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拉说:口诀钩玄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30:29

口诀钩玄录.陈撄宁  2008-11-28 15:16:25|
    
*第一编 读者须知*
第一章 学说之根据
本集内容,概依清朝光绪时代江西丰城黄元吉先生所撰《道德经讲义》并《乐育堂语
录》二书为根据,不搀杂别家学说,以免混淆。此二书虽曾经好道之士捐资刊印,
借流传不广,甚难购置。至于坊间通行之道书,名目虽多,然言理者不言诀,言诀
者不言理。学者观之,或感觉空泛无入手处。或执著死法而不知变化,以致皓首无
成。故黄先生昔日教人,理与诀并重。学者先明其理,而后知其诀乃无上妙诀,与
旁门小术不同。既知其诀,更能悟其理乃一贯真理,与空谈泛论不同,余所以亟为
介绍于今世好道之士。
*第二章 书名之意义*
此书原拟名黄元吉先生学说钩玄录,因嫌其太长,故省去五字。又因学说二字不足
以包括此书之优点,且易于今人误会为虚浮之言论,非实行之方法,所以改名为口
诀。要使人明白此书中有历代圣哲口口相传之秘决。学者果能按其所说,见诸实
行,则了道成真,自信当有几分把握。从此以后,不必累月经年,搜神语怪,乃知
正道本属平淡无奇;不必干山万水。访友寻师,乃知真诀即在人生日用。岂非一大
幸事乎?

昔贤读书治学,都有一种研究的功夫。唐《韩昌黎先生文集》有云:记事者必提其
要,篡言者必钩其玄。今按提要就是挈其纲领,钩玄就是取其精华。余细察黄元吉
先生所传讲义语录二书,皆当时黄先生口授,而门弟子笔录。其初意本不要著书传
世,故其书无次序先后,无纲须条目,东鳞西爪,不易贯串。而且文笔亦不整齐,
烦冗琐屑处甚多。虽有最上乘修炼口诀包含在内,但初学观之,亦难领会。今为学
者便利计,故提要钩玄之法不能不用。

况本书全部精华,就在玄关一窍。二书论玄窍之文字,皆散见于各处,而不成系
统。今为之聚其类别,比其条文,删其繁芜,醒其眉目,当较原书为易于入门矣。
学者果能将玄窍之理论,一一贯通,玄窍之工夫,般般实验,何患不能籍天地于壶
中,运阴阳于掌上?功成证果,可与三清元始并驾齐肩,岂区区玉液金液长生尸解
之说所能尽其量哉?此钩玄录所由作也。
*第三章 应具之常识*
*/第一节 道家与道教之异同/*
提及儒释道三教,凡是中国读书人都能领会。在昔明清之际,曾有倡为三教一家之
说者。盖以道的本体而论,三教原无分别。若依事实而论,则不可混为一谈。中国
自轩辕黄帝而后,经过许多朝代,直到周朝李老子,皆属于道家一派。其学说是有
系统的。用于外,可以治国齐家;用于内,可以修身养性。古时读书人,皆能运用
此学说以处世。在位则帝王将相不以为荣,在野则陋巷布衣不以为辱,所谓达则兼
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往而不自在,无时而不安乐。这个就叫做道学。汉时的
张良,三国时的孔明,亦是此道中人物。

至于寇谦之之科诫符箓,张天师之正一派五雷法,邱长春之全真派经忏斋蘸祈祷等
类,这些都叫做道教。虽各派之中,也有修养的方法,但其宗旨与作用,比较古代
的道家,完全不同。学者须要认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第二节 道家与儒家之异同/*
儒家学说,出于孔子。孔子以前,止有道家而无儒家。孔子当时曾受教于老聃,又
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知儒家亦发源于道家。至于儒道二家学说异同,前人
议论,甚为详尽,今日不必赘言。读者须知:儒家缺点,就是把人事看得太重,毕
世讲究做人的方法,没有了期。设若一旦我们感觉人生若梦,人寿短促,人之能力
薄弱,人之范围窄狭,生不愿意做人,死不愿意做鬼。既不欲为肉体所构,又不甘
偕肉体同归于尽。是必求超人之学术,然后才能达到我们之目的。此等超人学术求
之儒家,颇不易得,当年孔子赞《易》,亦深悉此中玄妙。但是他对于门弟子不肯显
言,除颜曾而外,得传者甚少。因此后来儒家仅知世间法,而不知出世法。止有山
林隐逸之士,如陈希夷邵康节辈,尚私相授受耳,黄元吉先生所传之道,就是此一派。
*/第三节 道家与佛家之异同/*
道家是中国古来所独有的,佛教是汉朝由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在历史上根本就不相
同。魏晋六期时代,士大夫崇尚清谈,翻释佛书者,不觉将老庄一部份之玄义,混
融于佛教经典之内。故佛说与道家言偶有可以相通处,唐时佛学家,尝以八卦之
理,解释佛教《华严经》,因此可知道通于佛。

近代学者,又以内典之理,解释《庄子·齐物论》,因此可知佛即是道。愚见认为佛
家与道家,在理论源头上,本无不同;其所以不同者,乃在下手修炼的方法。道家
工夫,初下手时,与肉体有密切之关系;佛家工夫,专讲明心见性,不注意肉体上
之变化,遂令人无从捉摸。

印度本有小乘坐禅法,亦颇注意身内之景象,并不限定日期,证某种果位,获某种
神通。无奈中国佛教徒专喜空谈,不肯拼苦用功实行修炼,故大乘之说最为投机,
而小乘工夫无人过问矣。
*/第四节 道家与神仙家之异同/*
出家人光头无发者,名为和尚,头上蓄发挽髻者,名为道士。凡有眼看,皆能分
别。若一问及彼等修行方法其不同之处何在?非但普通人不能回答,即彼和尚道士
自己,亦莫明其妙。吾尝见和尚庵中供吕祖像,道士观中供如来像,又尝见某老僧
精神矍铄,问其坐功,乃邱祖小周天口诀。某老道化缘,口中声声念的乃是无量
佛。出家人尚且如此,何怪一般在家人认识不清?遇见吃斋诵经拜偶像者,不管他
是佛是道,是出家,是居俗,总而言之,送他一个修行人的雅号。至于修些什么,
行些什么,现在的效验如何?将来的成就如何?都不愿去研究。

当今之世,论及佛道之异同,已属多事。若再提起学道与学仙之分别,更觉曲高和
寡,知音者稀。虽然吾人求学,当以真理为依归,不可随世俗相浮沉。况且此等学
问,本是对上智之人说法,不是拿来普渡一般庸愚之士?因为此事非普通人所能胜
任,试观历史传记,每一个时代,数百年间,修行人何止千万?结果仅有少数人成
就,可以想见此事之困苦艰难,谈何容易。读者诸君若有大志者。不妨先下一番研
究工夫。把这条路认识清楚,然后再讲实行的方法,幸勿河汉斯言。

古时道家与神仙家,本截然两事。在《汉书》中,道家列为九流之一,神仙列为方技
之一。何谓九流?曰道家、曰儒家、曰阻阳家、曰法家、曰名家、曰墨家、曰纵横
家、曰杂家、曰农家,共为九家。后世俗语,有谓九流三教者。三教人人皆知,九
流则知者甚少,其实即发源于此。何谓方技?曰医经、曰经方、曰房中、曰神仙,
共分四种。考其类别之意,九流大都关于治术。方技则偏重于养生。治术是对人
的,养生是为己的。其宗旨自不同也。

老子为道家之祖。凡讲道无有过于老子者。一部《道德经》中,有讲天道的,有讲人
道的,有讲王道的,皆是杂记古圣哲之精义微言,并非专指某事某物而作此说。至
其最上一层、乃是讲道之本体。其言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其意盖谓道是宇
宙万物之根源,无名无形,绝对不二,圆满普遍,万古常存。所谓修道者,就是修
这个道,读者须要认识清楚。

今再论仙字的解释。仙字又可以写作僊,《字书》谓人年老而不死者曰仙。仙者迁
也,谓迁入山中也。古代传记,凡记载神仙历史者,其末后一句,大半是入山不知
所终,决不似普通人老死于牖下。至于学道者则不然,《论语》曰:“朝闻道,夕死
可矣。”《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日:“君子之道,造
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据此可知学道
不必定要长生不死。止求能闻道悟道证道,虽死无妨,不必一定要入山苦炼。虽伦
常日用之间,何处非道之所在,所患者人不能参透阴阳之消息耳。故凡种种奇怪骇
俗之事,皆学仙者所必有,而为学道者所厌闻。其不同如此。

再者:学道与学仙,前人意见,常有冲突处。唐白居易诗云:“皇皇道祖五千言,
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此盖据老子之说以谤仙也。又抱朴子云:“五
千言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
喜之徒,虽祖述黄老,但永无至言。或复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其去神仙
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此又据神仙之说,以谤道也。

历代以来,如此类者,数不胜数,皆是己而非人,党同而伐异,其实皆搔不著痒
处,亦犹之乎佛教中性宗与相宗对立,净土与参禅互讦,徒费唇舌而已。至于后世
之性相融通,禅净双修等法门。若可以调和于二者之间矣。然不免骑墙之诮。道之
与仙,亦犹是也。

人生斯世,资质本至不齐,境遇又不一律。能学佛者,未必能学道,能学道者,未
必能学仙。此言其人之才力有胜任与不胜任之分。凡好学佛者,未必好道;好道
者,未必好仙。此言其人之性情有相近与不相近之别,既不能舍己以从人,又何能
强人以就我?只要大体无差,不妨各行其是,毋庸彼此互相攻击,徒见其器量之小耳。
*第四章 口诀之来源*
上古时代,没有纸笔墨现。若想做几部书,流传于世,供大家阅看,是一件最困难
的事。故凡有玄微的理论,切实的工夫,以及普通处世的格言,都是师以口讲,弟
以耳听。犹恐语句太多,不能记忆,遂将其中最关紧要者,摘出几句,编成简括有
韵的文章,便于使人背诵不忘,临时即可应用。其例如后:

《曲礼》曰:“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事从俗,将上堂,身必扬。将入户,视必
下。游毋倨,立毋破,坐毋箕,寝毋伏。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
极。”以上皆言做人的道理。

《书经》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十六个字,将修养的
道理,已包括尽了。

《易经·系辞》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后世丹经所言阴
阳的道理,不能外此。

《老子道德经》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
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即后世丹经所谓先天一炁之说。

《庄子·在宥篇》引广成子教黄帝之言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
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
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
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
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
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圆顿按: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凡后世丹经所言,
炼已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
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
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

《列子·天瑞篇》引《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六句古语,本在《道德经》内,读者必认为老子自己做
的。今观《列子》所引,明明说是黄帝之书,可见此语乃自黄帝以来历代相传的口
诀,不是老子自造的。传到于今,已经过四千六百余年矣。

以上数条,略见一斑。诸如此类,皆可名为口诀。秦汉以前的古书,常有此种口
诀,隐藏在里面。后人往往忽略过去,钩玄录非考古之文章,亦不必详征博引,仅
使学者心知其意而已。
*/第一节 传口诀之慎重/*
道书丹经,所习用的口诀二字,其初盖出于《参同契》书中。其言曰:“三五与一,
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据此可知魏伯阳真人之意,就是不愿把口诀写
在书上,所以满纸都是引证。读《参同契》者,莫想在书中寻出一个法子来。他自己
已经说过,其言曰:“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喑,绝道获罪诛;写情
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缀斯愚。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陈敷?”照
他的意思看起来,若完全写出,则恐泄天符;若闭口不谈,又恐绝道脉,弄得他说
也不好,不说也不好,真是进退两难。到了结果,下两句断语,就是“天道无适莫
兮,常传于贤者。”呜呼!魏祖之用心,亦良苦矣。

《参同契》既如此隐秘,试再求之于《黄庭经》。看其如何?《黄庭经》之言曰:“授者
曰师受者盟,云锦凤罗金纽缠;以代割发肌肤全,携手登山歃液丹,金书玉景乃可
宣。”据此可知黄庭一派传授,亦极端慎重,口诀亦不易得闻。

《参同》《黄庭》,皆如此其隐秘矣。试再求之于《抱朴子》,一则曰:“不得名师口
诀,不可轻作。”(《黄白篇》第十六)再则曰:“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
也。”(《释滞篇》第八)三则曰:“至要之言,又多不书,登坛歃血,乃传口诀。苟
非其人,虽裂地连城,金壁满堂,不妄以示之。”(《明本篇》第十一)诸如此类,
不可胜数。考《抱朴子·内篇》,本专讲神仙之术者,其重视口诀也,较之《参同》《黄
庭》,若出一辙。

以上三种古籍,如《参同契》,如《黄庭经》,如《抱朴子》,皆仙道门中最有价值之
书。其作书时代,距今已在一千五百年以上。后来所出各种内外丹法,以及符咒禁
术等类,大半是由此三部书脱化而出,纵偶有轶出范围之外者,其宗旨仍复相同。
所以历代以来,凡传授丹经法术,莫不以口诀为重。盖千载如一日也。
*/第二节 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
余昔年访道,执定一个见解,就是虚怀若谷。不管所遇之人,是正道、是旁门、是
邪术、是大乘、是小乘,总以得到口诀为最后之目的。故凡关于口诀一层,耳中所
闻者,实在多得无以复加。虽不能说白费光阴,徒劳心力,然在我所得的口诀中。
百分之五十,都是怪诞鄙陋,不能作用的。又有百分之二十。虽然能用,而无大效
验。其可以称为真正口诀者,仅百分之三十而已。

仅此百分之三十,尚有上中下三等之不同,难以一概而论。现在我对于口诀二字,
著实有点厌闻。俱因多年阅历,刻苦研求,遂发明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如后:

一、造化弄人,要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而修道者,偏要长生不死,或永死不
生,以与造化相反抗。设若你没有超群的毅力,绝顶的聪明,深宏的德量,结果定
归失败,到了失败以后,不咎自己资格欠缺,却怪为师者妄语。口诀不灵,是多收
一个徒弟,就多一层烦恼。因此非遇载道之器,不肯轻传。此为第一种理由。

二、凡事着得来容易,在自己心目中。看得就不十分贵重。一旦实行,必以游戏之
态度处之。世上人情,大都如此。修道是一种最高尚之事业,若视同游戏,请问能
有好结果否?因此传道者,常故意使学道者受过相当之困难,以观察其人是否有诚
恳之心志,所以不肯轻传。此为第二种理由。

三、道是宇宙万物所共有的,法是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术是依法证道或护法行道之
种种手段。道只有一,法则有上中下三等之差别,术更有古今邪正巧拙利害之不
同。道可以公开宣讲,与千万人听闻。著书立说,与全世界相见。法当按三等之阶
级,选择上中下三等根器而授之,不可以一法教多人,免致杆格不通。术更须择时
择地择人择社会环境,而酌量其可传与不可传。有几种秘术,虽能速获神效,而未
免惊世骇俗,易招毁谤。若一显扬,必生反动,对于实行上大有障碍。宁可秘而藏
之,免致门外汉乱加批评。因此不肯轻传。此为第三种理由。

四、为传道之师者,亦有三等资格。第一等是已经完全修炼成功的人,或是古代圣
真之化身。第二等是一半修炼成功的人,其肉体上之生理,与凡失绝不相同。这两
等人,传道即传道而已,没有什么交换条件,亦无须要凡人去帮助他。第三等的是
已经千辛万苦,得受口诀,但因环境不佳,经济困难,未能实行用功修炼,只得根
于人类互助之原则,寻觅一个有财力可以帮助自己修道的人,而后传之;但其人虽
有财力可以助我,而品德欠优,不足为载道之器者,照例亦不许传授。此为第四种
理由。

附告:读者至此,不要误会,以为作书者心中想人帮助,故意造出许多谣言。老实
说一句,我现在的程度,虽然不敢与第二等资格并肩;但可以凭我个人的力量,赶
上前去,尚不十分困难,毋须要人帮助。我现在所做的事,都是为人,不是为己。
若欲独善其身,自然有我分内应该进行之事,何必在此舞文弄墨,惹许多麻烦?读
者须要把市侩的习气除脱,然后看我的书,方没有障碍。

五、为师者当日学得口诀时,必定要发一种誓词。如“不许妄传匪人,若妄传者,
必遭灾祸。”等语,此乃最平常之誓词。尚有比这个更厉害的。如“生受人天之诛,
死受地狱之苦。”等语。既然发过这许多誓,自己总不免忐忑于心。因此为师者,
日后传人,都是战战兢兢,恐怕自己偶不小心,犯了誓语,所以不肯轻传。此为第
五种理由。

六、为师者自己当日得传口诀,很不容易。或经过许多岁月,或历过许多艰辛,或
受过许多磨折,最后方能得诀归来。从此他就认定了自己生平所经历之过程,就是
普通一般初学人的榜样。设若你所经历者,不合于他自己当日之过程,他以为太便
宜于你,非普通学人之本分。因此不肯轻传。此为第六种理由。

七、地元丹诀,黄白点金术,自古至今,皆守秘密,不肯公开。但每一个朝代,总
有几人承受此法。

从前生活程度,比较现代是很低。他们修道的人,本不想发财,只要一个月炼出几
两银子,就可过生活,不是隐于山林,就是混于城市。彼既无求于人、人亦不能识
他.像这一类的口诀,也是不易得闻。设若公开宣布,大家都会炼,银子生产过
剩,必要扰乱全国金融,又恐匪人得之藉此作威作福,所以不肯轻传。此为第七种
理由。

八、剑术,也是极端秘密之一种.上等的名为剑仙,次等的叫做剑客。他们的戒
律,不许管国家大事。现在常听人说,彼等为何不替国家出力?这都是门外话,决
不可拿看小说的眼光去猜想。究竟他们费二十年光阴,牺牲一切,专炼此术,作什
么用处呢?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一派,乃地仙门中之旁支。他们修炼,是要跑到悬涯绝
壑,采取灵药,服食辟谷,吐纳呼吸,噏受日精月华。各种工夫与金丹法门隐居城
市修炼者不同。假使在深山中,遇到毒蛇猛兽,肉体无力抵抗之时,就用剑气去降
伏。待到二三百年以后,道成尸解。肉体既不要保存,剑术遂归于无用。

他们若有不甘于小成者,半途上再求进一步的工夫,参透造化阴阳之消息,拿出旋
乾转坤之手段,将后天金气,变而为先天金气。于是又走向金丹大道正路上来了。
这种人性情甚为固执而冷僻。若是你的资格不合于他的条件,无论如何,他决不肯
相传.此为第八种理由。

前几年在四川重庆一带,传授剑术的那位先生,难免带点江湖上的习气。他收了许
多徒弟,弄了不少金钱,在他自己,甚为得计;可借剑仙名誉,被他丧尽。西北几
省,也有人在制造剑仙的神话,完全与真实剑仙事迹不同。吾恐又是一种欺诈手
段,好道诸君,切切不可入其圈套。

九、符咒祭炼,遣神役鬼,降妖捉怪,搬运变化,三蹻五遁,障眼定身,拘蛇捕
狐,种种奇怪法术,十分之九都是假的.然而真假是对峙的名词。有假必有真,其
真者若误传匪人,则国家社会皆受其影响。传者受者同遭灾害。如昔日白莲教之类
皆是。所以不肯轻传。此为第九种理由。

十、祝由医病,符水救急,运气按摩,针灸点穴,这都是他们一生衣食之资。你若
没有相当的报酬,决不能得到他们的口诀。其中也有专以救济为怀,不靠此谋生
者,虽不吝于传人;但学者亦不许营业。若私自收人家报酬,又违背他们的戒律,
连累师父,所以不肯轻传。此为第十种理由。

十一、内家外家两派武术入门的架子,以及普通的拳脚,虽可以公开传人,稍为深
一点的,就要正式拜师父,才肯指示其中奥妙,不能随便乱说。尚有家传绝艺,只
传儿子不传徒弟者,亦常有之。一者恐怕徒弟学会了要打师父,二者徒弟不能担负
养活师父一家的重大责任。若拜方外人做师父,就没有第二个问题。你若是运气
好,非但师父不要你养活,并且师父还可供给你的用度。然第一个问题仍不能免,
总要稍为留点秘密本领,防备徒弟倒戈。所以中国武术,愈传愈劣,一代不如一
代。此为第十一种理由。

十二、佛教耶教,是世界性,道学仙术,是种族性。凡含有世界性的宗教,无论你
们是什么种族,总普遍欢迎你们加入他们的教团。你不信,劝你信;你既信,拉你进。

至于道学仙术,恰好立在反对的地位。设若你不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你就莫想得
他丝毫真诀。我当日学道时,曾经照例发过誓语,永不公开。就是怕让外国人得
著,去拼命死炼。假使他们一旦炼成功,真似虎之添翼。我们中华民族,更要望尘
莫及了。不如保留这点老祖宗的遗传,尚有几分希望。将来或可以拿肉体炼出的神
通,打倒科学战争的利器,降伏一般嗜杀的魔王。因此不肯轻传。此为第十二种理由。

或问佛教重慈悲,耶教讲博爱,就算老氏之教,与佛耶二教不同。然观《道德经》所
云:清净无为,退让不争,柔弱者生之徒,强梁者不得其死等语,皆是老子的本
旨。外国人果真信仰道教,决不至于恃强凌弱,以侵略为能事。此条所言不敢公开
之理由,未免过虑。答曰:请观东方之佛教国,慈悲何在?欧洲各国,大半信仰耶
稣教,博爱又何在?

这些都是空谈。在实际上行为,极端相反。况且我等今日所研究者,乃中华民族自
古相传之仙术,不是宗教,不是道德,更不是专讲心性的工夫。圣贤君子学此术,
固不失为圣贤君子,强盗小人学此术,仍旧是一个强盗小人,甚至于增加其作恶之
能力。历代仙师所以严守秘密,不肯轻传,确是理由充足,非过虑也。

十三、神仙家的思想理论与方术,综合而观,可以称为超人哲学。虽其中法门,种
种不同,程度有深浅之殊,成功有迟速之异。然其本旨,总在平改变现实之人生,
不在乎创立迷信之宗教。后世一般宗教家,常感觉自己教义上空疏,不足资以号
召,每每利用神仙之学说,混合于其教义内,以装饰自己之门庭。

试看各处秘密小教,以及某会某坛某社某院等等,遍布全国。你若加入彼等团体之
内,即可以窥见一鳞半爪,若隐若现,似乎真有神仙降世,暗作主持。及考察彼等
全部之理论,对于古代神仙家之学说,大都隔膜而不能贯通,并且将圣贤仙佛菩萨
鬼神,夹杂一处,七扯八拉,于是乎神仙本来面目遂无人认识。

幸而彼等未窥堂奥,仅仅涉及皮毛,故关于神仙家根本学说,尚不至被彼等摇动。
假使使今日毫无疑虑,将天元神丹,地元黄白,并《参同》《悟真》之秘诀,完全公
开,让彼等得知,其合意者,则作为彼等资以号召之材料,其不合意者,则假借仙
佛名义,胡乱批评,贻误后学,是未见公开之利,而先受公开之害。因此不肯轻
传。此为第十三种理由。

十四、上条所言,乃过去与现在之流弊,尚有将来之隐患,亦不可不防。盖旧式教
徒,志在保守,故对于非彼教所有者,概目为外道。神仙亦在彼等排斥之列,虽嫌
其气量狭隘,不能容人,亦喜其界限分明,各存真相。所患者就是新式教徒,志在
侵略,每欲将他教之特长,以及神仙家之秘术,尽收摄于己教范围之内,以造成他
们的新教义。显宗能容纳者,即入于显宗,显宗不能容纳者,概归于密宗。其手段
譬如商家之盘店,把我们店面的招牌取下,又把我们店中存货搬到他们店中,改换
他们的招牌,出售于市,并且大登广告,说是他们本厂制造的。假使此计一朝实
行。中华民族自古相传之道术,就要被他们销减干净。吾辈忝为黄帝子孙,不能不
努力保存先代之遗泽。因此不肯轻传。此为第十四种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