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发生的事真的假的:邓小平的富裕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22:24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邓小平的富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具体揭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问题的中国式回答,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根本价值旨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核和基础。邓小平的富裕观认为,面对国家的现实,加快进行经济建设,把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的工业国家,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邓小平坚持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而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在社会主义发展方略上,他提出以“三步走”的战略和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的根本思想,指出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和基础。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而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在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相对较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存在着贫富分化的危险,因此,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一、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邓小平就把“必须面对国家的现实,加快进行经济建设,把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的工业国家,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基本制度目标

  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明确指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而“在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是既面对国家的现实又面对群众的需要。他针对当时我国建设发展的实际,强调不要脱离国家的现实。他认为,教条主义就是脱离自己的现实。他说:“我们的国家很穷,很困难,任何时候不要忽略这个问题。不是讲增产节约吗?就是因为我们穷。我们要面对国家的现实,在建设当中考虑经济、实用、美观。”他针对一些人的思想实际,实事求是地指出:“有些同志讲美,美当然是好的,大家都是愿意美的,但是应该在经济实用的条件下,在可能的情况下照顾美观,实在不大美也就算了,等到将来富裕了再来讲美,今天主要讲经济讲实用。”【1】他认为,在面对国家的现实的基础上,还要面对群众的需要,不能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他用“骨头”和“肉”的关系来形象地说明这两者的关系,说明在国家建设中常常存在着忽略群众需要的倾向。“骨头”和“肉”是计划部门在分配基本建设投资时划分项目类别的一种形象化的说法。“骨头”一般指工业、交通建设项目。“肉”一般指配合生产和适应职工生活需要的各种设施,如科研、文教、卫生、商业服务网点、职工住宅和城市公用事业等。“骨头”和“肉”的形象比喻深刻地反映了邓小平的富裕观基础是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这种思想不断发展形成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点就内含性地带有“共同”实现“富强的国家”和“富裕的人民”的独创性特点。

  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的观点,要打破平均主义的羁绊和樊篱,要坚决批驳和破除“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左”的错误思想观点,树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的正确观念。

  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2】

  同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3】并且他认为,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

  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谈道:“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4】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他认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5】

  1992年初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他坚持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邓小平对于“共同富裕”这一构想的发展过程提纲挈领地进行梳理。他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7】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时刻,既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也为我们设想了发展进度的“时间表”。
        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在先富和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同时防止两极分化的原则思路。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改革开放的动员令。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邓小平提出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在“经济政策”问题上,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他明确指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8】他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全党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他坚持认为:“社会主义特征是搞集体富裕,它不产生剥削阶级。”【9】他强调:“林彪、‘四人帮’提倡什么穷社会主义、穷过渡、穷革命,我们反对那些荒谬反动的观点。但是,我们也反对现在要在中国实现所谓福利国家的观点,因为这不可能。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10】“我们提倡按劳分配,对有特别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这是坚定不移的。”【11】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大区别就体现在“共同富裕”之上:“如果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真正达到每人平均一千美元,那我们的日子比他们要好过得多,比他们两千美元还要好过。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他们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上。”【12】他指出:“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13】

  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讲话后,即席作了讲话,他说:“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14】

  1985年5月20日,邓小平同陈鼓应教授谈话,指出:“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15】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在回答提问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6】“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他认为这样做并没有违反社会主义的原则。他明确指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他认为,“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他提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而“更重要的是,搞这些改革,走这样的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结果。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17】

  1986年8月20日,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8】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迈克·华莱士问邓小平:“现在中国领导提出致富光荣的口号,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对此感到意外,这个口号同共产主义有什么关系?”邓小平回答说:“我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关于共产主义,‘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种观点,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我在一九七四年、一九七五年重新回到中央工作时就批驳了这种观点。正因为这样,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我又被打下去了。当时我告诉他们没有穷的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19】迈克·华莱士又说:“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我看到现在农民生活得很好,有摩托车、彩电,自己盖新房。你们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致富。他们把一部分收入交给国家,其余部分归自己。这跟我们的制度差不多,我们的人交完税,其余的就归自己。”邓小平说:“我们的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还有其他经济成分。现在在农村受到赞扬的有些万元户,一万元不过二三千美元,还是一年的收入,能够算富吗?我们就算富了,那能有多少?比起发达国家来,人均国民收入还是很低的。”【20】

  1986年12月30日,邓小平关于学生闹事问题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明确指出:“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在此基础上,“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认为,这就叫社会主义。邓小平坚信,“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他认为,这个道理已经得到证明,将来还会得到证明。“如果我们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时就能够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为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所以,邓小平强调:“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1】

  1990年4月7日,邓小平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谈话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2】
         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和基础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谈话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23】

  1983年4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代表团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24】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在谈话中,吉布尼说:“我们想,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多少年来,对美国来说是关闭的,现在要这样高速度实现现代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挑战,确实像重新开展一场革命似的。”邓小平回应说:“确实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这个问题现在是比较清楚了。过去‘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那是荒谬的。”“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25】

  1983年1月12日,邓小平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他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衡量集体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原则标准:“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26】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回京后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说:“中国发展经济从何着手?有位日本朋友提了两点建议。第一点,先把交通、通讯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第二点,实行高收入高消费的政策。后面这一点,我们国家情况有所不同,现在全国没有条件实行高收入高消费的政策。但如果将来沿海地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有了条件,收入就可以高一点,消费就可以增加一点,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27】

  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未必读过我的讲话。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农民把科技人员看成是帮助自己摆脱贫困的亲兄弟,称他们是‘财神爷’。‘财神爷’这个词,不是我的用语,是农民的发明。但是,他们的意思,同我在科学大会上讲的话是一样的。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希望大家放开手脚,把经济搞上去,把生产力搞上去。”【28】

  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谈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29】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全面论述了“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实践证明这些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但毕竟我们只是开步走。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从一九四九年建国到现在三十八年,这中间我们又确实有不少失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一九四九年取得全国政权后,解放了生产力,土地改革把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了。但是解放了生产力以后,如何发展生产力,这件事做得不好。主要是太急,政策偏‘左’,结果不但生产力没有顺利发展,反而受到了阻碍。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政治上的‘左’导致一九五八年经济上搞‘大跃进’,使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人民生活很困难。一九五九、一九六○、一九六一年三年非常困难,人民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说别的了。一九六二年开始好起来,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思想上没有解决问题,结果一九六六年开始搞‘文化大革命’,搞了十年,这是一场大灾难。”“这十年中,许多怪东西都出来了。要人们安于贫困落后,说什么宁要贫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就是‘四人帮’搞的那一套。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什么是按需分配?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达,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怎么搞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生产力不断发展,最后才能达到共产主义。‘四人帮’荒谬的理论导致中国处于贫困、停滞的状态。”他强调指出:“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说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30】
            五、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1986年6月18日,邓小平会见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联邦德国、巴西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荣氏亲属回国观光团部分成员和内地的荣氏亲属时谈道:“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二○○○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国家总的力量大了,那时办事情就不像现在这样困难了。比如,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办教育,就是五百亿美元,现在才七八十亿美元。如果拿出百分之五去搞国防,军费就可观了,但是我们不打算这样搞,因为我们不参加军备竞赛,总收入要更多地用来改善人民生活,用来办学。有了本世纪末的基础,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将更加强大,对世界和平就更加有利。”【31】

  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中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看来一千美元是有希望的。世界上一百几十个国家,那时我们恐怕还是在五十名以下吧,但是我们国家的力量就不同了。那时人口是十二亿至十二亿五千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万至一万二千亿美元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五十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虽然还是在几十名以下,但是中国是个中等发达的国家了。那时,十五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六万亿美元,这是以一九八○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计算的,这个数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我们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不仅国家力量不同了,人民生活也好了。”【32】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他说:“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经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也搞了一些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搞成功了,洲际导弹也搞成功了,但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文化大革命’当中,‘四人帮’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我们整个工作的重点转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把建设四个现代化作为几十年的奋斗目标。同时,鉴于过去的教训,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必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这样才制定了开放和改革的政策。开放是两个内容,一个对内开放,一个对外开放。我们首先开放农村,很快见效。有的地方一年翻身,有的地方两年翻身。农村取得经验之后,转到城市。现在城市改革已经搞了近三年的时间,要做的事情还多得很。对外开放,也很快收到成效。”“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困难比较多,特别是人口太多,现在就有十亿五千万,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总的来说,我们确定的目标不高。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那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我们的人均四千美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四千美元。特别是中国人口多,如果那时十五亿人口,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六万亿美元,属于世界前列。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所以,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33】

  1987年10月13日,邓小平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时指出:“‘四人帮’时期对共产主义的理解,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宁要贫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简直荒谬得很!马克思主义又叫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要物资的极大丰富,难道一个贫穷的社会能够按需分配?共产主义能够是贫穷的吗?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就是说,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当然分配中还会有差别,但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出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34】

  1988年5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雅克什时强调:“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本内容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35】

  六、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深刻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36】

  1992年12月18日,邓小平在阅读刊登在即日《参考消息》上的《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国》和《马克思主义新挑战更加令人生畏》两篇文章后指出: “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37】

  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与弟弟邓垦谈话说,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他说,提出“四个坚持”,以后怎么做,还有文章,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还有没有理清楚的东西。他认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他说,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比如刚才讲的分配问题。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38】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258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149页。

  【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150页。

  【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172页。

  【2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2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196页。

  【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2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2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2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2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2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2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108页。

  【2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3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3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162页。

  【3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

  【3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225页。

  【3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255页。

  【3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265页。

  【3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3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6-1357页。

  【38】《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