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可用的口红品牌:浅学习粗心的成因和矫正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2:40:49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整理时间:2009-08-14 11:11:34]
论文摘要:粗心;矫正策略;元认知能力
论文摘要摘要:学生学习中的失误除了常见的知识性、方法性错误外,因粗心而造成的错误也普遍存在。因此,了解学生学习粗心的目前状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粗心的成因,采取有效的矫正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生活中不难听到家长这样抱怨摘要:孩子语文考试时把“今”写成“令”,就因这多一笔,少得2分,进不了前几名;孩子数学能考100分,可非要把最后得数“18”写成“81”,为此扣分多遗憾……其实,这些都是粗心惹的“祸”。那么,什么是粗心?学生在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粗心现象?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养成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呢?
一、学习粗心的类型
粗心就是疏忽大意,在一般人看来本不该出错的地方出现错误。
有关探究表明,学生的粗心现象大致有两种类型摘要:一类是真性粗心,是指学生已经理解和把握了相关的知识,对于其中的某些新问题本来完全可以解决,但由于做题时不仔细,粗心大意,从而造成错误;另一类是假性粗心,是指学习上的新问题,从表面上看已经弄清楚,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感到困难,对新问题答不完全或说不清楚,总是对一部分错一部分,并给人以为是他粗心的假象。如,求半圆的周长时,一学生只算了圆弧的长度,没有加上弦的长度。其实这不是他一时疏忽,而是他不理解周长的概念,不知道周长应是一条封闭的曲线。这种所谓的粗心,实际上是“不粗心”,是对新问题没有真正理解,仅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由于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清楚此新问题,就用粗心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避免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因为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对“粗心”所造成的错误要比说“不会”更轻易给予宽恕)。因此家长和老师对学生所说的粗心要仔细加以辨别,凡是属于假性粗心,要及时帮助学生理解清楚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克服其学习知识时不求甚解的毛病。
二、学习粗心的成因分析
综合国内外相关探究成果,我们认为造成学生粗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摘要:
1. 粗心和分心有关
所谓分心就是注重力分散,不集中。教育心理学探究认为,学生具体学习过程是依靠短时记忆来进行的。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其容量小,保持的时间短。一般来讲,短时记忆的内容若得不到及时强化,只能在大脑中保持30秒左右的时间,当有新的内容进入大脑皮层时,原先的记忆内容便被清除。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力不完全集中在所思索的题目上,而是想着另外一道题或其他的事情,那么另外考虑的内容就进入了短时记忆,并将原有的记忆内容冲掉。这样便产生了读错词、写错字、算错题等粗心现象。
2. 粗心和求快心理有关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以附属的内驱力为主,为了获得教师、家长等成人的表扬和赞许而努力学习。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为了在班上争第一,为了引起同学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表扬,不由自主加快学习速度。但由于小学阶段刚刚接触文字和数学公式等抽象符号(抽象符号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需要多次重复强化),未经多次强化,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清楚准确的记忆痕迹,符号被提取时就轻易产生泛化现象。如“已经”还是“己经”,需仔细区分辨认,而求快心理的存在使学生顾不上斟酌分辨,导致忙中出错。
3. 粗心和动机强度和情绪有关
心理学探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心理背景,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认知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缺乏动机,情绪低落,往往造成注重力不集中,神思恍惚。例如,很多小学生在做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时轻易出错,把“3”看成“8”,把“+”当成“-”,当你给他指出来时,他会毫不在乎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本来会做的”。其原因就是题目太简单,无法激发其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经常碰到的新问题都不会很难,你和别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动机过于强烈,情绪过于兴奋,则会导致意识狭窄,思维混乱,甚至头脑一片空白。有些孩子平时谨慎用功,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一到重大考试就发挥不好,平时会做的简单题目也会出错,甚至漏答整张试卷。原因就是他动机过于强烈,太在乎考试,太想考好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在考前对孩子耳提面命,也不要表现出过高的期待。应让孩子把考试当成学习的一部分,怎样学就怎样考,轻松上阵。
4. 粗心和缺乏精加工有关
其实,“粗心”的毛病,一般的孩子都有。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征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重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征,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学习中的粗心也经常是因为缺乏对认知刺激物的精细加工(精加工往往是通过对比和辨别进行的)。为了防止粗心,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比较和辨别,培养孩子的精细加工能力是很重要的。例如,小学生经常分不清“衰”、“衷”、“哀”三个字。我们不妨教他们“横为衰,竖为衷,中间有口诉悲哀”,找准新问题的关键,学生就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了。
5. 粗心和思维定势干扰有关
思维定势,又称定势,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心理预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向。定势实质上是已强化的思维类推到其他,表现为以固定的方式、方法去熟悉或功能于对象,“想当然”的粗心是思维定势的表现。例如,一个孩子的作业本上是这样写的,“0×6=0”,“0÷6=0”,“0+6=0”。当你指出他的错误时,他却振振有词摘要:既然0乘以6等于0,0除以6等于0,那么以此类推,0和任何一个数加减乘除都等于0,难道还有错吗?……。
6. 粗心和不良性格特质有关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粗心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性格结构中态度特征的直接表现。中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若形成了做事匆忙、不认真、缺乏责任感的态度,其行为方式必然表现为粗心大意,不够细致等不良习惯。小学生由不良性格特征导致的粗心在日常作业的审题、计算及抄写中均有表现。例如审题不清不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没有弄清条件之前就急于解答;由于忽视了课题中某些隐蔽的条件,因而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严重的还会出现考试丢题或多答现象,因此丢分或浪费宝贵的时间。
三、学习粗心的矫正策略
粗心看似小毛病,形成习惯却很难改正,且疏忽大意铸成大错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已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应该做好学生粗心的预防和矫正工作。从前馈理论看,教师把握学生由粗心导致错误的反馈信息,在教学中给予有意控制,是防止错误再次发生的有效办法。具体来说,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 塑造学生优良的性格特征
不良的性格特征是形成粗心的重要原因。要根治粗心,首先要从改造学生的不良性格特征入手。我们认为,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克服粗心的首要条件。只有认真,学习才能一丝不苟;只有认真,知识大厦的基础才能牢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毛泽东语),面对认真,任何形式的粗心都没有施展伎俩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认真严谨的行为习惯;从日常生活做起,要踏实,忌浮躁。字要一笔一划的写,不厌其烦地练,要求正确工整;作业要有理有据,有因有果,不能敷衍了事。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良的性格特征,去掉粗心的不良习惯。
2. 练习学生良好的注重习惯
注重是心理过程的开端,为认知活动提供清醒的心理背景。注重力不集中,学习时心理活动的指向经常变化,注重对象就不能得到清楚而完整的反映,因而极易粗心出错。练习良好的注重习惯应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摘要:能高度集中注重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重而少惰性。为此,我们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重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练习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新问题。如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重能力;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新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练习学生注重灵活转移的能力等。
3.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所谓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能力,它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能力,是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通过元认知指导调节学生的认知活动,实现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审题、答题、检查、反思等环节下功夫。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怎样解答、如何检查、怎样反思。检查是防止答题遗漏、纠正错误不可缺少的环节。检查一要仔细,二要耐心。要先检查题目要求,对照原题,验证是否抄错了数字、单位、符号,再检查答题过程是否规范,已知、求解、证实是否符合要求,抄写是否错误;最后检查答案是否正确,有无错抄、漏抄的情况,答语是否完整。另外,还要检查题目是否有丢漏。反思是对整个解题过程的审阅。反思既要审阅解题的知识根据、解题的思维过程,也要反思解题的不同方法、解题的收获启示。检查是作业的最后环节,反思是学习后的总结提高,二者均是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的具体途径,不仅对克服粗心很有必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具有重要功能。
4. 改进学生作业的评阅办法
对粗心学生的学习不仅要加强指导,如怎样审题、怎样选择方法、怎样检查等,有意识控制粗心;还要针对作业中不同的粗心错误信息,运用恰当评阅手段将失误原因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把握自控方法,这是减少粗心错误的有效捷径。例如,变单一批改符号为多样有针对性的批改形式。如计算性错画“——”,方法性错打“?”,普遍性错误批以简短导语等。此外,评讲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采用个别评改、学生互评、讨论等多种形式综合进行,使学生发现自己粗心之处,达到自控,同时对那些克服粗心毛病卓有成效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
总之,只有有效预防和矫正学生学习粗心,才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
1. 沈建新.看透粗心[J.辽宁教育,2004,(10).
2. 王笃年.有关中学生“粗心”新问题的调查和思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3,(17).