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认识重心:论中学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内容 杂文小集 杂文小集 班主任文摘——芳草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19:31
论中学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内容   主题词:公民教育 内容阐述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是一个舶来之物,它诞生于西方文明,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1791年,法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提出了公民教育的思想,被公认为是公民教育的创始国。公民教育直接受社会发展条件制约,随社会变迁而变化,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条件下,公民教育涵义也不尽相同。尽管现代各国公民教育的内涵各有不同。但是,公民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大致相同。如德国教育家凯欣斯泰纳所述:公民教育就是“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是各国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历史教育当成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法国,历史教育被视作公民教育的必需和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学科分类上,历史与地理是纳入同一教学科目。法国从小学四年级起,学校就开始安排一定的历史课,让孩子初步认知人类历史的沿革与发展。初中的历史和地理教科书中又加进了公民教育。普通高中的学生按不同特长和兴趣,被分在文科、理科和经济社会3个不同学科班中学习,但历史是他们的必修课。法国的历史教材是由教育部推荐的,大约有10来个版本,全部由专家和学者组成的专门机构编纂和审定。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向政治文明发展的轨道。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公民教育正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日益全面承担起公民教育的重要功能。《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审定出台,这次“课程标准”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冲破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首次定位公民教育而非专业教育,适应初中生的认知能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已经看到了公民教育正在逐步进入中学历史教育课堂。那么,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主要有那些内容呢?综观国内外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爱国主义和开放国际观的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来都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必备的品质。爱国就要了解自己的国家,中国历史展示了从炎黄以来中华文明的辉煌,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艰苦奋斗的历史,当然也包括受人欺辱的伤痛。这些都是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最好的资料。同时通过学习世界历史,欣赏其他文明的成就,其他民族的辉煌历史,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开放的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教师要利用新课程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意识到闭关自守的危害及开放的必要。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沟通,出现经济发达,繁荣昌盛的盛世局面,形成“中华文化圈”,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明末以来特别是近代中国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隔绝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良机,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而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的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各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它为了寻求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把目标对准了辽阔的中国,打开了中国的闭关之门,从此中国被迫一次次开放更多的港口,一次次失去更多的权利,最终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中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更好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综合国力稳步提升。通过学习以上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开放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开放意味着发展进步,封闭导致保守落后,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世界现代史中,二战后才获得独立的新加坡,国土狭小,人口密度高,资源匮乏,但是二十多年后新加坡却成为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重视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韩国的发展历史中也可得到同样的启示,二战后韩国注重提高公民的教育,借鉴中国的儒家思想,培养公民良好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我们要借鉴它们成功的经验,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历史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公民道德观。 中国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其精华部分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其中的部分内容,在授课时可与学生讨论,从中汲取有效营养,使学生注重修身,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感。  三、社会公正、民主意识的培养 每个人,包括学生都是社会成员。作为社会公民,应有社会公正意识,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教师可结合历史上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正意识。中国历史上进行的很多改革,都采取了减轻赋税的措施,以建立一个更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结果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出现清明盛世,如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也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合理公正的经济格局;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是为了实现受教育权利的公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公平,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公正意识,有利于我国社会公正合理社会秩序的建立。 从世界范围讲,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就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资本主义强国通过侵略扩张,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国家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二战后第三世界崛起,要求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追求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是我们的利益所在。这些内容都应是我们推行公民教育的良好素材。历史中最多的是历史人物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古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呈词。今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豪迈。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奋斗和国家兴亡的关系。同时增强民主与法制意识,增强主人翁的意识,更好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履行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四、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列宁说“人们从来都是在一定情感的支配下来从事他的事业。”情感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就是一幕幕充满人类情感的戏剧,这里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有正义凛然的英雄,也有卑鄙龌龊的小人。丰富的历史人物的经历对缺乏人生阅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人生指南。历史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五、创造思维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通过组织一些讨论、辩论、活动探究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作为社会公民,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义务。教师要利用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农业发展开发与环境保护。中国古代农田的大量开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如果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朝唐朝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现在我们开发大西北,要特别注意,因为大西北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又是我国重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有着不可估量的生态意义。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阶段,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表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迈进工业化的门槛,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可回避。工业废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出现,工业废水和废弃物带来水污染和环境污染,所以在讲授工业革命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探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引导启迪环境保护意识,使我国尽量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避免高昂的环境代价。 战乱与环境保护。战争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尤其是生化武器、核武器发明后,对环境的威胁日益严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表一份战争与环境关系的评估报告认为,自然和资源是战争不可避免的牺牲品,水源危机、物种消失、森林减少、土地沙化是战争的必然结果。越战期间,越南大约40%以上的森林受到破坏,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至今还一片荒芜;因多年战争,阿富汗森林面积的40%至70%已毁坏殆尽。伊拉克战争开始以来,多处油井着火,给伊拉克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通过这些战争危害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战争是最大的环境污染者。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保护环境的意识。当今的世界是与时俱新的时代,对历史教育而言,理应力图养成公民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这是当代历史教育的头等重要的大事,因为它是公民获得应有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基础,也是检验历史教育实效性的准则。历史教师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自身的公民素质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公民教育功能起重要作用,只有提高教师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技能,才能确保我国公民教育的顺利实施。历史教师应抓住新课改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公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开放合作意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开放胸襟的现代公民。这是历史的育人功能所在,也是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教育部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教育部3、《对目前历史教育的追问与感悟》  李付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5期7—9页4、《历史教科书定位公民教育》《文汇报》5、《浅谈历史新课程中的公民教育》 曾庆文 6、《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朱小蔓 冯秀军7、《高中历史新课标与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王宏敏中学历史教学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