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分级制度后的现象:刘勇:明清思想文化史 - 留声机 - 我们的明清史 - Powered by Discu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09:53

刘勇:明清思想文化史

.keysearch{ border:1px solid #E6E7E1;padding:4px; width:500px;} .keysearch_title{ background-color:#1E4B7E;padding:2px 0; height:24px;} .keysearch_title form{padding:0px; margin:0px;} .keysearch_title h3{color:#C3D3E4;font-size:12px;margin:0px;padding:5px 0 0 10px;} .keysearch_title h3 strong{font-size:14px;} .keysearch_form{ float:right;margin-right:10px;} .keysearch_content{font-size:12px;} .keysearch_content ul{ list-style:none;margin:0px;padding:0px;} .keysearch_content li{ line-height:34px; border-bottom:1px solid #E6E7E1;padding-left:8px;} .keysearch_content li a{color:#444;} .keysearch_content li span{color:#1E4B7E;} .keysearch_more{ border:none !important;} .keysearch_more a{color:#09C !important;}

关于“台大学报pdf”的内容

  • 本站搜索更多关于“台大学报pdf”的内容
一、明代文獻介紹
  1、簡明版
●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明代的歷史著述》,載牟復禮、崔瑞德編:《劍橋中國明代史》上冊第12章,張書生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頁777-833。
●山根幸夫主編:《中國史研究入門》(增訂本)下冊第八章《明代》第四節“史籍解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頁752-780。

  2、詳細版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瞿鳳起, 潘景鄭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001年新版附索引。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83。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Wolfgang Franke(傅吾康),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明代史籍彙考》)Kuala Lumpur :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8.
●錢茂偉:《明代史學編年考》,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
●李小林、李晟文編:《明史研究備覽》第三章《資料和工具書》,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頁260-372。
●趙毅、欒凡編:《20世紀明史研究綜述》第三章第一節“史料介紹”,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頁257-303。

二、專業研究工具

  1、文獻資訊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天津圖書館編:《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書名索引》,濟南:齊魯書社,2003。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聯合導航系統:http://202.96.31.45/
●臺灣公藏善本書目索引:http://nbinet1.ncl.edu.tw/screens/chrish.htm
●崔建英輯訂,賈衛民、李曉亞參訂:《明別集版本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
●山根幸夫編:《日本現存明人文集目錄》,東京:汲古書院,1978。
●黃仁生:《日本現藏稀見元明文集考證與提要》,長沙:岳麓书社,2004。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明人文集聯合目錄與篇名索引資料庫”:
http://nclcc.ncl.edu.tw/ttscgi/t ... @0.9606650907307273
●復旦大學圖書館古典文獻數據庫“明人文集書目”:
http://www.library.fudan.edu.cn:8080/guji/
●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http://www.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

  2、傳記資料
●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王德毅編:《明人別名字號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楊廷福、楊同甫編:《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田繼綜編:《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第24号。Taipei : Distributed by Chinese Materials and Research Aids Service Center, 1966。
●臺灣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7。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明人文集聯合目錄與篇名索引資料庫”:
http://nclcc.ncl.edu.tw/ttscgi/t ... @0.9606650907307273
●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
●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索引》,臺北:明文書局,1991。
●謝巍編:《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北京:中華書局,1992。
●山根幸夫主編,小川尚、松山康子協編:《日本現存明代地方志傳記索引稿》,東京:東洋文庫明代史硏究室,1964。臺灣改編本:《明代地方志傳記索引:中日現藏三百種》,臺北:大化書局,1986。
●L. Carrington Goodrich, Chao Ying Fang, eds.,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明代名人傳》).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3、研究論著索引
●中國社科院明史研究室編:《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dlib.edu.cnki.net/kns50/
●“國家圖書館”臺灣文史哲論文集篇目索引系統:http://memory.ncl.edu.tw/tm_sd/index.jsp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篇目縮影影像系統:http://readopac3.ncl.edu.tw/ncl3/index.jsp?la=c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編:《東洋學文獻類目》(《東洋史硏究文獻類目》、《東洋學硏究文獻類目》),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1934-。
●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http://www.kanji.zinbun.kyoto-u. ... index.html.ja.utf-8
●山根幸夫編:《新編明代史硏究文献目錄:付韓囯明代史文献目錄》,東京:汲古書院,1993。
●山根幸夫編:《明代史硏究文献目錄1993-2003》,東京:汲古書院,2005。
●劉錚雲:“唐宋明清史書目資料庫”,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頁”內:
http://www.ihp.sinica.edu.tw/new/index.htm

    4、明史研究刊物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明史硏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中國明史學會主辦:《明史研究》,合肥:黃山書社,1991-。
●明史硏究小組編:《明史研究專刊》,臺北:明史硏究小組,1978-。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明代研究通訊》(《明代研究》),臺北:中國明代研學會,1998-。
●明代史硏究会編:《明代史研究》,東京:明代史硏究会,1974-。
●.Ming studies. Geneva, N.Y., etc.,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etc. no. 1- fall 1975-.

三、明史研究總結
●山根幸夫主編:《中國史研究入門》(增訂本)下冊第八章《明代》第一至三節,頁671-751。
●山根幸夫編:《新編明代史研究文獻目錄:付韓國明代史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1993。
●山根幸夫:《戰後日本的明史研究介紹》,《史學集刊》 2000年3期。
●山根幸夫:《八十年來日本的明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中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641-652。
●趙令揚:《近四十年中國大陸之明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505-514。
●徐泓:《六十年來明史之研究》,《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74,頁379-452。
●李小林、李晟文編:《明史研究備覽》第一、二、四章,頁1-259、373-494。
●高明士主編:《中國史研究指南》v.4《明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吳智和、賴福順編著:《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v.5《明清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南炳文:《輝煌、曲折與啟示:20世紀中國明史研究回顧》,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趙毅、欒凡編:《20世紀明史研究綜述》。

四、明清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回顧與展望參考論著【標“★”為重點參考論著】

★陳榮捷:《歐美之陽明學》,《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頁149-79。
★吉田公平、市來津由彥:《日本宋明理學研究情況概述》,《中州學刊》1985年第3期,頁54-60。
★小島毅:《宋明思想史研究之新視點》,《古今論衡》(創刊號),1998年10月,頁44-52。
★朱鴻林:《傳記、文書與宋元明思想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2期(總第82期),頁201-228。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頁1-23。
★艾爾曼:《美國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展望》,《慶祝楊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頁593-601。
★艾爾曼:《中國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討論的意見》(代中文版序),載氏著《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囯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硏究》,趙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楊芳燕:《明清之際思想轉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現狀與方法的省察》,《漢學研究通訊》20:2(總78期),2001年5月,頁44-55。
★詹啟華:《在倒塌的偶像與高貴的夢想之間:中國思想史領域的劄記》,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頁30-76。
★吾妻重二:《美國的宋代思想研究》,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頁7-29。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2003年,頁177-194;亦載《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頁76-86。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兼論思想的本質與思想的功能》,《學人》第十二輯,1997年10月,頁1-28;收入氏著《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狹間直樹:《“中國近世主觀唯心論”的思想史建構——島田虔次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漢學研究通訊》22:1(總85期),2003年2月,頁18-25。
●郭齊勇:《中國大陸地區近五年來(1993-1997)的儒學研究》,劉述先主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臺灣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頁59-122。
●余英時:《學術思想史的創建及流變》,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古今論衡》第三期,1999年12月。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視域變化的意義》,《歷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18-32。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作》,《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小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頁1-9。
●葛兆光:《近年來文史研究領域的新變》,《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引言”,北京:三聯書店,2005,頁1-21。
●史華茲(Benjamin Schwartz):《關於中國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張永堂中譯,載《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導言》,程鋼中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頁1-15。
●Peter Zarrow:《近期西方有關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蔡玉慧譯,《新史学》第五卷第三期。
●Peter K. Bol(包弼德), “Neo-Confucianism and History: Some Issues for Historians,” 載日本中國史學會編:《中國史學》第六卷,1996年12月,頁1-23。
●包弼德:《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中國學術》第三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Peter K. Bol, “The ‘Localist Turn’ and ‘Local Identity’ in Later Imperial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Vol.24, No.2(December 2003):1-50.
●田浩(Hoyt C. Tillman.):《從宋代思想論到近代經濟發展》,《中國學術》總第十輯,2002年3期,北京:商務印書館。
●田浩:《80年代中葉以來美國的宋代思想史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4,1993。
●田浩:《儒學研究的一個新指向:新儒學與道學之間差異的檢討》,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頁77-97。
●李弘祺:《試論思想史的歷史研究》,載康樂、彭明輝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134-161。
●陳弱水、王汎森:《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思想與學術•導言》,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1-12。
●溝口雄三:《序言》,載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孫歌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1-11。
●溝口雄三:《禮教與革命中國》,《學人》第十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頁121-139。
●子安宣邦:《作為事件的徂徠學:思想史方法的再思考》,朱秋而中譯,《臺大歷史學報》29,2002。
●丸山真男:《關於思想史的思考方法:類型、范圍、對象》,載氏著《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化》,區建英中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五、通論參考論著【標“★”為重點參考論著】

★島田虔次:《朱子學與陽明學》,蔣國保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細讀《後記》,頁124-131】
★島田虔次:《明代思想的一個基調》,《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思想宗教》,頁125-136。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吳光、錢明、屠承先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細讀第一章《序論》,頁1-32】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索介然、龔穎譯,北京:中華書局,1997。【細讀《序章:圍繞中國式近代的淵源的討論》,頁9-50】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修訂本),臺北:蘭台出版社,2001。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第六章《明代理學與政治文化發微》,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頁158-214。
★陳來:《宋明理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細讀《引言》,頁1-19】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民國叢書》本,上海:上海書店,1990。修訂本為《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古清美:《宋明理學槪述》,臺北:臺灣書店,1996。
●島田虔次:《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甘萬萍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細讀《序》、《補論:王學左派論批判的批判》,頁1-9、143-167】
●溝口雄三:《明清時期的人性論》,《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思想宗教》,頁156-180
●W. T. de Bary, “Introduction”, in de Bary ed.,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pp.1-28.
●威拉德•彼得森:《晚明思想中的儒學》,載崔瑞德、牟复禮編:《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第十一章,楊品泉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頁674-755。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2# 发表于 2009-6-18 19:30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明清思想文化史”課程第三周閱讀資料(一)

《明儒學案•發凡》

  從來理學之書,前有周海門《聖學宗傳》,近有孫鍾元《理學宗傳》,諸儒之說頗備。然陶石簣《與焦弱侯書》云:“海門意謂身居山澤,見聞狹陋,嘗願博求文獻,廣所未備,非敢便稱定本也。”且各家自有宗旨,而海門主張禪學,擾金銀銅鐵為一器,是海門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也。鍾元雜收,不復甄別,其批註所及,未必得其要領,而其聞見亦猶之海門也。學者觀羲是書,而後知兩家之疎略。
  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學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讀其書,亦猶張騫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氐要領也。是編分別宗旨,如燈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盤,橫斜圓直,不可盡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於盤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
  嘗謂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獨於理學,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繭絲,無不辨晰,真能發先儒之所未發。程朱之闢釋氏,其說雖繁,總是只在跡上,其彌近理而亂真者,終是指他不出。明儒於毫釐之際,使無遁影。陶石簣亦曰:「若以見解論,當代諸公儘有高過者。」與羲言不期而合。
  每見鈔先儒語錄者,薈撮數條,不知去取之意謂何。其人一生之精神未嘗透露,如何見其學術?是編皆從全集纂要鉤玄,未嘗襲前人之舊本也。
  儒者之學,不同釋氏之五宗,必要貫串到青原、南嶽。夫子既焉不學,濂溪無待而興,象山不聞所受。然其間程朱之至何、王、金、許,數百年之後,猶用高曾之規矩,非如釋氏之附會源流而已。故此編以有所授受者分為各案,其特起者、後之學者不甚著者,總列諸儒之案。
  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凡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生之業也。此編所列,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學者於其不同處,正宜著眼理會,所謂一本而萬殊也。以水濟水,豈是學問!
  胡季隨從學晦翁,晦翁使讀《孟子》。他日問季隨“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季隨以所見解,晦翁以為非,且謂其讀書鹵莽不思。季隨思之既苦,因以致疾,晦翁始言之。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此書未免風光狼籍,學者徒增見解,不作切實工夫,則羲反以此書得罪於天下矣。
  是書搜羅頗廣,然一人之聞見有限,尚容陸續訪求。即羲所見而復失去者,如朱布衣語錄,韓苑洛、南瑞泉、穆玄庵、范栗齋諸公集,皆不曾采入。海內有斯文之責者,其不吝教我,此非末學一人之事也。
  姚江黃宗羲識。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3# 发表于 2009-6-18 19:31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明清思想文化史”課程第三周閱讀資料(二)

《明儒學案序》(原本)

    盈天地皆心也,變化不測,不能不萬殊。心無本體,工夫⑴所至,即其本體。故窮理者,窮此心之萬殊,非窮萬物之萬殊也。⑵是以古之君子,寧鑿五丁之間道,不假邯鄲之野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於一途,使美厥靈根者,化為焦芽絕港。
  夫先儒之語錄,人人不同,只是印我之心體變動不居⑶。若執定成局,終是受用不得。此無他,修德而後可講學。今講學而不修德,又何怪其舉一而廢百乎?時風愈下,兔園稱儒,實老生之變相;坊人詭計,借名母以行書。誰立廟庭之中正,九品參差;大類釋氏之源流,五宗水火。遂使杏壇塊土為一鬨之市,可哀也夫!   
  羲幼遭家難,先師蕺山先生視羲如子,扶危定傾,日聞緒言,小子矍矍⑷,夢奠之後,始從遺書得其宗旨,而同門之友多歸忠節。歲己酉,毘陵鄆仲昇來越,著《劉子節要》。仲昇,先師之高第弟子也。書成,羲送之江干,仲昇執手丁寧曰:“今日知先師之學者,惟吾與子兩人,議論不容不歸一,惟於先師言意所在,宜稍為通融。”羲曰:“先師所以異於諸儒者,正在於意,寧可不為發明?”仲昇欲羲敘其《節要》,羲終不敢。是則仲昇於殊途百慮之學,尚有成局之未化也⑸。
  羲為《明儒學案》,上下諸先生,深淺各得,醇疵互見,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萬殊者而後成家,未嘗以懵懂精神冒人糟粕。於是為之分源別派,使其宗旨歷然,由是而之焉,固聖人之耳目也。間有發明,一本之先師,非敢有所增損其間。此猶中衢之罇,後人但持瓦甌樿杓,隨意取之,無有不滿腹者矣。
  書成於丙辰之後,中州許酉山暨萬貞一各刻數卷,而未竣其事。⑹然鈔本流傳,頗為好學者所識⑺。往時湯公潛菴有云:“《學案》宗旨雜越,茍善讀之,未始非一貫。”此陳介眉所傳述語也。⑻壬申七月,一病幾革,文字因緣,一切屏除。仇滄柱都下寓書,言北地隱士⑼賈若水者,手錄是書而歎曰:“此明室數百年學脈⑽也,可聽之埋沒乎?”亡何,賈君逝⑾,其子醇菴承遺命刻之。嗟乎!溫公《通鑑》成,歎世人首尾畢讀者少⑿。此書何幸,而累為君子所不棄乎!暫徹呻吟,口授兒子百家書之。
             康熙癸酉歲,紫筠齋謹梓。

⑴《黃宗羲全集》第十冊所收《南雷詩文集》作“功力”。
⑵《文集》下有“窮心則物莫能遁,窮物則心滯在一隅。”
⑶《文集》作“只是印我心體之變動不居”。
⑷《文集》作“蹻蹻”。
⑸《文集》下有“況於他人乎?”
⑹《文集》作“許酉山暨刻數卷而止,萬貞一又刻之而未畢。”
⑺《文集》此句無。
⑻《文集》以上諸句作“陳介眉以謹守之學,讀之而轉手。湯潛庵謂餘曰﹕`學案宗旨雜越,苟善讀之,未始非一貫。'”
⑼《文集》無“隱士”二字。
⑽《文集》作“數百歲之書”。
⑾《文集》“逝”作“死”。
⑿《文集》此句作“歎覽者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能讀之終篇,惟王益柔爾。”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4# 发表于 2009-6-18 19:31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明清思想文化史”課程第三周閱讀資料(三)

《明儒學案序》(改本)

  盈天地間①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故窮天地萬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後之學者,錯會前賢之意,以為此理懸空於天地萬物之間,吾從而窮之,不幾於義外乎?此處一差,則萬殊不能歸一。夫苟工夫著到,不離此心,則萬殊總為一致。學術之不同,正以見道體之無盡②也。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於一途,剿其成說,以衡量古今,稍有異同,即詆之為離經畔道,時風眾勢,不免為黃芽白葦③之歸耳。夫道猶海也,江、淮、河、漢以至涇、渭蹄【足岑】,莫不晝夜曲折以趨之,其各自為水者,至於海而為一水矣。使為海若者,汱然自喜曰:“咨爾諸水,導源而來,不有緩急平險、清濁遠近之殊乎?不可謂盡吾之族類也,盍各返爾故處!”如是則不待尾閭之泄,而蓬萊有清淺之患矣。今之好同惡異者,何以異是?
  有明事功文章,未必能越前代,至於講學,余妄謂過之。諸先生學不一途,師門宗旨,或析之為數家,終身學術,每久之而一變。二氏之學,程、朱闢之,未必廓如,而明儒身入其中,軒豁呈露。用毉家倒倉之法,二氏之葛藤,無乃為焦芽乎④?諸先生不肯以朦膧精袖冒人糟粕,雖淺深詳略之不同,要不可謂無見於道者也。余於是分其宗旨,別其源流,與同門姜定庵、董無休操⑤其大要,以著於篇,聽學者從而自擇。中衢之罇,持瓦甌樿杓而往,無不滿腹而去者。湯潛庵曰:“《學案》宗旨雜越,苟善讀之,未始非一貫也。”陳介眉曰:“《學案》如《王會圖》,洞心駭目,始見天王之大,總括宇宙。”
  書成於丙辰之後,許酉山刻數卷而止,萬貞一又刻之而未畢。壬申七月,余病幾革,文字因緣,一切屏除,仇滄柱都中寓書,言北地賈若水見《學案》而歎曰:“此明室數百歲之書也,可聽之埋沒乎!”亡何賈君亡⑥,其子醇庵承遺命刻之。嗟乎!余於賈君,邈不相聞,而精神所感,不異同室把臂。余則何能,顧賈君之所以續慧命者,其功偉矣。
                黃宗羲序。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歲,德輝堂謹梓。
①《黃梨洲文集》(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出版。以下簡稱《文集》)無“間”字。
②《文集》“盡”下作“即如聖門,師、商之論交,游、夏之論教,何曾歸一?終不可謂此是而彼非也”。
③《文集》作“黃茅白葦”,是。
④《文集》“法”下有“也”字,無“二氏之葛藤,無乃為焦芽乎”句。
⑤《文集》“操”作“撮”。
⑥《文集》“亡”作“死”。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5# 发表于 2009-6-18 19:32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明清思想文化史”課程第三周閱讀論著目錄

注意:請選修本課程的同學儘量覓讀下列論著中的指定部分,其中一部分資料已經上傳到歷史系ftp。標“★”為重點參閱。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五《陽明學派之餘波及其修正》,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頁57-60。【注意其論證方式】
★錢穆:《黃梨洲的〈明儒學案〉、全謝山的〈宋元學案〉》、《從黃全兩學案講到章實齋〈文史通義〉》,載氏著《中國史學名著》,北京:三聯書店,2000,頁231-257。
★錢穆:《讀劉蕺山集》,載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錢賓四先生全集》本第21冊,1994,頁351-366。【簡體字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朱鴻林:《明儒學案點校釋誤》“前言”、“凡例”,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91,頁1-15。
★朱鴻林:《為學方案:學案著作的性質與意義》,《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355-378。
★朱鴻林:《〈明儒學案•白沙學案〉的文本問題》,原載《燕京學報》新十六期(2004年5月);收入《明人著作與生平發微》,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123-169。
★陳祖武:《〈明儒學案〉雜識》,《清儒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頁17-33。
★陳祖武:《中國學案史》第六章,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吳光:《明儒學案考》,在氏著《黃宗羲著作彙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頁11-28;亦載《黃宗羲全集》第八冊,頁999-1016。
★古清美:《從明儒學案談黃梨洲思想上的幾個問題》,《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頁351-394。
★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下冊第二十八章《明儒學案及其對明代理學的總結》,頁788-821。
★陳榮捷:《論明儒學案之師說》,《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頁181-190。
●山井湧:《明儒學案の四庫提要をめぐって》,載氏著《明清思想史の硏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80,頁298-319。【此文有中譯】
●司徒琳(Lynn A. Struve),《〈明夷待訪錄〉與〈明儒學案〉的再評價》,載吳光主編,《黃宗羲論:國際黃宗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287-302。
●Lynn A. Struve(司徒琳), “Huang Zongxi in Context: A Reappraisal of His Major Writing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7.3(August 1988):479-481.
●阮芝生:《學案體裁源流初探》,載臺灣大學編《史原》第2期,1971年;收入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上冊,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頁574-596。
●黃進興:《“學案”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從李紱〈陸子學譜〉談起》、《“學案”體裁補論》,載氏著《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頁393-433。【此書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簡體字版,訛字較多】
●Julia Ching, “Introduction”, in The Records of Ming Scholar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7, pp.1-37. 【The records of Ming scholars,by Huang Tsung-hsi ; a selected translation edited by Julia Ching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Chaoying Fang.】
●劉述先:《黃宗羲的心學定位》第五章《黃宗羲明儒學案義理的解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頁84-105。
●鍾彩鈞:《黃宗羲〈明儒學案〉的異本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八卷第二期(2008.06)頁111-121。
●史革新:《略論清初的學術史編寫》,《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4期(總112期),頁38-47。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6# 发表于 2009-6-18 19:33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明清思想文化史”第五講閱讀資料

■、研讀論著【標“★”為必讀】
★朱鴻林:《丘濬〈朱子學的〉與宋元明初朱子學的相關問題》,《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120-142。
★Hung-lam Chu(朱鴻林). “Intellectual Trends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十五世紀之學術趨勢》)Ming Studies 27 (1989), pp. 1-33.
★古清美:《明代前半期理學的變化和發展》,《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扣緊心與理一”進行論述,“呈顯出理學即將轉化的端倪”。
★陳榮捷:《早期明代之程朱學派》,《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頁215-228。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下卷第一編《明初的理學》第一第二章“明初朱學統治的確立•論三部《大全》”。
★山井湧:《經書和糟粕》,辛冠潔等編譯:《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405-426。
●錢穆:《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載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 。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第六章《明代理學與政治文化發微》,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頁158-211。
●Chien Yu-wen(簡又文), “Ch’en Hsien-chang’s Philosophy of the Natural,” in Wm. Theodore de Bary, ed.,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pp. 53-92.
●艾爾曼:《帝制中國晚期的科舉文化》第二章“明初的皇權、文化紛爭(政治)和科舉”。
●艾爾曼:《南宋至明初科舉科目之變遷及元朝在經學歷史的角色》,楊晉龍、陳淑誼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籌備處,2000。
●艾爾曼:《明代政治與經學:周公輔成王》,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籌備處,1996。
●陳來:《宋明理學》第四章《明代前期理學的發展》,頁219-258。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7# 发表于 2009-6-18 19:33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明清思想文化史”第七講閱讀資料

■、研讀論著【標“★”為重點參閱】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第六章第二、三節,頁175-211。
★朱鴻林:《〈王文成公全書〉刊行與王陽明從祀爭議的意義》,《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頁312-333。
★朱鴻林:《黃佐與王陽明之會》,《燕京學報》新21期,2006年11月。
★古清美:《王陽明致良知說的詮釋》,《明代理學論文集》頁89-140。
★錢德洪等編:《王陽明年譜》,《王陽明全集》卷三三-三七。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十《姚江學案序》、王守仁傳。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灣學生書局,1983。
●島田虔次:《朱子學與陽明學》第三章第一節,頁78-96。
●陳來:《宋明理學》第五章第一節《王守仁》,頁257-282。
●鄒守益編:《王陽明先生圖譜》,《四庫未收書輯刊》4:17據淸鈔本影印、《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43册據民國三十年影印本影印。
●馮夢龍編:《(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古本小說叢刊》4:5、《中國古代孤本小說》v.3。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8# 发表于 2009-6-18 19:34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明清思想文化史”第八講參考書目

■ 參考論著【標“★”為重點參閱】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從明清思想基調的轉換看儒學的現代發展》、《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表現》,載《現代儒學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頁1-127。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第六章《明代理學與政治文化發微》,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頁158-214。
★W. T. de Bary, “Individualism and Humanitarianism in Late Ming Thought”, in de Bary ed.,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pp.145-247.
★嵇文甫:《左派王學》,《民國叢書》2 :7,上海:上海書店,1990。
★楊天石:《泰州學派》,北京:中華書局,1980。
●吳震:《陽明後學綜述》,《國學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亦載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3,2002年9月。
●酒井忠夫:《功過格的研究》,《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頁497-542。
●包筠雅:《功過格:明淸社會的道德秩序》三《關於超自然報應和積功的爭論》 ,杜正貞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張藝曦:《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
●Ronald G. Dimberg, The Sage and Society: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o Hsin-yin.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4.
●黃宣民:《顏鈞及其“大成仁道”》,《中國哲學》第16輯,1993,頁345-383。
●鍾彩鈞:《泰州學者顏山農的思想與講學——儒學的民間化與宗教化》,《中國哲學》第19輯,1998,頁22-44。
●王汎森:《明代心學家的社會角色——以顏鈞的“急救心火”為例》,《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陳來:《明代的民間儒學與民間宗教——顏山農思想的特色》,《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彭國翔:《王心齋後人的思想與實踐》,《國學研究》第14卷,2004年12月,頁75-114。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第二、第三章,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頁15-72。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第三、第四章。
●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第4卷下冊第二十二至二十四章。
●侯外廬主編:《宋明理學史》下卷第二編第十六、十七章。
●陳來:《宋明理學》第五章《明代中後期的理學》。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序章《圍繞中國式近代的淵源的討論》、上論《明代後期的思想轉換》。

  ■參考文獻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三二——三六《泰州學案》。
●王艮:《重刻心齋王先生語錄》二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册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刻本。
●顏鈞:《顏鈞集》,黃宣民點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何心隱:《何心隱集》,容肇祖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60。
●羅汝芳:《羅汝芳集》,方祖猷等編校整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李贄:《焚書 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9# 发表于 2009-6-18 19:34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明清思想文化史”第九講參考書目

第九講 《大學》改本•詮釋與學說建構

■ 參考論著【標“★”為重點參閱】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黃進興:《理學、考據學與政治:以〈大學〉改本的發展為例證》,《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王汎森:《明代後期的造偽與思想爭論》,《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林慶彰:《豐坊與姚士粦》,臺北:東吳大學,1978。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
●詹海雲:《陳乾初〈大學辨〉硏究:兼論其在明末清初學術史上的意義》,臺北:明文書局,1986。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林慶彰:《劉宗周與〈大學〉》,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籌備處,1998,頁317-336。
●張藝曦:《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漢學研究》24.1,2006,頁235-68。
●Bruce Rusk, “Not Written in Stone: Ming Readers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Impact of Forger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6.1, 2006, pp.189-231.
●佐野公治:《四書學史の硏究》,東京:創文社,1988。

█參考文獻
●朱熹:《大學章句》,《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頁1-13。
●王守仁:《大學(古本)問》、《大學古本傍釋》,《王陽明全集》卷26、32;或《續修四庫全書》第159冊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百陵學山本影印。
●劉斯源輯:《大學古今本通考》十二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92册據臺灣漢學硏究中心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10# 发表于 2009-6-18 19:35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明清思想文化史”第十二講參考書目

一、參考論著【標“★”為重點參閱】
★劉子健《宋末所謂道統的成立》,《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陳榮捷《朱熹集新儒學之大成》,《朱學論集》。
陳榮捷《朱子解自得》,《朱子新探索》。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緒說二“道學、道統與‘政治文化’”(亦載《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第二章)
張亨《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6月,頁31-80。
★黃進興:《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
曹江紅《黃宗羲與《明史•道學傳》的廢置》,載陳支平主編:《第九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曁傅衣凌敎授誕辰九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頁385-92。
★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2006年6月
高瀨武次郎《道統傳》,羽田亨編:《內藤博士還曆祝賀支那學論叢》, 京都:弘文堂書房,1926。【已經復印,也有拍攝】
劉欣怡《王圻《續文獻通考?道統考》中的「文獻」與「道統」觀析論》,《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八卷第三期(2008.09)。
【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 ... news_catlog18.3.htm PDF版】
Wm. Theodore de Bary, Learning for one's self : essays on the individual in Neo-Confucian thought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Julia Ching, “Truth and Ideology: The Confucian Way(Tao) and Its Transmission (Tao-t’ung)”,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35, 第3期,1974年,頁371-388。
Wilson, Thomas A.. Genealogy of the Way: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s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第五章《北宋朝野人士對於契丹的看法》。
王賡武《小帝國的辭令:宋代與其鄰國的早期關係》,《王賡武自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1-82頁。

二、參考文獻
朱熹《中庸章句序》
黃榦《聖賢道統傳授總敘說》(《宋元學案》卷六三《勉齋學案》)
《宋史•道學傳》
《宋史紀事本末•道學崇黜》
黃宗羲《移史館論不宜立理學傳書》
周汝登《聖學宗傳》序言及目錄
孫奇逢《理學宗傳》序言及目錄
《明史•儒林傳》
熊賜履《學統》序言及目錄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11# 发表于 2009-6-18 19:35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明清思想文化史”第十五講參考書目

第十五講 講學與講會活動(附書院)
請同學覓讀下列參考書目中的部份論著【標“★”為重點參閱】: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第一、第二、第六章,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初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再版。
★朱鴻林:《黃佐與王陽明之會》,《燕京學報》新21期,2006年11月。【本系網頁上有PDF檔】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1993.9,收入《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思想與學術》卷。
★王汎森:《清初的講經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3,1997.9,頁503-588。
★酒井忠夫:《功過格的研究》,《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思想宗教》,頁497-542。
★包筠雅:《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第二、三章,杜正貞、張林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陳來:《明嘉靖時期王學知識人的會講活動》,《中國學術》第四輯(2000.10),收入氏著《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頁338-408。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第九章《陽明後學與講學運動》,頁421-459;亦見氏著《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引言”。
★古清美:《明末書院的講學及教育思想》,載《中國書院》,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小野和子:《明季黨社考》第四章《東林書院和黨》,李慶、張榮湄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37-167。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錢穆:《王門之講會》(1947年),《錢賓四先生全集》冊21,頁393-398。
●吳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 1522-1602》,北京:學林出版社,2003。
●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上海:中華書局發行,1934。
●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吳宣德:《江右王學與明中後期的江西教育發展》,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王崇峻:《明代書院講學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張藝曦:《講學與政治:明代中晚期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梁洪生:《江右王門學者的鄉族建設——以流坑村為例》,《新史學》8:1,1997.3,頁43-88。
●Kandice J. Hauf, “The Jiangyou Croup: Culture and Society in Sixteenth 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87.
●Anne Gerritsen, Ji'an Literati and the Local in Song-Yuan-Ming China. Leiden: Brill, 2007. pp.153-229.
●王崇峻:《明代中晚期江右王門學者的鄉村運動——以江西吉安府為中心》,《國立編譯館館刊》28:1(總第58號),1999年6月,頁181-209。
●張藝曦:《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裏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
●陳時龍:《明代關中地區的講學活動》(上)、(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7:215-54、28:93-130,2007年5月、11月。
●陳時龍:《十六、十七世紀徽州府的講會活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2003,頁133-184,收入其《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附錄。
●中純夫:《王畿の講學活動》,《富山大學人文學部紀要》第26期,1997,頁1-81。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12# 发表于 2009-6-18 19:38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常見版刻圖錄書目(陸續增添之中)

林申清:《宋元書刻牌記圖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07月。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編:《清代版刻牌記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國家圖書館分館普通古籍組編:《國家圖書館古籍藏書印選編》,北京:線裝書局,2004。
林申清:《中國藏書家印鑒》,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林申清:《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潘承弼、顧廷龍:《明代版本圖錄初編》,《民國叢書》5:100。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
周心慧主編:《明代版刻圖釋》,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趙前:《明代版刻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黃永年、賈二強:《清代版本圖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05月。
黃裳:《清代版刻一隅》(增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北京圖書館編輯:《中國版刻圖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年。
熊小明編著:《中國古籍版刻圖志》,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01月。
王國維等:《閩蜀浙粵刻書叢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回复 引用

TOP

kyo 该用户已被删除 13# 发表于 2009-6-18 23: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14# 发表于 2009-6-18 23:56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呵呵好啊,要不你把能找到的word版都贴到生员文集? 回复 引用

TOP

hsscb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sscby 当前离线

UID
帖子
162 
精华
积分
211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0 

版主

15# 发表于 2009-6-22 15:09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明清思想文化史”第十六講參考書目


第十六講 明末清初的學術思想轉向
20090623


請同學覓讀下列參考書目中的部份論著【標“★”為重點參閱】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反動與先驅”,“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上中,朱維錚校注《梁啓超論淸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一章,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島田虔次《朱子學與陽明學•後記》,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頁124-131。
★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頁170-290。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從明清思想基調的轉換看儒學的現代發展》、《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表現》,《現代儒學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1-127。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2 (1994):333-372。
★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3 (1998):557-587。
★溝口雄三《明清時期的人性論》,《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156-180。
★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第一、二章,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4-59。
●羅志田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載《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1-52。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下論第三章《清代前期新理觀的確立》,《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頁253-295。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一種道德嚴格主義》、《明末清初思想中之“宗旨”》、《清初思想趨向與〈劉子節要〉-兼論清初蕺山學派的分裂》,《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89-116、249-290。
●黃進興《理學、考據學與政治:以〈大學〉改本的發展為例證》,《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朱維錚《中國經學的近代行程》,載《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53-64;亦載《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頁3-12。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何冠彪《明末清初思想家對經學與理學之辨析》,《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頁1-51。
●李紀祥《清初浙東劉門的分化及劉學的解釋權之爭》,《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文集》頁703-728。
●李紀祥《明末淸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黃克武《清代考證學的淵源》,《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1期,1991年3月,頁140-154。

●小島毅《明代禮學的特點》,載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頁393-409。
●Kai-wing Chow,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ethics, classics, and lineage discourse.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35。
●張壽安《明清情欲論述與禮秩重省》,《漢學研究通訊》第78期,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