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瑞士的气温:《中药学》22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20:43:09

《中药学》22章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本类药物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昆虫等动物药物及矿石类药物,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之主要功效。部分平肝息风药物以其质重、性寒沉降之性,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降逆、凉血等作用,某些息风止痉药物兼有祛风通络之功。

平肝息风药主要用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证。部分药物又可用治心神不宁、目赤肿痛、呕吐、呃逆、喘息、血热出血、以及风中经络之口眼斜、痹痛等证。使用平肝息风药时,应根据引起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因、病机及兼证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配伍。如属阴虚阳亢者,多配伍滋养肾阴药物,益阴以制阳;肝火上炎者,多配伍清泻肝火药物;兼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者,当配伍安神药物;肝阳化风之肝风内动,应将息风止痉药与平肝潜阳药物并用;热极生风之肝风内动,当配伍清热泻火解毒之品;阴血亏虚之肝风内动,当配伍补养阴血药物;脾虚慢惊风,当配伍补气健脾药物;兼窍闭神昏者,当与开窍药配伍;兼痰邪者,应与祛痰药配伍。

本类药物有性偏寒凉或性偏温燥之不同,故当注意使用。若脾虚慢惊者,不宜用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品。

平肝息风药可分为以平肝阳为主要作用的平抑肝阳药和以息肝风、止痉抽为主要作用的息风止痉药二类。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平肝息风药多具有降压、镇静、抗惊厥作用。能抑制实验性癫痫的发生,可使实验动物自主活动减少,部分药物还有解热、镇痛作用。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凡能平抑或潜镇肝阳,主要用治肝阳上亢病证的药物,称平抑肝阳药。又称平肝潜阳药。

本类药物多为质重之介类或矿石类药物,具有平抑肝阳或平肝潜阳之功效。主要用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和肝火上攻之面红、口苦、目赤肿痛、烦躁易怒、头痛头昏等症。亦用治肝阳化风痉挛抽搐及肝阳上扰烦躁不眠者,当分别配伍息风止痉药与安神药。

 

石 决 明   Shijueming

《名医别录》

为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石决明)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皱纹盘鲍(毛底石决明)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羊鲍Haliotis ovina Gmelin、澳洲鲍Haliotis ruber (Leach)、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或白鲍Haliotis laevigata (Donovan) 的贝壳。主产于广东、海南、山东、福建、辽宁等沿海地区。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净,干燥。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

【性能】 咸,寒。归肝经。

【功效】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

1.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咸寒清热,质重潜阳,专入肝经,而有清泄肝热,镇潜肝阳,利头目之效,为凉肝、镇肝之要药,本品又兼有滋养肝阴之功,故对肝肾阴虚、肝阳眩晕,尤为适宜。用治邪热灼阴,筋脉拘急,手足蠕动,头目眩晕之症,常与白芍、生地黄、牡蛎等养阴、平肝药配伍应用,如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若肝阳独亢而有热象,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者,可与夏枯草、黄芩、菊花等清热、平肝药同用,如平肝潜阳汤(《常见病中医治疗研究》)。

2. 目赤,翳障,视物昏花。本品清肝火而明目退翳,治疗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与黄连、龙胆草、夜明砂等同用,如黄连羊肝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亦常配伍夏枯草、决明子、菊花等清肝明目之品同用。治疗风热目赤,翳膜遮睛,常与蝉蜕、菊花、木贼等配伍;治目生翳障,本品常配伍木贼、荆芥、桑叶、白菊花、谷精草、苍术等,如石决明散(《证治准绳》);若肝虚血少,目涩昏暗,雀盲眼花属虚证者,每与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等配伍;治青盲雀目,可与苍术、猪肝配伍同用。

此外,煅石决明还有收敛、制酸、止痛、止血等作用。可用于胃酸过多之胃脘痛;如研末外敷,可用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煎服,3~15g;应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

【使用注意】 本品咸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鉴别用药】 石决明与决明子均有清肝明目之功效,皆可用治目赤肿痛、翳障等偏于肝热者。然石决明咸寒质重,凉肝镇肝,滋养肝阴,故无论实证、虚证之目疾均可应用,多用于血虚肝热之羞明、目暗、青盲等;决明子苦寒,功偏清泻肝火而明目,常用治肝经实火之目赤肿痛。

【古籍摘要】

1.《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

2.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碳酸钙,有机质,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煅烧后碳酸钙分解,产生氧化钙,有机质则破坏。还含锌、锰、铬、锶、铜等微量元素;贝壳内层具有珍珠样光泽的角质蛋白,经盐酸水解得16种氨基酸。

2. 药理作用;九孔鲍提取液有抑菌作用,其贝壳内层水解液经小鼠抗四氯化碳急性中毒实验表明,有保肝作用;其酸性提取液对家兔体内外的凝血实验表明,有显著的抗凝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中药鸡胆汁电离子导入配合超声波石决明煎剂透入治疗白内障52例,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山东医药,1990,5:48)。用石决明60g火煅,研为细末,分作10次服用,每日3~4次;治疗产后及经期因受风寒致四肢拘挛,手脚抽筋如鸡爪状,2例均痊愈(中医药学报1994,2:49,);重用镇潜药石决明、珍珠母、磁石等,治疗急性湿疹,扁平疣,痤疮等皮肤病,疗效显著(四川中医,1995,2:46);另有用石决明等治疗脑血栓、内耳眩晕证、癫痫等。

 

珍 珠 母  Zhenzhumu

《本草图经》

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 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 (Dunker) 的贝壳。前两种在全国的江河湖沼中均产;后一种主产于海南岛、广东、广西沿海。全年可采,去肉,洗净,干燥。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

【性能】 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 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

【应用】

1.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咸寒入肝,与石决明相似,有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作用,适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等症,常与白芍、生地黄、龙齿等同用,如甲乙归藏汤(《医醇賸义》);治疗肝阳眩晕、头痛者,又常与石决明、牡蛎、磁石等平肝药同用,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功。若肝阳上亢并有肝热烦躁易怒者,可与钩藤、菊花、夏枯草等清肝火药物配伍。

2. 惊悸失眠,心神不宁。本品质重入心经,有镇惊安神之功。治疗心悸失眠,心神不宁,可与朱砂、龙骨、琥珀等安神药配伍,如珍珠母丸(《普济本事方》);若配伍天麻、钩藤、天南星等息风止痉药,可用治癫痫、惊风抽搐等。

3. 目赤翳障,视物昏花。本品性寒清热,有清肝明目之效,用治肝热目赤,羞明怕光,翳障,常与石决明、菊花、车前子配伍,能清肝明目退翳;用治肝虚目暗,视物昏花,则与枸杞子、女贞子、黑芝麻等配伍,可养肝明目;若属肝虚目昏或夜盲者,可与苍术、猪肝或鸡肝同煮服用。现用珍珠层粉制成眼膏外用,治疗白内障、角膜炎及结膜炎等,均有一定疗效。

此外,本品研细末外用,能燥湿收敛,用治湿疮瘙痒,溃疡久不收口,口疮等症。用珍珠层粉内服,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25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属镇降之品,故脾胃虚寒者,孕妇慎用。

【鉴别用药】 珍珠母、石决明皆为贝类咸寒之品,均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治肝阳上亢、肝经有热之头痛、眩晕、耳鸣及肝热目疾,目昏翳障等症。然石决明清肝明目作用力强,又有滋养肝阴之功,尤适宜于血虚肝热之羞明、目暗、青盲等目疾,及阴虚阳亢之眩晕、耳鸣等证;珍珠母又入心经,有镇惊安神之效,故失眠、烦躁、心神不宁等神志疾病多用之。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

2.《饮片新参》:“平肝潜阳,安神魂,定惊痫,消热痞,眼翳。”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有磷脂酰乙醇胺,半乳糖神经酰胺、羟基脂肪酸,蜗壳朊,碳酸钙,氧化钙等氧化物,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等,并含有多种氨基酸。

2. 药理作用:用珍珠粉给小鼠灌胃,可明显减少其自主活动,并对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珍珠母的硫酸盐水解产物,能增大离体心脏的心跳幅度;珍珠母注射液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用珍珠层粉灌胃,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珍珠层膜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口疮,贴上药膜后0.5~1分钟即可出现明显止痛,消炎和促进溃疡愈合作用(海洋药物,1984,4:43);用珍珠母液压缩结扎治疗痔核313例,近期有效率为100%(湖北中医杂志,1983,5:26)。另有用珍珠母等治疗高原性血管性头痛、老年性白内障、溃疡病等。

 

牡 蛎  Muli

《神农本草经》

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或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贝壳。我国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全年均可采收,采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

【性能】 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功效】 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应用】

1. 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本品质重能镇,有安神之功效,用治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常与龙骨相须为用,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亦可配伍朱砂、琥珀、酸枣仁等安神之品。

2.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咸寒质重,入肝经,有平肝潜阳,益阴之功。用治水不涵木,阴虚阳亢,头目眩晕,烦躁不安,耳鸣者,常与龙骨、龟甲、白芍等同用,如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治热病日久,灼烁真阴,虚风内动,四肢抽搐之症,常与生地黄、龟甲、鳖甲等养阴、息风止痉药配伍,如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3. 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积聚。本品味咸,软坚散结。用治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瘿瘤等,常与浙贝母、玄参等配伍,如消瘰丸(《医学心悟》);用治气滞血瘀的癥瘕积聚,常与鳖甲、丹参、莪术等同用。

4. 滑脱诸证。本品煅后有与煅龙骨相似的收敛固涩作用,通过不同配伍可治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漏,带下等滑脱之证。用治自汗,盗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亦可用牡蛎粉扑撒汗处,有止汗作用;治肾虚遗精,滑精,常与沙苑子、龙骨、芡实等配伍,如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治尿频,遗尿可与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龙骨等同用;治疗崩漏,带下证,又常与海螵蛸、山茱萸、山药、龙骨等配伍。

此外,煅牡蛎有制酸止痛作用,可治胃痛泛酸,与乌贼骨、浙贝母共为细末,内服取效。

【用法用量】 煎服,9~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

【鉴别用药】龙骨与牡蛎均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均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然龙骨长于镇惊安神,且收敛固涩力优于牡蛎;牡蛎平肝潜阳功效显著,又有软坚散结之功。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2.《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癎。”

3.《本草备要》:“咸以软坚化痰,消瘰疬结核,老血疝瘕。涩以收脱,治遗精崩带,止嗽敛汗,固大小肠。”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铜、铁、锌、锰、锶、铬等微量元素及多种氨基酸。

2. 药理作用:牡蛎粉末动物实验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并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煅牡蛎1号可明显提高抗实验性胃溃疡活性;牡蛎多糖具有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等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牡蛎粉治疗肺结核盗汗,一般服药2~3剂后盗汗消失(江苏中医,1964,2:39);以生牡蛎30g,玄参15g,川贝10g,全瓜蒌30g,蒲公英20g,水煎服。治疗左乳生一鸡卵大小之乳癖1枚,服药7剂后乳癖削减三分之一,又7剂消无芥蒂(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4:29)。另有用牡蛎等治疗慢性肝炎、泄泻、过敏性紫癜等。

 

紫 贝 齿   Zibeichi

《新修本草》

为宝贝科动物蛇首眼球贝Erosaria caputserpentis (L.)、山猫宝贝Cypraea lynx (L.) 或绶贝Mauritia arabica (L.) 等的贝壳。主产于海南省、广东、福建、台湾等地。5~7月间捕捉,除去贝肉,洗净,晒干。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或研成细粉。

【性能】 咸,平。归肝经。

【功效】 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肝明目。

【应用】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味咸性平,主入肝经,具有显著的平肝潜阳作用,多与石决明、牡蛎、磁石等镇潜肝阳药同用,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力。

2. 惊悸失眠。本品质重,具有镇惊安神之效。适用于肝阳上扰,心阳躁动之惊悸心烦,失眠,多梦者,每与龙骨、磁石、酸枣仁等安神药同用,共收安神、平肝之效。亦可用于小儿惊风,高热,抽搐者,可与羚羊角、珍珠母、钩藤等清热、息风止痉药物配伍。

3.目赤翳障,目昏眼花。本品有清肝明目作用,用治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视物昏花等症,可与菊花、蝉蜕、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物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或研末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

【古籍摘要】

1. 《新修本草》:“明目,去热毒。”

2. 《本草纲目》:“治小儿斑疹,目翳。”

3. 《饮片新参》:“清心,平肝安神,治惊惕不眠。”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碳酸钙、有机质、及少量镁、铁、硅酸盐、磷酸盐、硫酸盐和氧化物。尚含锌、锰、铜、铬、锶等微量元素及多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紫贝齿的系统药理研究未见报道。

 

代 赭 石   Daizheshi

《神农本草经》

为三方晶系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Haematitum的矿石。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开采后,除去杂石泥土,打碎生用或醋淬研粉用。

【性能】 苦,寒。归肝、心经。

【功效】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应用】

1.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为矿石类药物,质重沉降,长于镇潜肝阳;又性味苦寒,善清肝火,故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等症,常与怀牛膝、生龙骨、生牡蛎、生白芍等滋阴潜阳药同用,如镇肝息风汤,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若肝阳上亢,肝火上升所致的头晕头痛,心烦难寐,可配珍珠母、磁石、猪胆膏、冰片、半夏等,如脑立清(《上海市药品标准》)。借其重镇、清肝之效,亦可用治小儿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如《仁斋直指方》单用本品醋煅,细研水飞白汤调下。

2. 呕吐,呃逆,噫气。本品质重性降,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上逆之胃气而具止呕、止呃、止噫之效。用治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噫气不止等证,常与旋覆花、半夏、生姜等配伍,如旋覆代赭汤(《伤寒论》);若治噎膈不能食,大便燥结,配伍党参、当归、肉苁蓉等,如参赭培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宿食结于肠间,胃气上逆不降,大便多日不通者,可配伍甘遂、芒硝、干姜等同用,如赭遂攻结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3. 气逆喘息。本品重镇降逆,亦能降上逆之肺气而平喘。用治哮喘有声,卧睡不得者,《普济方》单用本品研末,米醋调服取效;用治肺肾不足,阴阳两虚之虚喘,每与党参、山茱萸、胡桃肉、山药等补肺肾纳气药同用,如参赭镇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若治肺热咳喘者,可与桑白皮、苏子、旋覆花等同用。

4. 血热吐衄,崩漏。本品苦寒,入心肝血分,有凉血止血之效。又本品善于降气、降火,尤适宜于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证。可单用,如《头门方》以本品煅烧醋淬,研细调服,治吐血、衄血;《普济方》用代赭石研为细末,醋汤调服,治崩中淋沥不止;如因热而胃气上逆所致吐血、衄血、胸中烦热者,可与白芍、竹茹、牛蒡子、清半夏等配伍,如寒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用治血热崩漏下血,可配伍禹余粮、赤石脂、五灵脂等,如震灵丹(《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鉴别用药】代赭石与磁石均为铁矿石类重镇之品,均能平肝潜阳、降逆平喘,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及气逆喘息之证。然代赭石主入肝经,偏重于平肝潜阳、凉血止血,善降肺胃之逆气而止呕、止呃、止噫;磁石主入肾经,偏重于益肾阴而镇浮阳、纳气平喘、镇惊安神。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2.《别录》:“主带下百病,难产,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

3.《医学衷中参西录》:“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又“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正品钉头赭石含铁60%以上,并含镉、钴、铬、铜。锰、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尚含对人体有害的铅、砷、钛。

2. 药理作用:本品对肠管有兴奋作用,可使肠蠕动亢进;所含铁质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新生;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代赭石30~60g研细末,水煎取浓汁100ml,分为3次口服,治疗腹部术后顽固呃逆,一般服药3小时后可使呃逆症状明显减少或消失(山东中医杂志,2000,11:667);用代赭石、芦荟各30g,研细末制成丸剂。每服6g,治疗顽固性便秘500余例,均获满意效果(山东中医杂志,1983,3:28)。另有用代赭石等治疗牙痛、脱发、梅核气、胆汁返流性胃炎等。

 

刺 蒺 藜   Cijili

《神农本草经》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割下全株,晒干,打下果实,碾去硬刺,除去杂质。炒黄或盐炙用。

【性能】 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 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应用】

1.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味苦降泄,主入肝经,有平抑肝阳之功。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症,常与钩藤、珍珠母、菊花等平肝潜阳药同用。

2. 胸胁胀痛,乳闭胀痛。本品苦泄辛散,功能疏肝而散郁结,尚入血分而活血。用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可与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药同用。若治肝郁乳汁不通,乳房作痛,可单用本品研末服,或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通经下乳药配伍应用。

3. 风热上攻,目赤翳障。本品味辛,又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为祛风明目要药。用治风热目赤肿痛,多泪多眵或翳膜遮睛等症,多与菊花、蔓荆子、决明子、青葙子等同用,如白蒺藜散(《张氏医通》)。

4. 风疹瘙痒,白癜风。本品辛散苦泄,轻扬疏散,又有祛风止痒之功。治疗风疹瘙痒,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配伍;若治血虚风盛,瘙痒难忍者,应与当归、何首乌、防风等养血祛风药同用。《千金方》单用本品研末冲服,治白癜风。

【用法用量】 煎服,6~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

2.《本草求真》:“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通身白癜瘙痒难当者,服此治无不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油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皂苷、微量生物碱等。

2. 药理作用:蒺藜水浸液及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其水溶性部分有利尿作用;蒺藜总皂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强壮、抗衰老等作用;蒺藜水煎液有降低血糖作用;水提取物有抗过敏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蒺藜提取物与乳油、石蜡、甘油制成外用剂,治疗外阴阴道炎、痤疮、疱疹、静脉曲张等,有抗炎、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国外医药·植物学分册,2001,6:275);用鲜蒺藜果实或干蒺藜去刺,粉碎为面,加红糖,用醋调成糊状,外敷治疗疖肿21例,均在3~7日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1:51);用蒺藜煎汤外洗下肢,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获较好疗效(黑龙江中医药,1991,4:36)。

4. 不良反应:据国外报道,蒺藜含有一定毒性(其植物中含硝酸钾,摄入体内后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中毒后可见乏力,思睡,头昏,恶心,呕吐,心悸,唇、甲、皮肤粘膜呈青紫色,严重者出现肺水肿,呼吸衰竭,以及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国内报道,白癜风患者口服蒺藜6g,引起猩红热样药疹。应用本品应注意宜忌,把握剂量,不可过量服用。中毒救治:早期催吐、洗胃、导泻;如过敏者,可给予抗过敏药物;若中毒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时,可给氧,静注细胞色素C等。

 

罗 布 麻   Luobuma

《救荒本草》

为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Apoeynum venetum L.的叶或根。主产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现江苏、山东、安徽、河北等地有大量种植。叶在夏季开花前采摘,晒干或阴干,亦有蒸炒揉制后用者;全草在夏季挖取,除去杂质,干燥,切段用。

【性能】 甘、苦,凉。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 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应用】

1. 头晕目眩。本品味苦性凉,专入肝经,既有平抑肝阳之功,又有清泻肝热之效,故可治疗肝阳上亢及肝火上攻之头晕目眩,烦躁失眠等。本品单用有效,煎服或开水泡汁代茶饮,亦可与牡蛎、石决明、代赭石等同用,以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若与钩藤、夏枯草、野菊花等配伍,宜治肝火上攻之头晕目眩。

2. 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具有较好的清热利尿作用,用其根效果尤佳。治水肿,小便不利而有热者,可单用取效,或配伍车前子、木通、猪苓、泽泻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或开水泡服,3~15g。肝阳眩晕宜用叶片,治疗水肿多用根。

【使用注意】 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以免中毒。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罗布麻叶主要含黄酮苷,酚性物质,有机酸,氨基酸,多糖苷,鞣质,甾醇,甾体皂苷元和三萜类物质;罗布麻根含强心苷,即加拿大麻苷,毒毛旋花子苷元和K-毒毛旋花子苷-β。

2. 药理作用:罗布麻叶煎剂有降压作用;罗布麻根煎剂有强心作用;罗布麻叶浸膏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并有较强的利尿、降低血脂、调节免疫、抗衰老、及抑制流感病毒等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罗布麻根煎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有较好疗效(中华医学杂志,1975,2:114);口服罗布麻冲剂或罗布麻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服药3个月后,可使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显著降低(中医杂志,1988,2:20);用20%罗布麻煎剂或50%罗布麻注射剂,可起到防治感冒的作用(《罗布麻的综合利用》,科学出版社,1978,73)。

4. 不良反应:罗布麻叶制剂内服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上腹不适,也可出现心动过缓和期前收缩。吸罗布麻纸烟时可出现头晕、呛咳、恶心、失眠等。罗布麻根毒理作用类似毒毛旋花子苷。罗布麻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使用剂量过大,二是配伍用药不合理。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中毒救治:早期催吐,洗胃,导泻;服蛋清;维生素C;大量饮浓茶及对症处理。出现心脏毒性反应时,按洋地黄中毒处理。

 

生 铁 落   Shengtieluo

《神农本草经》

为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取煅铁时打下之铁落,去其煤土杂质,洗净,晒干。或煅后醋淬用。

【性能】 辛、凉。归肝、心经。

【功效】 平肝镇惊。

【应用】

1. 癫狂。本品辛凉质重,善于平肝,木平则火降,故曰下气疾速,气即火也。本品平肝镇惊之功常用于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之证,可用生铁落一味煎饮,即生铁落饮(《素问》);若治痰火上扰之狂证,可与远志、菖蒲、胆南星、朱砂等同用,如生铁落饮(《医学心悟》)。

2. 易惊善怒,失眠。本品质重性降又入肝心二经,能镇潜浮躁之神气,使心有所主,故有镇惊安神之功效。用于暴怒发狂,本品可与甘草同用,如《方脉正宗》验方。

3.疮疡肿毒。本品辛凉能除肝心二经之火热,用干小儿赤丹斑驳,可用生铁落,以猪脂和敷之,如《千金方》方;亦可以铁落研末,猪油调外敷。

4. 关节酸痛,扭伤疼痛。《本草汇言》方,治贼风流通关节不能转动,以铁落炒热,投酒中饮之取止痛之效。铁落疗法,即本品加醋后产生热量,外敷烫患处,有活血祛瘀止痛之效,治疗扭伤疼痛。

【用法用量】 煎服,30~60g;或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肝虚及中气虚寒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疥,气在皮肤中。”

2.《日华子本草》:“治惊邪癫痫,小儿客忤,消食及冷气,并煎汁服之。”

3.《本草纲目》:“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生铁落主含四氧化三铁,或名磁性氧化铁(Fe3O4或FeO·Fe2O3)。

2.药理作用:铁落经火煅醋淬后,变成醋酸铁,使易于吸收,且能促进红钿胞的新生和增加血红素的数值,有补血作用。并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生铁落30g,山茱萸9g,远志肉6g,川黄连4.5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严重神经衰弱3例,均获痊愈(福建中医药,1987,1:41);用生铁落治疗顽固性呃逆多例,均获良效(四川中医,1984,11:46)。另有用生铁落等治疗癫痫、臁疮、小儿多发性抽搐等。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凡以平息肝风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风内动惊厥抽搐病证的药物,称息风止痉药。

“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本类药物主入肝经,以息肝风、止痉抽为主要功效。适用于温热病热极动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所致之眩晕欲仆、项强肢颤痉挛抽搐等症,以及风阳夹痰、痰热上扰之癫痫、惊风抽搐,或风毒侵袭引动内风之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症。部分兼有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作用的息风止痉药,亦可用治肝阳眩晕和肝火上攻之目赤、头痛等。

此外,某些息风止痉药,尚兼祛外风之功,还可用治风邪中经络之口眼斜、肢麻痉挛、头痛、痹证等。                    

 

羚 羊 角   Lingyangjiao

《神农本草经》

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主产于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季猎取最佳。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镑片或粉碎成细粉。

【性能】 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应用】

1. 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本品主入肝经,咸寒质重,善能清泄肝热,平肝息风,镇惊解痉。故为治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用治温热病热邪炽盛之高热、神昏、惊厥抽搐者,常与钩藤、白芍、菊花、桑叶、生地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治妇女子癎,可与防风、独活、茯神、酸枣仁等配伍,如羚羊角散(《济生方》);用治癫痫、惊悸等,可与钩藤、天竺黄、郁金、朱砂等同用。

2.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味咸质重主降,有平肝潜阳之功。治肝阳上亢所致之头晕目眩,烦躁失眠,头痛如劈等症,常与石决明、龟甲、生地、菊花等同用,如羚羊角汤(《医醇賸义》)。

3. 肝火上炎,目赤头痛。本品善清泻肝火而明目。故用治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常与决明子、黄芩、龙胆草、车前子等同用,如羚羊角散(《和剂局方》)。

4. 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本品入心肝二经,寒以胜热,故能气血两清,清热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躁狂,甚或抽搐,热毒斑疹等症,常与石膏、寒水石、麝香等配伍,如紫雪丹(《千金方》);又王孟英以羚羊角、犀角加入白虎汤中,称羚犀石膏知母汤,治温热病壮热、谵语发斑等。

此外,本品有解热,镇痛之效,可用于风湿热痹,肺热咳喘,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 煎服,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脾虚慢惊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

2.《本草纲目》:“入厥阴肝经甚捷……肝主木,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癎,大人中风搐搦,及筋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角质蛋白,其水解后可得18种氨基酸及多肽物质。尚含多种磷脂、磷酸钙、胆固醇、维生素A等。此外,含多种微量元素。

2. 药理作用:羚羊角外皮浸出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痛作用,并能增强动物耐缺氧能力;煎剂有抗惊厥、解热作用;煎剂或醇提取液有降压作用,其小剂量可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加强,中等剂量或大剂量可抑制心脏。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羚羊角粉3g,生赭石30g,夏枯草、栀子、丹皮、泽泻各10g。随证加味,治疗头皮神经痛30例,均治愈(中医杂志,1989,7:46);用羚羊角6g,朱砂2g,琥珀4g,冰片2g,共研粉,每次服1g,治疗脑血栓,有一定疗效(中原医刊,1989,6:23)。另有用羚羊角等治疗流脑、破伤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 不良反应:据临床报道,7月男孩因灌服0.5g羚羊角粉的1/3量,即致过敏反应,出现全身紫癜,吐血等,最后死亡;又羚羊角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2例,均于肌注10分钟后出现过敏性休克。应引起注意。

附药  山羊角

    为牛科动物青羊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的角。性味咸,寒。归肝经。功能平肝,镇惊。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火上炎,目赤肿痛以及惊风抽搐等证。《医林纂要》:“功用近羚羊角。”可代羚羊角使用。煎服用量10~15g。

 

牛 黄  Niuhuang

《神农本草经》

为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干燥的胆结石。主产于北京、天津、内蒙、陕西、新疆、青海、河北、黑龙江等地。牛黄分为胆黄和管黄二种,以胆黄质量为佳。宰牛时,如发现胆囊、胆管或肝管中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研极细粉末。

【性能】 甘,凉。归心、肝经。

【功效】 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应用】

1. 热病神昏。本品性凉,其气芳香,入心经,能清心,祛痰,开窍醒神。故用治温热病热入心包及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阻闭心窍所致神昏谵语,高热烦躁,口噤,舌蹇,痰涎壅塞等症,常与麝香、冰片、朱砂、黄连、栀子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之品配伍,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2. 小儿惊风,癫痫。本品入心、肝二经,有清心,凉肝,息风止痉之功。常用治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每与朱砂、全蝎、钩藤等清热息风止痉药配伍,如牛黄散(《证治准绳》);若治痰蒙清窍之癫痫发作,症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搐者,可与珍珠、远志、胆南星等豁痰、开窍醒神、止痉药配伍,如痫证镇心丹(《中医内科学讲义》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160)。

3. 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痈疽疔毒。本品性凉,为清热解毒之良药,用治火毒郁结之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常与黄芩、雄黄、大黄等同用,如牛黄解毒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若咽喉肿痛,溃烂,可与珍珠为末吹喉,如珠黄散(《绛囊撮要》);治疗痈疽,疔毒,疖肿等,以牛黄与金银花、草河车、甘草同用,如牛黄解毒丸(《保婴撮要》);亦可用治乳岩、横痃、痰核、流注、瘰疬、恶疮等证,每与麝香、乳香、没药同用,如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

【用法用量】 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 非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

2.《别录》:“疗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

3.《日用本草》:“治惊痫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胆酸、脱氧胆酸、胆甾醇,以及胆色素、麦角甾醇、维生素D、钠、钙、镁、锌、铁、铜、磷等;尚含类胡萝卜素及丙氨酸、甘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还含粘蛋白、脂肪酸及肽类(SMC)成分。

2. 药理作用:牛黄有镇静抗惊厥及解热作用,可增强离体蛙心心肌收缩力;牛黄主要成分胆红素有降压及抑制心跳作用;牛黄水溶液成分SMC具有胆囊收缩作用,所含胆酸,尤其是脱氧胆酸,均能松弛胆道口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而有利胆作用;牛黄酸对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及慢性大鼠肝损害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家兔静脉点滴牛黄,可使红细胞显著增加;牛黄还有抗炎、止血、降血脂等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牛黄、麝香为主组成的牛黄千金散,用灯心草、薄荷、金银花煎汤冲服,治疗小儿高热惊厥,仅服一帖即奏效如神(河北中医,1984,4:24);用牛黄解毒丸加生理盐水外搽,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一般6~8天痊愈(中成药,1989,9:25);用安宫牛黄丸,治疗黄疸性肝炎,效果良好(江西中医药,1988,6:17)。另有用牛黄等治疗乙型脑炎、冠心病、中风、急性胰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4. 不良反应:服用牛黄解毒片可出现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出血、荨麻疹型药疹、过敏性休克、膀胱炎、支气管哮喘等。服用牛黄制剂中毒或过敏反应主要是超剂量长期服用所致;其次是服药者属特异性或过敏性体质。牛黄中毒救治:停止服药,给予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

【其他】除黄牛、水牛外,牛科动物牦牛、及野牛的胆结石亦可入药。另有人工牛黄,系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出胆酸、胆甾醇、胆红素、无机盐等,加工制造而成;又有人工培植牛黄,根据天然牛黄的成因机理,在牛胆囊内植入异体,培植成功人工培育牛黄,以缓解天然牛黄药源之短缺。

 

珍  珠  Zhenzhu

《日华子本草》

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 (Dunker)、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 或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 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前一种海产珍珠,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地区,以广东合蒲产者最佳;后两种淡水珍珠主产于安徽、江苏、黑龙江等地。全年可采,自动物体内取出,洗净,干燥。水飞或研成极细粉用。

【性能】 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效】 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

【应用】

1. 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本品甘寒,质重沉降,入心、肝经,重可镇怯,故有安神定惊之效。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等症,单用即效,如《肘后方》用本品研末与蜜和服。性寒清热,甘寒益阴,故更适用于心虚有热之心烦不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症,每与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等养心安神药同用。

2. 惊风,癫痫。本品性寒质重,清心、肝之热而定惊止痉。治疗小儿痰热之急惊风,高热神昏,痉挛抽搐者,可与牛黄、胆南星、天竺黄等清热化痰药配伍,如金箔镇心丸(《杂病源流犀烛》);用治小儿惊痫,惊惕不安,吐舌抽搐等症,可与朱砂、牛黄、黄连等配伍,如镇惊丸(《医宗金鉴》);用本品与朱砂、麝香、伏龙肝同用,可治小儿惊啼及夜啼不止,如真珠丸(《圣惠方》)。

3. 目赤翳障,视物不清。本品性寒清热,入肝经,善于清肝明目,消翳,故可用治多种眼疾。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之目赤涩痛,眼生翳膜,常与青葙子、菊花、石决明等清肝明目之品配伍,如真珠散(《证治准绳》);若治眼目翳障初起,可与琥珀、熊胆、麝香、黄连等配伍,研极细,点眼,如珍珠散(《医学心悟》)。

4. 口内诸疮,疮疡肿毒,溃久不敛。本品有清热解毒,生肌敛疮之功,用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溃烂等症,多与硼砂、青黛、冰片、黄连、人中白合用,共为细末,吹入患处,如珍宝散(《丹台玉案》);亦可用珍珠与牛黄共为末,如珠黄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若治疮疡溃烂,久不收口者,可用本品配炉甘石、黄连、血竭、钟乳石等,令极细,调匀,外敷,如珍珠散(《张氏医通》)。

此外,本品亦可用治皮肤色斑。现多将本品用于化妆品中,以防治皮肤色素沉着,有润肤养颜之效。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用,0.1~0.3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 珍珠与珍珠母来源同一动物体,均有镇心安神、清肝明目、退翳、敛疮之功效,均可用治心悸失眠、心神不宁及肝火上攻之目赤、翳障及湿疮溃烂等患。然珍珠重在镇惊安神,多用治心悸失眠、心神不宁、惊风、癫痫等证,且敛疮生肌力好;珍珠母重在平肝潜阳,多用治肝阳上亢、肝火上攻之眩晕,其安神、敛疮作用均不如珍珠,且无生肌之功。

【古籍摘要】

1.《目华子本草》:“安心、明目。”

2.《本草衍义》:“除小儿惊热。”

3.《本草汇言》:“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碳酸钙,多种氨基酸,无机元素有锌、锰、铜、铁、镁、硒、锗等。尚含维生素B族、核酸等。

2. 药理作用:珍珠水解液可抑制小鼠自主活动,并有抑制脂褐素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珍珠粉提取物对小鼠肉瘤细胞、肺癌细胞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珍珠膏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珍珠粉有抗衰老、抗心律失常、及抗辐射等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珍珠粉外敷,治疗肿瘤病人化疗过程中导致口腔糜烂者20例,10天内全部治愈(四川中医,1988,4:封三);口服速效珍珠粉胶囊,有一定的降压及改善症状作用(湖南中医杂志,1995,3:8);用珍珠粉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50例外伤皮肤缺损经换药,游离植皮后全部治愈(河北中医,1991,5:20)。另有用珍珠等治疗糖尿病、十二指肠溃疡、子宫颈糜烂、梅核气等。

 

钩  藤  Gouteng

《名医别录》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unchophylla (Miq.) Jacks.、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 (Oliv.) Havil.或无柄果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干燥带钩茎枝。产于长江以南至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秋、冬二季采收带钩的嫩枝,去叶,切段,晒干。

【性能】 甘,凉。归肝、心包经。

【功效】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应用】

1. 头痛,眩晕。本品性凉,主入肝经,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故可用治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胀头痛,眩晕等症;属肝火者,常与夏枯草、龙胆草、栀子、黄芩等配伍,属肝阳者,常与天麻、石决明、怀牛膝、杜仲、茯神等同用,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2. 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本品入肝,心包二经,有和缓的息风止痉作用,又能清泄肝热,故用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症,尤为相宜。如治小儿急惊风,壮热神昏、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者,可与天麻、全蝎、僵蚕、蝉衣等同用,如钩藤饮子(《小儿药证直诀》);用治温热病热极生风,痉挛抽搐,多与羚羊角、白芍、菊花、生地等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用治诸痫啼叫,痉挛抽搐,可与天竺黄、蝉蜕、黄连、大黄等同用,如钩藤饮子(《普济方》)。

此外,本品具有轻清疏泄之性,能清热透邪,故又可用于风热外感,头痛,目赤及斑疹透发不畅之证。与蝉蜕、薄荷同用,可治小儿惊啼、夜啼,有凉肝止惊之效。

【用法用量】 煎服,3~12g;入煎剂宜后下。

【古籍摘要】

1.《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

2.《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

3.《本草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钩藤含多种吲哚类生物碱,主要有钩藤碱、异钩藤碱、柯诺辛因碱、异柯诺辛因碱、柯楠因碱、二氢柯楠因碱,尚含黄酮类化合物,儿茶素类化合物等。

2. 药理作用:钩藤、钩藤总碱及钩藤碱,对各种动物的正常血压和高血压都具有降压作用;水煎剂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钩藤乙醇浸液能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的发作,并有一定的抗戊四氮惊厥作用;麻醉大鼠静脉注射钩藤可对抗乌头碱、氯化钡、氯化钙诱导的心律失常;此外,钩藤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降血脂等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钩藤、全蝎、紫河车各18g,共研细末装胶囊,治疗偏头痛26例,均于服药后12小时内头痛缓解,48小时后头痛明显减轻,继则疼痛消失(江苏中医,1988,4:10);用钩藤、薄荷各10g,泡代茶饮,治疗外感风热证,多年来使用均获满意效果(湖北中医杂志,1984,4:55)。另有用钩藤等治疗哮喘病、眩晕、链霉素反应、更年期、老年期抑郁症等。

4.不良反应:高血压病人服用钩藤总碱治疗量时,个别可出现心动过缓、头晕、皮疹。月经量减少等,但可自行消除。

 

天  麻  Tianma

《神农本草经》

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冬季茎枯时采挖者名“冬麻”,质量优良;春季发芽时采挖者名“春麻”,质量较差。采挖后,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用时润透或蒸软,切片。

【性能】 甘,平。归肝经。

【功效】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应用】

1. 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本品主入肝经,功能息风止痉,且味甘质润,药性平和。故可用治各种病因之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如治小儿急惊风,常与羚羊角、钩藤、全蝎等息风止痉药同用,如钩藤饮(《医宗金鉴》);用治小儿脾虚慢惊,则与人参、白术、白僵蚕等药配伍,如醒脾丸(《普济本事方》);用治小儿诸惊,可与全蝎、制南星、白僵蚕同用,如天麻丸(《魏氏家藏方》),若用治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又与天南星、白附子、防风等药配伍,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2. 眩晕,头痛。本品既息肝风,又平肝阳,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不论虚证、实证,随不同配伍皆可应用。用治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常与钩藤、石决明、牛膝等同用,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用治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痰多胸闷者,常与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等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若头风攻注,偏正头痛,头晕欲倒者,可配等量川芎为丸,如天麻丸(《普济方》)。

3. 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本品又能祛外风,通经络,止痛。用治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等,可与没药、制乌头、麝香等药配伍,如天麻丸(《圣济总录》);用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遂,可与牛膝、杜仲、附子浸酒服,如天麻酒(《十便良方》);若治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者,多与秦艽、羌活、桑枝等祛风湿药同用,如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 煎服,3~9g。研末冲服,每次1~1.5g。

【鉴别用药】 钩藤、羚羊角、天麻均有平肝息风、平肝潜阳之功,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然钩藤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息风,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羚羊角性寒,清热力强,除用治热极生风证外,又能清心解毒,多用于高热神昏,热毒发斑等症;天麻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钩藤、羚羊角,但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

2.《用药法象》:“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

3.《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天麻苷,天麻苷元,β-甾谷醇和胡萝卜苷,柠蒙酸及其单甲酯,棕榈酸、琥珀酸和蔗糖等;尚含天麻多糖,维生素A,多种氨基酸,微量生物碱,多种微量元素,如铬、锰、铁、钴、镍、铜、锌等。

2. 药理作用:天麻水、醇提取物及不同制剂,均能使小鼠自发性活动明显减少,且能延长巴比妥钠、环己烯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可抑制或缩短实验性癫痫的发作时间,天麻还有降低外周血管,脑血管,和冠状血管阻力,并有降压,减慢心率及镇痛抗炎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天麻注射液肌注治疗以头痛、头晕、睡眠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脑外伤综合征66例,总有效率为97%(新药与临床,1985,2:8);用天麻注射液治疗轻型破伤风,用药后15~120分钟显效,病人安静,抽搐次数减少,显示出镇静作用(陕西新医药,1981,1:45);用天麻、川芎、法半夏治疗眩晕症90例,总有效率为94.4%(实用医学杂志,1994,1:50)。另有用天麻等治疗神经衰弱、神经痛、面肌痉挛、高脂血症、老年血管性痴呆等。

4. 不良反应:天麻及天麻制剂偶有过敏性反应及中毒的发生。如:口服天麻粉引起荨麻疹药疹;口服天麻丸引起过敏性紫癜;肌注天麻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大剂量炖服天麻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昏迷等。天麻中毒解救的方法为:早期催吐,洗胃;出现过敏性反应及肾功能衰竭时,可对症处理。

附药  密环菌

    密环菌Armillaria mellea Fr.是一种发光真菌,天麻种子和块茎皆依赖于密环菌供给营养生长。研究证明,密环菌的固体培养物具有与天麻相似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现多以密环菌制剂代替天麻药用,主要适用于眩晕、头痛、失眠、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症。

 

地 龙  Dilong

《神农本草经》

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 (E. 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 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 (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后三种习称“沪地龙”,主产于上海一带。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沪地龙夏秋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砂,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或鲜用。

【性能】 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功效】 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应用】

1. 高热惊痫,癫狂。本品性寒,既能息风止痉,又善于清热定惊,故适用于热极生风所致的神昏谵语、痉挛抽搐及小儿惊风,或癫痫、癫狂等症。如《本草拾遗》治狂热癫痫,即以本品同盐化为水,饮服;《摄生众妙方》治小儿急慢惊风,则用本品研烂,同朱砂作丸服。治高热抽搐惊痫之症,多与钩藤、牛黄、白僵蚕、全蝎等息风止痉药同用。

2. 气虚血滞,半身不遂。本品性走窜,善于通行经络,常与黄芪、当归、川芎等补气活血药配伍,治疗中风后气虚血滞,经络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3. 痹证。本品长于通络止痛,适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经络阻滞、血脉不畅,肢节不利之症。性寒清热,尤适用于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之热痹,常与防己、秦艽、忍冬藤、桑枝等除湿热、通经络药物配伍;如用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麻木、疼痛尤甚、屈伸不利等症,则应与川乌、草乌、南星、乳香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药配伍,如小活络丹(《和剂局方》)。

4.肺热哮喘。本品性寒降泄,长于清肺平喘。用治邪热壅肺,肺失肃降之喘息不止,喉中哮鸣有声者,单用研末内服即效;亦可用鲜地龙水煎,加白糖收膏用。或与麻黄、杏仁、黄芩、葶苈子等同用,以加强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5.小便不利,尿闭不通。本品咸寒走下入肾,能清热结而利水道。用于热结膀胱,小便不通,可单用,或配伍车前子、木通、冬葵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有降压作用,常用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煎服,4.5~9g。鲜品10~20g。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 《本草拾遗》:“疗温病大热,狂言,主天行诸热,小儿热病癫痫。”

2. 《本草纲目》:“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氨基酸,以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含量最高;含铁、锌、镁、铜、铬等微量元素;含花生四烯酸、琥珀酸等有机酸。还含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黄嘌呤、次黄嘌呤、黄色素及酶类等成分。

2. 药理作用:蚯蚓水煎液及蚯蚓解热碱有良好的解热作用;热浸液、醇提取物对小鼠和家兔均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广地龙次黄嘌呤具有显著的舒张支气管作用;并能拮抗组织胺及毛果芸香碱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广地龙酊剂、干粉混悬液、热浸液、煎剂等,均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地龙提取物具有纤溶和抗凝作用。此外,地龙还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菌、利尿、兴奋子宫及肠平滑肌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地龙白糖浸出液治疗Ⅰo至浅Ⅱo水火烫伤、烧伤50例,1周左右治愈(赤脚医生杂志,1974,4:43);用鲜地龙焙干,研末,加白糖,晨起1次顿服,治疗泌尿系结石5例,均愈(浙江中医杂志,1987,1:42);用地龙液:新鲜地龙若干条、白糖,按比例搅拌出液体即成。每次20ml,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4例,取效较好(辽宁中医杂志,1999,10:477)。另有用地龙等治疗乙脑、癫痫、精神分裂症、脉管炎、腮腺炎等。

4. 不良反应:地龙口服用量过大可致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血压先升高后降低,腹痛,胃肠道有时有出血现象,心悸,呼吸困难。又复方地龙注射液肌注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故使用地龙应注意:⑴掌握用药剂量;⑵注意加工炮制;⑶过敏体质应忌用;⑷血压低者禁用。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地龙制剂引起过敏反应时,可按过敏反应常规处理;中医疗法:(1)中毒后立即服盐水1杯,即解。(2)葱3根,甘草15g,水煎服。

 

全 蝎  Quanxie

《蜀本草》

为钳蝎料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主产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地。清明至谷雨前后捕捉者,称为“春蝎”,此时未食泥土,品质较佳;夏季产量较多,称为“伏蝎”。饲养蝎一般在秋季,隔年收捕一次。野生蝎在春末至秋初捕捉,捕得后,先浸入清水中,待其吐出泥土,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性能】 辛,平。有毒。归肝经。

【功效】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

1. 痉挛抽搐。本品主入肝经,性善走窜,既平息肝风,又搜风通络,有良好的息风止痉之效,为治痉挛抽搐之要药。用治各种原因之惊风、痉挛抽搐,常与蜈蚣同用,即止痉散(《经验方》);如用治小儿急惊风高热,神昏、抽搐,常与羚羊角、钩藤、天麻等清热、息风药配伍;用治小儿慢惊风抽搐,常与党参、白术、天麻等益气健脾药同用;用治痰迷癫痫抽搐,可与郁金、白矾等份,研细末服;若治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又与蜈蚣、天南星、蝉蜕等配伍,如五虎追风散(广州中医学院《方剂学》);或与蜈蚣、钩藤、朱砂等配伍,如摄风散(《证治准绳》);治疗风中经络,口眼斜,可与白僵蚕、白附子等同用,如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2. 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本品味辛,有毒,故有散结、攻毒之功,多作外敷用。如《本草纲目》引《澹寮方》用全蝎、栀子,麻油煎黑去渣,入黄蜡为膏外敷,治疗诸疮肿毒;《医学衷中参西录》以本品焙焦,黄酒下,消颌下肿硬;《经验方》小金散,以本品配马钱子、半夏、五灵脂等,共为细末,制成片剂用,治流痰、瘰疬、瘿瘤等证。近代用本品配伍蜈蚣、地龙、虫各等份,研末或水泛为丸服,以治淋巴结核、骨与关节结核等。亦有单用全蝎,香油炸黄内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3. 风湿顽痹。本品善于通络止痛,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筋脉拘挛,甚则关节变形之顽痹,作用颇佳。可用全蝎配麝香少许,共为细末,温酒送服,对减轻疼痛有效,如全蝎末方(《仁斋直指方》);临床亦常与川乌、白花蛇、没药等祛风、活血、舒筋活络之品同用。

4.顽固性偏正头痛。本品搜风通络止痛之效较强,用治偏正头痛,单味研末吞服即有效;配合天麻、蜈蚣、川芎、僵蚕等同用,则其效更佳。

【用法用量】 煎服,3~6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涩,手足抽掣。”

2.《本草从新》:“治诸风掉眩,惊痫抽掣,口眼斜……厥阴风木之病。”

3. 《本草求真》:“全蝎,专入肝祛风,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手足抽掣,疟疾寒热,耳聋,带下,皆因外风内客,无不用之。”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蝎毒,一种类似蛇毒神经毒的蛋白质。并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棕榈酸、软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尚含钠、钾、钙、镁、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现研究最多的有镇痛活性最强的蝎毒素Ⅲ、抗癫痫肽(AEP)等。

2. 药理作用:东亚钳蝎毒和从粗毒中纯化得到的抗癫痫肽(AEP)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全蝎对士的宁、烟碱、戊四氮等引起的惊厥有对抗作用;全蝎提取液有抑制动物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蝎身及蝎尾制剂对动物躯体痛或内脏痛均有明显镇痛作用;蝎尾镇痛作用比蝎身强约5倍;全蝎水、醇提取物分别对人体肝癌和结肠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内服蛇蝎散,由乌梢蛇2份、全蝎、蜈蚣各1份组成,治疗神经根痛52例,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新中医,2002,2:21);用活全蝎1只,置青瓦上焙干后研成细末,再取鲜鸡蛋1枚,冲成蛋花,将蝎粉均匀撒在蛋花上,趁热喝下,治疗晚期癌症疼痛42例,有较好的止痛效果(时珍国医国药,2000,5:449);全蝎、蜈蚣、地鳖虫、血竭、参三七各等份,烘干研末,装胶囊,每次0.3g,治疗附睾炎性硬结50例,取得满意效果(江苏中医药,2002,1:27)。另有用全蝎等诒疗癫痫、脑血栓、狂犬病、乳腺炎、小儿麻痹症等。

4. 不良反应:全蝎用量过大可致头痛、头昏、血压升高、心慌、心悸、烦躁不安;严重者血压突然下降、呼吸困难、发绀、昏迷,最后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若过敏者可出现全身性红色皮疹及风团,可伴发热等;此外,还可引起蛋白尿、神经中毒,表现为面部咬肌强直性痉挛,以及全身剥脱性皮炎等。全蝎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用量过大,二是过敏体质者出现过敏反应。所以要严格掌握用量,过敏体质者应忌用。全蝎中毒救治一般疗法:蝎毒中毒出现全身症状者,静滴10%葡萄糖酸钙10ml;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肌注阿托品1~2mg;静滴可的松100ml,同时注入抗组织胺药物,防治低血压,肺水肿;亦可注入抗蝎毒血清,可迅速缓解中毒症状。中医治疗:金银花30g,半边莲9g,土茯苓、绿豆各15g,甘草9g,水煎服。

 

蜈 蚣  Wugong

《神农本草经》

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地。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性能】 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

1. 痉挛抽搐。本品性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搜风定搐力强,与全蝎均为息风要药,两药常同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如止痉散(《经验方》);若治小儿口撮,手足抽搐,以本品配全蝎、钩藤、僵蚕等,如撮风散(《证治准绳》),又(《圣惠方》)万金散,治小儿急惊,以本品配丹砂、轻粉等分研末,乳汁下;若治破伤风,角弓反张,即以本品为主药,配伍南星、防风等同用。如蜈蚣星风散(《医宗金鉴》)。经适当配伍,本品亦可用于癫痫、风中经络,口眼斜等证。

2. 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结,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效果颇佳,如不二散(《拔萃方》);本品与茶叶共为细末,敷治瘰疬溃烂,如《本草纲目》引《枕中方》验方,新方结核散,配合全蝎、庶虫虫,共研细末内服,治骨结核;若以本品焙黄,研细末,开水送服,或与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伤。

3. 风湿顽痹。本品有良好的通络止痛功效,而与全蝎相似,故二药常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以治风湿痹痛、游走不定、痛势剧烈者。

4.顽固性头痛。本品搜风,通络止痛,可用治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多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5g。研末冲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用。

【鉴别用药】 蜈蚣、全蝎皆有息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二药相须有协同增效作用。然全蝎性平,息风镇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息风镇痉功效较强,又攻毒疗疮,通痹止痛疗效亦佳。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噉诸蛇、虫、鱼毒……去三虫。”

2.《本草纲目》:“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有两种类似蜂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含有脂肪油、胆甾醇、蚁酸及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尚含糖类、蛋白质以及铁、锌、锰、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

2. 药理作用:蜈蚣水提液对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水浸剂对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蜈蚣煎剂能改善小鼠的微循环,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粘度,并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蜈蚣研末装胶囊吞服,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常获满意效果(新中医,1995,3:13);用黄连20g,蜈蚣5条,冰片2g,共研细末,香油调糊,涂擦患处,治疗带状疱疹16例,全部治愈(辽宁中医杂志,1999,1:36);大量临床病例显示,蜈蚣与全蝎配用,治疗中风偏瘫,均获良效(山西中医,1987,1:37)。另有用蜈蚣等治疗癫痫、破伤风、百日咳、肺结核、各种肿毒等。

4. 不良反应:蜈蚣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省人事、心跳缓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出现溶血反应时,尿呈酱油色、排黑便、并出现溶血性贫血症状。出现过敏者,全身起过敏性皮疹,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另有服用蜈蚣粉致肝功能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蜈蚣中毒原因:一是用量过大,二是过敏体质者出现过敏反应。故应严格掌握用量,注意体质差异,过敏体质者勿用。蜈蚣中毒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心动过缓者,可肌注阿托品等;呼吸循环衰竭者,可用中枢兴奋剂、强心及升压药。过敏者,给予抗过敏治疗。中医治疗:内服蜈蚣制剂中毒,可用:茶叶适量,泡水频服;或用风尾草120g,银花90g,甘草60g,水煎服。

 

僵 蚕  Jiangcan

《神农本草经》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主产于浙江、江苏、四川等养蚕区。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生用或炒用。

【性能】 咸、辛,平。归肝、肺、胃经。

【功效】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应用】

1. 惊痫抽搐。本品咸辛平,入肝、肺二经,既能息风止痉,又能化痰定惊,故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为适宜。治高热抽搐者,可与蝉衣、钩藤、菊花同用。治急惊风,痰喘发痉者,以本品同全蝎、天麻、朱砂、牛黄、胆南星等配伍,如千金散(《寿世保元》);若用治小儿脾虚久泻,慢惊搐搦者,又当与党参、白术、天麻、全蝎等益气健脾,息风定惊药配伍,如醒脾散(《古今医统》);用治破伤风角弓反张者,则与全蝎、蜈蚣、钩藤等配伍,如撮风散(《证治准绳》)。

2.风中经络,口眼斜。本品味辛行散,能祛风、化痰、通络,常与全蝎、白附子等同用,如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3. 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本品辛散,入肝、肺二经,有祛外风、散风热、止痛、止痒之功。用治肝经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等症,常与桑叶、木贼、荆芥等疏风清热之品配伍,如白僵蚕散(《证治准绳》);用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可与桔梗、薄荷、荆芥、防风、甘草等同用,如六味汤(《咽喉秘集》);治疗风疹瘙痒,如《圣惠方》用本品为末,内服,治风疮瘾疹,可单味研末服,或与蝉蜕、薄荷等疏风止痒药同用。

4. 痰核,瘰疬。本品味咸,能软坚散结,又兼可化痰,故可用治痰核、瘰疬,可单用为末,或与浙贝母、夏枯草、连翘等化痰散结药同用。亦可用治乳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疔疮痈肿等症,可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等清热解毒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9g。研末吞服,每次1~1.5g;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

2.《本草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一切金疮,疔肿风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蛋白质,脂肪。尚含多种氨基酸以及铁、锌、铜、锰、铬等微量元素。白僵蚕体表的白粉中含草酸铵。

2. 药理作用:僵蚕醇水浸出液对小鼠、家兔均有催眠、抗惊厥作用;其提取液在体内、外均有较强的抗凝作用;僵蚕粉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轻度的抑菌作用,其醇提取物体外可抑制人体肝癌细胞的呼吸,可用于直肠瘤型息肉的治疗。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胆制僵蚕与黄连或黄芩共研细末备用。治疗小儿高热惊厥32例,痊愈30例(中国农村医学,1984,2:209);用僵蚕治疗高脂血症21例,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皆降至正常(湖北中医杂志,1987,3:43);用僵蚕10g装胶囊服用。治疗多发性疖肿35例,全部治愈(广西中医药,1983,4:5)。另有用僵蚕等治疗癫痫、破伤风、百日咳、糖尿病等。

4. 不良反应:僵蚕内服可致过敏反应,出现痤疮样皮疹及过敏性皮疹,停药后均能消失。少数患者有口咽干燥、恶心、食欲减少、困倦等反应。由于僵蚕有抗凝作用,故对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障碍及出血倾向患者应慎用。僵蚕、僵蛹均含草酸铵,进入体内可分解产生氨,对肝昏迷患者慎用。

附药  僵蛹  雄蚕蛾

    1.僵蛹  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以蚕蛹为底物,经白僵菌发酵的制成品。药理实验证明,僵蛹有抗惊厥、抑制癌细胞等作用;临床实践亦证明,僵蛹具有一定的退热、止咳化痰、镇静、止痉、消肿散结、止遗尿等作用,疗效与白僵蚕相近,可代替白僵蚕药用。现己制成片剂用于临床,治疗癫痫、腮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2.雄蚕蛾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Bombyx mori L.的雄性全虫。性味咸、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肝益肾,壮阳涩精。临床多用于治疗阳痿、遗精、白浊、尿血、创伤、溃疡及烫伤等证。近年来药理、临床表明,雄蚕蛾的提取液具有雄性激素样作用;雄蚕蛾含有对成年雄性大鼠精子数量与活动有正向调节的活性成分,并具有抗疲劳,延缓衰老等作用。

(新疆医科大学  部守琴)

 

 

 第二十三章   开 窍 药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又名芳香开窍药。

  心藏神,主神明,心窍开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思维敏捷。若心窍被阻、清窍被蒙,则神明内闭,神识昏迷,人事不省,治疗则须用辛香开通心窍之品。本类药味辛、其气芳香,善于走窜,皆入心经,具有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的作用。部分开窍药以其辛香行散之性,尚兼活血、行气、止痛、辟秽、解毒等功效。

开窍药主要用治温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癫痫、中风等卒然昏厥、痉挛抽搐等症。又可用治湿浊中阻,胸脘冷痛满闷;血瘀、气滞疼痛,经闭癥瘕;湿阻中焦,食少腹胀及目赤咽肿、痈疽疔疮等证。   

  神志昏迷有虚实之别,虚证即脱证,实证即闭证。脱证治当补虚固脱,非本章药物所宜;闭证治当通关开窍、醒神回苏,宜用本类药物治疗。然而闭证从寒热属性分,又有寒闭、热闭之不同。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须施“温开”之法,宜选用辛温的开窍药,配伍温里祛寒之品;面红、身热、苔黄、脉数之热闭,当用“凉开”之法,宜选用辛凉的开窍药,并与清热泻火解毒之品配伍应用。若闭证神昏兼惊厥抽搐者,还须配伍平肝息风止痉药物;见烦躁不安者,须配伍安神定惊药物;如以疼痛为主症者,可配伍行气药或活血化瘀药物;痰浊壅盛者,须配伍化湿、祛痰药物。

  开窍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且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用;因本类药物性质辛香,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不宜入煎剂,只入丸剂、散剂服用。

    近年来研究证实,本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有镇痛、兴奋心脏与呼吸、升高血压的作用,某些药物尚有抗菌、抗炎的作用。现已将部分开窍方剂进行了剂型改革,制成针剂注射给药,能更迅速地发挥药效,如清开灵注射液等,临床用于急症昏迷的抢救,效果更好。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出现的急性昏迷、多种急性脑病、癫痫发作、脑震荡后遗症、老年痴呆、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

 

 

 麝 香 Shexiang 

《神农本草经》  

  

    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野生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取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用时剖开香囊,除去囊壳,称“麝香仁”,其中呈颗粒状者称“当门子”。人工驯养麝多直接从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本品应密闭,避光贮存。

   【性能】 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应用】

    1.闭证神昏。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很强的开窍通闭、辟秽化浊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之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用治温病热陷心包,痰热蒙蔽心窍,小儿惊风及中风痰厥等热闭神昏,常配伍牛黄、冰片、朱砂等,组成凉开之剂,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至宝丹(《和剂局方》)等;因其性温,故寒闭证尤宜,治中风卒昏,中恶胸腹满痛等寒浊或痰湿阻闭气机,蒙蔽神明之寒闭神昏,常配伍苏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药,组成温开之剂,如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2.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本品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用治上述诸症,内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治疮疡肿毒,常与雄黄、乳香、没药同用,如醒消丸(《外科全生集》),也可与牛黄、乳香、没药同用,如牛黄醒消丸(《外科全生集》);用治咽喉肿痛,可与牛黄、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中药制剂手册》)。

3.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本品辛香,开通走窜,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而具活血通经、止痛之效。用治血瘀经闭证,常与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药同用;若癥瘕痞块等血瘀重证,可与水蛭、虻虫、三棱等配伍,如化癥回生丹(《温病条辨》);本品开心脉,祛瘀滞,为治心腹暴痛之佳品,常配伍木香、桃仁等,如麝香汤(《圣济总录》);治偏正头痛,日久不愈者,常与赤芍、川芎、桃仁等合用,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麝香又为伤科要药,善于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跌仆肿痛、骨折扭挫,不论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常与乳香、没药、红花等配伍,如七厘散(《良方集腋》)、八厘散(《医宗金鉴》);用治风寒湿痹证疼痛,顽固不愈者,可与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同用。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经,辛香走窜,力达胞宫,有催生下胎之效。治难产、死胎等,常与肉桂配伍,如香桂散(《张氏医通》);亦有以本品与猪牙皂、天花粉同用,葱汁为丸,外用取效,如堕胎丸(《河北医药集锦》)。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0.03~0.1g。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辟恶气……温疟,蛊毒、痫至,去三虫。”

    2.《名医别录》:“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产难,堕胎,去面黾,目中肤翳。”  

    3.《本草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盖麝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惊痫、癥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过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麝香所含成分主要有:麝香大环化合物如麝香酮等,甾族化合物如睾丸酮、雌二醇、胆甾醇,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丝氨酸,以及无机盐和其他成分如尿囊素、蛋白激酶激活剂等。

2.药理作用: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双向性的,小剂量兴奋,大剂量则抑制,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耐缺氧能力,改善脑循环;麝香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能兴奋心脏,增加心脏收缩振幅,增强心肌功能;麝香对由于血栓引起的缺血性心脏障碍有预防和治疗作用;麝香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麝香对子宫有明显兴奋、增强宫缩作用,尤对在体妊娠子宫更为敏感,对非妊娠子宫的兴奋发生较慢,但作用持久,麝香酮能明显增加子宫收缩频率和强度,并有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且随孕期延长,抗孕作用更趋显著;本品对人体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浓度大则作用强,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和肉瘤S180细胞有杀灭作用。

3.临床研究:以人工麝香含片(每片相当于麝香4.5mg)于心绞痛发作或有发作先兆时含l~2片,大多数用药后5~10分钟见效(中草药动态,1977,2:7);或用麝香、猪牙皂、白芷等制成麝香心绞痛膏,每次2张,分别贴于心前区痛处及心俞穴,治疗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7:409)有良效;复方麝香注射液腧穴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总有效率为84.9%(辽宁中医杂志,1993,11:15);麝香注射液穴注配合高压氧治疗脑病后中枢性意识障碍及失语,治疗33例,有效率93.9%(现代康复,2001,5:118);用麝香酮含片(1.5mg),个体病情严重者加用合成麝香酮注射剂lmg,治疗血管性头痛25例,总有效率为80%(中成药研究,1987,5:23);单用麝香研细,少许生理盐水调后外敷,治疗皮肤坏死性溃疡,一般用药5~10次痊愈(广东医学,1994,6:422);石门穴位和臀部肌内注射麝香注射液(每ml含生药25mg)2ml、芫花注射液(每ml含生药2.5mg)1ml混合液,用于妇女避孕,实验观察200例,总有效率83%(四川中医,1990,3:45);另外有单用麝香研细,生理盐水调后外敷,治疗皮肤坏死性溃疡(广东医学,1994,6:422),以麝香穴敷(神闕穴)为主治疗外伤并发肠麻痹(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55),火针焠刺麝香后针刺治疗肩周炎(新中医,2001,4:43),用麝香酮含片(1.5mg),治疗血管性头痛(中成药研究,1987,5:23)等。

4.不良反应:麝香和麝香酮毒性都很小。但有报道麝香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中华肾脏病杂志,1994,1:8);另有麝香膏剂外用致过敏的报道(中华皮肤科杂志,1986,6:362)。

【其它】 近代研究从灵猫科动物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L.的香囊中采取灵猫香,从仓鼠科动物成龄雄性麝鼠Ondatra zibetha L.的香囊中采取麝鼠香,它们具有与麝香相似的化学成分及功效,可用来代替麝香外用或内服。另外,人工麝香有与天然麝香基本相似的疗效,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代替天然麝香,弥补药源的不足。

 

冰  片   Bingpian  

《新修本草》   

 

   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Dryobalanops aromatica Gaertn. f.树脂加工品,或龙脑香树的树干、树枝切碎,经蒸馏冷却而得的结晶,称“龙脑冰片”,亦称“梅片”。由菊科植物艾纳香(大艾)Blumea balsamifera DC.叶的升华物经加工劈削而成,称“艾片”。现多用松节油、樟脑等,经化学方法合成,称“机制冰片”。龙脑香主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台湾有引种;艾纳香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冰片成品须贮于阴凉处,密闭。研粉用。

    【性能】 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

    【功效】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应用】

1.闭证神昏。本品味辛气香,有开窍醒神之功效,功似麝香但力较弱,二者常相须为用。冰片性偏寒凉,为凉开之品,更宜用于热病神昏。治疗痰热内闭、暑热卒厥、小儿惊风等热闭证,常与牛黄、麝香、黄连等配伍,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若闭证属寒,常与苏合香、安息香、丁香等温开药配伍,如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2.目赤肿痛,喉痹口疮。本品苦寒,有清热止痛、泻火解毒、明目退翳、消肿之功,为五官科常用药。治疗目赤肿痛,单用点眼即效,也可与炉甘石、硼砂、熊胆等制成点眼药水,如八宝眼药水(《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硼砂、朱砂、玄明粉共研细末,吹敷患处,如冰硼散(《外科正宗》);治疗风热喉痹,以冰片与灯心草、黄柏、白矾共为末,吹患处取效(《濒湖集简方》)。

3.疮疡肿痛,疮溃不敛,水火烫伤。本品有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作用,故外用清热消肿、生肌敛疮方中均用冰片。治疮疡溃后日久不敛,可配伍牛黄、珍珠、炉甘石等,如八宝丹(《疡医大全》),或与象皮、血竭、乳香等同用,如生肌散(《经验方》);治水火烫伤,可用本品与银朱、香油制成药膏外用(《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以本品搅溶于核桃油中滴耳。

    此外,本品用治冠心病心绞痛及齿痛,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鉴别用药】 冰片与麝香同为开窍醒神之品,均可用治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窍闭、中恶昏迷等闭证,然麝香开窍力强而冰片力逊,麝香为温开之品,冰片为凉开之剂,但又常相须为用;二者均可消肿止痛、生肌敛疮,外用治疮疡肿毒。但冰片性偏寒凉,以清热泻火止痛见长,善治口齿、咽喉、耳目之疾,外用有清热止痛、防腐止痒、明目退翳之功;麝香辛温、治疮痈肿毒多以活血散结、消肿止痛功效为用。二者均应入丸、散使用,不入煎剂。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

2.《本草纲目》:“疗喉痹、脑痛、鼻瘜、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 

    3.《医林纂要》:“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龙脑冰片含右旋龙脑,又含葎草烯、β-榄香烯、石竹烯等倍半萜,以及齐墩果酸、麦珠子酸、积雪草酸、龙脑香醇、古柯二醇等三萜化合物。艾片含左旋龙脑。机制冰片为消旋混合龙脑。

2.药理作用:冰片中的主要成分龙脑、异龙脑均有耐缺氧的作用;龙脑、异龙脑有镇静作用;冰片局部应用对感觉神经有轻微刺激,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作用;经肠系膜吸收迅速,给药5分钟即可通过血脑屏障,且在脑蓄积时间长,量也相当高,此为冰片的芳香开窍作用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较高浓度(0.5%)对葡输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茵、大肠杆菌及部分致病性皮肤真菌等有抑制作用;对中、晚期妊娠小鼠有引产作用。

3.临床研究:将2~7mm大小的冰片置于0.6cm的胶布上贴耳穴,治疗头痛,主穴取神门、脑、皮质下(河南中医,1988,5:23);将冰片50g,溶于75%乙醇100ml中,用棉球蘸之涂擦,治疗晚期肿瘤疼痛,涂擦面应超过疼痛部位(中华护理杂志,1991,3:114);外用冰片霜治疗慢性肛门湿疹62例,在搔痒部位外涂冰片霜,连用3个疗程(21天),结果治愈59例,总有效率98.4%。(江苏中医,2001,5:30)。另外有单用冰片或配青黛、芒硝制成外用剂外敷(涂)治疗多种外科感染性炎症,如带状疱疹丹毒、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疖肿、淋巴管炎、静脉炎、阑尾脓肿等。

 

苏 合 香  Suhexiang  

《名医别录》     

 

  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脂。主产于非洲、印度及土耳其等地,我国广西、云南有栽培。初夏时将树皮击伤或割破,深达木部,使香树脂渗入树皮内。至秋季剥下树皮,榨取香树脂,即为普通苏合香。如将普通苏合香溶解于乙醇中,过滤,蒸去乙醇,则为精制苏合香。成品应置阴凉处,密闭保存。

 【性能】 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应用】

  1.寒闭神昏。苏合香辛香气烈,有开窍醒神之效,作用与麝香相似而力稍逊,且长于温通、辟秽,故为治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神昏之要药。治疗中风痰厥、惊痫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者,常与麝香、安息香、檀香等同用,如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2.胸腹冷痛,满闷。本品温通、走窜,可收化浊开郁,祛寒止痛之效。用治痰浊,血瘀或寒凝气滞之胸脘痞满、冷痛等症,常与冰片等同用,如苏合丸(《和剂局方》)。

此外,本品能温通散寒,为治疗冻疮的良药,可用苏合香溶于乙醇中涂敷冻疮患处。

  【用法用量】 入丸、散,0.3~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辟恶,……温疟,蛊毒,痫庢,去三虫,除邪。”

2.《本草纲目》:“气香窜,能通诸窍脏腑,故其功能辟一切不正之气。”

3.《本经逢原》:“能透诸窍藏,辟一切不正之气。凡痰积气厥,必先以此开导,治痰以理气为本也。凡山岚瘴湿之气袭于经络,拘急弛缓不均者,非此不能除。但性燥气窜,阴虚多火人禁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苏合香中主要含萜类和挥发油,包括单萜、倍半萜、三萜类化合物及芳樟醇、α,β-蒎烯、松香油醇、二氢香豆酮、柠檬烯、肉桂酸、桂皮醛、乙苯酚等。

2.药理作用:苏合香为刺激性祛痰药,并有较弱的抗菌作用,可用于各种呼吸道感染;又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缓解局部炎症,并能促进溃疡与创伤的愈合;有增强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对狗实验性心肌梗塞有减慢心率、改善冠脉流量和降低心肌耗氧的作用;对兔、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苏合香为君药的多种制剂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如冠心苏合丸(含苏合香酯、冰片、木香、朱砂、檀香)治冠心病及风湿性心瓣膜病引起的心绞痛,有效率达91.5%,一般于服药后2~3分钟奏效(新医药学杂志,1975,2:76);用苏冰滴丸(含苏合香脂、冰片)治疗冠心病,对心绞痛的缓解率为83.4%,心电图改善率为31.5%,服药2~3分钟见效(中成药研究,1983,8:29);用苏合香丸治疗急性胆绞痛,观察50例疗效,均获得控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19);单用苏合香丸治疗胆道蛔虫症60例,连服2—3日,结果治愈43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88.33%(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6:394);此外尚有用苏合香丸治疗其它多种痛症,如腹痛、胁痛、阴缩疼痛、巅顶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石 菖 蒲  Shichangpu

《神农本草经》 

 

    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砂,晒干。生用。

    【性能】 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效】 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

【应用】

    1.痰蒙清窍,神志昏迷。本品辛开苦燥温通,芳香走窜,不但有开窍醒神之功,且兼具化湿,豁痰,辟秽之效。故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之神志昏乱。治中风痰迷心窍,神志昏乱、舌强不能语,常与半夏、天南星、橘红等燥湿化痰药合用,如涤痰汤(《济生方》);若治痰热蒙蔽,高热、神昏谵语者,常与郁金、半夏、竹沥等配伍,如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治痰热癫痫抽搐,可与枳实、竹茹、黄连等配伍,如清心温胆汤(《古今医鉴》);治癫狂痰热内盛者,可与远志、朱砂、生铁落同用,如生铁落饮(《医学心悟》);用治湿浊蒙蔽,头晕,嗜睡,健忘,耳鸣,耳聋等症,又常与茯苓、远志、龙骨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2.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本品辛温芳香,善化湿浊、醒脾胃、行气滞、消胀满。用治湿浊中阻,脘闷腹胀、痞塞疼痛,常与砂仁、苍术、厚朴同用;若湿从热化、湿热蕴伏、身热吐利、胸脘痞闷、舌苔黄腻者,可与黄连、厚朴等配伍,如连朴饮(《霍乱论》)。

3.噤口痢。本品芳香化湿、燥湿,又行胃肠之气。治疗湿浊、热毒蕴结肠中所致之水谷不纳,痢疾后重等,可与黄连、茯苓、石莲子等配伍,如开噤散(《医学心悟》)。

4.健忘,失眠,耳鸣,耳聋。本品入心经,开心窍、益心智、安心神、聪耳明目,故可用于上述诸症。治健忘证,常与人参、茯苓、菖蒲等配伍,如不忘散(《证治准绳》)、开心散(《千金方》);治劳心过度、心神失养引发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常与人参、白术、龙眼肉及酸枣仁、茯神、朱砂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杂病源流犀烛》);治心肾两虚、耳鸣耳聋、头昏、心悸,常与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及丹参、夜交藤等配伍,如安神补心丸(《中药制剂手册》)。 

此外,还可用于声音嘶哑、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

    【用法用量】 煎服,3~9g。鲜品加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2.《本草纲目》:“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

3.《本草从新》:“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声音,去湿除风,逐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0.11%~0.42%,其中主要为β-细辛醚、α-细辛醚、石竹烯、α-葎草烯、石菖醚、细辛醚等,尚含有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2.药理作用:石菖蒲水煎剂、挥发油、或细辛醚、β-细辛醚均有镇静作用和抗惊厥作用;对豚鼠离体气管和回肠有很强的解痉作用;石菖蒲挥发油静脉注射有肯定的平喘作用,与舒喘灵吸入后的即时疗效相似;石菖蒲挥发油对大鼠由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有一定治疗作用,并能对抗由肾上腺素或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挥发油治疗量时还有减慢心律作用;煎剂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制止胃肠的异常发酵;高浓度浸出液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华东地区38家医院用石菖蒲注射液(石菖蒲0.5%总挥发油溶液)治疗肺性脑病279例次,总有效率为74.9%(中成药研究,1990,2:37);以石菖蒲、川芎、干地龙各10g,鸡血藤、泽泻各25g制成口服液(每ml含生药1g),治疗脑梗塞36例,总有效率为88.89%(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2:117);以石菖蒲煎剂(每30ml含石菖蒲干品10g)治疗癫痫60例,结果显效17例,有效28例,有效率75%(中华医学杂志,1978,1:62);以四七汤(制半夏、朱茯苓、石菖蒲、枳实、郁金)加味治疗老年性痴呆30例,与对照组脑复新相比疗效显著,对老年性痴呆、中风合并痴呆有良好治疗作用(陕西中医,1996,3:112)。另有用单味菖蒲煎服治疗神经性呕吐,以石菖蒲复方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神经衰弱、心肌梗死、失音、慢性咽喉疾患等。

【其它】 古代文献称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本品亦称为九节菖蒲。但现代所用之九节菖蒲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Anemone altaica Fisch.的根茎,不得与石菖蒲相混淆。

(河南中医学院  任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