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犹太博物馆门票:“国培计划”——江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20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5:06
中学历史教育中如何实现公民教育
发布者:李德成  (发布时间: 21/3/2011 AM 10:00:39)
主题研修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研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公民教育。字数500左右。不得抄袭。
提交者: 吴水英  (提交时间:  22/3/2011 AM 9:43:05)
答题内容:
公民教育的目标包含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技能的培训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意识的确立和培养是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与其他学科公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不是完全针对公民知识的教育和公民技能的训练,而是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道德素质、应承当权利和义务的自我认识,是公民知识、公民情感、公民意志行为的统一。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笔者不仅在必修课教学中开展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而且还在活动课教学中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必修课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
必修课是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历史教材中隐含丰富的公民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深研教材,明确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认真统筹规划,结合历史教学,采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实施公民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形成公民意识。
1.系统把握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因此,历史老师应当系统把握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可以感受祖国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古代文明,增强民族自尊心;学习中国近代史,体味屈辱挨打、抗争探索的艰难历程,增强民族责任心;学习中国现代史,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折与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学习世界史,了解各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树立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世界意识;学习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可以体会民主法制的精髓,诚实信用的法则,增强人文主义,进而认识环保的重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全面把握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才能使公民教育在必修课教学中落到实处。
2.讲究渗透的方法
公民教育涉及学科很广,内容极为丰富,又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当前公民教育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将公民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如何渗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必须讲究渗透的方法,当前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
⑴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系统地讲解,使学生明白事理,分辨是非曲直,提高认识水平。目前它是历史教学中公民教育主要采取的方法之一。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要使语言通俗易懂,又要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运用具体的事例进行科学讲述。如人类历史是一部人类对社会和自然负责的历史,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时,我选取了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例来论述人人都要各尽其责,要对社会勇于承担责任,推动社会的发展。18世纪中期法国波旁王朝的君主路易十五置职责于不顾,整天花天酒地,“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他留给子孙的是一个负债累累、风雨飘摇的政权。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让人肃然起敬。
⑵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师生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进行探讨,甚至辩论,希望达成某种共识。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并不一定要得出结论性的认识,关键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法的好处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讲授法无法比拟的。运用好讨论法的关键在于组织准备得当。讨论前,教师要确定好主题,一般要选择学生关心的同时在认识上有分歧的问题。讨论题目确定后,要给学生一定时间的准备,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如怎么收集资料等。讨论中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谈论,并适时启发诱导学生拓展讨论的广度。讨论后,师生要人参总结,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但要明确社会统一的价值取向。如在高一组织“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活动课时,我开展了“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讨论,确定主题之后,把观点相近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两个星期的时间准备,同时给学生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参考书和网站。通过开展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⑶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通过在课外收集、阅读材料,编写历史剧本,分配角色演练,而后在课堂上由学生担纲历史角色来展示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教学方式。角色扮演的操作过程是首先由教师提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从不问侧面考虑,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接着设置情境,进行全班角色分配,在学生了解、适应角色后,进行表演,最后汇报,除口头报告外,还要写出书面报告。角色扮演的关键环节就是汇报,教师应在此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推理和总结。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把过去的和现在的活动都引入课堂。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也利于学生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上《洋务运动》时,我假设洋务运动进行了十多年,清政府要向国内外宣传政府的改革(洋务运动),决定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有恭亲王奕訢和李鸿章大人主持。由两个学生扮演奕訢和李鸿章,其余的同学扮演各报社的记者,由记者向两位大人询问关于洋务运动的各种事情。通过记者招待会,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充满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责任感。
3.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民主的公民是通过民主的环境熏陶出来的。课堂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就是现代社会公民环境的缩影。实施公民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理解学生的差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采用启发、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参与解决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天方夜谭”,使学生在及时的肯定激励中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勇于创新,开拓进取。通过自由民主的历史课堂,不仅能培养公民的自信和自尊,而且能增进公民的民主的观念的养成。
(二)历史活动课中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民教育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必修课教学是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活动课也是进行公民教育的广阔战场。通过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课来充实公民教育的内容,促使公民意识的养成。
1.结合各种历史纪念日开展活动
历史上各种纪念日活动是很多的,比如五四青年节是五四运动的纪念日、十二月九日是一二?九运动的纪念日、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日、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等。我结合各种历史纪念日,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举办相关的展览,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如2005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组织学生开展了“寻访日本在赣州侵略的遗迹活动”,让学生去采访自己身边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然后整理成历史小论文进行交流。学生积极发觉自己身边的历史。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侵略造成的危害有了感性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加强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
2.开展“历史影视片赏析”活动
历史影视片指根据历史事件和人物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包括故事片、记录片、科教片等形式。通过历史影视片赏析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多历史的兴趣,了解影片中中国的政治体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从而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的责任感和民主法治意识,从而促使公民意识的养成。如面对当前以帝王为题材的影视剧热播,我开展了对以帝王为题材的影视剧的赏析,让学生讨论和写历史小论文,使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停留在歌颂好皇帝上,一切都仰仗着好皇帝来改变世界是落后的封建旧观念,腐败的根源在帝制,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根除腐败必须推翻人们心中的“帝王崇拜”,建立民主与法治。有的同学认识颇有深度,如有一位同学在历史小论文中以慈禧太后的名义用鲁迅的文笔写到:“有人说我朝是中国专制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朝代,我不知道这是骂呢还是夸呢。就算是骂吧,专制也有好坏之分。在我天朝大国,当专制‘专’得好的时候,外无洋鬼子觊觎,内无刁民造反,百姓男耕女织安居乐业,民风淳厚,一副天下太平的盛世图景,人称康乾盛世,但几人知道盛世与专制之间的关系呢?通过以我朝帝王的电视,使人终于了解了我朝天子的雄才大略,使我顿时有一种知遇之恩。”
3.走进社区,开展调查宣传活动
利用历史的深厚底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区,融入社区建设中去。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发展其自治能力,使学生对公民教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社区开展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如运用重大纪念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深入社区举办黑板报;参与社区的敬老活动、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的维护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提高学生关心社区,关心他人的态度和能力,培养服务社区的精神,进而关心公共利益、树立良好的公民义务责任心和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