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斗兽场用什么装备:求真——修行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52:31
求真——修行的误区(2006-05-01 14:21:28) 标签:佛法 五蕴皆空   中国禅宗的僧璨在《信心铭》中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常常看到一些修行人在自己修行当中在找寻真如、真我等,也看到这样的修行人在指导他人的时候,总喜欢这样发问:修行者是谁?说话的是谁?吃饭的是谁?不管问话的人意欲何为,不管参禅的人做何反应,总之,这样的问话把修行导入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即修行的过程成为一个找寻真如的过程。这是完全错误的方向,佛说:“五蕴皆空”,佛指出的修行道路是“如实认知”,即依照身心的本来面目认知身心。
在没有见法之人的修行者心中,如果修行的方向定在找寻一个在五蕴身心之外的东西,他的修行就出现了根本性的错误。
本来,一个普通的修行者,在初级的修行时期内,心总在“有”当中打转,他的一切修持,不会超越“有”。禅师的教法应该以破除弟子对五蕴实有的执着为目的,以引导修行者观察五蕴身心的本来面目。但是,错误的修行方法不以破除执着为重点,而以“求真”为重点。
僧灿禅师的教导是非常正确的:“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是佛法的正确知见,只要修行者真正地认知了身心的无常、无我,就会自然放下执着。
也有一些人在用“真心本圆满,何劳君知照?”这也是陷入了“有”的错误知见,认为有一个本来圆明的东西(或称为真性),可以一世一世地传下去。
纯正的佛教观点不是这样的,有一个真如或者有一个一世一世传承的真我,这是外道而非佛教的说法。纯正的佛教从来不认为在可以观察到的身心现象之中,有一个主体的“识”住在身体当中,当人死亡后,那个神识到处飘浮,寻找投生之处;这种错误地认识存在于有“常见”观念之中。
从这里,一些学派发展出“中阴身”这样的说法。按照真正的佛法,没有中阴身这个现象。修习南传佛法的行者,若具有一定的直观能力,可以亲自看到这一点,即“识”的刹那生灭,没有一个固有不变的“神识”或者意识的存在。每一个“识”的生起,必须依于根、尘相触。这一点是可以在修行中亲自证知的。
佛教认为,所谓的识,必须是缘生法,因缘(外境)而生起,因缘(外境)而灭。人的每一个认识,不论是从眼或耳生起的认识,都是刹那生灭,从来没有一个死后飘浮着找寻投生之处的神识。
当一个修行人在求一个所谓“真”东西的时候,他容易相信中阴身的存在,容易相信真我和神识的存在。他的修行中心就转到要证明有一个识的存在——这就是修行方向的偏失,进入了“常见”的范畴。有人会说,无为法是真的,是绝对的。但是,我们用六根感知到的事物,只能是有为法的范畴。在没有完全修行成功的普通修行者那里,是没有能力感知绝对的“无为法”的。
在北传佛法的经典当中,《心经》是最被推崇的,《心经》在一开头就讲到“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与原始佛法的教义是完全相同的。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没有固有的一个主体,所以它是无我的,因其无我,故说其“空”——五蕴皆空。
所以,修行当中,最忌讳“求真(性)”的修行方法。
 
如是     2006-3-6 禅修不要关心“无为法”,它不是禅修所要观照的目标。无为法也不是人们所称谓的真,无为法已经完全脱离了真与假所能界定的范围了。正确的禅修是观照五蕴——有为法,发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正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