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tim冲流量:关于“愤青”、“偏执狂”等标签的个人理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08:33
郎咸平教授有这样一篇文章——《小悦悦事件表明国人已从“愤青”到“不在乎”》(原文连接地址:http://www.fenai.net/yjxs/aqyj/6275.html)其中在《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那么无奈》中提出“曾经很愤青的中国老百姓现在越来越淡定,越来越不在乎,整个社会开始疏离,非常冷漠。”  在我看来这种国人的淡定以及对不淡定的人就直接加上“愤青”或者“偏执狂”的标签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这将毁灭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未来。试想一下,要是全部中国人都那么淡定了,那我们国家未来会是怎么样呢?今天可以无视小悦悦,明天是不是就可以无视国家的崩溃(记住,我从来不把国家、政党、政府三个概念混为一团。)  8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是最有希望的一代,从我所了解的资料来看他们是中国最不淡定的大学生,当然,对于这些学生,现实无情的给他们扇了耳光,最终一切在1989年戛然而止——我无意在这里讨论那场悲剧的流血事件,总之,有人笑了,有人哭了,而中国日渐变的淡定了。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愤青还是偏执狂都不是什么贬义词,应该是比较中性的,事实上当你说另外一个人是偏执狂的时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你自己也可能同样是偏执狂?既然这样,那偏执狂又谈何是贬义词呢?愤青也是一个道理,准确点说愤青应该是愤怒的青年,那青年为什么而愤怒呢?我想在中国可以愤怒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既然如此那青年愤怒一下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所以当愤青或者偏执狂也是没啥不可的,但关键是看他愤怒或者偏执的东西是什么,这个就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了。  说说自己吧,我啊,这个人实在不适合在中国读人文科学,越念我越悲哀,因为我经常鄙视教科书上的东西,可悲哀的是考试的时候还不得不按照教科书上的东西去答。所以在大学我基本上是不看教科书的,一般考前才临时抱佛脚的看看,可能我智商还不低,至今还没挂科,但以后会不会挂,我还真不好说。  我这人也不太适合做朋友,和朋友闹翻也算是家常便饭,所以我核心的朋友相当之少,泛泛之交倒还不缺。为什么呢?我想估计就是对于泛泛之交我不会太在意,没啥深层次的交流,自然也没啥冲突,所以这种不远不近的友谊倒是可以“天长地久”;对于核心的朋友就不同了,从上面的话反过来想,自然冲突会常常发生,所以分道扬镳也算正常。不过我绝对不是绝情的人,对于这种核心朋友甚至恋人的离开我往往是感到非常痛苦的,但痛苦归痛苦,要离开的还是要离开,我很无奈,但是尊重别人的选择。  所以,如果谁要用中性词的意味来说我是愤青或者偏执狂我是没啥意见的;但如果是用贬义词的意味去说我,那我就很不爽了,我自然是没权利阻止你这样给我贬义的贴标签,但照顾到我不爽的情绪,所以你最好离我远点,这样不至于大家会难堪。  ps:偏执归偏执,但包容永远是必须的,这点是建立任何一种亲密的情感所必须的。我认为我包容性还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