的。《无量寿经》载:“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法王塔俗称佛舍利塔。”当代学术界称其为仁寿舍利塔,但确切的称谓应是“隋国立舍利塔”。塔为平面方形,砖结构,七层,高约30米,密檐式。底座8.9米见方,全为砖砌,玲珑秀丽,线条优美。
法王塔,经国家文物委员会有关专家考察后,确认为建于隋代。目前,全国隋塔除山东历城四门石质塔外,仙游寺的法王塔为我国现存唯—的一座隋代砖塔,极为珍贵。三老并题字留念。单士元题诗云:“周至古郡县,仙游第一丛。隋塔今犹在,终南秀气灵。”郑孝燮作诗曰:“情豪意满入终南,翠迭峰连曲水潺。隋塔云浮皆过眼,白公'长恨’何绵绵?”罗哲文也题诗云:“吹箫引凤传永年,仙渡长桥几渡仙?最是寺中隋塔好,巍巍七级连云天。”可见此塔之美,深得中外游人的欣赏。
006、陕西富县塔

富县塔位于陕西省富县城西北西山坡上。塔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砖木结构,平面方形,十层,高33米,基底每边长8.55米,直径8.5米。塔身全为砖砌,塔内有方形小室,直通塔顶,原筑有木扶梯,可以攀登。塔面向正东,塔外每层均辟券门,每四层东门两侧还饰有首户。
塔下台地上,立有清代《重修准提庵碑记》一方,上书“俯视山水,豁然在目,啸月吟风,披襟迭胜……”塔的四周,确为欣赏山水风光的好地方,故来观赏的游人众多。
007、陕西杜顺禅师塔

杜顺禅师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华严寺内。现寺毁塔存。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的墓塔。砖结构,平面四方形,七层,高约13米。仿木结构密檐式。每层每面有砖砌的斗栱、方柱,出檐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檐角悬挂铁铃。塔的顶层有石刻“严主”两字;第三层有石刻“无垢净光宝塔”六字。塔的下层有砖筑龛室,原有石刻影像及像赞,今已无存。这是一座比较大型的墓塔,迄今已达1100多年的历史,实属珍贵。
008、陕西法门寺塔


法门寺塔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崇正镇。法门寺历史悠久,是隋唐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始建于东汉,初名阿育王寺。阿育王是古天竺的国王,笃信佛法,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八万四千座塔,而扶风法门寺塔则是其中之一。因塔而修寺,寺和塔屡经兴废,多次重修,至公元625年始称法门寺,塔也称为法门寺塔。
法门寺是我国境内珍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十九座寺庙之一,佛骨藏于塔下地官。唐代帝王崇尚佛祖,曾先后七次举行迎送佛骨法会,将藏于塔下地宫的佛骨迎入宫中供瞻,然后送回地宫封供。 据记载,法门寺塔原为四层木塔,下有地宫,除藏有佛骨之外,还有唐皇室施舍的大量金银珠宝,法器,锦缎衣饰等供品。公元1569年关中大地震,法门寺塔被震塌,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赐银数万两建塔,历时三十年建成。新建的塔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八角十三层,高60余米。第一层塔身八面,南面塔门,上有“真身宝塔”四字的石匾。东为“浮图耀日”,北为“美阳重镇”,西为“舍利飞霞”。其余四面为八卦:乾、艮、巽、坤等字样,以记方位。塔身的第一层檐下,用砖刻制出垂爪柱、帐幔和斗拱、椽子等构件。从第二到第八层,檐下均刻出额枋、斗拱,以叠涩出檐。八层以上各层仅作叠涩出檐,而无斗拱和其它构件,可能是后代重修过的。第十三层己残毁,做成了八角形圆盖。塔刹为铜覆钵、宝珠。塔的第二层至第十二层共有佛像龛88个,每龛置铜佛或菩萨造像1~3尊,共计104尊,大者形同真人,小者只有0.2米左右。塔上的造像庄重肃穆,铸造技术精湛。这些像组成一座佛教艺术的珍贵宝库。
1654年关中又发生大地震,法门寺塔开始倾斜,虽然多次整修无效。1976年松藩大地震波及到法门寺塔,1981年又逢大雨,倾斜的塔身终于倒塌。1987年政府决定重修宝塔,4月有关部门对法门寺塔整理挖掘中,在地宫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有四枚佛指舍利,还有皇宫迎送舍利的大量供品,包括金银器,玻璃器,瓷器,石器,铁器,漆木器,珠宝器,锦续等共计700余件,其中多为稀世之宝。是研究佛教史、工艺史、饮茶史的重要资料。
009、陕西延安宝塔

延安宝塔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侧延河岸边嘉岭山的土山上。前临延河,气势雄伟。因塔建于山顶,土山亦称宝塔山,塔也就称为宝塔。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清代曾多次修葺,故现塔外檐全为清塔风格。塔地处东山战略要地,周围无庙,极可用于军事防御。
塔为平面八角,九层砖砌,通高44米,楼阁式。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开有南、北两门,门额刻有“俯视红尘”和“高超碧落”的题字,以描述此塔的雄姿。塔身顶部以砖砌迭涩挑出短檐。自第二层以上,每层塔身各面交错分布有通光的卷形窗孔,但窗孔不统一,不规则。塔顶为八角攒尖式,塔刹已毁。塔内有盘升蹬道,可登塔俯瞰全城美景。塔旁有一口明崇祯元年铸造的铜钟,高150厘米,直径106厘米,上部有佛教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的八卦纹饰,当时用来报时报警。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7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就设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延安宝塔也就成为革命圣地的象征。
010、陕西金龟寺塔

金龟寺塔位于陕西省礼泉县阡东镇底照关村西门外。塔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十层,高45米,楼阁式。底层每边宽3.85米,塔壁厚3米。每面有长宽各0.57米的石方一块,浮雕仙人一尊,八个仙人之上又有同等的石方,刻一大字,按方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南门开一门可进入塔内,门楣上有“金龟寺”三个金字。每层出檐,为单抄三跳斗栱,塔下刻有佛、菩萨像,共26尊。第八、第九、第十层每角尚有铁马一枚。全塔共有窗24孔,呈不规则分布。塔顶为八角攒尖。塔内呈圆柱形,沿柱拾级攀登塔顶,远眺四周景色,一览无遗。
011、陕西青西村塔

青西村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城北郊汉城乡青西村,为六面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21米,砖砌菱角牙子、叠涩出檐,第一至第五层檐下均作额枋,第一层塔身面东辟一券门,第三层与第五层每面各设一券龛。塔身砖多块刻有“敦煌砖塔”字样。
012、陕西普同塔

普同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城南郊大兴善寺南侧,为六面七级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18米,一层呈方形基座,面南开一券门,门额砖雕“普同塔”三字,内有塔室为方形,以上六层均为实心,每层有券龛,龛中塑佛像。砖作斗拱、叠涩出檐,额枋作花纹砖装饰,塔刹为宝珠形。
013、陕西小雁塔


小雁塔,又荐福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北端。寺建于唐(武则天)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初名献福寺,是为唐高宗献福建的。塔,原名荐福寺塔,是宫人“率钱而立,为天子祈福”的佛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距大雁塔3公里,东西相对,如同昆仲,和大雁塔一样有名,也是西安的重要标志。因比大雁塔矮小,建造时间也较晚,故称小雁塔。历经沧桑,它仍保存着唐塔的原貌。从古建筑的角度看,它比大雁塔更有研究的价值。
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塔,初建成时为15级,高约46米。后因多次地震,塔顶震坍,塔身破裂,现存13级,高约43.3米。塔下为方形基座,塔身第一层特别高大,边长为11.83米。每层南北辟门,门框均以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划方法,刻出供养天人和蔓草图案。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底层壁面简洁,末置倚柱,阑额、斗拱等。第一层塔身上的各层檐子之间距离甚小,仅南北辟小窗,供采光通气。所出密檐均以叠涩方法挑出,下面出菱角牙子,菱角牙子上叠出层层略为加大的挑砖十五层,使塔檐呈现向内曲的弧线。这是唐代密檐塔的特点。塔的外形逐层收小,五层以下收分极为微小,自六层以上,塔身外形急剧收杀,使塔上部呈现圆和流畅的外轮廓线。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塔室方形,设木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但塔内空间甚小,光线差,不便向外眺望。
小雁塔的造型和结构都堪称早期密檐塔的代表作品。它经受住了地震和战争对它的破坏,虽已破裂,但幸免坍塌,为拯救历史文物,国家拨款维修,1965年修缮告竣,并在塔内实施了结构加固措施,即在二、五、七、九、十一层各暗置一圈钢箍,在塔顶增加了防水设施,安装避雷针,但没恢复到早期15层的原貌,也许这样更显其悠久的历史。现已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文物陈列室,成为人民乐于游览观光的好去处。该塔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此塔在结构处理上,有不少加固措施。塔建在巨大的夯土基上,夯土基中埋有纵横交错的木架,以加强土基的整体性。塔的每层檐角都埋有上下两层挑檐木,以加固挑檐部分。又如史载,小雁塔有“缠腰”但已毁于公元1231年战火,近年在塔四周还发现有建筑遗迹。
小雁塔还有三次离合的奇迹:明成化末年(公元1487年)地震时,塔自顶至底中袭尺许,明澈如窗户,行人见之。但正德末年(公元1521年)地震,将塔的中裂缝却予震合,自行恢复原状。第二次是嘉靖乙卯(公元1551年)地震,又裂为二,癸亥(公元1563年)地震,又复合无痕。第三次是康熙辛未公元(1691年)塔又震裂,辛丑(公元1721年)又复合。小雁塔经过六次地震,三次震裂,三次又复合。其裂合之原因,至今还是一件令人难以解释的奇事。
014、 陕西宝庆寺塔


宝庆寺塔,又称“宝庆寺华塔”(花塔)。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街北侧。塔始建于唐文宗太和开成年间(公元827~840年),明、清屡经重修。现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将塔从宝庆寺内迁建于今址。因以五色砖砌筑,又称花塔。平面六角形。七层,高约23米,第一层檐下有龙凤等雕饰,第二、第三、第六层砖龛内,多嵌有石刻佛像,都是北魏、隋、唐时期所造。现塔东侧有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重修碑石一通。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宝庆寺塔进行了整修。
015、陕西清凉国师塔

清凉国师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华严寺内。现寺毁塔存。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系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的墓塔。实心,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五层,高7米,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第二层有石刻“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十字。该塔身已向北倾斜,塔前竖有《重修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塔记碑》,上面记述了清凉国师的生平事迹,碑文为清末宋伯鲁和宋联奎书写。此墓塔历史久远,对古塔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016、陕西玄奘墓塔(兴教寺塔)


玄奘墓塔又称玄奘舍利塔(三藏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畔的兴教寺内。周围青山连绵,林木葱郁,景色幽雅。玄奘高僧是我国唐朝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他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甘肃、新疆,取道碎叶、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遍游南印度,跋涉干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克服艰难险阻,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取回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唐太宗的敬重。回国后,他以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寺为译场,同数百名学者和僧人一起虔心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历时19年,译出经典74部,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事佛经翻译的人。这些佛经对后来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起了或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陕西省君县玉华寺。唐高宗遵照玄奘“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的遗言,将其火化后的遗骨葬于西安东郊浐水东岸的白鹿原上。唐总章二年(公元664年)迁葬于兴教寺,并修建墓塔,以资纪念。唐太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对墓塔大规模重修,即为今塔。
玄奘的舍利塔平面方形,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五层,通高21米。第一层边长5.2米,以上各层逐渐内收,下大上小,十分稳固。塔身下为低矮的台基。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内为方室供玄奘台像。底层南面刻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0年)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细述了玄类的生平事迹。以上各层均为实心,不能登临。塔外每层每面用四根八角形倚柱分成三间。檐下用砖隐砌出最简洁的斗拱,在其它建筑物上是少见的。塔檐采用叠涩砖挑出和收进的做法。第一、三层砖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层砖均逐层挑出,然后又逐层收进。挑出的檐砖逐层加大,使叠涩呈现出向内曲的弧形曲线。这是唐代叠涩塔檐的艺术特点。每层挑出较大的叠涩出檐,砖层较多,更显楼阁式塔的意味。塔顶置巨大的方形塔刹,刹座为四瓣仰莲,上面承托覆钵、莲瓣、宝瓶和宝珠等。
有说法唐末黄巢军队曾经破坏舍利塔,导致玄奘骨灰(或者仅仅是顶骨)流失在外,但对此当地僧人和专家予以否认。
现在舍利塔还是唐朝建筑,但是寺院在清朝同治年间被焚毁,于民国时期重建。
塔为纪念性墓塔,因埋葬玄奘遗骨而建,虽不很高,但庄严壮观,驰名中外,在建筑艺术上,是我国现存仿木构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该塔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017、陕西圆测墓塔

玄奘弟子圆侧之舍利塔---侧师塔(圆测塔)
圆测墓塔,兴教寺三塔之一,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畔兴教寺西慈恩塔院内玄奘墓塔东侧。圆测(公元613~696年),名文雅,是新罗(朝鲜)一位国王的孙子,自幼出家,十分聪慧,跟随玄奘学习,精通瑜珈教义,深为玄奘器重。圆测死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寺北谷,弟子慈善、胜庄分得部分遗骨葬在终南山。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龙兴寺僧人广越又由终南山分来遗骨,在现址建塔安葬。砖结构,平面方形,三层,高8米,楼阁式,塔的形制与式样与玄奘塔完全相同。塔上有石刻塔铭,塔内有泥塑坐像。目前保存完好。
018、陕西窥基墓塔

玄奘弟子尉迟宏道之舍利塔---基师塔(窥基塔)
窥基墓塔,兴教寺三塔之一,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畔兴教寺西慈恩塔院内玄奘墓塔西侧。窥基(公元632~682年),是唐代开国功臣尉迟恭的侄子。17岁出家为僧,拜玄奘为师,精通教义,后世称其“百疏论主”。塔建于唐开耀二年(公元682年),砖结构,平面方形,三层,高8米,楼阁式。塔的形制、结构,与玄奘塔相同。塔内塑有窥基坐像和石刻塔铭。此塔与玄奘塔及圆测墓塔合称为“兴教寺三塔”。
019、陕西武功塔

武功塔又名报恩寺塔,位于陕西省武功县城内。塔建筑年代无文字记载。根据形制及建筑手法看,似为北宋期间(公元960~1127年)的建筑物。砖结构,用青砖砌筑。平面八角形,七层,高37米,每面宽4.7米,楼阁式。层层迭涩出檐,柱头转角及补间均施以简单的斗栱,各层设置真假相同的券门,券门富于变化。塔内中空,原有木梯可登临其上,俯瞰全城景色,现已毁圮。塔身秀丽挺拔。
020、陕西唐家坪琉璃塔

唐家坪琉璃塔原位于陕西省陕西省延安市甘谷驿镇北唐家坪石畔上。塔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0年),由山西汾州府著名匠人候大阳建造,是陕西现存唯一的琉璃塔。平面八角形,实心,七层,高6.3米。塔面以绿、黄、蓝等色琉璃所饰,艳丽夺目。第一层每面浮雕一佛二力士,背景密布41尊小菩萨;第二层每面浮雕一佛二飞天,密布56尊小菩萨;第三层各面浮雕神态各异的行龙;第四层浮雕牛、马、凤、麒麟等吉祥物;第五层至第七层均雕有佛和菩萨,造型十分生动。塔每层设置层檐斗栱,结构合理恰当。现已迁建在延安清凉山上。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完成于2010年11月30日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返回古塔目錄         返回古塔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