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佛利山庄:景凯旋:如果这不是奢靡而是腐败(南方都市报 2007-4-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34:49
如果这不是奢靡而是腐败   2007-04-08 10:30:32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中国观察之景凯旋专栏

  近来常有上级领导批评下级领导的报道,都是针对一些地方官员的特权行为。比如中新网日前报道,某领导在针对一个县科级干部的住房超过300平方米,最大的达600平方米时,痛斥这是奢靡之风,要求通过教育活动,抵制歪风邪气。

  公权失范的确是当前民众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许多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的情况下。但我也怀疑,这样的教育能否起到警示官员、抚慰民心的作用。目前人们都在谈“节俭意识”,对此我的理解是,这个意识的提出,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包括公款消费之类,而不是指官员花自己的钱。这里同样也要分清群己权域。前者属于公权域,在我国尚有许多贫穷现象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有责任奉行节俭;后者则可能属于私权域,需要具体分析。

  平心而论,假如我们头脑中没有官本位观念,小小科级干部未必就不能住大房子。关键的问题不是什么级别能住多大面积,而是购买住房的钱是否来自合法收入。如果这个县的科级干部是用合法挣来的钱购买房子,住多大面积都是自己的事。当然,要求官员个人节俭,做社会的表率,这是另外一回事,但人非圣贤,这种品性只能提倡。如果这钱的来路不正,或者这房子的购买有猫腻,那就不是什么奢靡,而是腐败,应当由法律予以追究。将腐败说成作风问题,对那些奉公守法的官员没有多大意义,真正的腐败官员则一定会心存感激。因此,解决这些问题,还不如由检察部门去调查一下这些科级官员的收入来源,也许会更有效果。毕竟仅凭工资,这些官员是买不起那么大的住房的。

  看了报道,我感到面对公权失范的局面,若是仅靠开展教育活动,这仍然是一种“人治”的思路。“人治”的特点就是忽视法制,指望清官,这种思路能否遏止腐败,现实已经做出了回答。老百姓的思想是实际的,他们不相信嘴巴上讲讲作风,问题就能解决。要想从根本上遏止腐败,执政者首先应当更新观念,着眼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民主步伐。

  在我看来,可怕的还不是腐败盛行,而是整个社会的心态脱敏。我把这种现象称为“审腐败疲劳”。腐败见多了,人心就无所谓了,甚至说起来还会有点荣耀的意味。个别官员“前腐后继”,无所畏惧,哪怕是法律之剑高悬,也遏止不了他们的私欲和勇气。公众则是一副司空见惯、淡漠以对的样子,将此视为常态。每当听到有腐败官员落马的新闻,多数公众的第一反应就是,也就几百万呀,再说与我又有多大关系?

  因此,如果公众还有对腐败的愤怒,这愤怒正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说明公众对社会进步仍然怀有希望,关键是要重新获得公众信任。对于上级领导批评下级领导的报道,某个网民的评语颇有意思,不敢掠美,抄录于下:“我们的领导总在生气,从来不想真解决问题。总是高级领导对低级领导生气,低级领导对老百姓生气。最后总结:老百姓素质太低。”

  中国的改革走到今天,谁都看得出来,改革已经遇到了瓶颈,许多社会公正问题无法解决。当年改革之初,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理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当它建立在一定的制度基础上时,可以说类似于某种试错机制。也就是说,“摸着石头过河”的前提是要有制度保证,这保证就是本着对民族和国家负责的态度,摸得着石头时就继续往前走,摸不着石头时就意味着此处水太深,路有误,但又绝不能退回到原来的岸上,而是换一个地方继续摸索。用时尚的话说,就是要有制度创新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多年前,一个朋友曾对我说,改革与腐败处在一种竞赛中,就看谁跑得快了。今天这竞赛仍在继续,还不能说胜负已分。但值得希望的是,坚持改革不动摇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物权法》的颁布和民众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面对贫富分化,腐败日甚,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呼吁政治体制改革。我想,无论这改革有多么艰难,都应当不会难于当年全社会上下毅然决然地告别计划经济吧。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0408021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